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愿一切众生快乐。50
第 六 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六天结束了。我们继续研读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 Dhammas 诸 法
就是心的内容及其本质,普全的自然法则。佛陀是位觉悟的人,不会有兴趣建立宗派或 宗
教。在最深的层面上发现了究竟实相后,佛陀将这法则教导人们,协助他们了解实相和 终
止痛苦,而不论其宗派,社群,国家,肤色或性别。这个法则影响着整个宇宙,有情的 和
无情的每个人和每件事物。不论有无佛陀出世,它都影响着时时刻刻的身心交互作用, 即
在每人身上所进行着的交流,暗流和横流。然而人们却继续在心的表层耍花招,在无明 中
自我欺骗,并以增长束缚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痛苦。
( 五 ) 蕴节 Khandh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paNcasu upadanakkhandhesu
Khandha 意思是蕴聚,一些东西的累积或成堆。我们被为人。这是表面的实相:但 在
深层里,每个有生命的个体 我、你、他、她 — 只不过是 paNca khandha 五蕴而已。佛 陀
要你进入到这个实相的深处,在那儿你不能以名相来分别或认同,它们只是五蕴而已。
一个蕴是数不尽的次原子物质的粒子 kalapas 积聚成的色 ( 色身 ) 。心则分成另外 四
个蕴:识 vinnana ( 认知 ) ;想 sanna ( 识别和评估 ) ;受 vedana ( 感觉 ) ;和行 sankhara ( 反
应和造作 ) 。这五蕴组合成所谓的一个实体,个人。在究竟的层面上,它们只不过是五个
蕴聚;而整个四念住,内观的过程就是来体验这项事实。否则以「我」、「我的」、或「我
自己」来指认任何的或所有的蕴的错觉 … 即是无明 … 造成对这些蕴极大的执着,而导致 痛
苦。这不是因为佛陀所说,而出于信仰就该接受的信念,也不是因为合理及合逻辑而应 在
智力上来接受的哲学。它是在身体架构内的实际层面上该去体验及证实的一项真理。当 这
真理明晰时,心的深层习性模式就会改变,解脱就可达到。这就是 Dhamma; 法则。
Upadana 意指执着和执取。五蕴是它发展趋向的目标;或者说,因为有执取,故五 蕴
滋生并合和。它们是执取的积聚。
禅修者再次地就法观察法,亦即五蕴。禅修者该如何以它们来修习呢?
… ‘ iti rupam; iti rupassa samudayo; iti rupassa atthangamo …
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都体验到了。 Rupa 意思是色 ( 身 ) sam udaya
意思是生起, atthangamo 是灭去。
iti vedana; iti vedanaya samudayo; iti vedanaya atthangamo;51
iti sanna; iti sannaya samudayo; iti sannaya atthangamo;
iti sankhara; iti sankharanam samudayo; iti sankharanam atthangamo;
iti vinnanam; iti vinnanassa samudayo; iti vinnanassa atthangamo ’ ti。
当心 ( 名 ) 的四蕴 … 受 ( vedena ) 、想 ( sanna ) 、行 ( sankhara ) 、识 ( vinnana )
… 都被体验到时,内心运作的整个过程就被体证到了。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 ‘ atthi dhamma ’ ti …
相同的站随着来,内、外,内外同时观察。然后 “ atthi dhamma ’ ti ” … 「这是诸法 。」
觉知于是建立在这实相上:这全部都只是五蕴而已。在高阶的观察中会发现,除了身和 心
之外,了无他物 … 没有「我」、「我的」、或「我自己」。
在表面、世俗的层次,还必须使用到「我」、「你」这些字,但在实际、究竟的层次,
只是五蕴而已。同样地,为了世俗的目的,我们称一些零件的组合为汽车,但如果我们 把
它解体并将零件分类,那一个零件是汽车呢? 轮胎吗? 坐椅吗? 引擎吗? 电瓶吗?
