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落,极不稳定。一直到了第三禅,正念壮大,“喜”心为“行
舍”心所驱逐,乐受才算安定下来。乐受于第三禅所显示是那
么的平静、安祥。乐受与智慧同样是第三禅所获得的功德丛
林,也就是第三禅的禅悦。是转入第四禅的资粮。
一境性
一境性从初禅开始成型,于整个四次第色界禅中,它都
存在,并且是以一条直线一字摆开,除了第四禅成就的一境性23
(一向妙有)之外,初禅到第四禅的一境性都是一样的,称为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一境性,只不过是能力与程度上有所差
别罢了。
一境性由初禅向第四禅一字摆开,整个过程中,不断的
重复一动、一静,一动、一静。有如欲界修行一般,不断的于
止观上重复。每一个禅次第,都在一境性进入如如不动的境界
后,生起禅三昧,该禅才算成就。
离喜妙乐地
第三禅离喜妙乐地,就是第三禅的境界。第三禅“喜”已
尽其所用,功成身退。所受之乐,殊胜微妙,是前所不曾受过
的。离喜妙乐是第三禅的功德丛林、是第三禅的禅悦,同时也
是转入第四禅的资粮。
第三禅成就
第三禅可说是最忙碌的境界。于第三禅要关注的有离
喜、行舍、清净、正念、智慧、受乐、一境性、定等,单单一
个“智慧”就够呛了,唯有在第三禅“智慧”成就后,你才能
对人说你能冀望“慧解脱”。
第三禅的运作,是第二禅的延续。当第二禅大喜大乐的
一境性,到了极至阶段(如如不动),以饱和的喜乐为资粮,
自然的滑入第三禅。这时,修行者从第二禅三昧中出定,回归
欲界三昧,以“反照随观智”随观“喜”、“近行”及潜伏
着的五蕴、十二处之过患,再度进入初禅、第二禅,于第三
禅生起“行舍心”,断灭一切“心行”或“近行”,彻底的
把“喜”踢开,依壮大的“正念”成起“一境性”,最后安住
于第三禅三昧。
平稳、安逸的“乐受”,“行舍”后得清净以及“智24
慧”,是第三禅的功德丛林、是第三禅的禅悦、是跨入第四禅
的资粮。当“乐受”逐渐平稳、饱和后,清净发挥到极点,智
慧增长到完全能洞察“色界”及“出世间”的利益时,自然的
跨入第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于舍念清净地回归欲界三昧后,
依“反照随观智”观想于第三禅的各大功德利益后,重新进入
初禅、第二禅,止住于第三禅三昧,就是第三禅成就。
第四禅(catutthajjhAna)
舍念清净地(upekkhAsati…parisuddhi…bhUmi)
第四禅有四禅支:
一、舍清净(upekkhA…parisuddhi)。
二、念清净(sati…parisuddhi)。
三、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vedanA)。
四、心一境性(cetaso…ekodibhAvaM)。
七清净支
此清净与一般的清净(visuddhi)有程度上的差别。此清
净(parisuddhi)又译作“胜清净”、“最上清净”,指欲界
以外的境界清净。清净自禅外行开始就悄悄的伴随修行者走完
整个色界四次第禅。
于禅外行(欲界三昧)有七清净支:
一、戒清净;
二、见清净;
三、心清净;
四、度疑清净;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六、行道智见清净;25
七、智见清净。
于初禅灭“五盖”得心清净。于第二禅灭“寻”、
“伺”得心清净。于第三禅灭“喜”得心清净。于第四禅则
有“舍清净”、“念清净”。
第三禅的“行舍心”与“正念”不断茁壮成长,在饱和
后安止不动,就是“舍清净”与“念清净”。注意,“舍清
净”与“念清净”是分开的个别二支,不能混为一谈。
于色界禅中,“清净”可视为“空”。但是只能视为“相
对空”,不能视为“绝对空”。
不苦不乐受
于第二禅“喜”、“乐”获得空前的发展。于第三禅极
不稳定的“喜”已被剔除,平稳的乐趋向饱和。于第四禅饱和
的“乐”在“大清净心”(mahA…parisuddhi…citta)的作
用下,只有“等受”不再有“苦乐”,就是所谓的“不苦不乐
受”。
心一境性
第四禅的“心一境性”与初禅到第三禅的“一境性”有
很大的差别。初禅到第三禅的“一境性”基本上是“置心于一
境”。第四禅的“心一境性”从字根学上来分析,就是“心
一向妙有”,也就是说,此心一境性的境界,就是“真空妙
有”的境界。
第四禅成就
色界四禅四定,是佛教与一切外道所共有的修行法门。婆
罗门教徒、道教徒、东正教徒、希伯莱原教徒与佛教徒一样,26
都能得入色界四禅四定。所不同的是,外道于色界禅定的圆
满,已是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却还有下文。
第四禅三摩地是个瓶颈,外道及大部分佛教徒,于此止
步,领取毕业证书,从此遁入无想境界。部分修行者,则进入
更深的观察、审核,发觉自己还有很强“空执”和“有执”,
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调整、适应后,终于明白唯有无色界的空无
边处定,能彻底的解决“空执”和“有执”的问题,终于生起
了等至心(samApatti…citta),得入无色界的空无边处等至。
从空无边处等至回到欲界三昧后,通过了反照随观智的鉴定,
确认“空执”和“有执”的问题已不存在;这时候,才称得上
色界第四禅定已圆满成就。
四无色界等至
空无边处等至
当“空执”、“有执”舍灭后,“空无边处想”成为新
一波的执着与障碍,只得依“识无边处等至”舍灭“空无边处
想”。
识无边处等至
这时,“识无边处想”造成了新的执着与障碍,只得
依“无所有处等至”舍灭“识无边处想”。
无所有处等至
消灭了“识无边处想”后,“无所有处想”却成了新一
轮的执着与障碍,只得依“非想非非想等至”舍灭“无所有处
想”。27
非想非非想处等至
“无所有处”与“非想非非想处”是出世间修行的最高
点。“无所有处”的原意是“无所有亦无少有”;原来“无所
有处”什么都有。确实!只要你能“想”到的它都有。“不
想”呢?“不想”还是“想”!唯有靠“非想非非想”。那
么“非想非非想”所造成的障碍要靠什么来舍灭呢?无论
是“非想”或“非非想”都是“心行”,打从你决定修行的那
一天起,你早就明白这道理了,禅宗祖师说:“心行灭处,言
语道断”。我想我也不须要再多说些什么了。
依世间现代科学观察欲、色、无色界
依世间科学观察欲、色、无色界,你会得出这么一个
结论:色界是欲界的微观(Mirco),无色界是欲界的宏观
(Marco)。人体无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以相同的形态存
在。于色界,你只专注于观察构成人体的元素,及各种细胞的
结构。于无色界,你却关注于单一元素的内在微细结构,或单
细胞的微细结构。然而,人体字欲界、色界或无色界,并没有
多出什么,或减少什么;人体在三界,始终如一、如如不动。
一个人体,在大自然界中只是一个非常微细的单位,人体尚且
如此,整个大自然更不用说了。
四食(catvAra…AhArAH)
佛陀说:“我以四食长养我身。”
什么是四食?
