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回忆录





队的战斗力。

第二,我们对中央北线战略计划的指示,即军委关于“三路四城”的指
示与认识,要重新考虑。从当时内战的大势来看,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美帝
国主义的帮助下,不仅在全国军事上,还有经济财政舆论上等等,都处于优
势。就是在各战略区(含晋察冀区)也大致如此。在各种形势下,要晋察冀
军区攻占“三路四城”这个只能在战略进攻时才能采取的计划,是不适当的。
按照这个计划,就要夺取大同,控制平绥线,保卫张家口,这样,势必形成
东西两面作战,不能不分散兵力。后来的战争实践也证明,由于战线太长,
各路迎敌(含我方进攻),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没有大量歼灭敌人,
自己却消耗不少。

第三,在夺取“三路”与攻取“四城”这两个不同的军事范畴来说,先
后行动顺序要恰当。我们是先攻城(大同)后取路的。假如我们不先攻城,
而是先打路,结果可能不同。因为铁路点多线长。敌人分散,便于我们歼灭;
打路,对敌人的运输交通破坏也大,可能影响他们的战略部署,先攻城,尤
其首先打大同,就要攻坚,把自己的力量消耗了。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到,
大同为晋北重镇,兵多城坚,军资充裕,当时我军既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
也缺乏重武器和攻坚器材,显然这是个失着。聂荣臻这段话,是正确的军事
总结。再如集宁作战的前线指挥上,也有问题。我们在敌军增援的情况下,
未能对已被打乱之敌组织连续攻击,却在部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临时改变
计划,转兵西进,打来援之敌,致使部队失去了在集宁城下歼灭溃败之敌的
良机。在张家口保卫战中,我军在平绥和平汉路北段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但
未乘机扩张战果。而对敌人从集宁经尚义、张北迂回张家口的进攻路线又估
计不足,使敌乘隙而入。

第四,战前地方与军队有些矛盾和隔阂,未得到解决和消除。如当时军
队与地方双方都有抱怨情绪,这样就使得老根据地的优越条件未能在战争中
充分发挥。后来中央局安国会议将改进军队与地方关系,作为一个突出问题,
并明确指出,军民关系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胜利。通过开展认真
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使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前述诸点,互相关联。由于“三路四城”的方针,使晋察冀、晋绥两个
军区对大同都急于攻下而后快,确是失着。即便执行“三路四城”方针,在
顺序上也应先打路后攻城(在解放战争初期不要攻坚)。集宁前线指挥的失
误,更加重了这种不利的形势。至于战前领导上思想的缺陷,中央局和军区
有责任。但上面的指导,影响不小。


第二十章安国会议前后

我军撤出张家口后,相继向南转移。 10 月底,敌人在占领了平绥铁路
沿线城镇后,又分路向南进犯。在此期间,军委曾指示我们最大限度地集中
主力,歼灭敌第16 军,但因当时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较大,主力未能集中。
我军在放弃张家口后,仍处于敌我对峙状态,尚未摆脱被动。

我军撤出张家口后,中央曾一再鼓励我们:我之作战重在歼灭敌人有生
力量,一城一地之得失无关大局。的确,撤离张家日,我们是放弃一个包袱,
换取了军事上的自由和主动。但由于撤退仓促,没有解释理由,军队和地方
有些同志有埋怨情绪,甚至骂街;有的对平绥线的优越条件恋恋不舍,不愿
向南转移,这对于团结和争取胜利都是不利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布置
张家口撤出后全区的斗争方针和任务,晋察冀中央局于10 月下旬在涞源召开
了扩大会议。

会议由聂荣臻主持,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央不久前刚发出的《三个月
总结》和《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初步总结了张家口撤退后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

聂荣臻从战争的全局和敌强我弱的形势及作战的目的等方面,谈了对放
弃张家口的看法。他说,我们决定撤离张家口,就是决心丢掉一个包袱,回
到根据地,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张家口这个地区,敌人集中了那么多兵力,
从东西两面夹击,如果我们把主要的兵力都纠缠在张家口,要守守不住,想
走走不脱,不利于今后的行动。我们作战的目的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我们放弃张家口,取得了主动和自由,可以在运动
中歼灭更多的敌人,这才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