车体吗? 事实上汽车只不过是不同零件的拼凑而已。
同样的,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组合起来 时
就成了一周;三十天凑在一起就是一个月;十二个月就是一年,这些都是为了世俗的方 便
而已。内观分离、剖析、离散并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那么执着就消除了。五蕴仍在, 生
起和灭去,但它们只是蕴聚罢了,因为执取已去除。这就是五蕴 ( khandhas ) 的法
( Dhamma ) 。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接下来是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在当时也被了解为 samyak darshana; kevala
darshana; samyak jNana kevala jNana… 只观察和只了知。然后 anissito ca viharati :因为无 所
执着,故无所依赖;无所执持。
( 内外六 ) 处节 Ayatan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chasu ajjhattikabahiresu ayatanesu。
ayatanas ( 处 ) 是指六个感官领域或根门: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有六个 都
是内在的 ( ajjhattika ) ,因为它们是在身上或体内。它们的对象 ( 所缘 ) 是外在的
( bahiresu ) :眼缘所见物、色彩、形状、或光;耳缘声音;鼻缘气味;舌缘滋味;身缘 可
触体;意缘念头、情绪、幻想或梦。虽说是外在,但只当它们与身体架构中的内六处有 所52
接触时,才能成为所缘。对天生的盲人而言,就不存在有色彩、光线、形状或形像的世 界 ,
也无从知晓那个世界。内六处和外六处合为十二处,而对我们而言,外六处 ( bahiresu
ayatana ) 只当每一个与其对应的感官根门接触时才有实际的存在。
要如何以内六处和外六处来修习呢?
cakkhum ca pajanati; rupe ca pajanati; yaNca tadubhayam pauicca uppajjati samyojanam
taNca pajanati …
眼根 ( cakkhu ) 和它的对象, rupa ( 形状或形象 ) 的实相被了知了: pajanati 。
YaNca tadubhayam pauicca; 以这两者为基础,由于它们的接触, uppajjati samyojanam ,
束缚生起了。
… yatha ca anuppannassa samyojan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
禅修者以这个已生起的束缚用功: samyojan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
真实的情况是,每个接触都会产生波动: phassa…paccaya vedana 。想蕴 ( sanna ) 进
行评估:女的,男的;美的,丑的;愉悦的,不愉悦的。基于这个评估,感受就变成愉 悦
或不愉悦。然后行蕴 ( sankhara ) ,心的反应部分,马上就开始产生贪爱或瞋恚。如此整
个束缚的过程就开始并且繁衍。
六个根门的运作是在身心范围内。它的情况是分析和不停地了知事情如何地发生。 如
果你无知,你就会不停地打新结,束缚就不断地繁衍。如果你以智慧来体验及观察束缚 而
不起习性反应时,它就变弱了。习性反应的模式改变了。旧的束缚能够浮到表面来: yath a ca
anuppannassa samyojan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你观察先前不曾生起 ( anuppanna )
的束缚的生起 ( uppada ) 。
… yatha ca uppannassa samyojanassa pahanam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pahinassa
samyojan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当你观察时,一个接一个束缚就被消除了 ( pahanam ) : yatha ca uppannassa
samyojannassa pahanam hoti taNca pajanati。 当它们全都浮现上来并灭去之后,它们就不再
生起 ( ayatim anuppado ) 。超越了束缚,完全解脱的境界于焉到达。
拔除的形式有三种。就连你只是持守戒律,因为你在心的表层上不对贪爱或瞋恚过 度
反应,你的束缚得以有短暂的拔除。当你修定而更深入时,则拔除得更多:束缚的根已 松53
动。而当你修习内观时,这些根就从你的心的最深处被拔除 …pahanam 。譬如,一个口渴
的人来到一处有毒水草覆盖的水池喝水。用手将水草拨开一小块地方,而暂时得水;之 后
这小块地方又被水草覆盖。这是短暂的移除。这是守戒, sila 。更好的取水法是,四根木
条连着网,竖立起来把水草隔开。这是定 samadhi ,当它更深入时就清理了更大的范围,