一、段食(kavaDiMkArAhAra)。
段食就是有情众生于一日分数段(餐)进食,所食为米
饭、麦饼、蔬果、肉类等。段食的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能获得充
分的营养而存活。28
二、触食(sparSAkArAhAra)。
听闻正法、严持净戒乃至于与一切优雅的活动有所接触,
如:音乐、美术、文学、建筑、雕塑等等。
三、思食(manaH…saMcetanAkArAhAra)。
思惟于生活中之所触,进而获得一切所行之哲理,拓展生
活面,开发心灵境界。
四、识食(vijNAnAkArAhAra)。
识食,于广义上就是消化生活中的体验,令各种体验
(识)转变为智,为自己所用。狭义上就是专指于“禅”中所
获得的“识”,转“识”为“智”,以“智”为资粮。修行者
以“禅悦”为食,就是“识食”。
段食属于粗食(odArikAhArA),其余三种则是细食
(sUkFmaAhArA)。唯识学者认为,一切细识皆能转为末那识
(mano…vijNAna)进而储存于阿赖耶识(Alaya…vijNAna)作
为来生资粮。这种说法普遍为汉传及藏传佛教所接受,但是南
传佛教不接受这一种说法。
四种资粮
资粮,即入禅那地资具与粮食。《瑜伽师地论》列出四种
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
福德资粮,即于现今所获得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
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智慧资粮,即于现今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
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
先世资粮,即宿世积集之善根,于今获得诸根成就。
现法资粮,即于今世有善法欲,诸根成熟,具戒律仪及根
律仪。29
四悉檀(catvAraH siddhAntAH)
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
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
义悉檀。
《大智度论》解释如下:
一、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
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
别人。
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
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
手,无因缘而有假名。
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
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
群邪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前者不信罪福,堕断灭见;欲拨彼断见,是故说:“杂生
世间得杂触杂受”。后者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是故不说有
受者触者。
三、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
病、腻、酢、碱、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
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
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
失名不净观,若嗔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嗔恚火故。
四、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
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明帝行真实法,
不可破,不可散。
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
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
如《摩诃衍义偈》中说:30
语言尽竟 心行亦讫
不生不灭 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 名世界法
说不行处 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
是名诸法之实相。31
第三章:
四念住的个别修学
掌握了修学禅那所必须明了的基本概念后,现在就依《大
念住经》逐项分析,研究并探讨其别相观法的修学。
身念住(kAyAnupassanA)
一个人于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自身内部、外部、内
外部的身念,并令身念安住。或于身处观想于躯体的缘生、缘
灭、缘生与缘灭。或以正念正确的理解:“这只不过是个躯体
罢了”。
当这个概念明确的建立在他的意识里,他具备了足够洞察
真理的智慧和具备足够的正念,他完全与世隔绝不再眷恋这世
间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须要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自
身的身念,并令身念安住。
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学身念住观的要义。
1。 出入息观(anapanasati)
出入息观,一般上称为“安般”。于禅那的修学上,是最
重要的一环。从禅那的入门到成就,无不与出入息套牢;人类
从诞生到死亡,哪一天能脱离出入息呢?
关注于自己的呼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出息、入息、长
息、短息,进而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自身内部、外部、内外部的
身念,并令身念安住。32
如果单单从《大念住经》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想要修学或
成就出入息观,是不可能的事。有志修学禅那的人,应该自行
寻找有关这方面的补充资料,天台智顗的《六妙门》可以优先
考虑。
《大念住经》以别相陈述为主,经中所提到的方法,只
是“十六特胜观”的前四项。有关“十六特胜观”的种种问
题,将在下一章中详细介绍。
2。 四威仪观(catu…vidhA…IriyApatha)
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修行人要做到于日常生活中行住坐
卧契合道心,不失威仪。除了生活在行住坐卧中外,禅那也在
行住坐卧中。
行,一般来说就是“经行”,经行也就是散步。佛陀不但
自己早晚经行,也鼓励弟子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