佛学精要
执著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征服自私自利的两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也不过是另一种的幻想。」
「因此,有谁能逃离轮回而达到涅盘呢?如果你愚□地逃离轮回而追逐涅盘,要得到绝对的解脱是很困难的。
最好是超越这二元对立的观念,了悟到无分别,使一切事务达到圆满。
寂静常乐是可以获得的,不要忽视了它。」
。
密勒歌集113_牧牛童觅心的故事
第十二篇
牧牛童觅心的故事
译者:张澄基
尊者密勒日巴从光明洞行至蒙境的一所城镇去乞食。该镇的中央正聚集许多人。密勒日巴向他们说道:「今天早晨,要请你们给我这瑜伽行者一些食物。」
他们说道:「瑜伽行者!你是不是前一向住在绕马的那一位呀?」尊者说道:「不错,我正是。」
众人说道:「你真是一位稀有难得的修行人啊!」于是都对密勒日巴生起了恭敬和信心。人群中有一对断绝了子嗣的夫妇延请尊者到他们家去;进入宅内,二夫妇对尊者恭敬供养承事后,就对尊者说道:「师傅啊!你的家乡在何处?你有什么亲戚呀?」尊者说道:「我已经舍弃了家园和亲眷,亲眷和家园也舍弃了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穷人。」
二夫妇说道:「那太好了!你就作我们的义子吧!我们有一片极好的土地,再替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姑娘。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不久你就会有许多的亲戚了!」密勒日巴说道:「这一切我都不需要,我舍弃他们还来不及呢!」随即歌道: 「初享田园似甚乐,随即身心受煎熬,耕犁挖掘极辛苦,下种常不结果实。薄田饥荒之村镇,一似幽魂无依处,终乃弃之奔他乡,积罪家宅折磨心,于此无常之牢狱,我无丝毫之所欲,汝之义子我不为。」
施主夫妇说道:「请你不要这样说,我们为你仔细寻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家世高贵的新娘,不是很好吗?」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新娘初至如仙女,嫣然一笑百媚生,千看万看无厌足;不久面目如罗刹,两眼圆睁似铜铃,骂彼一声还十声!汝若抓彼之头发,彼以脚踢汝膝盖;汝以木棍来打渠,渠用铜杓作回击。最后变成老丑婆,牙落满地似血盆,眼似母鬼极可怖,如斯争吵女鬼伴,一无可乐应弃舍,汝之新娘我不需!」二夫妇说道:「年纪老了,临近死亡的时候,确实不能像年轻时一样的快乐享受了。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俩如果没有一个儿子,心里实在哀伤悔恨,其悲痛真是难以形容啊!难道你连儿子也不要吗?」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小儿初生似天子,如意可喜令人怜,此心深爱难言说。不久竟成所债者。
予与予求无餍足;别人妻女带进家,自己父母摈门外,恩父喊叫不理睬,慈母呼唤无顾回;最后四邻播恶语,是非真假弄不清,亲生之子竟成仇,令人心伤惨戚戚。
轮回绳缚应断舍,世间子侄我不需!」二夫妇说道:「自己生的儿子的确可能变成仇人一样的,那么就要一个女儿也可以呀!否则我们心中实在不甘啊!」密勒日巴以歌答道: 「初生女儿似仙婴,惹人怜爱胜金银,及长变成讨债人。
母亲背后偷财宝,父前拿物迳出门。
不于亲恩作酬报桝,反令父母时伤心。
终成持刀红面婆,好则嫁人作忠奴,坏则灾祸带进门。
女人多是烦恼因,入彀难脱众苦逼,败坏诸事麻烦多,汝之姑娘我不需!」二夫妇说道:「没有子女也许不要紧,但如果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则会处处受人欺侮,难以忍受啊!」密勒日巴歌道: 「初遇亲属招待殷,畅怀谈笑甚悦心,不久都成酒肉伴,来往应酬晏会频,最后竟成贪镇因,卷逃官讼劳损人,吃喝伴友应弃舍,世间亲朋我不需。」
