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千+着:读实相宝藏论释 笔记
肯定觉性超越诠表言说。觉性空寂,无生,无有转变,远离诠表。
一切轮涅所现皆肯定为菩提心。菩提心空如虚空而无生。觉悟后之所觉,与最初本觉无有稍分差异。
上面从四个部分来说明菩提心。菩提心无实体相状,其中所现三有轮涅内外诸法,皆是空无自性,了不可得,一切如幻,故总说为“无有”。空有,色心,一切相对之法在法性中皆归平等,不可偏执,故说“平等”。空有,色心是菩提心之体,相,用,三位一体,本自元成,故说为“元成”。最后肯定一切皆为菩提心体用所摄,故说“唯一”。以上是原书的内容提要。
第二部分 个人体会
(一)觉性菩提心三分。
觉性菩提心的实相具有体、相(性)用三分。体─明空,空分;相(性)─光明、明分;用─周遍化现,现分。
“三有轮涅诸法,本体空寂,自性光明,大悲(妙用)种种化现,是三身本有妙色,住大元成中。此体、相、用三者名为本元三身”(《实相宝藏论释》52页)。
觉性体虽空寂,但有光明和妙用,能起现一切万有。觉空为觉性之体,明现为觉性之用,此三分是统一于一体,是本自“元成”的。体不变而相用随缘。觉性之体犹如虚空,无为无生,远离因果善恶而恒常不变;觉性有性能和作用,因此觉性所现具有随缘而变之因果性,有生灭变化,但觉性相同是觉性本体功能,
不随所化而有生灭变化。
现分为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体、相、用。第二,统一大菩提心;第三,如何致迷,如何解脱。
首先谈体、相、用。
觉性菩提心
┌───────┴─────────────┐
体 相(性) 用
│ │ │
空寂 光明 周遍
│ │ │
空分 明分 现分
│ │ │
本净 元成 │
│ │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 │
│ └─────────────┘
│ 妙光(五光) │ 妙用
│ │
│ │
体(为万有所依之界) 用(相;用为万有显现之源)
│ │
无生;不动;不变 随缘起现(本有显现)(迷悟之本;因
有风动;随缘变化;世界缘起)
│ │妄
│ ┌───┴──┐
│真 悟(智风) 迷(业风)
│ │ │
│ 净相(佛幻) 染相(众生幻)
│ ┕───┭──┘
空(胜义谛)。。。。。。。。。。。。。。。。。。。。 有(世俗谛)
│ │
│ │
└───────────── ─┘
│
大元成(二谛双融)
①体,觉性之体为空明体,“空”无实体相状,不可认取,无有方分,周遍一切,妙明真净。
“觉性明空,无有中边”(31)(《实相论》38页)。
“觉性菩提心,明空本净,从最初起则是元成,犹如虚空”(《实相论》
38页)。
空是无,明是有,空有虽有对立,然是法性自然成就,非他造作,故称“元成”。
“大圆满自然智,非任何所成,是明空大元成,住于最初本净大界,名为本位”(《实相论》19页)。
“觉性自身无有实体相状,无有方分,不可以因明,声明(32)求得理解,其体不可认取,远离言说,无有断常来去,平等,无碍,周遍圆融”(《实相论》40页)。
“明”指觉性之体虽然空寂,无为无因缘生灭,但非冥顽如木石,有体有用,有灵知照用“明是自明,明分不灭”是天然成就之自然智慧,即《楞严经》所说之“精灵光明,清净虚妙”之真心。
“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照不昧,了了常知”(宗密大师语)。此心即大圆满所说明空赤露之心。
这明空之心,灵知不昧,就是吾人之觉性,也就是佛性。此觉性菩提心是本净,本无一物,但它能为万法所依之界,万法皆从此心起,在此心中现,在此心中灭,作为万法之依处,而非万法之生源,觉性是无为法,是无生的,不是万有之本体。菩提心如虚空,万有皆以空为所依处,万有均包罗在此虚空之中。
“总之,此大菩提心为一切法之根源或界,如三有情器显现,在虚空中现,三有轮涅亦在觉性菩提心上现,非有余处也”(《实相论》8页)。
