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识,还不够深入。
六度为戒学所摄:如法的净施、净受、净舍,就是戒学。
严护净戒,持心清净,就是戒学。如法的安忍,如法的证入三
法忍,就是戒学。如法的正精进,就是戒学。依如法的正精进
得入禅那,就是戒学。从如法的禅那中,获得的正智慧,就是
戒学。
六度为定学所摄:依如法的清净舍入于正定,就是定学。
严护净戒,持心清净,入于正定,就是定学。如法的安忍,得
现法乐住,证入三法忍,就是定学。依如法的正精进入于禅
那,就是定学。依佛所推介的四禅八定,入于禅那,就是定
学。依如法证得的智慧,入于正定,就是定学。
六度为慧学所摄:依如法的净施、净受、净舍后,所证得
的智慧,就是慧学。严持净戒,持心清净后,所证得的智慧,
就是慧学。依如法的安忍,如法的证入三法忍后,所证得的智
慧,就是慧学。依如法的正精进后,所证得的智慧,就是慧7
学。如法得入禅那后,所证得的智慧,就是慧学。如法依一切
行门中,所证得的智慧,就是慧学。
学佛,就是于三学上力求精进。修行就是在修证于
六波罗蜜。一切诸法无不囊括在六度、三学中,这是基本的概
念。依四念住,乃至依一切法门,对三学、六度,都必须先要
有一定的认识。8
第二章:
修学禅那的基本认识
止观
一切修行,都环绕在禅那上,没有人能在禅那以外修证佛
法。在讨论四禅八定前,先说止观。
止观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法门之一。止观虽说是二种行
门,然而实际上却是合二为一的行门。止(Samatha)音译:
奢摩他。观(vipaSyanA),音译:毗婆舍那。止息一切外境
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
对象(观),称为止观。止与观相辅相成,彼此间有不可互离
的关系,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大乘起信论》举出修行止观门之方法:止息一切境界散
乱之相而随顺奢摩他(止);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随顺毗婆舍
那(观)。以此二者渐次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
《大般涅槃经》(汉传四十卷本)说:为不放逸、庄严大
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习奢摩他(止);为观生死恶果报、
增长善根、破诸烦恼等三事,而修习毗婆舍那(观)。
天台智顗大师于《摩诃止观》中,认为:
止有三义:
一、止息义: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
二、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
三、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义。谓无明与法性9
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
论,为以不止而明止。
观有三义:
一、贯穿义:谓利用智慧以贯穿灭烦恼。
二、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
三、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
不二,然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此乃就相待(相对)而
论,为以不观而明观。
智者大师同时又认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
对)之义:
相对止观:
一、指依止息义与贯穿义为修门(实践),能断、所断之
烦恼而言。
二、指依停止义及观达义断烦恼后所生起之智德而言。
三、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
德为不二之法性之德)而言。
绝对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绝
