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要
恚挠懈〕敛晃榷ǖ南嘧矗土⒖痰餍摹;蛘咭蛭纳⒙贾律砩⒙疲⒖绦纳砗系鳌R蛭⒌牟坏鳎贾滦牟坏鳎⒖滔⑿暮系鳌V钊绱死啵耸佣ㄖ械闹种窒嘧矗右缘魇剩粤畹玫奔纯伞O衷冢壤刺傅魃怼R话阊ё娜耍贾蛔⒁獾阶钡南附冢恢⒁馕醋钡闹种稚钕靶裕斐闪耸卤豆Π氲男ЧK缴钕靶裕ㄒ磺械男凶〗埂⒍餐埂⒂鏊涂汀⒋┮鲁苑沟鹊龋羰茄杂锒魈诖掷⒁不崴嬷郑乃甲匀簧⒙叶焕喂蹋鹊饺胱保慊岱炽床话玻坏锰袷殊昧恕R虼思词股碓诙ㄍ猓惨靡饽孀髁Ρ悖芄唤鞒纸湫校忌懔×孔龅健钢菩囊淮Α沟墓し颍拍艽锍伞肝奘虏话臁沟牡夭剑绻诺滤担骸感幸囔囔锬蔡灏踩弧梗庋搅巳腱ㄊ保隳芡咨频陌采恚降闷渌肆恕5魃恚傅氖亲庠诘募记桑饪梢苑殖勺淖耸坪妥某绦蛄降恪W淖耸朴腥郑?br /> (1)。全跏趺─一般称为双盘。先盘左腿,令左脚指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两膝贴著坐垫。身体朝向正前方,稍缩下颚,使鼻和脐相对,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变成不曲不耸的姿势。其次,两手交叠,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两拇指微微相接,置于右脚上,牵来近身。其次,两唇合拢,舌抵两齿间上方。其次,两眼轻闭,但求遮断外光即可。
(2)。半跏趺─又称为单盘。方法如同全跏趺,但盘左腿,右腿内缩,右脚跟贴紧会阴。
(3)。骨节不利或老年人,不适于盘腿的,可以两腿平放,一前一后即行,一般称为散盘。坐禅的姿势最要紧的是「端身正坐,不宽不急」犹如奠石,身首四肢,切勿摇动,或者重心不稳,前俯后仰,左右扭曲,或脊骨四肢过紧过松。坐禅的程序,于入定前调身,可分成五个步骤:
(1)。宽衣解带,取出身上杂物,如眼镜,手表、项练、食指,钱币、证件、笔等。最好是在坐禅前,换穿宽松舒适的衣服。
(2)。坐在垫上,行顿身运动,舒筋活骨。
(3)。调整姿势坐定。
(4)。开口放气,绵绵而出,再闭口,鼻纳清气,连续三次。
(5)。舌抵两齿间上方,两眼轻闭。
四、调息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呼吸是生命的特徵,一息不来,即将命丧黄泉,而呼吸的迟数大小,能直接影响心的安定与否。也就是说,呼吸愈数愈大,心的安定性便愈低,愈迟愈小「心的安定性便愈高,因此,调和呼吸,使其达到入禅定的需要─定心,使成为非常重要的事了。调息可分成呼吸的相状和调息法二个部份,先谈相状,再谈调法。关于呼吸的相状,分成四种:
(1)。风相─是气息最大最粗的相状,即呼吸时,鼻子发出像风吹拂的声音,令自己或旁人都能听见。
(2)。喘相─喘是喘气,虽然无声,但呼吸结滞而不顺畅。
(3)。气相─气是粗气,气息不细的意思。虽已无声,不结滞,但气息出入仍旧粗而不细。这三种均为不调相。另外,尚有一种是坐时觉身中滞碍胀满,彷若气闷,或觉得胸口不畅,此是调息方法有误,或坐姿不正确,或心中急躁,情绪不稳所致,当用调息方法当以对治。
(4)。息相─息调的相状是无声,不结滞、不气租,息道的出入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这时的神态安定祥加,情怀愉悦轻松。对于四种呼吸的相状,会产生四种现象:
(1)。守风则散─风是最大的气息,不适合用来做调息的依据,否则便会气息散乱难以调节。
(2)。守喘则结─喘气时,气息大小不定,不容易配合调息法,如果著意调息的话,将使结滞的情况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气郁的病症。
(3)。守气则劳─气尚粗侍,著意调息,也是徒劳无功。
(4)。守息则定─息是坐禅时,心境和呼吸能融摄的状况,但还不是坐禅所要达到的效果。坐禅是运用调息的方式,进入定境,然后修习止观,伏灭烦恼,发显般若智慧。接著谈呼吸的调法,即为了对治三种不调相,调和使其达到息的阶段,因此称为调息,调法有三种:
