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机性破除执着,为屈曲教;卢舍那佛说《华严经》随逐法性自在无碍为平等教。

  三、主张三教的有四:(一)后魏统法师立顿、渐、圆三教,为根熟者演常
与无常、空与不空等一切具说,更无渐次,名为顿教;其次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
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名为渐教;最后为上达佛境者,说如来无碍解脱究
竟,
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名为圆教。(二)陈真谛立转、照、持三教,本《金光
明经》说四谛为转教,《般若》为照教,《瑜伽》为持教。(三)隋吉藏立本、
末、摄末归本三教,《华严》最初说根本法轮,为三乘等随后说为枝末法轮,
《涅槃》、《法华》最后说为摄末归本教。(四)唐玄奘本《解深密经》三时说
教,初四谛教,次空教,最后非空非有之中道教。

  四、主张四教的有五:(一)齐大衍法师立因缘宗等四教,谓小乘萨婆多等
部为因缘宗,《成实论》及经部等说为假名宗,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
实为不真宗,《华严》、《涅槃》明法界真理佛性为真宗。(二)梁光宅法云立
四乘教,《法华》中临门三车为三乘教,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教,前
三(声闻、缘觉、菩萨)为权,后一为实,合三乘与一乘为四乘教。(三)隋笈
多立四谛等四教,谓《阿含》为四谛教,《般若》为无相教,《楞伽》为法相
教,
《华严》为观行教。(四)隋智顗立藏、通、别、圆四教,依据讲因缘生法而不
究竟的小乘经律论立藏教,依据大小乘相共而与前藏后别圆相贯,如《般若经》
中共般若之说立通教,依据但说大乘不共佛法如《般若经》中不共般若之说立别
教,依据大乘究竟义理,圆满具足圆融无碍之说立圆教。(五)唐新罗国元晓立
三乘别教等四教,谓四谛教《缘起经》等为三乘别教,《般若》、《深密经》等
为三乘通教,《璎珞》、《梵网经》等为一乘分教,《华严经》为一乘满教。

  五、主张五教的有三:(一)护身寺自轨法师根据光统律师的四教,仅许
《涅槃经》为常宗,而推尊《华严经》于《涅槃经》之上,别立为法界宗,这样
就成为因缘、假名、不真、真、法界等五宗。(二)唐波颇立四谛、般若(二同
笈多之说)、三观(《华严》)、安乐(《涅槃》)、守护(《大集》)等五
教。
(三)唐法藏立小、始、终、顿、圆五教,谓《阿含》为小教,《般若》为始
教、
《楞伽》为终教、《华严》为顿教与圆教。

  六、主张六教的有一:隋耆阇崛多立因缘等六宗,谓《毗昙论》说六因四缘
为因缘宗,《成实论》说三假为假名宗,《四论》说如幻为不真宗、《法华》为
真宗,《涅槃》为常宗,《华严》为圆宗。

  综计诸家判教之说,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以天台、贤首两家的说法比较特
殊,
其影响后世也最大,这里略加叙述如下:

  天台智顗的判教,即有名的五时八教说,简称四教说。五时是依《涅槃经》
里佛说开展如牛乳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比喻而建立的。五时即
佛一代说法的五个阶段: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说《大集》、
《宝积》、《思益》、《净名》等经);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此外又
由说法的形式和内容来区别,各分四种,合成八教。形式方面称为化仪四教,内
容方面称为化法四教。化仪四教首先是顿教,大乘圆满教理直下全提;其次是渐
教,由小而大次第宣扬;再次是秘密教,受教的同听异闻,或顿或渐都以为对自
己所说;最后是不定教,也是一齐听法而领会不同,或于顿中得渐义,或于渐中
得顿义,但都知道佛是普遍而说。如果用这五教和五时配合,那么最初华严时即
为顿教,鹿苑、方等、般若三时为渐教,随着三乘根基逐渐从小入大,在此顿、
渐二教中间,又都含有秘密不定,只有第五法华涅槃时,才超然于顿渐秘密不定
之外。化仪四教即先所述的藏、通、别、圆。这四教亦可以与五时相配合,最初
华严时为圆教而说意兼别,第二鹿苑时但是藏教,第三方等时因为说法通于三乘
所以并不属于那一教,第四般若时,除藏教外兼明后三时,第五法华涅槃时,专
门开辟圆顿义理,唯属圆教。《法华》本已究竟,但还有不能得益的,故又重之
以《涅槃》。五时配到《法华》为止叫做前番五时;如要到《涅槃》为止叫做后
番五时。这样不但推尊了《法华》,《涅槃》亦同时被推尊了。

  天台以前判教之说虽多,大概以顿、渐、不定三种为主要区别。《华严》为
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
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别有一类经非顿非渐明
佛性常住,如《胜鬘》、《金光明》等,名为偏方不定教。惟渐教中有分三时、
四时、五时等等的说法。罗什门下慧观结合三时、四时等说,而立五时说,其顺
序与天台五时说大体一致,所不同者,慧观于渐教中分有相、无相、抑扬三种,
而天台分鹿苑(有相)、方等(抑扬)、般若(无相)而已;至于秘密与不定,
仍由前述各家所立的不定教而来。秘密可说是隐复的不定;而不定则是显露的不
定。又慧观判教为三乘与一乘之区别,而以三乘为三乘别教(有相教)与三乘通
教(无相教)二种。天台由大乘教而来,故设大乘通教、大乘别教,而立藏、
通、
别之区别;更综合《法华》、《涅槃》于其上设为圆教。此藏、通、别、圆之次
序,似又与光统所立的因缘、假名、诳相、常宗等四教相通。可见天台五时八教
之说,是吸取南北各家异说而加以发展的。

