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要
4.韵:大圆满术语,概指本明之效能、形态,与本明相应而显现於外者,为一种具有生而不灭之状态,此字汉文旧译中大圆满广大心要本觉道次第一书译「功用」,大圆胜慧中未译(上二书同本异铎),仰兑亦未译出,然「功用」一词,大圆满法中另有字词契合故,本书译「韵」取其与汉文中「神韵、气韵」义趣相当,又藏文此字普通用法中作「曲调」、「音韵」解,故权译为「韵」。
5.现心:显现之现分及心,约指心物二元,外境内心二者。
6.本解:本来解脱,大圆满四大解脱法之一,自生之明,其无始以来,与自体性中即不染轮涅诸法故,穷尽有趣之近取因,乃称本解。仰兑一书引应成续云:四大解脱为;本解脱故本无修,自解脱故无对治,赤裸解脱无见地,徧解脱故无勤勇。
7.平坦然:平等平坦无有高下之谓。
8.此谓非表:云所谓「见地清净无有中边分」之语亦无可表示。
9.四边:是常非断边、是断非常边、是常是断边、非常非断边,或指生灭、有无、常断、现空四边。
10.方分:「方」指上下东南西北等十方,「分]指善恶良(穴/瓜+瓜)之分,意指抽象、具体之偏颇。相当於禅宗所云之善、恶、有、无、内、外、中间、空、不空、定、不定之一切处。
11.无成就际:或译为「无宗义」,藏文中将成就之边际作为宗义之标准,本宇梵云:Siddhyanta;Siddh指成就、成立,anta指边际、极限,字义为以自心内所有之真实原理或意义本理为际,除此更无有其他理趣,其原理、本理即为成就、成立之极限;此处所用之意义较广,故舍「宗义」而逕用「成就际」。
12.意向:心所施加安立之对象,意象上指望之处,或心意之对象,在意义上汉文甚难表达其概念,仰兑一书译为「诠表」,译者对「意向」之译词仍不满意。
13.净:此处指清净佛身及净土。
14.不净:此处指三界轮廻之自性。
15.界:此处指法身普贤王如来之界域。
16.现空:一般指现分与空分之略称,然此处为轮涅诸法虽有显现,然体性为空。
17.徧计:自执取分别妄念所增绮之假名安立。
18.轮涅:轮廻与涅槃。
19.戏论:大日经疏十九日:「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戏论也」。
20.缘起:吉藏撰中论疏十末中有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
21.我执:依五蕴任一而执为我之心或觉感,此有二,即人我及法我。
22.虚幻少女:指魔术师或术士所变现虚妄不实之少女影像。
23.非微尘集:云前句所言之六道处及佛刹,并非由微尘物质所集合形成,乃众生自心自所显现而成。
24。谛与似谛:真实不虚为谛或谛实,似谛即似真实而非真实,旧译均直接译为「假」。
25。刹那意境相:云前句之梦境中虽显现无量诸事,宛然如真,然于梦醒时刹那即知是意境之梦相。
26.现分所反空性无所有:云现空二者为一体两面,现分之反面除空性外别无所有。
27.信解相异:现空二者本为同一,然吾人咸认相信此二相异不同,实乃心所作分别迷妄而误。
28.意察:心意所伺察分别。
29.因果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3O.无实藏要之宗乘:本段大意云:一颜面有污秽之小童照镜,以蒙昧故不知镜中之影为自身而於镜外寻他人,喻末学凡夫;其母见已;虽知镜外无有他人,然以为镜面污秽故拂拭明镜,喻菩萨乘人以外境作修改整治之对象;若为聪慧妙黠之母则知其童面有污秽,去污则影自明晰,喻直指本心之行人为外境无实有之精要宗乘。
31.升基:大圆满术语,有八分法、三分法,於法界元始本来之基上,具体性、自性、大悲、态势、自如、自性、本净性及任运,以其本质同一,於概念上而分为此八,于此形态中升起基显现时同时能作为解脱迷乱二者之部分;称总基;作为解脱基者称「解脱基」,能为有情迷妄基者称「迷妄基」,此理甚为深奥,须需慧眼者方能证知,但此处作升起升现依据基础之谓。
32.基:大圆满术语,土观宗义晶镜云:最初实相不为生死涅槃所污染,亦不为迷乱所垢障,实相赤露,未曾迷乱,亦无需证悟,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此即是「因地」(基)。(刘立千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铅印本p.41)。
又龙钦七藏中词义藏则云:基有七理:本净、任运、不定、决定义、可变、可许、种种,虽分为七,然其明则同一,并且离一切语言文字主张,为令人便于了解之故而分别叙述,而此等所说之理亦不能执持。
又,其「基」本净,离言诠思惟,超越有无之边,以体性本净故而断「有」之常边,实有性相等诸法悉不成立,以自性任运故而断「无」之断边,光明空性法尔清净,自性本初证觉,法身无变异之密意,轮涅一切均悉不立,是中本空大智元始如虚空安住。
此外普贤六界续云:
「本初自置所成基,有乃无有逾於一,
清净所现迷妄方,由证悟者择定之,
次第而现七法理,虽示次第七法理,
体性同一之权现,以一不解如此显,
然则其义如是观,安住任运本性中,
摄集种种显精要,住於无有决定中,
具能变意显诸相,亦住决定自体性,
能念显现无迁异,安住能有变迁中,
勤黾显现心诸相,安住何之体性中,
随现显现自体性,安住纷然灿烂中,
显现种种各别理,安位元本清净中,
垢染本始无所显,此诸意之次第中,
自之体性本清净。」
是颂包括「基」之内义及妙用,「基」之概念甚是重要,为大圆满见之根本,若不能了解「基」之理则难以了解大圆满理趣,然此理此处甚难尽述,志於此道者,可取龙钦七藏之词义藏,无畏洲(吉美林巴)大师之功得藏自疏一切智车疏,第一辈工珠活佛(蒋贡康慈)之知识宝藏论,深入参考,此处难引周全,仅节录片段,聊供案右,本词郭元兴译为「体」,又有译「基」道果为「根」或「境」道果,在大圆满译名中并不适合。
33.无迁转:即无变异,常之所属。大圆满禅定休
息清净车解中译「无迁变」。
34.有趣:即轮廻,以有业烦恼习气而有往来六趣之谓。
35.自恣:随其自然,自然恣意放任之。
36.法相:藏文原作有法,此处泛指一切事物,尽一切所有之事物,旧译多作「法相」,此处为与因明学中前陈之「有法」作区隔,故援旧译名称。
37.根本後得:修定之中谓根本,出定之後谓後得。
38.明体:指於本明之状态中,不同於旧译所指本明之明体。
39.离方:离於方分偏堕之处。
4O.生圆次: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密宗内对为求净治胎卵生习气,解脱凡常之所现、闻听、心思之拂,转成本尊之尊身坛城、密咒法音、智慧法性而修习之瑜伽法称之生起次第,简称「生次」,民初译威德金刚法本时作「起分」。