对止观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以灭绝绝灭之故,称“绝对
止”;以颠倒妄想断除之故,称为“绝对观”。
当修学已超越相对、有对的境界时,止观皆不可得;因为
这是“言亡虑绝”的境界;倘若有四悉檀之因缘,则还有种种
说法。
禅外行、安止与近行
近行(upacAra)与安止(appana),是禅那修行者不能
忽视的两个名词。10
《解脱道论》中说:能够分辨先后的一切定,都是近行
定。自然(性)而又没有间隙的定,就是安止定。
是当你还不能得入色界禅,于欲界修学中所证得的
“定”,称为“禅外行定”。于色界禅中,五蕴冬眠,唯意
识局部起作用,这种能令意识如行般作用的心,就是近行心
(upacAra…citta),于色界禅中只有近行心,与安止心
(appana…citta);其余一切诸心已随五蕴进入冬眠状态。
止观的止与安止,性质上是一样的,前者作用于欲界、
色界,后者唯作用于色界。止,就是于滚滚红尘中,令心念
止住,一切欲望(烦恼)冻结的行门。这也就是修学“四念
住”的基本要求。安止与八定基本上是一样的,唯有程度上的
差别。无色界禅的一个安止刹那(0。013秒)有十七转,欲界的
一个安止刹那只有七转。
禅外行定与四次第禅是一气呵成的,因此禅外行定又称为
禅未到地,禅前行定。
佛陀所说的一切行门,都是为禅前修学而说的。如修
学“四念住”,基本要求就是得入第二禅,令初禅坚固、稳
定。当你第二禅坚固、稳定后,所获得的禅智,将会指引你依
什么最适合你的法门完成色界禅,进入无色界禅。
佛陀也曾为根器较逊的信众,开讲专属禅外行的法门,如
《观无量寿经》中的“净土十二观”。其目的在于令信众获得
基本的止观智慧后,进而正式投入禅那的修学。
在欲界禅定的修学过程中,偶尔会得入“身心俱灭,得大
轻安”或“灵光一闪,全身舒坦无比”的境界,这并不是什么
大成就,而是说明了你已获得了进入色界初禅的基本条件,唯
在不懈的精进下,对觉观(寻伺)有全面的认识后,安然的进
入第二禅,这才是色界禅那的初步成就。11
色界四次第禅
佛陀以一所有四个房间的屋子为譬喻,屋子只有一扇大
门,要进入第四个间房,必须先通过首、二、三个房间,要离
开屋子,也必须顺序的离开,由第四、第三、第二到第一个间
房,由原来的大门离开,房间的地板滑溜无比,说得上是寸步
难行。这就是色界四次第禅的写照。
南传佛教破四禅为五禅,只是在寻伺(觉观)上做功夫,
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整个初禅都环绕在寻伺(觉观)上发
展,把无寻唯伺列为第二禅、无寻无伺列为第三禅,完全是多
余。就如把六波罗蜜开为十波罗蜜一样,把原有的六波罗蜜摄
三学的精神给破坏了,成为与八风法并列的世间法。
初禅(梵:prathama…dhyAna,巴:pathamajjhAna)
离生喜乐地(vivekajja…pItisukha…bhUmi)
什么是初禅(静虑)?
初禅就是圆满欲界的修行,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步入色
界修行的门槛。
初禅就是舍离五盖及一切诸恶法后,生起喜乐的境界。
初禅就是得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
触)、知十功德利益(精勤、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
人说法、无畏无惧、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
就、解脱见慧成就),心能寂静审虑,能感受出离欲界之恶而
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
初禅有五禅支:
一、寻(vitakka)。
二、伺(vicArA)。
三、一境性(ekaggatA)。12
四、喜(pIti)。
五、乐(sukha)。
寻、伺在唐·玄奘以前,译为“觉、观”。喜、乐二支
共生,一直到进而三禅后才分道扬镳。喜、乐可视为初禅的禅
悦,也是进而二禅的资粮。
初禅主要环绕在寻伺的发展,当寻伺发展到极致后,又逐
步将寻伺舍弃,以无寻无伺之心进入第二禅,于第二禅以反照
观智(大圆镜智)反照初禅,审核并纠正初禅的种种不是,令
初禅坚固、稳定;这时,才算是能真正的入住色界禅。
初禅是色界禅于欲界修行的缓冲区,寻伺是介于欲界和
色界的两大活跃心所,以寻、伺有动,故有见、有闻、有触,
且能起语业;惟有当此二心完全舍灭后,才能安然的入住色界