  华严、贤首的判教,即有名的五教十宗说:五教即:一、小乘教(唯说眼、
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心的即是);二、大乘始教(说八识阿赖耶的如《唯
识论》即是);三、大乘终教(说现象差别法不外乎真如的,如《大乘起信论》
与摄论派等即是);四、大乘顿教(进一步说妄心妄境俱空,仅一真心朗然,如
《维摩诘经》等即是);五、大乘圆教(更进一步说森罗万象的差别现象,不外
乎朗然一心的显现如《华严经》即是)。五教说渊源于杜顺禅师的《五教止
观》,
其目的不外推尊本宗所宗的《华严经》在诸经中为最尊最胜。贤首于五教之外,
又立十宗之名:第一,我法俱有宗(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等五部,
以及经量部中的一派);第二,法有我无宗(雪山、有部二部);第三,法无法
来宗(法藏、饮光、大众、鸡胤、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七部,以及化地部
中的一派);第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及经量部中的一派);第五,俗妄真实
宗(说出世部);第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第七,一切皆空宗(大乘始
教);
第八,真德不空宗(大乘终教);第九,相想俱绝宗(大乘顿教);第十,圆明
具德宗(大乘圆教)。十宗是配合五教而立说的,从一至六属小乘教,从七至十
属大乘四教。

  贤首五教十宗之说,大体因袭天台,改天台的藏教为小教、通教为始教、别
教为终教、圆教为顿教与圆教,这就连本宗的清凉国师也承认过的(见《华严经
疏钞序》),故其说无何创见。

(田光烈)


【结使】

  结使,也简单称为结,它是一类能够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
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

  从典籍上看,诸结说最初见于《四阿含经》。《中阿含经》卷三十三说众生
有悭、嫉二结,《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说众生有爱、恚、无明三结(《俱舍论》
卷二十一同),《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说众生有身邪、戒盗、疑三结(《大毗婆
娑论》卷四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说众生
有欲、瞋恚、愚痴、利养四结(《成实论》卷十说众生有贪身、恚身、戒取身、
贪著是实取身四结),《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说众生有贪、瞋、慢、嫉、悭五结
(《发智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十二、《大毗婆娑论》卷四十九、《俱舍
论》卷二十一同)。《辩中边论》卷上说众生有爱、恚、慢、无明、见、取、
疑、
嫉、悭九结(《发智论》卷三、《成实论》卷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一、《杂
集论》卷六同)。总之,这一些结使都是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众生永远沉沦于生
死流转的烦恼。

  众生生死流转的主因是“业”,而诸结为它的增上缘。众生的生死流转,不
出乎这个世界,由于众生自身的造业不同,对它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世界可分为
三种: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即所谓三界。其中欲界是比较低级的
世界,又叫做下界,色界与无色界是比较高级的世界,又叫做上二界。在三界
中,
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欲界中的烦恼,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色界与无色界中的
烦恼要素,这样就有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是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欲贪,二、瞋恚,
三、身见,四、戒禁取见,五、疑。这五种里欲贪是对于事物贪求的欲望;瞋恚
是对于所追求的事物达不到目的而发生的忿怒;身见是于自身执着为我的见;戒
禁取见是听闻异端邪说之后,不加思索,就把它所规定的种种“戒”和“禁”以
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认为最胜而能得无上清净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
迷惑,对于正法及生疑惑不信的心理。这五种系缚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它
具备“四下”的意思,所以叫“五下分结”。第一,是界下,贪欲、瞋恚这些
“结使”惟限于欲界,不在上二界;第二,是果下,由贪瞋戒取这些“结使”为
因,能招受“三涂”下劣的恶果;第三,是人下,身见戒取与疑等“结使”,只
有凡夫才有,圣人是不会有的;第四,所障下,身见戒取与疑仅能障碍初果。

  其次五上分结——是随顺色界无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无明,
二、慢,三、掉举,四、色贪,五、无色贪。这里面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而只是
说由于痴暗不明义理的那种烦恼;慢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掉举是躁动嬉戏;
色贪是对于色界的贪爱;无色贪是对于无色界的贪爱。这五种系缚色界无色界众
生的“结使”,因为具备“三上”的意义,所以叫做“五上分结”。第一,是界
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在上二界即色界、无色界中生起;第二,人上,无明
等五种“结使”均是“学人”所起的烦恼;第三,所障上,无明等五种“结使”
都能障碍“无学”上果。

    由于有“五下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欲界系缚不能超脱;
由于有“五上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色界、无色界所系缚不能
超脱。总之,依于上下分结,众生就不得不长此生死流转于“三界”。

(田光烈)


【格义】

  格义是此土初期的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佛典的方法。据《出三藏记集》
(卷五)所载慧叡 撰的《喻疑》中说:“汉末魏初……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
恢之以‘格义’,迂之以配说。”而说明格义的运用,是始于汉末魏初。当时佛
教传入中土不久,它的理论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佛法的人便
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来发挥它的意义。例如魏初康僧
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卷上,此经现行本经注不分),把“安般
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
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
意”
的。又《阴持入经注》(卷下)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
些都是格义最初例子。这个方法,一直传到东晋道安时代,还都只是讲说者应机
施设,没有成规,到和道安同学于佛图澄门下的河间(一作中山)竺法雅,才把
“格义”著了类例。法雅是一位兼通外学的佛教学者,依附他的门徒,多半只懂
一般世间的典籍,对于佛教的教理还格格不入。法雅为了令他们易于理解,于是
和中山康法朗等把佛经当中的事数,和老庄等外书比拟配合,递互讲说,并且著
为类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