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回忆录






2 月25 日,我们撤离东固,临行前,把一些走不动的伤病员,包括周子
昆、毛泽覃、陈东日等共二三百人留在东固。部队走水南、白沙、藤田、招
携、苦竹、广昌,又向南,走白水、驿前、石城、壬田市。

一天,我支队为前卫,走到瑞金东面约30 里的虎头嘴,发现敌人从东南
来堵截我们。当时不了解东来之敌的虚实。恰好纵队政委陈毅来我支队直接
掌握情况,在他的同意下,部队立即转向东南,进入闽西,插到了古城与汀
州南面的四都坪。这不是军部的预定方向,但在游击战争时期,军部规定前
卫纵队的领导人,可以根据情况临时决定全军性的行动方向。

这时汀州敌人一个团来进攻,军部决定迎战这股敌人。我支队奉命担任
正面主攻。敌人占领了对面一座山,中间隔着一条小河,河上有座桥。那时
是冬天枯水季节,河水很浅。战斗打响后,我支队有的从桥上过去,有的干
脆涉水,很快冲过了河。敌人虽然在山上,但火力不强,连机关枪都没有。
我们展开队伍,呈扇面往上冲,敌人也有一部向我冲,副支队长温朝盛率一
排多人从右侧突击,敌退却,我部乘胜迅速前进,占领敌中间阵地。这时,1
支队也从右边打了上来,敌人完全垮了。

这一仗我支队俘虏了20 多个敌人,从缴获的武器看,有些枪是汉阳金陵
兵工厂造的,有些就是本地造的土快枪,火力不行。从战斗力看,他们虽然
占领了高地,但不会利用进行反击,而我们一接近,他又不敢拼刺刀,证明
敌人战斗力不强,士气不高。这一仗最大的收获是摸到了闽西敌人的虚实—
—武器差,战斗力不强。当晚,前委开会,决定打汀州。

汀州是闽赣边南面——武夷山区一带较大的城镇,过去我们不敢打,一
直向南走就是想避开这里的敌人。现在清楚,汀州敌人战斗力并不强,完全
可以打。

第二天打汀州,3 纵队为前卫,2 纵队、1 纵队跟进,由于南方山区小路
只能走一行,行军队伍拉得很长。我们在后边才走了二三十里,就远远地听
到前面打枪,还没赶到,敌人就垮了。2、3 纵队追击,我1 纵队只是跟着走,
没有捞到仗打。

汀州比大余、宁都更大、更好。从1928 年退出郴州以后,我还没有到过
这么大的城市哩。部队在汀州得到了很大的补充,每人发一套新军装,还发
了绑腿和八角帽。说到帽子,有个笑话:下井冈山时,很多人没有帽子,我
们就把打土豪弄到的布做包头,缠在头上,有蓝的,有白的,有绿的,缠得
宽宽的。听俘虏说,他们在四都坪同我们打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付打扮,十
分害怕,边打边跑,吓得腿都发软了。

到汀州以后得到蒋桂战争爆发的消息。这里还有段插曲:我们从广昌向
南走时,赣敌张与仁旅来追。在距壬田一二十里的黄柏圩,我们的后卫尖兵
和敌人接上了火。双方保持接触。快到中午,敌人突然集合,回头向北去了。
侦察员向军部报告,军部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到汀州后得知蒋桂战争爆发的
消息,才明白张与仁旅为什么回头向北。

军阀混战是红军发展的大好时机。3 月20 日,前委在汀州召开扩大会议,
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赣南、闽西20 余县为范围,大力开展游击战争,


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并“由此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
接。”

这时,我们得知彭德怀、膝代远率红5 军到了赣南。4 月1 日,红4 军
回师赣南到达瑞金与红5 军会合。接着,两军一起到于都县城,并在于都东
门外河滩上召开了4 军、5 军第二次会师庆祝大会。滕代远主持会议,毛泽
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都讲了话。尔后,彭德怀率红5 军回湘赣边区,毛
泽东率3 纵队,朱德率1、2 纵队与军部,在赣南分兵活动。

大概是4 月中旬,军部率1、2 纵队攻打宁都。上次进宁都,守敌赖世琮
不战而退,这次也是这个民团头子却不走了,率领他的6 个连坚守宁都城,
我们围了6 天6 夜,没有攻下来。

