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可说虽同,解其义趣,实不相混。圣默然正为自乐,傍亦益他,都是由四悉檀而
起,利益一切众生。

  九、四悉檀的得和用。得是自证,用是利他。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
妙能用。下地或不得不用,或得而不用,或不得而用,或亦得亦用。称机才算是
能用,差机就是不能用。如果不知人根,就不应当说法。

  十、四悉檀的权实。三藏教和通教,教道证道都是权;别教教道权,证道
实;
圆教教道证道都是实。用此权实约五味教,乳教等有权有实,酪教只有权,法华
只有实。法华开权显实,决诸权世界悉檀为妙世界悉檀,乃至决诸权第一义悉檀
为妙第一义悉檀;妙第一义不隔于三,也就是决诸权悉檀,同成妙第一义悉檀。

  四悉檀的主要意义,在于称机说法,如智顗《摩诃止观》卷三下说:“佛知
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这样,佛说法就有了种种差别,如《摩
诃止观》卷一上说:“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
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
杂益。”而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说法意。智顗在《维摩经玄疏》卷二里,曾经
评论地论师计真如法性生一切法,摄大乘师计黎耶识生一切法,认为“理无二
是,
二大乘论师俱禀天亲,何得诤同水火”。他说:“佛有四种之说,皆是悉檀方便
入假利物,而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
著。……若解四悉檀意,如前异说,皆大利益众生、兴显佛法也。”

  唐湛然继续阐扬了智顗的论点,他认为广用四悉檀义是天台一家消释诸经的
特点之一,如他在《止观大意》中说:“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
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休。今用四悉檀意,无滞不融,拔掷自在。”

  四悉檀义不仅为天台一宗所重视,其他各宗也曾注意到。如隋代慧远《大乘
义章》曾经提出下列说法:一、法中有性有相:生死涅槃因缘法相,名为世界悉
檀;如实法性,说为第一义悉檀。一切二谛诸法无不是为人和治病,只就一切为
人法中,当其门别,随物所宜,应病授药,即名对治悉檀。在一切对治门中,异
门相望,互反不同,由此表现了为人的差别,即名各各为人悉檀。二、世界悉檀
通于为人和对治,而不通于第一义谛;即说世界差别法门以为对治和为人,不说
世界为第一义。第一义悉檀也得通于为人和对治,不通世界;即以宣说第一义谛
治物心患,并彰其为人各各不同,而以深浅别异,不通世界。三、四悉檀摄末从
本,要唯二谛;通说对治、为人,判属世谛,非是第一义谛。但是就第一义所明
对治、为人,即是第一义谛,不属世谛。

  唐代法藏曾以四悉檀作为“经论解释分齐生解方便”之一。如《华严经探玄
记》卷三说:“或约世界说有,胜义为无,如第一(世界悉檀)说;或胜义为
有,
世界为无,如第四(第一义悉檀)说;或对异机说有,对余机说无,如第二(各
各为人悉檀)说;或治此病为要,于余病为非,如第三(对治悉檀)说。皆须得
其本意,法悉有用;随言混取,失意成谤。”

(禹振声)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一作“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是天台宗显示十种不二妙理
的义门。天台智顗在所说《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曾开示了十种妙(境妙、智妙、
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功德利益妙),嗣后
湛然作《法华玄义释弧吩诮馐褪钪校咽畹奈薇叻ㄏ嗌阕魃摹⒛谕狻⑿?br /> 性、因果、染净、依正、自他、三业、权实、受润十门,而在每一门中都运用一
念三千、三谛圆融的义理,把它结归无二无碍,即称为“十不二门”。

  一、色心不二门,这从十妙中境妙立名。天台宗以十如、十二因缘、四谛、
三谛、二谛、一谛、无谛七科概括宇宙一切万法,而一一都有总、别两种意义,
从总的方面说,都在众生现前根尘相对日夜起灭的一念;从别的方面说,分作色
心二法。就一切诸法互相摄入而论,就随便举出那一种法都可以作为总,但是在
现前的观行上,却可以指一念心法为总。然而一切诸法无非心性,随染净缘全体
起用,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只是一个三千,同居一
念,体非各别。这就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为不二。

