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要





场来说,仍旧是鼓励大家吃素的,毕竟,素食对于身心的健康方面,有他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现在连医生或营养学者,也鼓励人类素食呢。如果因环境不许可,至少也要常吃较清淡的食物,尤其像油炸物,酸辣物,腥味过重物,或葱,蒜、韭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可食用,否则,绝对会使坐禅产生不良反应。
  (2)。饮食的要领是什么?答:早起空腹一杯水,洗尽污浊神气爽。早餐营养又清淡,一日工作力饱满。中午较饱晚较少,以免肠胃受不了。量只七分眠不食,不饮浓汤不饮冷。进食时候心平和,食毕散步消嗳气。一生常行此食法,到老无病眠安隐。二、问调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为宜?答:调睡眠的原则是不节不恣,因此,至少要六小时以上,至多不可超过八小时、最重要的是早睡早起,若太过晚睡,容易引生火气,造成亢奋状态,反而不易入睡。
  (2)。若因工作而疲劳过度,可否打坐?答:这要看情形,如无想要睡眠的状况,仍可打坐,如果极欲睡眠,应该先躺下来睡一下,等到精神较充足,体力也回复了,再来打坐。
  (3)。中午吃饭后,有午睡的习惯,是好是坏?答:其实,这是一种习惯的问题,如果经常中午不睡的人,将可发现到,并不会减损精神和体力,而一个有午睡习惯的人,才会感觉午睡的必要性。因此,正常需要午睡(或可称做午休)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十分钟,过长的午睡,反而会减损精神,伤害身体,有的人甚至有午睡后的头痛、头晕症,都是因午睡过长造成的。若是一个修习坐禅的人,在中午的时侯,可用打坐的方式来调和,不但能增益精神,更能冲破体能的极限。
  (4)。睡眠时,以何种姿势较适当?答:以右侧卧最好,右手置枕边,左手置左陛上,若睡累了,也可用瑜跏摊尸式的休息法来睡,但尽量不要左侧卧,以免压迫心脏,阻碍血液的运行。同时,左侧卧容易使心境紊乱,容易多梦。三、问调身
  (1)。坐禅的姿势,以何种较佳?答:初学者骨节强硬,以单盘为佳,若久学的人,可以用双盘。因为双盘的坐姿,较容易找到重心,脊椎骨较不会弯曲变形。若年老,或腿部受伤,或太肥胖的人,连单盘都盘下起来,用散盘也没关系。总之,坐姿的原则是达到身体的稳定平冲,才能发诸禅定,若不能稳定平衡,或坐姿很正确,即没有进修其他调和的工夫,以及止观工夫,即使坐个十年、二十年,也是没有用的。如果禅定工夫深了,即在动静语默中,都会展现禅味,不一定在坐禅中才是修禅呢?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么办?答:放松心情,继续坐下去,到一个时侯自然就逐渐恢复了。若真的无法忍耐,先把腿松开,稍加按摩,活动一下,待会儿再坐也可以。
  (3)。坐禅后,如不做按摩,会有什么弊病?答:坐禅后的按摩主要在使体内的热气散发,身躯柔软,心情舒畅,若末达此原则,将有三种细法末散的病患。一、心细─不著外境,心若空悬,思想停顿。二、息细─不与正常呼吸相应,气息逼入□埋,扩张毛孔。三、身细─身躯僵硬,筋骨不利。一般称此为「禅病」。治疗「禅病」的方法只有一法,别无他法、即是继续坐禅,然后如法按摩,直到痊愈为止,假使不信师言、不但不继续坐,又去胡乱找医生贴膏乐、吃伤药等等,将戕家身心,后患无穷。
  (4)。初学与久修,对于按摩的讲求有无差别?答:初学者坐禅的时问短,但筋骨比较僵硬,坐姿亦不十分正确。应著重外部的按摩,如肌肉关节按摩、推按等、可减轻局部疼痛,或气闷的症状。久修者坐禅时问长,筋骨已较柔软,坐姿亦较正确。除前项按摩外,应注重坐后的经行,否则容易使四肢萎弱无力、动作迟缓,而且也会造成难以入定、烦愦不安的现象。同时,不论久修或初学,应经常运动,尤其是爬山为最佳的按摩。
  (5)。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答:矫正坐姿大都以初学者为对象。初学者于一坐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首先,注意有否按照十二字诀─收额、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其次,要观照身首四肢有否澈底放松,其检验方式为:
  (1)。呼吸有无出入自然(不可故意用力或闭气)?