禅。
唯寻无伺地
资深的修禅人常有“灵光一闪,全身舒坦无比”的感受。
当“灵光一闪,全身舒坦无比”时,就是“灵光”激活了初
禅的寻支。寻支开始寻找这“灵光”的来源,并企图向它靠
拢。这时,因为世间修行的功力浅薄,资粮不足,在“灵光一
闪”后,便回到世间三昧中。这时修行者应反省自己,为什么
不能在色界初禅逗留更长的时间?当他觉察到自己的五力疲
乏,资粮不具足时,他便发奋精进于世间法的修行(主要是止
观)。只要他一有机会,他将毫不犹豫的进入初禅,哪怕是短
短的一刹那。这是初禅的第一步,就称为“唯寻无伺地”。
于此,要强调“反省”这一名词,汉传佛教一般作“反照
禅”,现代西方佛学称它为“回顾”;于阿毗达摩的正确的名
称应该是“反照随观智”(paTisaBkhAnupassana…NACa)。13
这个“反省”于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切智慧的成起,靠的
就是这个“反省”。
“反照随观智”也就是经典中常提到的:“大圆镜智”;
有些学者认为“大圆镜智”是涅槃、解脱的专属名词,因此一
般上都使用“反照随观智”或“反照智”。
“禅”的境界与“梦”的境界很接近;科学家对做梦者
进行了试验,做梦者于深睡眠中两秒钟的梦境,在他清醒后,
须要用三个小时来诠释。“禅”的境界也一样,在“灵光一
闪”离开初禅的境界后回到欲界,于“反照”后,对这短短一
刹那体验的诠释,也同样可能是三个小时甚至更长。
进入初禅这扇大门,是修行的瓶颈,很多意想不到的意
外,就在这里发生。以一个修学身至念骸骨观的修行者为例,
当他在“灵光一闪”后,于反照中看见自己只剩下一具白骨
时,被吓坏了,从此一病不起。修密者于这阶段所造成的过患
更大,于“反照”中看见自己的“本尊”或“护法”后,生起
大妄想,进而癫狂者为数还真不少。依“气功”学来说,这就
是“偏差”,也就是一般上所说的“走火入魔”。
要知道“禅”的境界如“梦”的境界,一切都是幻觉,只
不过是我们潜在意识的反映罢了;“反照”只是一种手段、一
种过程,并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我们真正所要的是于反照后
所生起的“反照随观智”。
佛陀以竹筏为譬喻,于初禅的航程中,寻伺就是竹筏,当
我们登陆第二禅时,竹筏已失去了作用,要赶快放下,减轻于
第二禅的负担。
有寻有伺地
当“灵光一闪”的修行者,无数次的进出初禅的大门后,
依反照随观所生起的智慧,令世间修行的喜乐更加壮大,内相14
也由“灵光一闪”凝聚为细小的“明点”,当他再度进入初禅
时,“寻”就能很轻易的找到这“明点”,“伺”由此成起,
努力的捍卫于“明点”。
“寻”与“伺”的这种行为,于世间欲界修行就是所
谓的“行”,但是在色界初禅,五识已被冻结,这种由意
识心所成起的“行”,就称为“近行”,也就是“类似于
行的行”。“近行”与“安止”,在出世间修行中,永远
是成双成对的;于“有寻有伺”这个阶段,“寻”是“近
行”,“伺”是“安止”。于“无寻有伺”的阶
段,“伺”是“近行”,“一境性”是“安止”。于“无寻无
伺”阶段,“一境性”是“近行”,“定”是“安止”。
依藏秘的修行者,过度在意于“明点”,于初禅当
“寻”向“明点”靠拢时,非但不以“伺”令“明点”“安
止”,反而刻意任“伺”胡乱运行,企图于“明点”中寻找本
尊相,这种做法比“灵光一闪”后所造成的偏差还要来得巨
大。
“灵光一闪”是你能进入初禅的先兆,“明点”出现时,
才意味着你已进入初禅。刚进入初禅的你,有如初生的婴儿,
一切从头开始,先学习蠕动身躯、爬行、站立、步行等基本
功,才有望于初禅中来去自如。
有位西藏上师告诉我,他三十年来于禅定中守明点,只
要明点化开现出本尊光明相,就是成就了。舍利弗被马胜比丘
的因缘偈所吸引,他问马胜比丘,佛教的修行要多久才能有成
就,马胜比丘说,或许二十年、或许三十年吧,他依马胜比丘
的教导,当下就证悟了。斯里兰卡很多老法师,三几十年来都
在守鼻端的出入息。因此,于修行上花三几十年的功夫,根本
算不上什么。这种“迟通达”现象的出现,就在于缺乏智慧和
资粮。禅宗强调楔机,楔机固然重要,但可遇不可求,不如扎15
扎实实的依“反照随观”从自己开始修行的那一天开始反省,
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依智慧修补一切纰漏来得实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