  二、内外不二门,这从智妙和行妙立名。此门说大小乘中所阐明的观法,所
观境不出内外二境。于此内外二境都用圆融三观观察它,心、佛及众生三法的体
性,名具三千诸法,本来互受、互摄、互具、互融。佛法具三千,方摄心法及众
生法;众生法具三千,才和心法及佛法相融;心法具三千,也和众生法及佛法不
相隔历。随便观察内境或者外境,都能遍摄互融,是为不二。

  三、修性不二门,这也从智妙和行妙立名。说一切众生的性德,本来具足十
界十如三千诸法,然而全体在迷惑之中,必须凭藉妙智解了,发起圆修,由妙智
起妙行,才能彻照性德,而此智德复由性德而发,全性起修。本来相即不二,在
性时修全在性,起修时性全在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这就性外无修,修外无
性,性不碍修,修不碍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互泯互融,是为不二。

  四、因果不二门,这从位妙和三法妙立名。即从人、天到等觉九界众生为无
明惑所覆,三千诸法的实相没有显发,都在因位。只妙觉佛无明诤尽,诸法实相
真如理究竟显发,随机应现,设化无方,才是果位。然而众生的一念心因已经具
备真性、观照、资成三法,此因显发而成为果,因果不殊,始终相即,是为不
二。

  五、染净不二门,这从感应妙和神通妙立名。即无明和法性,就体说,本来
不二;就用说,相去悬殊。迷惑就法性翻作无明,全起无明之用,而起无明之用
的在缠染心,变造诸法,一多相碍,念念住著。然而在缠的一念染心,本具三千
的体用,和离障的净心没有差别,所以不二。

  六、依正不二门,这也从感应妙和神通妙立名。即如来所证果地,于常寂光
土下示现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三土,又示现藏、通、别三教的佛果
及菩萨等九界身;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是依根的土,圆佛是正报
的身。由于一念心因本具三千诸法,三千法中,众生及五阴二千是正,国土一千
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不分能所。因果相摄。身土不二。从而净秽之土,胜劣之
身,各具三千,体遍法界,彼此相摄,依正互收,是为不二。

  七、自他不二门,这也从感应妙和神通妙立名。即由十界互具,心、佛及众
生各具众生及佛。同是一念,自他无别,是为不二。

  八、三业不二门,这从说法妙立名。即如来证果后,应机垂化,身轮现通,
口轮说法,意轮鉴机。百界千如,不出一念,身口平等,心色一如,是为不二。

  九、权实不二门,这从说法妙立名。即菩萨等九界七方便法(藏、通两教的
二乘及藏、通、别三教的菩萨所同修)为权,以佛界一乘法为实。说法华以前四
时中权实不相融摄。到了法华时,开显九界七方便之权,即是佛界一乘之实。实
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法法皆妙,一
一互收,是为不二。

  十、受润不二门,这从眷属妙立名。即三草二木七方便众生(三草:下草喻
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二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通别
教菩萨)为能受,法华时开显前三教法皆即圆教佛乘,七方便众生都蒙授记作
佛,
譬如三草二木只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不再有上下大小的等差,是为不二。

  以上十门,是就迹门十妙立说,然而迹不离本,亦即本门十妙之旨。

  法华时以前的四时三教,为顺物情为实施权,隔历不融,即称为二。到了法
华时,佛随自意开显圆实之理,遍融互摄,平等一如,所以总称为不二。

  “十不二门”原来是《法华玄义释弧返囊徊糠郑笕税阉汲霰鹦校渥?br /> 解多到五十余部,就中宋代著名的台宗学者知礼(世称四明尊者)作《十不二门
指要钞》二卷发挥湛然的真意,为本书主要的疏释。此外唐宋人的撰述现存的有
唐道邃的《十不二门义》一卷,宋源清的《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宗翌
的《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二卷,仁岳的《十不二门义心解》一卷,处谦的《法
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了然的《十不二门枢要》二卷,可度的《十不二门
指要钞详解》四卷。

