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会变得不平衡。另一个极端是不用功,全然不去观察,而只让事情发生。要让事情发生,
但要知道实相是什么。稍许的紧度是需要的:不要太过,也不可全无,不用功。比方说,
要在宝石上钻个孔,是要加一些力道的,但太多了就会把宝石弄碎。这就是中道。55
精进 Viriya 就只是观察,了知生灭无常的性质:不起习性反应而修习。解脱由法
Dhamma ,由自然的法则来照料。
如果你持续地以念菩提分,择法菩提分,和精进菩提分修习,不净的染污就消失了,
而喜 piti 菩提分就会生起并增长:这是身上的愉悦感受,喜悦,和极乐。你得要小心。 如
果你对全身微细振动的流畅产生执着,如果你找寻并执取它,那就不是菩提分了。如果 无
常的了知仍在 … 了知这仍旧是身和心,生与灭的范畴 … 那么不净染污去除了,而喜 piti 就
展开而成为一个觉悟的要素。
愉悦的感受一波波地来并加以观察,重要的轻安 passaddhi 阶段就会光临:这是深沈
的安寜和静谧。此时连小声音都成了大干扰。甚至像细丝一般的气息,在鼻孔的入口做 了
微细的 U… 型回转,都是一个干扰。心是那么的安详,平静,安宁。危险再度来临:这种
深沈的安详,之前未曾体验过,会让人错觉以为这就是解脱。就像喜 piti ,如果使用不 当
会成为束缚一样,这个轻安 passaddhi 也有可能变成束缚。它只是中途的休息站:最终的
目的地仍还很遥远。你可以查看你的六根是否还在作用:张开你的眼,或听一听。你仍 然
在生灭的范畴中。你还没超越身心的领域。
虽然在这个高境界上要抓住什么很难,但微细的波动仍在,而这种感受称为不苦不 乐
adukkhamasukham 。在喜 piti 中感到愉悦;现在只感到安详,同时还有没法体验到 anicca 无
常的危险。在愉悦的感受中脱离贪爱的执着,或在不愉悦的感受中脱离瞋恚的执着,都 会
比脱离这种宁静感觉的执着来得容易。要非常的专注:以非常敏锐的心感觉微细的波动,
查看六个根门,同时持续了知这种体验是无常的。
时常有人问起中性的感受。佛陀的意思不是指起始在表面上不苦不乐的感受。 那完
全是两回事。它牵涉到贪和瞋,因为人们对这种感受厌烦了,没兴趣了,想要些新鲜事。
他们的体验已经陈腐。他们要些更新奇的,没有过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老习性模式。
不同宗派、社群、国家、宗教、信仰、和教义的人们来到内观的恒河,要解渴,要 解
除无明和痛苦。纵使他们能够接受身心的结构是生灭的,无实质的,然而由于他们的背 景 ,
这种深沈的中性感受会让他们产生永恒的幻想,而变成了束缚。对传统上信仰永恒灵魂 的
人而言,轻安 passaddhi 似乎就是了。对其它相信有一位永恒的创造者住在心中的人而言 ,
它似乎就是那个不变的创造者了。这是个危险的幻想。要彻底地检查轻安 passaddhi 这个
深沈、安宁、平静的体验。如果你能觉知到非常微细的振动,生起又灭去,那么它就成 了
一个菩提分 bojjhanga ,而给你更往前进的力量。你的体验增长了。
下一个菩提分是定 samadhi … 专注或完全融入。就像现在一样,在佛陀成佛前就已 存
在有多种类型的定。当人获得八次第禅定时,会有以为目标已达的危险,但这只不过是 世56
间定 lokiya samadhi ,还会生生世世在三界中轮回。正定 Samma…samadhi 把我们带离三界 ,
并使我们从生死的束缚,及所有种类的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这要修习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觉知身心的现象和体证它生灭的特性。心专注在实相上,那它就成为出世间
lokuttara 了。当获得禅定时,涅盘之果也证到了。修习定 samadhi 禅修者依次能证得须陀
洹 sotapanna ,斯陀含 sakadagami ,阿那含 anagami ,和阿罗汉 arahant 。这样的定 samadhi
就成为一个觉悟的要素了。
舍 Upekkha ,平等心是第七个菩提分。就如同念 sati ,它一定要自始至终在每个阶段
都现前。不论修习那个菩提分,觉知和平等心都必须具在。
纯净的心中这些要素都具在。不净的染污被观察时就会浮到表面而去除;但这些觉 悟
的要素,当被观察时会一个个浮到表面,发展,增长而臻圆满。这一节在解释如何因此 而
达到完全解悟的最终目标。
santam va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am ‘ atthi me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o ’ ti pajanati;
