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在每节中都出现。它们描述内观的实际修行,应该非常小心正确 地
加以了解。
Samud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v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
Samudaya…dhammanupassi :法,实相,或生起 ( samudaya ) 的真相是在身体内被观 察
的。然后灭去 ( vaya ) 的真相被观察了。粗重的感受生起,好似驻留了一阵,然后灭去 。
生起和灭去分别地被看到。然后在完全消融 bhanga 的阶段,感受是一种波动,以极快的
速度生起和灭去。生起 Samudaya 和灭去 vaya 同时被经验到,没有间隔。照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所言,第一个重要的站叫生灭 udayabbaya 。禅修者必定要好好的了解这个
及下一阶段的消融 bhanga 。
…’ athi kayo ’ ti va panassa sati paccupauuhita hoti。
现在他已建立觉知 : 「这是身体」 ( ‘ atthi kayo ’ ti ) 。在这个阶段,身体体验成「无我」 ,
「无我所」,而只是身体,只是一团的波动,泡沫,微波。它只是,次原子微粒 kalapas 的
聚合,生起又灭去。没有好壊,美丑,黄白。起初,「无我」 anatta 是智力上或情感上,28
基于某人的教说而接受的。实际的体验是从无常 anicca 开始,因为每个愉悦的感受都会 转
变成不愉悦的。执取的危险被体认到了。它就是苦 dukkha ,因为它原本的特质就是变化。
然后无我 anatta 被理解了:感觉到的身体就只是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和灭去,那么对身体 的
执取就自动消失了。当觉知 sati ,时时刻刻建立在实相上时,这就是很高的境界。
再继续下去: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
Matta 的意思是「只有」。只有智慧,只有了知,只有观照。修行到了这样的境界
( yavadeva ) ,没有智者,没有一个人知道或体验的境界。在另一个印度传统中,称之为
kevala…Nana kevala…dassana ,「只有了知,只有观照」。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老的隐士住在一个叫 Suparapattam ,现今孟买附近的地方。
修到了八禅定之后,他觉得自己已完全觉悟了。有位祝福者纠正并告诉他说,有一位佛 出
现在舍卫城,能教他真正觉悟的修法。听到这话他兴奋得很,就一路的前往北印度的舍 卫
城。到达了精舍,他发现佛陀已出去托钵了,所以他就直接进城。他看到佛陀正走下一 条
街,也立刻知道这就是佛陀。他就在斯时斯地请教成就阿罗汉的方法。佛陀告诉他等个 把
钟头到精舍教,但他坚持 : 就在这个时辰内,他可能死去,或者佛陀可能死去,也有可 能
他会退失目前对佛陀的极大信心。现在三者具足,就是最好的时刻。佛陀察看了一下, 也
确认他很快就会死亡,的确是要立刻传法。于是他就在路边对这位已很成熟的隐士说了 几
句话: Diuuhe diuuhamattam bhavissati … 「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嗅就只是嗅,尝就 只
是尝,触就只是触,认知就只是认知」 … vinnate vinnatamattam bhavissati 。
这就够了。在只是了知的阶段,认知的是什么,或认知人的身份是无关紧要的。只 是
了知而已。随之而来的涅盘浸润,那是无所可攀,无所可立的境界 ( anissito ) 。
…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这整个身与心范畴 ( loka ) 被超越了,没有任何世界或宇宙可以攀附 ( upatiyati ) 。浸
润多久,只几分钟或数小时,端视那人的能力及其过去的修持而定。在涅盘之中,人如 死
亡:感官全都停止,然而在其内心是非常清明,非常警觉,非常觉醒的。当他又恢复再 次
在感官世界运作时,他就是一个已完全解脱的人,因为无所贪爱,也不再有执取。这样 的
人不会在整个宇宙中有所执取,亦不被任何东西所攀附。这就是该境界所描述的情形。
禅修者因此而修习。已在修习的人就能理解这些文句中每个字的意义,但仅止于智 力
上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实际的理解来自于体验。29
姿势节 Iriyapathapabbam
Iriyapatha 是身体的姿势。
Gacchanto va ‘ gacchami ’ ti pajanati; thito va ‘ uhitomhi ’ ti pajanati; nisinno va ‘ nisinnomhi ’ ti
pajanati; sayano va ‘ sayanomhi ’ ti pajanati。
当在走路时 ( gacchanto ) ,禅修者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 ( gacchami ) 。 同样地,不
论是站着 ( uhito ) ,坐着 ( nisinno ) ,或躺着 ( sayano ) 禅修者都清楚了知。这只是开始
而已。在接下来的句子里,在任何姿势 ( yatha yatha panihito ) 中清楚了知的并非「我」
而只是「身体」。
Yatha yatha va panassa kayo panihito hoti; tatha tatha nam pajanati。
然后重复着相同的句子,身体的内在,外在,及内在外在同时观察。观察生起,然 后
观察灭去,然后两者同时观察。事实上所观察到的生起和灭去就是感受,因为 sampajaN na ,
时时彻知无常一定要在每一节都出现。接着是觉知到「这是身体」,而它并非「我」。这 是
以智慧来建立的。随之就只是了知和觉照,不再有任何执着。无物可以执取。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 atthi kayo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时时彻知无常节 Sampajanapabbam
… Abhikkante pauikkante sampajana…kari hoti。 Alokite vilokite … samiNjite
pasarite … sanghaui…patta…civara…dharane … asite pite khayite sayite … uccara…passava…
kamme … gate uhite nisinne sutte jagarite bhasite tunhi…bhave sampajana…kari hoti。
「来回行走时,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搭衣持钵时,在吃、
喝、咀嚼时,大小便利时,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 … 不论是什么活 动 ,
都要时时彻知无常 ( sampajana…kari…hoti ) 。
然后就重复着相同的阶段: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 atthi kayo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我们已经看到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必须随时随地呈现。佛陀时常被问到觉知
