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来烦去:让你的生活工作放轻松






    小珊说:“现在的孩子也太可怕了,这样的事情都干得出,我看咱们还是报案吧,阿嘉。”

    阿嘉说:“好。一定要惩治一下这些坏孩子。但是,儿子也不能饶恕,回去跪在门口一天,每路过一个行人,你就要向他们说明你为什么被罚跪!”

    小珊看看我。我说,阿嘉啊,你能不能再听我讲一个故事?阿嘉无可奈何地点点头。

    我说,有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

    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惶失措,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但是,更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就这样,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时此刻,小和尚已经知道错了,那就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你们知道那个小和尚是谁吗?这个小和尚就是我啊。

    轻轻地告诉你

    我看了看阿嘉羞愧的样子和孩子羞愧的样子差不多,就说:“我的师傅就像一位慈爱的家长,那么容易地就宽恕了我的错误,我心里愧疚极了,从此我就下决心,决不做对不起师傅的事情,也决不做违反寺规的事情,潜心悟禅。对待一个犯错误的人,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们做人就要像我师傅那样有度量,要懂得宽容。当别人或者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训斥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有时不如宽容一下,给别人或者孩子提供一个冷静反省的时间,从而使其改过自新不好吗?”

《禅来烦去》 禅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另一只眼睛 委婉的螺钉,顺耳的忠言

    9委婉的螺钉,顺耳的忠言

    艾老的烦恼

    艾老太太来找我,我刚出去,她等了我一个上午。中午我从相国寺回来,艾老太太一见我,就开始唠叨个没完。我说:“别急,艾老太太,喝杯茶,慢慢说。”艾老太太说:“小良又和他妻子吵架了,一个比一个凶,现在的年轻人咋就这么不可理喻呢?我把他们两个叫开,一个人被我训斥了一顿,谁知道儿媳妇竟然和我吵了起来,我可是为了他们小夫妻两个好啊,结果小良一看,逮着她揍了起来,我就揍小良,谁知道小良一气之下就走了,两天都没有回家了。”

    小黑的故事

    我说,是这样啊,艾老太太,你别伤心,等小良的气消了,他自己会回家的,他又不是小孩子了。你一面喝茶,一面听我说个故事好吗?

    艾老太太说,我来就是想听你讲故事的。

    山顶上住着一位智者,他的眉毛和胡子都已雪白,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

    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事,都来找他,请求提些忠告。智者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这天,又有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智者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

    智者无奈,他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板,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智者先用锤子往一块木板上钉直钉,但是木板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一会儿工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地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智者又拿起了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螺钉往另一块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板里了,没有一点缝隙。

    智者指着两块木板笑道:“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硬碰硬没有什么好处,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艾老的感悟

    艾老太太说:“我明白,小黑师傅的意思是我劝架和教育孩子,话说得不够委婉,太直接了吧。”

    我说:“是的,人们通常认为,忠言必定逆耳,良药必定苦口,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也不舒服。其实,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也不必苦口,只要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能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艾老太太说:“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我说,这样,艾老太太,你再听我给你说个今天见的事情。

    我从相国寺出来,走到鼓楼街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边上,围了一大群人,原来是一对年轻夫妻在吵架。男的有三十来岁,戴副眼镜,模样斯斯文文,像个教师。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

    丈夫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上当众出丑”,并且越骂越凶,越骂越难听。妻子则越哭越响,一旁也有人在劝,可根本不顶用。

    这时,有位老人走上前,拍了拍那个男的肩膀,说:“你戴副眼镜,看起来像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你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子里,要拿出来用……”老人故意把“用”字拉得很长,并且说得很响。那男的听到了这话,顿时觉得很惭愧,不骂了,站在那里发愣。

    老人看男的似有所悟,又接着说:“你既然这么有知识,就应该用你的知识来说服你的妻子,怎么可以张口就骂呢?这样做,不是辱没了你的知识吗?你们还是先找个地方,冷静下来,然后再好好地谈一谈吧。别在大街上这样,让人看了笑话。”