宁都城墙有两丈高,还有外壕。我们2000 多人,从四面把城围起来,我
率2 支队从西门进攻。我估算了一下,城墙有9 里长,旧中国一里是570 米,
9 里就是5310 米,我想,这么长的城墙有3000 多个跺口,五六百人是守不
过来的,就采取了一个办法。靠近城西门外约百米处有一幢火砖砌的铺子,
上下两层,后面还有些住房,也多为两层,我让士兵在下层挖了不少枪眼,
从枪眼处可以看到敌人,也可以射击,我们的枪眼小,敌人不容易看到我们。
上层有窗,更好观察射击。

开始几天从枪眼向城墙上打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并不强攻。等到第6
天,我估计敌人也麻痹了,锐气已过,就令部队停止打枪,准备了一些长梯
子放在铺子边,然后让一些赣南兵对着城墙喊话。敌人见我不打枪,又跟他
们拉家常,也停止打枪,有的还站起来看。我见城墙跺口处站了很多人,下
令“快放”!二三十支枪突然射击,敌人受到袭击昏了头。我又指挥早已准
备好的进攻部队,拖起梯子,靠近城墙。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见我军已登
上垛口,便纷纷向两边逃跑。

我们占领了城西门,向两边延伸。各部队也纷纷爬城而上,攻下了宁都
城。这是红4 军下山以来第一次攻下的有敌人据守的州城。

这个战法,我是从《三国志》上学来的,曾国藩说过:“诸葛武侯之攻
陈仓。。,初气过锐,渐就衰竭”。此次我为进攻者,可反其意而行。在攻
城前,先包围,弄清城壕深浅,城墙高低,准备好过壕和登城工具。我根据
军部指示,开始几天从容作准备,万勿“初气过锐”。准备好了,不在早晨、
黄昏、夜晚攻击,而在将近中午,敌人不注意的时候,一鼓而进,登上城墙。

打下宁都城,四周都有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游击梅花点,军部决定在这里
大力发动群众。

在宁都住了几天,我们又转向福建。这时,福建的游击战争已经开展起
来了,与我们第一次去时情况大不一样。红4 军转战闽西,三打龙岩,捷报
频传。但这时前委内部发生了一些争论。自从大柏地战斗后,我们都打胜仗,
形势很好,红4 军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争论,当时我不明白。后来回想起来,
起因是打下宁都后,前委决定恢复4 军军委,由刘安恭担任军委书记。恢复
4 军军委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新上任的军委书记刘安
恭主持军委会议,作了条规定,让4 军党的最高组织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
这个决定一提出,许多人就议论纷纷,下级怎么能决定上级的权力范围呢?6
月初,在湖雷开会就争论起来。那时党内不忌讳争论,党的文件、党章都规
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员对问题有看法,在未作出决定之前,可以自由
讨论。


争论的焦点开始是要不要设立军委的问题,以后又引发出了许多问题,
如对出击湘南的看法,对坚持井冈山斗争和赣南游击的看法,对4 军各种制
度、政策的看法,而争论最大的是“党应不应该管理一切”?“要不要一切
归支部”,以及有没有流寇主义和军阀残余等等。6 月中旬,我们在新泉住
了七八天,连以上尤其是支队、纵队干部天天开会,老是争论那几个问题。
这中间,林彪和刘安恭起了不好的作用。

“七大”前林彪给前委写了一封信,意思是有前委就不要军委,还说设
立军委“这是个无耻的阴谋”。我们读了后都不高兴。要不要军委,是组织
形式上的问题,哪里说得上是“无耻的阴谋”。

刘安恭采取的一些做法也很不合适,如他“把4 军党分成派”,并且说
成是拥护和反对中央的两派。在争论发生后,又提出用“完全选举制度及党
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解决纠纷”。这些论调更助长了争论。一时间,由下而
上,大家议论纷纷。如:

对“党管理一切、一切归支部”的提法有意见,认为支部不能管得太细。
“党管一切”和“党管理一切”有没有区别?指导和领导有没有区别?行政
上的事,管得那么细,有什么好处?等等。

1929 年6 月19 日,第3 次打下龙岩后,红4 军在龙岩召开了党的第七
次代表大会。会议由时任4 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主持,各支队干部和士兵代
表四五十人参加了会议。陈毅向大会作报告,毛泽东、朱德都发了言。大会
在通过《红军第4 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后,选举了新的前委,毛泽
东、朱德、陈毅、林彪、刘安恭、伍中豪、傅柏翠及各纵队的士兵代表共13
人为前委委员,陈毅为前委书记。

在选举前委书记时,大多数代表投了陈毅的票,我也在内。为什么大家
选陈毅而没有选毛泽东或朱德呢?