(1)。下著安心─把心识放在丹田,专注一念,不令驰散。
(2)。宽放身体─身体四肢略微放轻松,使其感觉自然而不受拘束,但还要保持端身正坐,而不是散漫不收。
(3)。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观想气息周遍全身,由毛孔出入,彷若通畅而毫无障碍一般。三法具足,能使气息由粗入细,心也渐渐细微,这时气息的出入即是绵绵密密,彷若有,又彷若无,成为不涩不滑的相状。气息调和了,便不会生出许多的病患,而且心也容易得定,这是修行人初入定时,坐中用心的法门,若在定中用心时,便称做调心了。五、调心心无形相,无处所,将如何调适呢?所言调心,即是调伏缘虑妄想的心,使其清净,显现无妄不变的真心来。因此,调心便有二种意义,一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当今沉浮宽急得所。这个沉浮宽急,便是心的四种不调相:
(1)。沈相─沈是昏沉。坐禅时,心识逐渐昏暗模糊,似往下沉落,记忆消失,六根失灵,这时头好低垂,贪爱寂静,犹如木石一般,此为心沈不调的相状。
(2)。浮相─浮是飘浮。坐禅时,若因为气息上升,或系心于头顶,造成心往上飘动,身躯变得不安定,或心缘前尘影像,或缘于五根、五尘,种种如幻境界中,碎驰不停,此为心浮的不调相。
(3)。宽相─宽是散漫宽缓的意思、若于坐禅时,调息不够专注,或未坐禅时,心情放松过度,而到入定时,无法收摄心念,感觉心志散漫,身躯萎弱不振、甚至口中涎液外流,这是似定非定,□住□昧的现象。
(4)。急相─急是紧张过度的意思。由于修行人在坐禅时,太专任于收摄心念,因此造成了神经和肌肉紧张,气息失调而成郁闷,结于胸臆间,而患了胸臆急痛,身心不得安隐的症状。其余尚有涩滑等相,推寻前面四种不调相,自然就会明白。仔细审察,将发现心所以不调的原因,不外有六种情形:
(1)。平日放纵五欲,任由五根摄受五尘,于是五识垢染,意识不净,及至入定时,万念纷纭,飘浮不定,成为心浮的相状。
(2)。操劳过度,身体疲累已极,或因纵欲过度,及至入定时,心好昏沉,无所记录,成为心沈的相状。
(3)。平日喜好睡眠,四体不勤,行止萎靡,及至入定时,念心昏昧,肢体松弛,成为宽相。
(4)。平日嗔心过重,及至入定时,嗔心复起,气急筋缩,致生郁闷病痛,成为急相。
(5)。平日心神不宁,处事急躁,或容易担惊受怕,及至入定时,心生恐怖,易受惊吓,或呼吸不畅,或坐立不安,此是浮中急相。
(6)。平日劳动域用脑过度,身心又木调和,及至入定时,心中昏□,头好低垂,兼具身好逶迤,口中流涎,此是沈中宽相。有了这六种,就必须用对治的调法加以调和:
(1)。调沈相法─可用系缘鼻端,集中意志的方法,使心念慢慢地升上来,意识就会变得较清明。
(2)。调浮相法─安心向下,系缘脐中或丹田,使心定在一处,制伏所有的幻妄念头,心就安静下来了。
(3)。调宽相法─敛身正坐,摄心明数,使心集中。
(4)。调急相法─放宽心情,观想气息都往下流,使气息缓和,或稍微移动身躯,使神经和肌肉松弛,紧张的状态就会逐渐消除了。综观四种调法,都离不开「制心」的工夫,在佛遗教经上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 怨贼,大火越逸,未足逾也。」「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这是不论定外或定中,郡应该调心而后制心的意思,所以修行人当善制其心。心的调相,便是不沈不浮。六、三相合调身、息、心三相合调的意义,是要达到调心的目的、但在调法上,也有入、住、出的三相,今分别叙明:
(1)。初入定时,从调身开始,次为调息,后为调心,所谓调粗就细,令心安静,心念细静以后,意识也跟著清明,妄念就不会生起了,这是依次第调和的最初方便法门。