    男的越听越惭愧,最后像泄了气的皮球,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时,老人又走到女的身旁,说道:“有话好说嘛,找亲朋好友道道苦,诉诉委屈去,把心里的不快讲出来,干吗要撞车呢?汽车可都是个大力士,你这么个瘦瘦弱弱的人,怎么能撞得过它呢,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众人一听,都大笑起来。那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倒也不哭了。

    经过老人的一番劝解,夫妻俩不再闹了,而是相互搀扶着慢慢地走到公共汽车站,上车走了。

    我心里很佩服这位老人的讲话技巧啊,艾老太太,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轻轻地告诉你

    我接着轻声说:“艾老太太,把忠言说得委婉一些并不难,只要你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就可以实现。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劝说别人和教育子女的事情,在劝说和教育时,要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一定要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对方的心坎上,把忠言说得顺耳一点,把良药调制得甜淡一点,这样,劝说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禅来烦去》 禅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另一只眼睛 活着的意义和以德报怨

    10活着的意义和以德报怨

    依依的烦恼

    这一天依依带着上高中的女儿媛媛来见我。媛媛是个很秀气很忧郁的女孩子,气质有点像林黛玉。依依说:“小黑师傅,这孩子现在学习、品德、身体都挺好,特别是上了高中以后,一直很乖。可是前一阵子突然就成这样了,成天想着要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小黑的故事

    我问媛媛:“是这样吗?”

    媛媛点点头。

    我说:“你为什么突然就有了想死的念头呢?”

    媛媛说:“我觉得我活着毫无用处。”

    我又说:“为什么呢?”媛媛:“那一天我们上体育课,老师教了几个健身操的动作,我怎么都学不会,老师说我一点用都没有,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然后让全班的同学都做,结果他们都学会了,只有我不会,从此以后,我发现我真的是没有用,过去会做的题目,现在也做不对了,你说我这么一个没有用处的人,不死干什么?”

    我说:“原来是这样,你们的体育老师误解你了。还有,你的体育老师很没有文化啊,他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

    媛媛说:“是吗?那你说说人活着的意义。”

    我说,其实我也搞不清楚,还是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个人很不幸。

    在他童年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种阴影一直无法从他心里抹去。

    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们接连不断的死亡给了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于是他也尝试死亡,但是屡次得救。

    报恩寺的住持看他可怜,将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能是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见他精神萎靡,便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禅,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坐禅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坐禅呢?”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要坐禅啊!”

    那人顿悟了:“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一种自然的生存。”

    媛媛的感悟

    媛媛说:“我明白了,小黑师傅,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真好!我以后可以经常来找你说话吗?还有,我可以领我的同学来找你吗?”

    我说:“当然可以。你很聪明媛媛,你一定要记住,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不应该刻意去追求,更不应该去寻死。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不是为了寻找最终去处,而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而活着,活着就这么简单。”

    媛媛说:“嗯,我记住了,小黑师傅,回去我就找我们老师算账,差点把我害死。”

    依依也说:“是要和他好好算算账,差点让我失去孩子,你说这个老师的素质怎么这么差啊?”

    我说:“你们母女两个再听我说个故事好吗?”二人点头。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为了让儿子们多一些人生历练,他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后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敬佩。”他的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儿子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长子说:“有个人把一袋珠宝存放在我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但等到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都归还给了他。”

    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长子听了,觉得这话有道理,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心里过得去吗?”次子听了,也没话说。

    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向前一看,竟然是我的仇敌,过去我几次想报复他,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更难得了。”

    轻轻地告诉你

    我讲完故事,轻声又说:“能做到以德报怨才是最让人敬佩的事!做该做的事,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善事,则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尤其能做到以德报怨,宽恕仇敌并能适时援助对方时,可以称得上是难能可贵。媛媛啊,你既然已经知道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生存,就该好好生活,好好学习,不该把精力浪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禅来烦去》 禅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另一只眼睛 给孩子好环境,给孩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