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回忆录





主转移到以教学为主,学院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以教学为中心,首先当然要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又有优良质量的教员
队伍。

1972 年我到军政大学后,开始部分恢复军事课,从部队和地方支“左”
人员中陆续调回一些军事教员,但数量不多。1977 年底军委决定恢复军事学
院,当时给军事学院的任务是1500 学员。这样,原有的教员远远不够,我们
又从原在院校任教、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较高的同志从其他岗位上抽调回
来,继续任教员,同时也从部队选调了一些文化程度高,有一定学术水平的
年轻干部充实教员队伍。这样就解决了教员的数量问题。

新的教员队伍组成了,一方面通过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使之热爱教学工作;一方面在调家属和住房等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
使他们安心工作,而更重要的则是从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施教能力等方面
下功夫。

提高学术水平,主要从两方面下手,一为提高专业知识,二为提高科学
文化水平。前一方面采取4 条措施:一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我们有一批
老教员,在院校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带新来的教员,在实
践中提高。我一再强调,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都要有二
至三个热爱教育事业、精通业务、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他们是学术研究、编
写教材及教学的骨干,由他们把教研组整个教研室带动起来,整个教员队伍
就活了。二是在学术研究中提高。编写一部教材,研究解决教学和部队训练
中的一批难题,教员水平就会提高。我们经常结合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召
开学术讨论会,举办学术报告会,在总结工作中探索学术,使教研人员从中


得到提高。三是组织教员到部队调查研究,参观见学。通过参加部队训练、
演习和作战指挥,学习战役、战术训练经验,熟悉武器装备性能,以提高教
员教学水平。四是有计划地送本校或军兵种院校培训,以及采取兴办讲座和
报告会的办法,扩大和更新知识。我们先后请了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
著名科学家和各军兵种专家来作各门学科最新发展的报告,使教研人员拓宽
了视野,开阔了思路。

在抓教员队伍时,造成尊师重教,讲求真才实学的风尚,制止弄虚作假,
投机钻营的坏风气。我对教研人员提出两条:一是要达到“两通”、“六能”。
“两通”就是通晓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基本著作;通晓古今中外著名的
军事理论和战史中著名的战役、战例,熟悉敌军战略、战术特点。“六能”
是能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现代军事科技知识;能出色地完成本专业的各门课
程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能组织团以上规模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能独
立编写高质量的专业教材;能独立地解决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能
写会讲。“两通”每个人都要达到,只是深浅不同而已。“六能”不要求条
条达到,至少要达到三四条。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不仅对教员而言,也包括在学院工作的全体干部和
职工。因为作为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要求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应具备高层次
的知识结构。1982 年9 月,院党委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文化教育的决定》,
还专门成立了文化补习学校,分期分批为没有达到高中文化的干部、职工补
习文化。到1985 年,全院600 名45 岁以下干部及年轻职工全部达到高中文
化水平。

在结束补习高中文化以后,我们又对全院干部提出新的要求, 45 岁以
下干部到1990 年都要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教员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和电子
计算机技术; 45 岁以上干部,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学习军事科学技术知
识、现代管理、军事、政治理论等。要求二级部和学员队的干部具备大专以
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由1985 年43%到1990 年达到90%以上,教研室的领导
干部,由66%达到100%。

为了给干部创造学习条件,学院于1984 年成立了自修大学,开设高等教
育自学考试班、军事大专班、干部进修班、电子计算机班、外语班等14 个班
次,有640 多人参加学习。

全院教员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形成了浓厚的学习
风气。各部队来的学员一到校,在这种空气薰陶下,也都认真学习,努力提
高。这也就是“水涨船高”了

万了好的师资队伍,还要抓好教材编写工作。军事学院成立后,教材几
乎是白手起家:有的课程没有教材,有的教材是50 年代编写的,许多内容已
经过时了。编写和修定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我们首先抓基础教材的编写,把教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院领导亲自
组织编写审定;第二类由训练部和政治部牵头编写审定;第三类由各教研室
负责编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编出从营到集团军的合同作战战术教材162
种,军兵种教材12 种,政治教材34 种,科技教材29 种。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编写了全军通用的8 本战术教材:《陆军师坚固
阵地防御战术》、《陆军师野战阵地防御战术》、《陆军师热带山岳丛林地
带防御战术》、《陆军师海岸防御战术》、《陆军师反合围和突围战术》、
《陆军师反空降战术》、《陆军师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术》等。另编


全军通用的8 本战役教材:《战役学总则》、《阵地防御战役》、《城市防
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反空降战役》、《运动战役》、《阵地进攻
战役》、《登陆战役》等。这两套教材不仅解决了教材配套问题,而且结合
未来战争的特点,吸收全军学术研究成果,解决了多年遗留的许多有争议的
学术问题,质量较高。