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去我们有夺取“三路四城”的担子在肩上,
包袱太重,现在包袱让敌人去背,是件好事。我还特别强调,由于部队连续
作战,兵力削弱了,要补充人员,加强后勤建设,还要关心爱护部队,要克
服悲观情绪,树立胜利的信心。

会议对今后的行动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讨论,作出了《关于张垣失守后的
形势与任务的决定》,决定强调: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运动战、歼灭
战的作战方针,只有主动地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
区的军事形势。决定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动员全体军民力争
取战局的转变而斗争。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心克服悲观、埋怨情绪,树立战胜
敌人的信心,团结一致,战胜蒋介石的进攻,争取战争胜利。

涞源会议后,部队没来得及休整和补充,又投入战斗。当时,敌人占领
张家口,在重新占领了平汉路北段后,又侵占了察南地区。敌人的企图是:
以第11 和第12 战区的兵力,深入晋察冀根据地的腹地,占领要点,封锁关
隘,把我军主力困在山区,进而包围歼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敌人首先把
攻击目标指向我易(县)涞(源)地区。以第53 军在平汉线上维护交通,以
第94 军准备攻占易县,然后西出紫荆关,与侵入察南的敌人会攻涞源。

从1946 年11 月至1947 年2 月间,我和罗瑞卿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在保定
南北连打4 仗,多数打得好,俘虏、缴获不少;也有的打得不好,打成平局。
第一仗是易(县)涞(水)战役。这一仗从11 月2 日至16 日,连续进行了
两次战斗,共毙伤俘敌3800 多人,但在易县,涞水间的二十里铺、门墩山一


线最后合击敌第94 军时,未将敌分割切断,致失各个歼敌之机。打成平局。

易滦战役后,敌东撤啄县、。定兴一线,我野战军遂转至易县、满城、
完县山区边沿地带,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了20 多天的休整、补充和练兵。为
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此期间,调整了野战军和军区的原有战斗序列和编制,
将新参军的三四万新战士补充到野战军,使各纵队由原来的2 个旅改编为3
个旅;野战军指挥机构合并于军区机关,前线的作战指挥,由军区按照具体
情况临时组织前进指挥所实施。第1 纵队归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其他各纵
队及二级军区的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大部分仍旧。根据薪的区划,对有关独
立旅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2 月16 日,敌军又以6 个团从保定、漕河一线分路向满城进犯,企图
策应敌第94 军再次攻取易县。我们决定消灭该敌前梯队。敌人这次的行动非
常谨慎,采取缩小间隔,齐头井进,步步为营的战术。我们以一部兵力从休
整地域转至徐水以南牵制第94 军,集中主力于20 日晚围歼进犯满城之敌,
战至21 日,分别在相庄、道口地区和后大留将敌军3 个团全歼,残敌仓皇逃
回保定。由于敌先行部队受挫,第94 军龟缩原地,战斗即告结束。这次战斗,
毙敌400 余人,俘敌2200 多人。

满城战役重创进攻之敌,鼓舞了部队的信心。战后,我们一面令部队休
整待命,一面严密监视敌情,寻找战机。当时,敌第11 战区主力在易县、满
城地区受挫后,收缩于保定以北的平汉路沿线,保定以南的望都到正定百多
公里的铁路上,仅有敌保安第5 总队侯如塘部的6 个团和一些县“自卫队”
守备,虽号称万人以上,但分散,战斗力不强。歼灭这些敌人,不仅可以切
断保定与石家庄的联系,还可以掩护我军从冀中向冀西运粮。于是我们决定
主动出击平汉路,发起保(定)南战役。以第4 纵队为主力,另以冀中和冀
晋的各1 个分区配合,其他主力部队以战备姿态继续休整,准备打击出援的
敌人。