但根还在。智慧 Panna 则清除了所有的水草,连一个颗粒都不留。这才是真正的连根拔 除
pahana ,也就是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 yatha ca pahinassa samyojan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束缚的除尽被体证了;它们不再生起 ( anuppado ) 。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
的境界。
SotaNca pajanati; sadde ca pajanati; yaNca tadubhayam pauicca uppajjati samyojanam
taNca pajanati …
同样地,耳根,声音,及因它们而生的束缚被观察了。
… yatha ca anuppannassa samyojan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uppannassa
samyojanassa pahanam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pahinassa samyojan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当平等心更趋成熟时,这些之前不曾浮现的束缚现在浮现,并被拔除。这也被观察 了 。
GhanaNca pajanati; gandhe ca pajanati …
JivhaNca pajanati; rase ca pajanati …
KayaNca pajanati; phouuhabbe ca pajanati …
ManaNca pajanati; dhamme ca pajanati …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
同样地,鼻根和气味,舌根和滋味,身根和任何的可触体,以及心和内容 ( 诸法 ) 的
实相都被观察了 ( pajanati ) 。每个状况下,束缚生起就被根除,并且不再生起。每个状 况
下,阿罗汉的境界,不是只在哲理上接受,而是亲证、亲见了: pajanati 。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 ‘ atthi dhamma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相同的过程随着来。「这是诸法」。所有六个根门及其所缘都只是法 dhamma ,无「我 」、
「我的」、「他」、或「她」,无个体在其中。分离、剖析、离散和消融,每个根门各别的 分
析,个体就变成只是所有内、外处组合的一团质量,一种运作,一个交互的作用而已。 只
具智力理解的话,无明会窒碍见证到这个法 dhamma ,这种运作,及从束缚中的脱离。54
修习会通过相同的站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 七 ) 菩提分节 Bojjhang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sattasu bojjhangesu
菩提分 bojjhangas ,是七个觉悟的要素,或是要达到最终目标应予圆熟的品质。
心的自性是非常纯净的:识 vinnana ,非常纯净,但由于过往的业习 ( 习性反应 )
sankharas ,攀缘的想蕴 sanna 总是做出错误的评估,而每当感受产生时,一个一个的习 性
反应 sankhara 就又接连的产生。由于这整个过程,心就丧失了其原有的纯净,而变得非
常的焦躁不安。菩提分使纯净复原:当它们以实相被观察时,它们就渐趋圆满,而当其 圆
满时,觉悟就圆满了。这就是内观整个的运作。
第一个菩提分是念 sati ,觉知。少了它就无法在这道上更进一步。念菩提分,客观地
观察实相,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必须与其它菩提分并进,时时刻刻持续地现前。
择法 Dhamma…vicaya 菩提分是第二个。 Caya 或 cayana 的意思是「整合」。表面的、
团聚的、统合的、幻觉的实相产生很多的错觉与混淆:每个决定和行动都离谱了。 Vicaya 或
vicayana 意思是去分离、剖析、离散、离析,就像内观要你做的一样。起初择法菩提分 是
智力上的。身体分析出只是四个元素,无「我」在其中。心只是四个蕴。六个根门,其 相
应的对象,其接触和繁衍的过程都予以观察。理智所得的明晰做为指引,开始实际的内 观
修习和在实际的层面上研究真理。
第三个是精进 viriya 菩提分,等同于八正道中的正精进 samma…vayamo 。极大的精进
力是需要的,但要精进于不起习性反应,只任事情发生。哪怕你在千百个战场上曾经战 胜
过千万个勇士,不起习性反应的内心战场却是困难得多,因为老习惯总要有所反应。别 打
阿难的仗 … 「我一定要成为阿罗汉」,「我必须」清除我的不净染污 … 如果你这样做,心 就
会变得不平衡。另一个极端是不用功,全然不去观察,而只让事情发生。要让事情发生,
但要知道实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