asantam va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am ‘ natthi me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o ’ ti pajanati。
当念 sati 菩提分出现时 ( santam ) ,禅修者正确了知 ( pajanati ) … 「我有念菩提 分 。」
‘ Atthi me ajjhattam … 当它没有出现时 ( asantam ) ,禅修者也接受这个事实 … 「我没有 念
菩提分」 ‘ Natthi me ajjhattam … ’ 。
… yatha ca anuppannassa satisambojjhang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uppannassa satisambojjhangassa bhavanaya paripuri hoti taNca pajanati。
所有过去累积的念菩提分现在都来协助了。它们浮现到表面 ( anuppannassa uppado
hoti ) ,而禅修者了知 ( taNca pajanati ) 。重复地生起 ( uppannassa ) ,它们被智能地了知
并增长直至圆满 … 完整而充分地证到了 ( bhavnaya paripuri ) 。
Santam va ajjhattam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m … bhavanaya paripuri hoti taNca
pajanati。
同样地,择法 dhamma…vicaya 菩提分,实相的分析研究,也只是了知其生起或未生 起 。
以前的择法菩提分,早先未生起,现在一再地从心的深处生起,也被观察到了:它增长 圆
满而最终的目标达到了。这全都了知了。
… viriyasambojjhangam …
… pitisambojjhangam …
… passaddhisambojjhangam …57
… samadhisambojjhangam …
Santam va ajjhattam upekkhasambojjhangam … bhavanaya paripuri hoti taNca pajanati。
精进 viriya 菩提分 ( 努力 ) ,喜 piti 菩提分 ( 极乐,同时在身体上有愉悦的感觉 ) ,
轻安 passaddhi 菩提分 ( 宁静 ) ,定 samadhi 菩提分 ( 专注 ) 和舍 uppekkha 菩提分 ( 平
等心 ) 都以同样的方式了知,并增长圆满。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 ‘ atthi dhamma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就内在、外在、和内在外在同时观察诸法;观察诸法生起、灭去、和同时生起灭去 的
现象。于是禅修者了知「这是诸法」,而觉知就在这实相上建立。再也没有执着或执取。
如是修习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
?????????????????????????????????????????
问 与 答
问:是不是导引注意力是我们唯一的自由,而其余的一切都为法所掌控?
答:一切都为法所掌控。导引你的注意力是唯一解脱你的方法。你可以为所欲为,但如 果
你起习性反应,法就会束缚你。如果你只观察,法当然会解脱你。这是自然的法则。
问:要如何划分认真的用功和贪求?
答:问得好。如果你贪求认真修行,你贪求的是成果的获得,或者最起码养成了认真修 行
的执着。如果你发觉自己不认真用功而变得沮丧,这中间就有贪求在了。只要接受你没 认
真用功,然后从头开始就好了,知道自己必须认真用功。那你就会一直进步。
问:中性的感受是否源自中性的习性反应,而我们是否希望将之改变成只是观察?
答:中性的感受源于无明。无明被当作是无常的现象而观察时,它就会消失。有时当非 常
粗重、坚韧、不愉悦的感受消失后,对无常会有浅显的了解,也很有用。在觉知到波动 的
微细暗流之后,会更深地体会到,这个感受是时时刻刻生起和灭去的。58
问:如果一个禅修者翻滚在感官欲乐的妄念中好一阵后才开始观察,他是在使业习
sankharas 变本加厉地增长而没净化,是吗?
答:以往增长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现在你少许片刻的观察就会变成几秒,几分,几小 时 ,
这就计上你的功德了。修习内观你就知道,每当你在感官欲乐中打滚时,你就在增长痛 苦 ,
而你观察多少,你就能从中脱离多少。
问:佛陀的教导好像意指随着呼吸扫动注意力。那么在这个修习上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来 练
习是出自那里,又有何重要性?