毛泽东、朱德、陈毅在红军初创时期,都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寻
找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方向。大的方面,如要建立革命根据
地,建立地方武装,建立群众组织,建立革命政权等等是一致的。但当时朱
毛对一些问题认识不一致,在我们看来,尽管这些意见多属认识和工作方法
上的不同,可是给部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他们俩人的威信也有些影响。
陈毅在大敌当前,出面调解朱毛的矛盾,基本稳定了局面是对的。于是就选
举陈毅担任前委书记。

红4 军“七大”对停止党内争论起了作用,但没有从政治上提出明确的
指导方针。“七大”后,闽粤赣三省敌人开始对闽西根据地进行“会剿”。
这次“会剿”,金汉鼎为总指挥,指挥福建张贞的第1 师,江西金汉鼎的第
9 师,还有广东蒋光鼐的两个旅。

我们得到敌人“会剿”的消息后,军部决定向东首先打击进攻闽西的敌
人。当时,陈毅到中央汇报去了,毛泽东因病离开了部队,由朱德代理前委
书记。朱既要指挥部队进行反“会剿”作战,又要抓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
有些应付不过来。我们也感到,由于毛泽东的离开,部队的领导和政治思想
工作受到了削弱。那时,大家一致认为,毛对政治工作有办法。2 支队副党
代表张恨秋就给毛泽东写信,请他回红4 军。但毛回信说,他不能回来。朱
德率领部队出击闽中。去闽中的结果,把张贞的那个师打垮了,在漳平还打
垮了张汝光的一个旅(张贞占龙岩城的一个旅也撤退了)。不久,又打开了
“铁上杭”,使东西两大块苏区联成一片,这是闽西苏区的全盛时期。


打开上杭后,红4 军又召开了“八大”。我对“八大”没什么印象,好
像开了一两天。

在此期间,林彪和熊寿祺也闹矛盾,林彪一连写了3 封信,要求辞职。
前委专门开了一次会,解决他俩的矛盾,朱德说:“不要再吵了!”

“八大”后,中央来信要红4 军去东江。后来才知道,此番去东江时机
不对。当时“两广战争”已经结束了,敌人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红军,加上遇
到的又是强敌——19 路军,就更困难了。我们去东江时有五六千人,回来剩
下4000 多人了,在上杭编的1000 多俘虏,也大部分跑回家了。总之,红4
军不宜远去东江。

在去东江的路上,我调任1 纵队参谋长,纵队司令林彪,党代表熊寿棋。
此时1 纵队有3 个支队,1 支队长王良,党代表李赐凡;2 支队长龙普霖,党
代表粟裕;3 支队是由1、2 支队各拨两个连并加以补充组建的,支队长龚楷,
党代表刘万清。出击东江打梅县时,龚楷负伤,部队伤亡也较大,就将这个
支队撤消了。

出击东江一共打了三仗:松源一仗打广东蒋光鼐师1 个营,是1 纵队打
的,缴了40 多条枪。虎头沙一仗,是2 纵队打的,敌人也是蒋光鼐师。仗虽
打胜了,但纵队长刘安恭牺牲了(刘“七大”后,由军政治部主任改为2 纵
队长)。梅县一仗主要是1、3 纵队打的。开始打进去了,梅县是朱云卿的老
家,他家在街上开了个铺子卖毛衣,我们打进去后,朱云卿从铺子里拿了千
把件毛衣(那时一件毛衣一块半至两块钱),准备发给部队。刚拿到街上,
我们还没来得及抱走,敌人打来了,结果,毛衣都扔到街上。打梅县时,我
的左肘被敌弹穿伤。这是我第三次负伤。进梅县前,我们了解到,梅县西南
面有个叫马头的地方,是个小苏区。我们在梅县站不住了,就退到马头,休
息4 天,就撤回闽西。

回到闽西,占领汀州。毛泽东由蛟洋来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