二夫妇说道:「你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亲眷,但是我们却有许多财富和珠宝,无论如何请你要收下它们啊!」他俩至诚的恳求,要把财宝供养给尊者。
尊者说道:「日、月不会为了照耀一个小小的地区而常住不动的。
我为了修行和利益许多众生的缘故,也不能终生住于一处,我当然不能作你们的义子。
但你二人今生能在此地遇见我,凭此因缘,今生和来生都会得到利益。
现在我为你们发一个善愿,愿我们大家能于来生在乌金净土相会至于你们的财宝,我是不需要的。」
随即歌道: 「初时财宝似宜人,令己享乐令人羡,多多益善无餍足;不久成为吝啬因,悭绳吝结缠缚故,不能施舍作善业,招来鬼怪与仇敌;自己辛勤所集财,终为别人所享受,最后竟成生命魔,损恼身心极苦恼;轮回财物应弃舍,财鬼钱魔我不需。」
二夫妇听了,对尊者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把他们多年所集的财宝全部施舍于佛法的事业。
他俩从尊者处得到了修持的口诀,依之修行不懈,于临终入道,永离恶趣诸苦,渐次获得菩提觉位。
尊者随即返回绕马之菩提坳。
昔日之施主们皆来供养承事。
尊者于心境开畅定慧增长中,安住彼处。
一天,有两个牧童前来朝见尊者,其中较年轻的一个问道:「师傅啊!你难道没有伴侣么?」尊者道:「我有伴侣呀!」牧童道:「他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呀?」尊者道:「我的伴侣名字叫做『菩提心』。」
牧童:「他现在在那里哩?」尊者:「他现在在一切种识的房宅中。」
牧童:「什么叫作一切种识的房宅呀?」尊者:「那就是我自己的身体桞。」
年长的那个牧童说道:「这位师傅说的话不能帮助利益我们,我们走吧!」年轻的牧童说道:「所谓『识』者,是否指我们的心,而身体就好像是这个心的房屋一样呢?」尊者道:「不错,正是如此。」
牧童道:「人们的房屋中,有的只有一个人居住;有的却有许多人住在一起。
身体内所含的心是一个呢?还是有许多呢?若是有许多,是怎样生活在一起呢?」尊者:「心是否只有一个,或是有好几个,你自己去观察吧!」牧童:「好!我回去就开始观察。」
第二天那个年轻的牧童又回到尊者的面前说道:「师傅啊!昨天晚上我仔细观察此心是一是多,究竟所谓『心』者是怎么回事?我发觉『心』只有一个。
想要杀它也杀不死;想赶它也赶不走;想抓住它也抓不着;压制它也压不住;安置它,它也不肯停留;放它跑去,它也不走;收集它,它也不集拢;看它又看不见什么;观察它也无什么结果。
如果说它是有的,想使它出现,它也不出现;若说它是「无」,它又明明的现前。
这个『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荡荡的,微微细细的,奔跑无羁的桟。
究竟心是什么,我实在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请师傅开示我吧!」为答其问,尊者歌道: 「护畜牧童听我言:糖浆之味甚美好,虽闻其味甚甘甜,若未亲尝不能知,甘甜二字仅意境,亲用舌尝乃真知,现比桪境界不同故。
如是心之自性者,若凭他人来指示,只现片刻非真见桬,若能依使刹那现,努力观觅此心性,乃能决定真实相,汝应如是住汝心。」
牧童说道:「那么就请您传给我指示心地入门的方法,今天晚上,我就努力地寻觅此心性!」尊者说道:「好吧!你今晚就静心诚意的去观察你的自心是什么颜色?是白的吗?还是红的?还是其他任何种颜色的?再观察心的形状是怎样的?是长形的呢?还是圆形?还是其他任何一种形状?再内观自身,从头到脚心看看它住在何处?」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时,牧童赶着牛羊来看尊者。
尊者问道:「昨天晚上,你用功去寻觅自心了吗?」牧童说:「是的,我寻觅了。」
尊者说:「你寻觅的结果如何呢?」牧童说:「我发觉此心是明明朗朗的,变动不停的,不可捉摸,无任何颜色及形相。
当它与眼睛合作时就能视,当它与耳朵合作时就能听;与鼻合作时就能嗅;与舌合作时则能尝味和说话;与脚合作时则能走路;上动则下桭摇「?」现在的这个身体各器官都像是『心』的奴隶一般,身体之器官都健康舒乐时,『心』就令他们去作种种的事情而谋取利益;当身体老迈或病衰了,或是遭到了伤害,『心』就会像抛弃揩屁股的石头一样,舍弃此身,迳行离去。