另直扼金刚身要,依堪能之脉气明点,以四空引致光明,以四喜引致俱生智现证殊勝慧方便法门,简称「圆次」,威德法本作「证分」。
41。绘摹:云一切轮涅诸法均为徧记之心所描摹之虚绘。
42。本性:或译原理、实相本理等,直译为住理,原来安住之理。
43。证违:心中已以正量掌握成立,于事中则居正量之相违除遣。
44。升解:升起与解脱、现起与解脱之谓。
45。无施:无施加依附之对象。
46。牲畜:藏文中指反(媰…女)类之牲畜。
47。增上慢:以无为有虚张声势澳门自得之心。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勝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
48。有顶:即无色界最高处,轮廻有趣之顶。
49.湛然:清澄、剔透、纯净,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一书中译「清明」。
5O.平等:平等同一高下之意。
51.惚惚恍恍:此为修藻词,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2.茫茫然:此为修藻词,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3.(木/日)(木/日)冥冥:此为修藻调,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4.洞然:透澈、无有遮阻障碍。
55.静虑:亦译三摩地,禅定、定、等持、止,心不散乱、专注而住,详见俱台论分别定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静虑品。
56.性澄:体性状态澄净无染。
57.证悟基解脱品第一:第一品对上根者而言得见地,则当下解脱如禅宗之领悟。
58.六聚:眼、耳、鼻、舌、身、意。
59.座闻:瑜伽正修行时及二段修行间之休息时间。
6O.放任:散漫之意,仰兑译为「放浪」。
61.禁行:禁止平凡庸行为禁,奉行不共非常之约为行,故日禁行。此指无任何取捨之行为,即瑜伽行。
62.界:指范围而言。
63.孤眼:云於所证悟之范围中无有变异,无分昼夜诸时,均能保持,一如狐狸之眼,昼夜均灵活警觉。
64.母子相会:法界本体与小我所净二者相契相融之谓。
65.等引:梵云samahita,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苦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
在修行中有关「定」之类术语,现论定义如下:
①止。梵钿samatha,或译闍摩他,解深密经第六品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闍摩他」。
宝云经云:「合摩他者,调心一境性」。
②静虑:梵dhyana,或译禅定,俱告论二十八云:「善性摄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三十三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③定:梵samadhi,或译三摩地,集论一云:「何等三摩地?谓於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俱告论二十八云:「等待与定名异体同」。
④等引:梵samahita,或译三摩呬多,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云:「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调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等引。二等所引故名等引」。
⑤等持:梵samadhana,或译三摩地,同上论云:「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转,名为等持」。
⑹等至:梵samapatti,或铎三摩钵底,同上论云:「其等至者,亦有二义,一云至等,谓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二言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能力,至此安和分位名为等至」。
有关定的探讨可参致近人林崇安先生之「佛教教理的探讨」一书所录部分。
由上可知,静虑、禅定、定、三摩地、等持,名异义同,与止、等引、等至,意义有别不可混用。
66.习力:指学习调练令自成功力,如同锻炼、修炼之意,仰兑一书中译「习力」,惟击三要中译「调修」。令从仰兑译名。
67.正後得:即根本、後得二位。
68.集资净障:积集资粮、清净罪障蓋障。
69.常有:指恒常不异所有之方面,如法界、佛、真如等。
7O.道煖相:指大圆满立断(且却)道验相之煖相。
71.法性现前: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第一种,内在本明初得现前,而显於外境,於所现境中见清净法界光,如虹霓如孔雀翎光彩,其中央显明点空光圆光微细明点,其中复现金刚链等。详见仰兑及大圆胜慧中所述;或译「现见法性」、「法尔现量」、「法身现前」、「法性明悟」。
72.验相增长: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二,所现验相较前更明显坚固增长之;或有译成「觉受增长」、「力显增长」、「悟境日进」。
73。昭空:一般多译成明空,此明字常与藏文中本明之明,明分之明混用,本字有清楚分明、光明等多义,故择汉字中义相契之「昭」较能贴切本义,及与本明、明显、明分等词作区隔,但乐、明、无念之明,因流传甚广,已相约成俗,故仍沿用而不改。
74.明量进诣: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三,所现验相虽未与自身相联,但已诣觉受之量,无有转动,无须修整,并无变迁;或有译成「明体进诣」、「自性进诣」、「自心进诣」。
75.法性穷尽:亲见究竟法性之显现,无有身心一点执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