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要
,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庚岭。
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慧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即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坐盘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薙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功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史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