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要
场来说,仍旧是鼓励大家吃素的,毕竟,素食对于身心的健康方面,有他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现在连医生或营养学者,也鼓励人类素食呢。如果因环境不许可,至少也要常吃较清淡的食物,尤其像油炸物,酸辣物,腥味过重物,或葱,蒜、韭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可食用,否则,绝对会使坐禅产生不良反应。
(2)。饮食的要领是什么?答:早起空腹一杯水,洗尽污浊神气爽。早餐营养又清淡,一日工作力饱满。中午较饱晚较少,以免肠胃受不了。量只七分眠不食,不饮浓汤不饮冷。进食时候心平和,食毕散步消嗳气。一生常行此食法,到老无病眠安隐。二、问调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为宜?答:调睡眠的原则是不节不恣,因此,至少要六小时以上,至多不可超过八小时、最重要的是早睡早起,若太过晚睡,容易引生火气,造成亢奋状态,反而不易入睡。
(2)。若因工作而疲劳过度,可否打坐?答:这要看情形,如无想要睡眠的状况,仍可打坐,如果极欲睡眠,应该先躺下来睡一下,等到精神较充足,体力也回复了,再来打坐。
(3)。中午吃饭后,有午睡的习惯,是好是坏?答:其实,这是一种习惯的问题,如果经常中午不睡的人,将可发现到,并不会减损精神和体力,而一个有午睡习惯的人,才会感觉午睡的必要性。因此,正常需要午睡(或可称做午休)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十分钟,过长的午睡,反而会减损精神,伤害身体,有的人甚至有午睡后的头痛、头晕症,都是因午睡过长造成的。若是一个修习坐禅的人,在中午的时侯,可用打坐的方式来调和,不但能增益精神,更能冲破体能的极限。
(4)。睡眠时,以何种姿势较适当?答:以右侧卧最好,右手置枕边,左手置左陛上,若睡累了,也可用瑜跏摊尸式的休息法来睡,但尽量不要左侧卧,以免压迫心脏,阻碍血液的运行。同时,左侧卧容易使心境紊乱,容易多梦。三、问调身
(1)。坐禅的姿势,以何种较佳?答:初学者骨节强硬,以单盘为佳,若久学的人,可以用双盘。因为双盘的坐姿,较容易找到重心,脊椎骨较不会弯曲变形。若年老,或腿部受伤,或太肥胖的人,连单盘都盘下起来,用散盘也没关系。总之,坐姿的原则是达到身体的稳定平冲,才能发诸禅定,若不能稳定平衡,或坐姿很正确,即没有进修其他调和的工夫,以及止观工夫,即使坐个十年、二十年,也是没有用的。如果禅定工夫深了,即在动静语默中,都会展现禅味,不一定在坐禅中才是修禅呢?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么办?答:放松心情,继续坐下去,到一个时侯自然就逐渐恢复了。若真的无法忍耐,先把腿松开,稍加按摩,活动一下,待会儿再坐也可以。
(3)。坐禅后,如不做按摩,会有什么弊病?答:坐禅后的按摩主要在使体内的热气散发,身躯柔软,心情舒畅,若末达此原则,将有三种细法末散的病患。一、心细─不著外境,心若空悬,思想停顿。二、息细─不与正常呼吸相应,气息逼入□埋,扩张毛孔。三、身细─身躯僵硬,筋骨不利。一般称此为「禅病」。治疗「禅病」的方法只有一法,别无他法、即是继续坐禅,然后如法按摩,直到痊愈为止,假使不信师言、不但不继续坐,又去胡乱找医生贴膏乐、吃伤药等等,将戕家身心,后患无穷。
(4)。初学与久修,对于按摩的讲求有无差别?答:初学者坐禅的时问短,但筋骨比较僵硬,坐姿亦不十分正确。应著重外部的按摩,如肌肉关节按摩、推按等、可减轻局部疼痛,或气闷的症状。久修者坐禅时问长,筋骨已较柔软,坐姿亦较正确。除前项按摩外,应注重坐后的经行,否则容易使四肢萎弱无力、动作迟缓,而且也会造成难以入定、烦愦不安的现象。同时,不论久修或初学,应经常运动,尤其是爬山为最佳的按摩。
(5)。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答:矫正坐姿大都以初学者为对象。初学者于一坐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首先,注意有否按照十二字诀─收额、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其次,要观照身首四肢有否澈底放松,其检验方式为:
(1)。呼吸有无出入自然(不可故意用力或闭气)?
