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精要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答:这要长期的练习,直到心很微细,能控制呼吸为止。初学者因为无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的还不够仔细,使得呼吸大小迟速不能控制自如,便产生了胸臆烦闷的情形。其次,身体坐得太直或太弯曲,也会造成呼吸不顺畅而致胸臆烦闷。这时应暂停数息,先调整坐姿,然后尽量使身心轻松自然,等到可以感觉呼吸安定了,才又开始数息。这样反覆的做,就能逐渐调整。有人一碰到此种现象、因害怕会发生毛病,就不敢再坐,甚至逢人便说坐禅会怎样,这不但害己,也害了别人。五、问调心
(1)。坐禅时,杂念乱想很多,要如何消除?答:妄念不能刻意去消除,妄念是一种虚妄相,如水中月,虚空花,是因心的染著,执妄作真,以为妄念是实有的,所以才会前念后念,相续不断、若能一心一意地制心一处,久而久之,自然没有妄念,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妄念不能除,有妄念即是有,无妄念即是无,所以不要去除它。
(2)。若在定中,应不能乱动身体,为何还要用心观察身体有否端直,随时调调整呢?答:此说定中,应是坐禅程序里头,端坐如定相的意思,不是真正入了禅定。尤其初学坐禅的人,除非是上根人,一坐即定的,其余中下根人,在坐禅当中,假若没有调和身息心到完全融合的地步,是很难入定的。因此,在一坐中,应随时观察自己的坐姿有无端直,随时纠正,不必去管能不能入定。六、问禅定
(1)。什么叫欲界定?如何证知此定?答:欲界定是证初禅相前,一种定法持身的相状。这必须从三个次第来说:1。粗住相─因修数息法,气息逐渐调和,心逐渐虚寂凝练,澄净恬怡。虽在 缘中,却不驰散。2。持身法─粗住相后,必有持身法生起,使得身体自然正直,坐久都不疲倦, 亦不觉得疼痛。彷佛有一种力量扶持,令其保持端身摄心的姿势,这叫善 法持身。若是恶法持身时,会觉得紧急劲痛,而持身法消失后,身躯犹如 失去支持,宽缓无力,心中疲困不已,这就不得定相了。3。细住相─善法持身后,心泯泯转细,此后或经一、二时辰,或一、两日, 或一、两月,更觉深细,其身如云如影,照然明净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 这叫证欲界定。
(2)。证得欲界定后,为何会有退失的情形?答:欲界定的法心尚浅,犹见有身心之相,又没有支林功德的护持,所以容易退矢。其退矢的因缘有两种:1。从外缘失─得定时,不能妥善将护,又无精进修持的恒心,时修时不修; 或是向他人夸说;或现定相,令他人知觉;或未除五欲五盖,而生障法, 使定力沮坏。2。内因失─这是指六种心态,能失禅定:一、希望心。未得定时,希望得定。 二、疑心。既已得定,又怀疑不是真定。三、惊怖心。见定相种种相状, 生大惊怖,畏惧不前。四、大喜心。见定中诸事,与世俗不同,十分的不 可思议,于是大喜过望。五、重爱吸,执著此定,误以为深妙。六、忧悔 心。出定后,担忧失定;或已失此定,懊恼生悔,终究不再得定。 总之,修行人只管修行,所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不刻意求定,不 炫耀己定,即能不失定。
(3)。什么叫未到地定?如何证知?答:未到地定又名近分定,近分意指邻近根本定而尚未到的意思。根本定为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空定、每一禅定各有分齐,所以叫根本定。若处于进入根本定之前的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对于八定的也应有八种,惟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未到地定,其余的七种近分定称为中间禅相。止观说:「从是心后(正住欲界定),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中身首、衣服、床铺, 犹如空虚,□□隐隐。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地相。」证得此定,若不依法推寻其理,往往会误认为已得无生法忍,致生狂妄贡高的心思,终究堕入无量的苦报。另外,「释禅」将此定中邪伪二事略述:1。定心过明─「入定时,见外境界,青黄赤白,或见日月星辰宫殿等事;或 一时日,乃至七曰不出禅定,见一切事,如得神通。此为邪,当急去之。」2。定心过暗─「若入此定,暗忽无所觉知,如眠熟不异,即是无心想法,能 令行人生颠倒心,当即却之。此均是邪定之相,不是真正的未到地定,行人不可不察。