答:当佛陀说, sabba…kaya…pauisamvedi assasissami ’ ti sikkhati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 感
受全身而入息」。 “ sikkhati ” 是「学习」的意思。在其它地方则用 pajanati ( 「他正确 了
知 」 ) 。你要学习以一口气能通扫全身,而要学的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让坚韧的部 位
消融,等到全身都消融了,你就能够通扫全身。然后你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因为纵使 全
身的感受都开了,仍可能有小的未知区域。你学习去达到 bhanga…Nana 壊智 ( 消融 ) 的
阶段。
问:念住经概述了四种的观法以及多个修习方法,然而你只教在身上观呼吸和感受。对 各
种修习法也没有以其重要性来排序。为什么不也教所有的修习法,诸如行禅和看念头等 等
呢?
答:传承有多种。同时佛陀,一位觉者,也对不同的人依其背景,能力和性向教以不同 的
入门所缘。然而,当他们前进时,所经过的站都是一样的。
本传承从呼吸的练习开始,由此禅修者进而体验感受,然后体验生灭。而觉知呼吸 和
感受会引领你至最终目标。并不禁止尝试别的方法,但如果你在这儿已有所进步,为了 好
奇而在别处也试试,就会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已全身到处都感觉到感受了,现在又要 在
其它的地方试试观察走路 … 每只脚举起和放下而没去感觉感受 … 你本来已能在微细层面
上感觉感受的能力就会变钝。再回来练这个教法时,你就不能够很深入地感觉感受了。 当
然有些人的心是粗糙,毛躁型的,对他们来说,细致的呼吸是很困难的,那么或许走路 比59
较适合他们。
要在一个小范围内感觉细致的气息也的确困难。如果你已能清楚地感觉到它了,然 后
你却要试用你的手放在胃部去感觉它 … 这是多么粗略的方法 … 你是在退步。佛陀要你从 o
? ariko 粗重迈向 sukhuma 微细。假如在某个阶段有些粗重的东西从内里生起来,那是不
得已的;但只是因为好奇而要刻意地以粗略的对象来修练,就好像要从另一个方法的开 宗
明义起头,而忘掉你已经到达过的各个站所有的细致实相。如果有那个其它方法比较适 合
你,就要一门深入而达到最终的目标:然而时间很关键。别将你宝贵的人生花在四处玩 耍
上。
问:「我」是否定的。
答:是的 … 「我」是否定的 !
问:那么需要觉悟的是什么?
答:无明需要觉悟,束缚需要觉悟。没其它的了。
问:你如何定义慈悲的心呢? 当我们处理自己的痛苦时,可以带着觉知来使用慈悲吗?
答:当你心中有慈悲时,就接受你的心是一颗慈悲的心。当然对你自己要仁慈,爱你自 己 ,
要把自己当作是你慈悲的第一对象。每当你产生习性反应 sankharas 时,那怕对别人产生
贪爱和瞋恚,你都残忍地强加痛苦给你自己。你的愤怒伤不了一个好的内观修行者 … 它 也
有可能伤或伤不了他人 … 但你自已是受伤害,而变得痛苦了。要避免。要对自己仁爱和 慈
悲。
问:我们这种内观,对于感受 ( vedana ) 的诠释最不同于佛教的其它传承的内观了, 这
是真的吗? 如果不解释为身上的感受,那么其它的传承是如何定义它的呢?
答:是的。其它传承只把受 vedana 当作是心里的感觉。我们不谴责其它的传承,同时也
没错,受 vedana 是心的四蕴之一。我们一定要用解释,而不光用翻译,因为佛陀所用 的60
一些字,他之前就曾经解释过了。比如说, 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就已经被他解释
为感受生灭的感觉。再者,现今有很多字汇,要么已不用,要么就带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定要回到三藏 Tipitaka 里去找佛陀所给的原意。佛陀已解释过,乐受、苦受
( sukha; dukkha vedana ) 是指身上的感受,而他用喜和忧 ( somanassa; domanassa ) 来 指
心理的感觉。在受念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