『心』像个图小利的滑头人,身体为它殷勤服务侍候得好好的,也留它不住;当身体给它痛苦时,它就会自起抵抗,准备离去;当晚间睡着时,它就会与身体分开。
这个『心』真是辛苦忙碌得很啊!我也是因为这个『心』所以才吃尽一切痛苦的呀!」尊者听了,向他歌道: 「牧童小友听我歌,此身实况甚难言,介乎有识无识间;心识常为大罪人,今尝恶趣之极苦,何不断舍轮回根,直趋解脱安乐城。
汝若有意行此道,我当为汝作引导!」牧童答道:「是的,师傅啊!无论如何请您常护念于我,予以慈悲摄受!」尊者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牧童道:「我叫佛护居士。」
尊者:「你今年多少岁呀?」牧童:「今年十六岁了。」
于是尊者就传他皈依戒,及简扼的开示皈依(三宝)之种种功德和利益,并对他说道:「在今晚以前你要继续念诵皈依文,不可间断。
今天晚上你要(静坐观察)那个求皈依者是你的身体呢?还是你的心?明天早上来告诉我观察的结果。」
第二天一大早牧童就来了,向尊者说道:「师傅啊!昨夜我观察,求皈依者是身呢?还是心呢?结论是二者都不对。
身体各部位,从头至脚皆有不同的名称,(因此是许多不同的个体)。
我又想:『求皈依者』可能是身体各部份之总合,但是等到身心分离以后,这个身体就名为『尸体』了;所以身体不能说是『求皈依者』。
『尸体』也终于会溃散消灭,那时连『尸体』的名字也不存在了。
于是我又观察,『求皈依者』是不是心呢?如果叫做『心』,就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因为如果把『心』的名称换成是『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了。
如果说过去的叫做『心』,而未来的叫做『求皈依者』,那么在命名『求皈依者』时,过去、未来两种心皆已消逝,因此我们就必需要命名(两种不同的)『现在心』和『未来心』。
如果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的『心』总合起来命名为『求皈依者』,(那么心就是常住不变的实体),心就不会有死亡。
如此则过去未来一切世,无论投生于六道中之任何一道,只叫他做『求皈依者』即可,(不必叫它做『心』了)。
再说,前生作了些什么,我也不记得,来生会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去年及昨日之心已经逝去;明天的心还没有出现,现在的心亦(刹那)次第变迁毫不停留。
(我实在对此事搞不太清楚),请上师慈悲开示我吧!」为答其问,尊者歌道: 「通达无我实相之上师,我以三门桮殷重敬祈请,加持我及我之诸弟子,令皆通达无我之实相!祈以大悲摄受令彼等,皆从我执境中得解脱!护畜牧童听我言,执持吾我此心识,深观于彼不见『我』;若能修持大手印,无见之见必能得。
若欲修持大手印,需植深厚之法基,诚信善慈必具足,努力培植诸善根。
大手印道之先件桯,需信轮回因果法;若欲出现大印果桰,应求上师传灌顶,以及口诀并引导,并使自身成良器,乃能容受深口诀。
修大手印之弟子,必需广积道资粮,苦乐皆适断贪欲,死亦无惧真大勇。
牧童小友汝应知,如是准备需具足。
若能如此具善根,你我亦有法因缘;若不堪能如是行,我亦不能传口授,汝应思惟善称量。
昨夜寻『我』不可得,此为观修人无我,若欲续观法无我,效我修行十二年桱,然后乃得知心性。
幼小牧童听我言,汝应如是安汝心桲。」
尊者想到:「我要先看一看他是否堪能修行。」
于是对他说道:「你先启请三宝桳,然后在自己鼻头前面观想一个佛像。
你就这样去修吧!」这样传受了习定的方法,过了七天。
到了第七天的时候,牧童的父亲来到尊者的面前说道:「师傅啊!我的小儿已经有七天没有回家了,不知是否出了什么意外?所以我到处去找他。
但是所有的牧童都说,他是到您这里来学法来了,他们还以为小儿早已回家去了呢!我就告诉他们小儿根本没有回家,又问他们这几天小儿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