(2)。意念有无随著呼吸在腹部作用(呼缩吸胀)?
(3)。肩膀有无下垂放松?手掌有无放松?
(4)。腰部有无太挺直?或太弯而压迫腹部?
(5)。身体有无前倾?或后仰?初学不可要求入定,应以做到技巧熟练正确为原则,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干扰更多,影响尔后的定境。
(6)。坐禅一定要双盘吗?答:不一定。如身体太过肥胖,或骨骼不利于盘起时,均不可勉强作双盘的姿势,此时应用一小垫补助垫高,以免坐时重心不稳,而形成身躯绷紧、变形、倾斜的现象。从入定的条件分析,只要能使身心放松,不打妄想,任何姿势应该都可以的,但从修行证道的方面分析,如一位修行人连自己躯体的困境都不愿意去克服,又无法从努力克服困境中去观察身心如何微妙变化,这绝对是不能开悟的。或许,大部份人以为坐禅只是不打妄想,然后使自心安住于定中而已,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禅者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当他开始坐禅时,他可以仔细的觉受身心每一种反应,此种觉受非一般人容易得知,同时,禅者又从觉受中自动地思惟其内涵,逐渐地蓄积开悟的能量,当它完成开悟前的准备时,那些能量有思想的力能便充满著,令禅者犹如内心已脱离世间,而身躯却滞留在世间,他可能有郁闷、情绪上的极端冲突(外表不一定看得出来,因为那是潜伏性的作用),直到开悟的一瞬间,所有的能量全部爆发,从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向外放射,而进入某种悟境中。了解修行原理,便应思考如何利用坐禅的过程来蓄积能量,因此,坐禅时不断地向自己的惰性挑战,向身躯的障碍挑战,的确是修行成败的关键。所以,能坐双盘的人就必须双盘,不管多困难也要坐,否则就平白丧失开悟的机会了。四、问调息
(1)。呼吸时,有何规则可循?答:一、用鼻子呼吸,嘴巴不可张开。
二、胸部勿著力,尽量做到没有呼吸时涨缩的感觉。
三、吸气时,腹部前挺,呼气时,腹部内缩。
四、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吸,勿刻意著力。
五、呼吸之间,不可停顿或故意闭气。这是指调息后的呼吸相状,也是数息时所要借用的呼吸相状。但坐禅的工夫不只是数息,数息是一个基础,目的在培养专注和放松心情的能力,能够达成员正的身心平衡,然后才能进修随息,随息到无息的寂静阶段,再进修止观的工夫,真正的禅定要等到进修止观时,才算是入定,千万不要以为能坐得稳当,调和的工夫弄好了,就叫做入定了。
(2)。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答:自然呼吸就是没有刻意用力去呼吸的意思。当一个人在运动的状态、或情绪变化时,呼吸会变得较急促,使呼吸量于瞬间增加,这就是不自然的现象。另外,气功的吐纳,是以意志控制呼吸出入,亦属不自然。由此可知,所谓自然呼吸是指人体在静态中,没有受到任何情绪的影响,亦非气功吐纳运气或作深呼吸的动作时,因自然的生理需求,而自动呼吸的状况。这才是坐禅数息所使用的呼吸法。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答:此有二种缺失─
(1)。身心无法真正放松─因为尚有用力的情形,使四肢及胸腹都处于紧张的状态,而未达到禅定的第一步工夫─放松。
(2)。不能入定─既未放松,则无入定的可能。有些修气功坐禅的人,发现自己也有入定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过度的专注于运气,所产生的妄境,是一种假定,与佛门的禅定无关。
(4)。坐禅时,若息已调和,接下来要怎么做?答: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数出息,不数入息。数尽,再从头数起。也有教数到二十、三十、甚至上百的,但初学者,只要选择其中简便易行的一种,久久调适,必能得定。