(黄忏华)


【性恶】

  性恶是天台宗阐释性德的理论。它主要说明:恶是性德本具,了达恶即法
性,
就能妙用无染。

  性恶说的明确提出,始见于隋代智顗的《观音玄义》。其重要论点是:一、
善恶都是性德本具。性德本有,是因果根本。性德了因种子修得即成般若,究竟
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得即成解脱,究竟即成断德涅槃;性德非缘非了
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即是法身。了是显发,缘是资助;缘因资助了因,显发正因
法身。缘了二因既具有性德善,也具有性德恶。二、修中善恶可断。一切法不出
善恶,由性中善恶起作修中善恶,然后产生世出世法。修中善恶属于事用,才可
论及染净逆顺。阐提是染逆之极,断修善尽;佛是净顺之极,断修恶尽。三、性
中善恶不断,只是善恶的法门。诸佛向门而入,则修善满足,修恶断尽;阐提背
门而出,则修恶满足,修善断尽。人有向背,门终不改。性既不可改,复不可断
坏。四、佛和阐提的差异在达与染。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性恶,不为恶所
染,
因此永无复恶;阐提染而不达,与此为异(参阅宋知礼《观音玄义记》卷二)。

  即修恶达性恶,是性恶说的根本理论。智顗对于“性”的解释是:性以据
内,
内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然不可见,不能说没有。心也一样,具一切五阴
性,
虽然不可见,不能说没有。如果用智眼观察,就能知心具一切性(参阅《摩诃止
观》卷五上)。这说明性是本具的理体,性恶虽是修恶的理体,不可改,不可
断,
但若能达于性恶,就可不为恶所染。智顗曾经着重指出了“达”的意义:善与实
相相顺是佛道,恶与实相相背是非道。如果了达诸恶非恶而是实相,就是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如果对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佛道也就成为非道(参阅《摩诃
止观》卷二下)。可见达性恶就是达实相,性恶也就是实相。

  智顗曾在阐释“非行非坐三昧”中详细说明历诸恶修止观的要点,这就是即
修恶达性恶的具体方法。善恶是相对的,相对的恶未可尽为观境,应当以显著的
恶即与事六度相反的六蔽作为修止观的对象。善法修观,其蔽不息,当于恶中而
修观慧。若蔽恒起,此观恒照。当知蔽即法性,蔽起即法性起,蔽息即法性息。
常修观慧与蔽理相应,能于一切恶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破除作为六蔽根本的无
明,显出法性,乃至诸佛,尽蔽源底(参阅《摩诃止观》卷二下)。他在阐释
“观烦恼境”中并曾说到:“四分烦恼不得随,随则使人入恶道,复不得断,断
则成增上慢。应当观烦恼暗即大智明,显佛菩提,惑则不来。”观的方法是三止
三观:四分烦恼,体之即空,是体真止和入空观;观诸烦恼药病等法,是随缘止
和入假观;观诸烦恼同于真际,是息二边止和入中道观。如果入恶无观,放心行
不调事,是名大碍,何关无碍;是增长非道,何关佛道(参阅《摩诃止观》卷八
上)。

  这样,如果了达性恶,恶也就成了善。智顗在阐释“三法妙”中曾经指明了
这一点:凡夫心一念即皆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烦恼性相和恶业性相等。无明烦
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因为由迷明才起无明,如果解无明,即是明。又由恶
有善,翻恶即善。恶即善性,未即是恶;遇缘成事,即能翻恶。如竹有火,火出
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因此即恶性相是善性相(参阅《法华经玄义》
卷五下)。宋代智圆曾经更明白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