sati 。每次他的答复都包含 sampajanna :30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少了 sampajanna; 觉知就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如果没有生起和灭去的觉知,它就
到不了解脱。
当他被问及 sampajanna 自身时,佛陀经常以这两个之一的解释来回答。
一个解释是,以智慧来观察三事: vedana ( 感受 ) , sanna ( 认知 ) 和 vitakka ( 寻 ,
感官对象 … 如在耳根的声音 ) 的生、住和灭。这些对象也叫做诸法 dhamma ,而且它们 跟
着感受迁流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 ( 感受伴随诸法而生 ) 。再次的,生起灭 去
在 sampajanna 中是很重要的。
本经的这个段落是另一个解释: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涵盖了每一个活动。其 意
义是要有持续性。
为了说明这点,佛陀在另一则开示中说 :
Yato ca bhikkhu atapi; sampajannam na riNcati;
tato so vedana sabba parijanati pan 1 ito。
So vedana parinnaya diuuhe dhamme anasavo;
kayassa bheda Dhammauuho; sankhyam nopeti vedagu。
当禅修者精勤地修行,
没有片刻忘失彻知无常,
这样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
于完全了知之后,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染污。
在他的身体毁灭时,这样的人,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缘的世界 而
达到殊胜的境界。
阿罗汉,已了知了从最粗重到最微细的整个感受的范畴,死后不再回到这个生起又 灭
去的领域。因此, sampajanna 在佛陀的教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可能会 走
偏了方向。
有时文字的翻译造成一些麻烦。我们不谴责其它的派别,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在做 什
么。有时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误译成「清楚的理解」。理解什么? 它粗枝大叶的意 思
是 : 有人在走路时,理解一只脚的抬起、移动、踩下,然后是另一只脚,诸如此类的。 事31
实上佛陀是要你感觉感受的生、住、灭。如果缺少了知感受,整个教导就被污染了。
因此时时彻知无常必须在每个场合延绵不断。甚至睡觉时也不缺它。当学员开始修 习
时,他们被告知在深睡时无法做得到,只要在醒时保持觉知就好,但在高阶的禅修中, 完
全没有正常的睡眠。虽然也有充分的休息,但内在却时时彻知无常,觉知着感受的生起 和
灭去,无常。在课程中,有时会有学员开始经历这种体验,来报告说他们睡得很少或没 睡 ,
但仍觉得精神饱满。他们有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
在每一节中一再重复某些字句,就表明这个 sampajanna 的重要性。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适用于观身 ( kaya ) ,观感受 ( vedana ) ,观心 ( citt a )
和观诸法 ( dhamma ) : sampajanna 都要现前。同样地,在经中处处适用的 sumdaya… 生
起, vaya… 灭去,和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也都要与
sampajanna 和感受并行。 例如,在缅甸高原上有很多大塔,有四个阶梯分由东、西、南
和北通往。同样地,你可以从身 kaya ,受 vedana ,心 citta 或法 dhamma 开始,但当你 进
入回廊时,它们都交融在感受 vedana 里,而到达一样的涅盘 nibbana 圣殿。你从任何一 个
阶梯开始爬,都涉及感受和时时彻知无常:如果你有时时彻知无常,你就一步一步地前 进
迈向最终的目标。
好好利用时间。你得自已努力,没人能替你用功。理论知识 Pariyatti 会给你适当的 指
引和启发,但利益却来自你自己的努力。你在实践 pauipatti 和洞见 pauivedhana 上的修 习 ,
是要去穿破无明的帐幕,并到达身心和心所的究竟实相,而体验涅盘。要善用这次的机 会
和这里的设备。为你自身的好处及利益,要好好利用这个美妙的正法,来解脱生命中的 痛
苦及束缚。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和谐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32
第 四 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四天结束了。我们继续诵读经文,并设法了解它与实修的关系。
我们还在 kayanupassana 身念住。你可以从 kayanupassana 身念住, vedananupassana 受
念住, cittanupassana 心念住,或 dhammanupassana 法念住,四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
也可以从身念住的任何一节开始。但当你进行下去时,它们就交融在一起了。你必须到 达
某些重要的站 ( 阶段 ) 。你必须感觉身体的内在 ( ajjhattam ) 和外在 ( bahiddha ) ,然 后
同时内在外在 ( ajjhatta…bahiddha ) 一起。你必须感觉生起和灭去 ( samudaya…dhammanupa ssi
viharti; vaya…dhammanupassi viharati ) ,然后两者同时 (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viharati ) 。在消融 bhanga 阶段,你必须要感知身体就像一团的波动,以极快的速度生起 和
灭去。然后你到达感知身体就只是身体 ( ‘ atthi kayo ’ ti ) ,感受就只是感受,心就只是 心 ,
诸法就只是诸法的阶段。不跟它认同。然后就是只有觉照 ( pauissati…mattaya ) 及只有了
知 ( Nana…mattaya ) 而无任何评价或反应的阶段。
当你前进并安住于修行时,假如你不再贪爱和瞋恚 ' 身心 ' 世间的任何事物的话
(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 ,根深的业习 sankharas ( 习性反应 ) 会浮现到表面
而被去除,。
在另一则开示中,佛陀举例说明 :
Sabba kamma jahassa bhikkhuno;
Dhunamanassa pure katam rajam
不再造作新业的禅修者,
过去的不净烦恼浮现时,便会被清除掉
当禅修者停止造所有的业习 kamma sankharas , ( 即是,新的业或习性反应 ) ,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