(2)。住定中时,不论定境时间的长短,或经一时辰,或二、三个时辰,都应该摄心正念,专注用功,并且要十分明白身息心三事的调不调相,以便随时加以调适,在此分成四点:1。定中调身法─调身是最粗法,于初入定的第一个次第上已调适完成,但在定中时,因为坐久疲劳,或不惯久坐,或心的浮沈宽急,造成了身躯坐相的改变失调,有的成宽相、急相,有的成偏相、曲相,有的或低垂、或昂首,东倒西歪,种种的不端直相,如己察觉,就应立即改正,务使心身安稳合适,于中不再有宽急等等的不调相,达到平直正住于定中的相状。2。定中调息法─初入定调息方法,已有详明,现在定中,又有风、喘、气的不调相,或呼吸急促,身中胀满的现象,应当用前说三法加以对治:一下著安心,二宽放其身,三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直到使息道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3。定中调心法─定中身息已调,心却失调,有浮沈宽急等相,不觉则已,既觉,即用前法调令中适。一心浮,便系缘脐下,专心数息,制诸乱念,心即定住,二心沈,当系缘鼻端,集中意念。三心宽,便敛身正坐,摄心明数。四心急,当宽放其心、任息自流。4。随便宜调法─在定中,随任一相的当下发生,立刻调适,譬如身不调,立刻调身;息不调,立刻调息;身息皆不调,立刻先调身,次调息;息心不调,立刻先调息,次调心,调粗就细,调乱就定,其余依此类推。要在令一个坐禅过程中,三相调适得宜,没有互相逾越侵扰的情事,譬如因身不调,导致息心不调;因息不调,导致身心不调等等。能三事和融一体,便能灭除旧病,使妨碍正道的障业不胜,禅定自然期日可成了。
(3)。出定时,须由细转粗,回复作息常态。若以禅是定心法门来说,本不应分别入住出三相的,但初心行人专明坐禅工夫,自然有个次第分别。所以住定事毕,必须出定。前论入定调心时,要能不念外异缘,才能心安意静,达到入定的功效。现在出定了,却先要放心异缘,或缘于六根,或缘于六尘,然后开口放气,观想气息自百脉中随意扩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再做各种善后处理的动作,从头至脚的按摩、舒筋活骨等等。尤其是初习坐禅的人,对于按摩法必须特别细腻讲求,如遍身毛孔的摩擦,肌肉的推按,关节的摩热、顺筋点穴,直到体内的熟气散发,身躯柔软,心情舒畅了,才可以随意起身,出出入入地活动。出定后,若仓促行事,没有做好调和的工夫,致使细法未散,将会造成无穷的病患。什么叫细法呢?细法是相对于粗法的,有三件事:1。心细─不著外境,心若空悬,思想停顿。2。息细─不与正常呼吸相应。气息逼入□理,扩张毛孔。3。身细─身躯僵硬,筋骨不利。细法未散的情形,容易患心疑症、凝呆症、风湿症,气闷,气痛、头痛,或四肢萎弱无力,行动不便等症,于后坐禅,常会感觉心烦气躁,坐不安稳,这就是禅病,治疗禅病的方法是继续坐禅,直到痊愈为止。由此可知,出定后的调和三事,绝不可等闲忽视。 七、结语五事调厢是坐禅的基本工夫,若五事失调,便会徒劳身心,增损病生,而多诸妨难。有一首佛偈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这是要修行人从外在的生活细节,到实际的坐禅行持,一切的动静进止,都有一定的次第,调粗就细,或由细转粗,不相紊乱,譬如善于驾御马匹的人,要使马前进或停止,都十分的自如,毫无滞碍,这样才是一位真正的行者。参、调和料简一、问调饮食
(1)。修习坐禅的人,应吃素否?答:吃素与否,和个人的因缘有关。若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而吃,是很好的;若以为吃素有大的功德,大福报,毕竟是贪求己利而已。若是吃素可促进家人的和谐,是很好的,若为了吃素,而弄得家人反目相视,形同陌路人,那吃素就成了邪行了。若吃素是因修习禅定功深,兼且对于佛法知见有更一层的体验,是很好的;若只因听他人说,吃素能助禅定,能发神通,就去吃素了,这也是行邪法。当然,以一个教授坐禅的老师立场来说,仍旧是鼓励大家吃素的,毕竟,素食对于身心的健康方面,有他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现在连医生或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