  (2)。意念有无随著呼吸在腹部作用(呼缩吸胀)?
  (3)。肩膀有无下垂放松?手掌有无放松?
  (4)。腰部有无太挺直?或太弯而压迫腹部?
  (5)。身体有无前倾?或后仰?初学不可要求入定,应以做到技巧熟练正确为原则,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干扰更多,影响尔后的定境。
  (6)。坐禅一定要双盘吗?答:不一定。如身体太过肥胖,或骨骼不利于盘起时,均不可勉强作双盘的姿势,此时应用一小垫补助垫高,以免坐时重心不稳,而形成身躯绷紧、变形、倾斜的现象。从入定的条件分析,只要能使身心放松,不打妄想,任何姿势应该都可以的,但从修行证道的方面分析,如一位修行人连自己躯体的困境都不愿意去克服,又无法从努力克服困境中去观察身心如何微妙变化,这绝对是不能开悟的。或许,大部份人以为坐禅只是不打妄想,然后使自心安住于定中而已,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禅者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当他开始坐禅时,他可以仔细的觉受身心每一种反应,此种觉受非一般人容易得知,同时,禅者又从觉受中自动地思惟其内涵,逐渐地蓄积开悟的能量,当它完成开悟前的准备时,那些能量有思想的力能便充满著,令禅者犹如内心已脱离世间,而身躯却滞留在世间,他可能有郁闷、情绪上的极端冲突(外表不一定看得出来,因为那是潜伏性的作用),直到开悟的一瞬间,所有的能量全部爆发,从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向外放射,而进入某种悟境中。了解修行原理,便应思考如何利用坐禅的过程来蓄积能量,因此,坐禅时不断地向自己的惰性挑战,向身躯的障碍挑战,的确是修行成败的关键。所以,能坐双盘的人就必须双盘,不管多困难也要坐,否则就平白丧失开悟的机会了。四、问调息
  (1)。呼吸时,有何规则可循?答:一、用鼻子呼吸,嘴巴不可张开。
  二、胸部勿著力,尽量做到没有呼吸时涨缩的感觉。
  三、吸气时,腹部前挺,呼气时,腹部内缩。
  四、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吸,勿刻意著力。
  五、呼吸之间,不可停顿或故意闭气。这是指调息后的呼吸相状,也是数息时所要借用的呼吸相状。但坐禅的工夫不只是数息,数息是一个基础,目的在培养专注和放松心情的能力,能够达成员正的身心平衡,然后才能进修随息,随息到无息的寂静阶段,再进修止观的工夫,真正的禅定要等到进修止观时,才算是入定,千万不要以为能坐得稳当,调和的工夫弄好了,就叫做入定了。
  (2)。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答:自然呼吸就是没有刻意用力去呼吸的意思。当一个人在运动的状态、或情绪变化时,呼吸会变得较急促,使呼吸量于瞬间增加,这就是不自然的现象。另外,气功的吐纳,是以意志控制呼吸出入,亦属不自然。由此可知,所谓自然呼吸是指人体在静态中,没有受到任何情绪的影响,亦非气功吐纳运气或作深呼吸的动作时,因自然的生理需求,而自动呼吸的状况。这才是坐禅数息所使用的呼吸法。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答:此有二种缺失─
  (1)。身心无法真正放松─因为尚有用力的情形,使四肢及胸腹都处于紧张的状态,而未达到禅定的第一步工夫─放松。
  (2)。不能入定─既未放松,则无入定的可能。有些修气功坐禅的人,发现自己也有入定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过度的专注于运气,所产生的妄境,是一种假定,与佛门的禅定无关。
  (4)。坐禅时,若息已调和,接下来要怎么做?答: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数出息,不数入息。数尽,再从头数起。也有教数到二十、三十、甚至上百的,但初学者,只要选择其中简便易行的一种,久久调适,必能得定。