1947 年1 月21 日拂晓,战役开始,这天正值农历除夕,第4 纵队的指
挥员们冒着风雪严寒向保南地区的敌军据点突然发起攻击,一举攻克望都城
和王京村,全歼守敌。与此同时,参战的分区部队也分别破击了定县城至新
乐县城间的铁路。

初战告捷,我们继续向南攻击,乘胜扩大战果。当晚,第4 纵队分路隐
蔽南下,转至定县、新乐间,以奔袭分散孤立之敌先打援后攻城等灵活战法,
至1 月28 日,先进占新乐又夺取定县。这次保南战役,共歼敌3200 余人,
解放了望都、定县、新乐3 座县城,切断了保定到石家庄敌军的联系,使我
冀晋与冀中两个解放区联成一片。

敌人在保南吃了败仗,急于向我报复。2 月6 日,保定以北的敌军乘我
主力南移之机,以一部又从涞水向易县进攻;一部在徐水、固城一线策应。
为了诱敌深入,我军主力撤离易县,向西南方向退却,准备在塘湖地区歼敌。
但敌人进至塘湖后,只作短暂停留,便东向与进到姚村策应的敌军靠近。由
于敌军猬集一团,我们原定在塘湖歼敌的计划难以实现。为了创造新的战机,
我们当即以一部向平汉线固城、漕河段出击,威胁敌之侧后,并围攻徐水城。
这样,果然吸引了敌人,2 月15 日,敌人急忙回援徐水。16 日我们以主力向
姚村急进,当晚,我军各部队进入战斗,经3 小时激战,歼敌约两个营。正
当重新调整部署,准备发起总攻时,由于有的部队战场观察不实,把敌人向
姚村收缩误认为是向东撤退,以致错过战机。18 日,由于敌军增援,我们撤


出战斗。这一仗没有打好。

我们在保定南北连打四仗,挫败了敌人自占领张家口以来的锐气,但由
于未能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整个战局仍未取得主动。

姚村之战后,军区机关驻地由冀西移到冀中的安国县。安国,古称祁州,
为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是个物产丰富,市场较发达的地方。由于姚村没
有打好,我们如实向中央军委报告。2 月21 日军委给聂荣臻和我发来电报,
对我们进行了批评,指出:你们最近时期在保、易间的争夺战是在被动情况
下进行的,故打不出好仗。今后应大踏步进退,不拘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完
全主动作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调动敌人,各个击破。

我感到军委对我们的批评是中肯的,指出了我们在前一阶段作战中存在
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机械地执行夺取“三路四城”的方针。从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来看,
是不适当的。首先打大同,更是失策;大同久攻不下,又不撤围,就更被动。

我从承德回到张家口后,奉命组织东线战役,这时我开始感到平绥线的
战略形势很紧张。大同久攻不下,西面有傅作义、马占山两军,东面是蒋军
的主力,均为美械化装备。因此,我在接受东线指挥任务后,想打好一点,
来缓解边区北线的形势,摆脱被动局面。我率军区主力在东线进行了两个多
月的作战,虽严重地打击了东线敌人的3 个美械化军,但仍未大量歼灭敌人。
后来中央局决定撤围大同,放弃张家口,这时北线的形势已是相当被动,但
有些同志还不愿从平绥线东段撤出。我当时虽然看到平绥线军事形势不利,
但对久围大同将造成的严重后果看得不够。从张家口撤退后,主力转到南面,
在保定南北连打几仗,除保南战役外,都是敌人主动进攻。而保南战役,也
是在敌人进攻我根据地的态势下,我们不得不采取的反击行动。这一时期的
军事行动,有保守倾向。

二是没有大量歼敌。从内战爆发以来,晋察冀军区部队在人民群众的大
力支援下,英勇作战,共歼灭了敌军8 万余人,堪称战果辉煌。但没有整师、
整军成建制地歼灭敌人,没有打出有较大影响的胜仗。罗瑞卿后来在政治工
作会议中,用“胜利不足”4 个字来概括当时的战局,我认为是恰当的。

军区的同志都在考虑怎样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认为必须打出去,争取
主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