(4)。什么叫八触?答:这是初禅发相。修行人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感觉身心俱空,寂然不见一物,这种定境如持续保持一段期间,乃至终年累月而定心不坏,便能逐渐发动种种触感,最基本的叫八触:1。动─忽觉身心凝然,微微而动,有时从上起,有时从腰间起,渐渐遍及全 身。身内觉动,外无动相。从上起的容易退矢,从下起的可以进一步获得 深定。2。养─皮肤似有物爬行搔养,或似蚂蚁叮咬,或似针尖刺扎。3。凉─觉得身证逐渐冰凉,甚至寒冷异常。4。暖─觉得身体逐渐温暖或发热,或一股热流自内涌起。如由内发时,定心 较强,由肌肤表面发时,反易烦躁不安。5。轻─觉身体轻浮、似失重量,几欲飞腾。6。重─觉身体沈重,犹如巨石。7。涩─觉肌肤粗涩、犹如木皮。8。滑─觉身滑腻,犹如抹乳。八触当中,通常是先发动触,并有十种的支林功德和动触俱起:1。空─空心虚豁,无有障碍。2。明─皎皎明净,十分美妙。3。定─一心安隐,无有散动。4。智─疑昏尽祛,心开悟解。5。善心─惭愧心起,信敬妙法。6。柔较─心下粗犷,随意卷舒。7。喜─于所得法,而生庆悦。8。乐─触法娱心,遍身恬偷。9。解脱─出离欲盖,无复为患。10。相应─境界现前,相应不失。如是或经一日、十日,或一月、数月、一年等,只要随意敛念,就有前说定境功德发生,熏修既久,又陆续发其余七触,交错复发。有时八触具足,有时但发一触两触、都叫初禅发相。
(5)。为何会有八触发生?答:修行人修数息法、心渐软细,于是细法转变四大,使四大也由粗而细,与原来果报的依身不相应,所以造成了触感。
(6)。发八触一定是得初禅吗?答:不一定。如发八触时,没有支林功德,或在欲界定中发八触,就是邪触,非禅定相。这时八触的感觉会产生异常、如动触本是内部觉动而身不动,现在却手脚急疾震动,便是邢触了。其余七触循例可知。(关于四禅详细内容,请参考释禅卷五)
(7)。修习禅定,得邪禅三昧的原因及现象如何?答:众生皆有佛性、本无邪正的分别,但于坐禅细静心中,一念妄起,而与鬼神道法相应,不自觉知,便得邪禅三昧。于是未证言证、广说一切法门,辩才无碍,使听闻的人信受称叹,礼敬供养。兹将此类邪禅现象,稍加阐明如次:1。与贪欲相应的邪禅─
(1)。于睡梦或禅定中,亲赴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或观音、势至来降,示谕行者急速救世济人,勿令众生沈沦苦海。
(2)。自称已得道果,登佛祖位,凡天下人皆当臣伏听命,协助行者达成一统大业。
(3)。炫耀悟境,显现神通,为人占卜吉凶祸福,或预告某时某日的因缘果报,使众生乐于亲近,而修行其法。如是种种的示现奇异希有诸事,感勤众生,而获得名闻眷属。2。与嗔恚相应的邪禅─
(1)。自恃己方强盛,常用鬼法或所谓灵力,和他人争斗。
(2)。嫉妒正法的行者,竭尽一切予以破坏抵毁。
(3)。自认已得无上的禅定智慧,却不获恭敬供养,心大恼怒,斥责众生愚痴,不识大圣。如是种种的忌恨胜他诸事,实与阿修罗及鬼畜无别。3。与邢见相应的邪禅─
(1)。虽口说善法,而所行虚伪驳杂,混淆人生,非但不得清净解脱,甚且增益烦恼困惑。
(2)。不入中道实义,却胡乱依文解经,把「淫怒痴,即戒定慧」当成了口头禅,于是破正戒、破威仪,五欲嗜味,五盖染著,装疯卖傻,裸形无耻,逢人便称「明心见性」、「自在无碍」、「即心即佛」等语。
(3)。不敬三宝、父母、师长、毁损经像、塔寺、作五逆重罪,断一切善根,而以此为佛性平等。如是拨无因果,或邪因邪果的言行,能使人过去所作一切功德,在一夕之间全部破灭。释禅将邢禅的果报分成三种:1。邪禅又行恶─命终后,生于三途恶报。2。邪禅却伪心行善─命终后,随所与鬼神相应之法,共彼鬼神,同生一处, 以为彼眷属。3。邪禅而尚心存善念─或生于天人中,但有邪魔种子和习气,因此乐近邪师, 乐闻邪法,乐行邪道、供养亲近赞叹修邪行的人。见有正法的修行人,不 乐亲近,或时生恼乱。甚至虽得出家,犹造魔业。以上指入邪定的现象。若根本未得禅定,自谓已得禅定,则不是愚痴病,即是贡高我慢,或欲得名闻利养而欺诳众生。