  (5)。坐禅一定要数息吗?答:不一定。这是针对初学者的技巧训练,由于初坐禅时心神容易散乱,若不教其数息,则无法入定。在禅定学中,大都将数息列入主要的修学法门,如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十六特胜─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不论是印度或中国的止观禅法,于修止门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为数出入息,其后所传之十六特胜中,知息入与知息出,即是由数息到随息的阶段,知息长短便进入随息阶段,而从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脱,为以止门为主,观门为辅的阶段,观无常之后便以观行为主了。因此初学者最好还是按部就班修学,从数息开始打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答:数息是第一个阶段,等你的呼吸愈来愈微细时,你将厌离数息,自然地转成了随息,进入第二个阶段。随息是此心念随著呼吸入出,很轻微柔细地,慢慢的,呼吸似乎已断的感觉,心也突然间变得明净、安隐,彷佛整个宇宙都能透视一般,即进入了「止」的第三个阶段。其次为「观」、其次为「还」、其次为「净」,一共六个阶段,可以交替练习,称为「六妙门」。关于六妙门的修法在正修止观一章里会谈到,于此不赘述。
  (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答:切切不可,息尚有风喘气三相时,若著意行数息法,必定加重三相的病患,如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三相的病患末除,心亦不能安定。
  (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答:忘记数息或数乱了,通常有二种情形:一、妄念奔驰,影响心识。二、无记昏沈,茫然不知,此时非自己的意志所能控制,恍若丧失记忆一般,必须等到神志清醒了,突然发现忘了数息,再重头数息,千万不可懈怠或气馁,若以为自己不必数息,也可制心,或以为自己根机浅薄,不能学数息法,而放弃数息,到最后必将一事无成。
  (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答:这有四种原因:1。妄念太多虽然数息,却常横生他事,想东想西,以致不能专心。2。饮食不调由食过于油腻、刺激或添加一些不净之物,到了入座时,心识 散乱、昏沉,甚乃骨节酸痛,无法久坐,即便数息不得。3。过度疲累长时间劳动、看书、讲话、办公等,弄得身心交疲,但欲睡眠。4。业障现前病苦或世间种种灾厄的缠缚,令人坐立不安,何况数息?
  (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何处置?答: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除非已到达相当的定境,或者有经常入定的经验,才能坚持到底,不会认为这是个单调的动作。当你真正用心于每个小细节,包括观察呼吸的出入情形气息的长短、大小、快慢、经过身体的部位时,所产生的身心变化,如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温暖或冰凉,气息的动静等,你将发现原来气息在体内并非如想像那样单调,而人体与外界接触时,其维持平衡的因素,即与气息有密切关联,可以说,气息主宰生命力和健康,它蕴藏著极为丰富的内涵,正有待一位禅者去开掘。所以,当你觉得数息十分单调无聊,就是观察力尚浅、气息尚粗,而妄念不断的时候。反之,当妄念渐少之时,气息也会随著细静,使得身心的反应十分敏锐,观察力增强(本自具足的觉性),则此阶段便由数息而进入随息了。但要注意的是,不再数息的原因并非刻意放弃,是由于气息微细,无法数息,所产生的自然转换。
  (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答:有。譬如禅宗的看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获得禅定的体验。但若修习止观法门,一定要从数息观开始。每种法门各有殊胜,但绝无捷径可言,完全看各人的机缘而定。最重要的是,千万不可投机取巧,或杂学各种的法门,否则不但一事无成,也恐会障碍道心,或走入邪道去。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答:这要长期的练习,直到心很微细,能控制呼吸为止。初学者因为无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