(5)。坐禅一定要数息吗?答:不一定。这是针对初学者的技巧训练,由于初坐禅时心神容易散乱,若不教其数息,则无法入定。在禅定学中,大都将数息列入主要的修学法门,如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十六特胜─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不论是印度或中国的止观禅法,于修止门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为数出入息,其后所传之十六特胜中,知息入与知息出,即是由数息到随息的阶段,知息长短便进入随息阶段,而从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脱,为以止门为主,观门为辅的阶段,观无常之后便以观行为主了。因此初学者最好还是按部就班修学,从数息开始打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答:数息是第一个阶段,等你的呼吸愈来愈微细时,你将厌离数息,自然地转成了随息,进入第二个阶段。随息是此心念随著呼吸入出,很轻微柔细地,慢慢的,呼吸似乎已断的感觉,心也突然间变得明净、安隐,彷佛整个宇宙都能透视一般,即进入了「止」的第三个阶段。其次为「观」、其次为「还」、其次为「净」,一共六个阶段,可以交替练习,称为「六妙门」。关于六妙门的修法在正修止观一章里会谈到,于此不赘述。
(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答:切切不可,息尚有风喘气三相时,若著意行数息法,必定加重三相的病患,如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三相的病患末除,心亦不能安定。
(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答:忘记数息或数乱了,通常有二种情形:一、妄念奔驰,影响心识。二、无记昏沈,茫然不知,此时非自己的意志所能控制,恍若丧失记忆一般,必须等到神志清醒了,突然发现忘了数息,再重头数息,千万不可懈怠或气馁,若以为自己不必数息,也可制心,或以为自己根机浅薄,不能学数息法,而放弃数息,到最后必将一事无成。
(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答:这有四种原因:1。妄念太多虽然数息,却常横生他事,想东想西,以致不能专心。2。饮食不调由食过于油腻、刺激或添加一些不净之物,到了入座时,心识 散乱、昏沉,甚乃骨节酸痛,无法久坐,即便数息不得。3。过度疲累长时间劳动、看书、讲话、办公等,弄得身心交疲,但欲睡眠。4。业障现前病苦或世间种种灾厄的缠缚,令人坐立不安,何况数息?
(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何处置?答: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除非已到达相当的定境,或者有经常入定的经验,才能坚持到底,不会认为这是个单调的动作。当你真正用心于每个小细节,包括观察呼吸的出入情形气息的长短、大小、快慢、经过身体的部位时,所产生的身心变化,如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温暖或冰凉,气息的动静等,你将发现原来气息在体内并非如想像那样单调,而人体与外界接触时,其维持平衡的因素,即与气息有密切关联,可以说,气息主宰生命力和健康,它蕴藏著极为丰富的内涵,正有待一位禅者去开掘。所以,当你觉得数息十分单调无聊,就是观察力尚浅、气息尚粗,而妄念不断的时候。反之,当妄念渐少之时,气息也会随著细静,使得身心的反应十分敏锐,观察力增强(本自具足的觉性),则此阶段便由数息而进入随息了。但要注意的是,不再数息的原因并非刻意放弃,是由于气息微细,无法数息,所产生的自然转换。
(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答:有。譬如禅宗的看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获得禅定的体验。但若修习止观法门,一定要从数息观开始。每种法门各有殊胜,但绝无捷径可言,完全看各人的机缘而定。最重要的是,千万不可投机取巧,或杂学各种的法门,否则不但一事无成,也恐会障碍道心,或走入邪道去。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答:这要长期的练习,直到心很微细,能控制呼吸为止。初学者因为无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