(8)。修习禅定有无障碍?答:障碍指不利于修习禅定的意思。这有五种:1。长病─久病不愈,身心失调,自然无法修习。2。远行─路遥疲累,体重昏沉,难以入定。3。谏谆─与人议论争讼,分别你我是非,心头昏乱,绝对无法修习。4。营事─世缘俗务繁多,或经营事业,送往迎来,亲朋交接等等,没有空闲 的时间来修习。5。多读诵─前面四种尚有补救的机会,惟多读诵所造成的知识障、恐怕一辈 子都放不下(多经验亦然)。如以知解推论的心来修习禅定,也会使禅定 一事变成了做学问,使得解悟和证悟永远扯不清。因此,于修习禅定时, 要有「放得下一事,少一分知解」的观念。否则一辈子被先入为主的成见 所束缚,除了贡高我慢外,岂能深入佛法大海?
(9)。如何在坐禅中,打破时间观念?答:坐禅没有这些问题,这是由为希望心所生的邪见,坐禅就是坐禅,其他的事通通放下。如每天计较坐多久时间,即非正确的观念。
(10)。修禅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验知?答:诚于中,形于外,获得定心为今生现法,能当下体证,亦能令旁人有所知觉。有六事勘验,得定虚实立刻明白:
(1)。颜色悦泽得定的人,身心放松,所以不会肌肉紧绷,脸部表情自然平和,即使身在病中,亦没有愁苦的相貌。
(2)。举止端正得定的人,心中安隐,动静得宜。行走时安详徐步,站地时不晃不摇,坐下如钟覆地,躺卧如弓不辗转,目不斜视或转睛,手不无事挥舞或于身上乱抓,或逗弄他物。
(3)。言语柔顺得定的人,音声轻柔和缓,非有必要,不会打断他人言语,亦不于众中喧哗。
(4)。知足少欲得定的人,贪欲逐渐淡薄,虽然处于俗尘之中,但能知量知足,不过份贪求,不追逐五欲。
(5)。嗔嫉渐除得定的人,喜乐在心,嗔恚逐渐断除,不会与人口角是非,不嫉妒排斥他人。
(6)。常行布施得定的人,胸襟宽厚,心地光明,不与人计较,能为设想,能舍身外财物。此六事如于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便能监定某人得定的深浅。另外,坐禅三昧经有修禅人得定心的勘验法,可供参考:「修禅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答曰:「面色悦泽,徐行端正,目不著色。不贪名利,击破□慢,其性柔软,不怀毒害,无复悭嫉。直信心净,论议不诤。身无欺诳,易可与语。柔软惭愧,心常在法,勤修精进,持戒完具。诵经正忆念,能随法行。意常喜悦,嗔处不嗔。四供养中,不净不受,净施则受,知量知足。寤起轻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论议不自满,言语甚少。谦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师、善知识,常亲近随顺。饮食知节,不著欲味。乐独静处,若苦若乐,心忍不动。无怨无竞,不喜斗讼。如是等种种相得知一心相。」能做到这个地步,即是人格完美的大修行人了。
(11)。坐禅能开悟吗?答:坐禅是打坐和参禅合并的语词,如只有打坐而没有参禅的工夫,犹如在黑山洞窟里坐,是绝无开悟见性的可能。反之,打坐是参禅的基础,没有定心的参禅,必定成为狂妄之人,极易走入邪道。因此,真正的坐禅是先学打坐,然后学参禅,当机缘成熟时,一定会开悟。但由于各人根性不同,其悟境仍有很大的差距。七、综合问题
(1)。修习坐禅工夫,有什么好处?答:坐禅是得禅定的基础,经上说:深修禅定,能获得五种神通。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有禅定的工夫,因为只有禅定,才能发显般若智慧,包括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入般涅盘,都在禅定中。
(2)。坐禅能否治病?答: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但坐禅对于加精神有关的一些疾病,确有相当良好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