编这么多教材,也不容易。但我们有人才,有胆量,我深信中国一句古
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军事学院不是十邑百邑,而是千邑万邑,是
中国军事理论人才集中的地方。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两千年前就写出了
《孙子兵法》,在我党领导下打了那么多胜仗,要敢于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
观点写出新的《战略学》。从1979 年开始准备到1983 年5 月,经过4 年的
努力,终于编写出了全军第一本《战略学教程》,接着又编写出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史》。这本战史对中国战场专辟章节,详尽地叙述了中国人民8 年
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大贡献,这在所有战史书中也是第一次。

编写的教材注意突出现代战争的特点,根据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的要
求,强调合成训练和合成作战。无论是战役教材,还是战术教材,都是合成
本,既有陆军内兵种的合成,也有陆、海、空各军兵种的合成。作战指挥和
部队行动,既有指挥员的活动,也有司令部的工作;既有军兵种的任务,也
有后勤的协同,使战役战术与司令部、军兵种、后勤融为一体。

高水平的教材是建立在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学术研究之上的。学术研究
对教学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促进教研人员的知识的提高与更新;二是以新
的知识来充实提高教材的质量。从军事学院成立起,我们一直把开展学术研
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院一成立,就组成了军事、政治
两个学术委员会,任务是,审查学术研究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重要课题的
学术攻关,统一教学中重大学术观点,审查重要课题的教材,审查学术成果,
决走奖励等级等。前述教材的成果,就是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号召下产生的。

学术研究要有重点,我提出学院的研究工作有两个重点,一是解决教学
中急需的学术问题,直接为教学服务。当时教学和训练中有急需解决的200
多个问题,分配到各教研室,组织教员研究,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教材和
施训过程中,用教学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二是着眼发展,
着眼未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军事科学,学习如何打赢现代战争,诸如
现代条件下如何使部队保持生存能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合同作战能
力,加强后勤保障能力等,还要对未来战场进行设计和研究,包括本世纪末
下世纪初军队的技术装备、编制、指挥、战略指导等的推断和论证,等等。

我对研究人员提出,要有胆有识,有胆就是要有独创性的见解,对于出
现的新事物要敏感。有识就是要有知识,知识渊博,视野就开阔,想象和逻
辑思维能力就越强,越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为扩大学术研究队伍,我们除了发挥教员的作用外,还让有研究能力的
机关干部参加学术研究。同时发挥全军校友的积极性,吸收他们参加学术研
究。有时还把重大题目通报全军,征集研究人员。

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刘伯承名义设立学术奖。刘伯承是马克思
主义军事理论家,他自身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又从古今中外的军事典籍中吸
取广博的知识,学习勤奋,运用灵活,为人谦虚,深得全院教职员工的崇敬,
所以用他的名义设学术奖。我们在校内筹集10 多万元,建立刘伯承学术奖励
基金,以银行利息为奖金,奖励学院忠诚于教育事业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


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员、研究员、学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1984 年7 月,军事学院召开了学术研究成果授奖大会,对1978 年以来
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检阅。在这段时间里编写教材427 份,教学参考资料
210 份,学术文章和专著771 份,翻译资料193 份。从这些成果中评出一等
奖3 篇,二等奖20 篇,三等奖176 篇,共199 篇,占参评作品12%。颁奖
活动对全院学术研究工作是很好的推动。

1982 年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是一场海空立体战争,使我们看到了科学
技术高度发展对战争形态的改变,看到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也
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到加强学术研究的重要和迫切。为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
原属于训练部的理论研究部升为大部,统管全院的学术研究工作。研究部作
出近期和长期研究规划,提出措施,列出题目,组织攻关。

战略学是军事学院的主要课程之一。为了以先进的研究成果带动这门重
点课程的教学, 1985 年5 月我们又成立了战略研究所,以研究战略为重点,
广泛研究全球和地区性的战略问题、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国防政策、军事
战略和几个主要军事集团联盟战略,以及与战略有关的重要学科。

军事领域是对科学技术成就利用最多、最快的一个领域。组织学习高科
技知识与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第二次世
界大战末期开始,特别是60 年代以来,以核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一
系列新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对军事与战争产生
了巨大影响,使军事思想、作战理论、行动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过去
打仗主要靠轻武器,就是在抗美援朝中,飞机大炮也不多。建国后我们建立
了军事工业,生产坦克、大炮、飞机等重型武器装备,开始正规训练、研究
现代战争问题。但一反教条主义,把这些都冲了。十年动乱,教育训练和学
术研究都处于停顿状态,使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本来就有的距离更加拉大
了。

未来战争不仅是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较量,也是新技术的较量。高
新技术的运用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使用武器的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
知识,就不能掌握并发挥武器装备的效力;指挥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不
具备广泛的军事科技知识,就无法指挥现代战争。为此,军事学院一成立,
我们就提出要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并从全军选调军事科技人才,组建军事
科技教研室。在总课时中用10%的时间对学员进行军事科技教育,介绍核武
器、导弹、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军用卫星、电子对抗、夜视、激光、传感
侦察技术、统筹法、运筹学、军事气象学,以及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指挥和
未来武器发展趋势等。此外,我们还举办军事科技学习班,让全院在职人员,
包括院领导、训练部领导和所有教研人员,分期分批参加,补上军事科技这
一课。

实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这是
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军事学院成立时,我提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
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