“此明空二者成为一体,双融不二,平等圆融,为觉性明空大元成,称为“明空离戏之法”(《实相论》69页)。
《实相藏论释》所谈的觉性菩提心包罗一切,它是超宇宙大心。
“觉性菩提心外无有余法,故无有能超越此心外者”(《实相论》45页)。
所谓包罗指“万有”的起、住、灭都在菩提心的范围之内。
“五大种(33)所现,亦依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上现,觉性体中解脱(灭)。现为众生,亦是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上现,觉性体上解脱(灭),故皆是空之本色(34)”(《实相论》65页)。
觉性是万有所依之界,万有之生灭现象,虽在觉性之中,而觉性不随“万有”境相生灭而生灭。
“于觉性体中,一切显现(万有)虽有生、住、灭相,然空体中并无动摇,如圆镜中现一切影像,圆镜之面并无动摇”(《实相论》24页)。故万有非是觉性之所生,万有虽有生灭变化而觉性却未尝动摇。
“外一切境相,内分别妄念均有生、住、灭三相,然觉性之体并无动摇,如海中波涛,虽有起、住、灭三相而海水并无动摇。一切法身本位明空,而现门不灭,能现三身,然于元成境中亦并无动摇”(《实相论》24页)。
菩提心作为万有之依处,故不能变动;否则万有失去所依托处。
②相(性),觉性之相(性)为自性光明,心体空但具有光明的本性。明是自明,不是由造作始明,如珠宝之光亮,为珠宝所本具;非由它法而使之明亮。“明”乃觉性本具性德;故能明分不灭;无法阻止其不朗照万有,此觉性菩提心具有五光三妙色(35)。
“觉性自然智如水晶球,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本自元成。其内显分即五大种,光外显时,实为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外显时则称妙色”(《实相论》53页)。
“觉性自性(光明)如明镜,其中具有能明现一切之现源”(《法界宝藏论释》(36)47页)。
“觉性之自性光明,为一切轮回涅槃明现之源,从本以来即是元成,然觉性之体上并无轮回涅槃可得”(《实相论》59页)。故轮回涅槃应知皆是觉性之妙用,觉性自身轮回涅槃皆不可得,“然明现之本,应知不灭”(《实相论》10页)。妙用不灭,即无法阻止其不显现境界,这里明现之本即指的是光明。光明是觉性之性(相用)与觉性之体为一,有体即有用觉性之体不灭,相用岂能独灭。
能明现一切指能现一切染净之相,现染相即现三有情器。如何能现染相?由于光明受无明所障遂迷现情器。然光明本身并无变化。此光即“五光,为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住于自明之中”(《实相论》10页)。在迷之时,由于垢污五大种,遂产生迷相情器,若觉悟时,知为五大种妙色垢污所显境界,如现地水火风空五大之当时,则不作心境之分别,“唯住于自明之中,光明则恢复本来,迷情则归消失”。(《实相论》53页)。
明则有境,若要认识光明,故须在境中体认光明。“一切外境显现之时,明分不灭,要全无所执(实执心),觉性即住于本有妙色之上,出现明空离戏之法性”(《实相论》69页)。
“现境自明不灭中,起现能明五光相”(《实相论》50页)。五光是明现一切色相之本元,染净二相之所依。然三妙色是觉性光明清净分,具有本元三身,何以又能现众生之染相?
光明是菩提心的相用。相用能随缘,故能现净相,亦能现染相,虽如所现而体不变。
“如以同一黄金为体,作佛像则庄严,作环钏则美妙,作唾器则污秽。体性为黄金,本属金质一界,无美恶之分,净则为佛,不净为众生。业与习气(37),不论如何显现,皆唯是在一心之分位上各别安名而己,菩提心及其妙用,唯是一界,于菩提心上无有胜劣之分”(《实相论》50页)。此又“如同琉璃宝珠,日照之出火,月照之出水。仅一觉性,由于不悟,则成轮回,悟则成涅槃。缘起不同,显现各异,然皆是唯一觉性之受用,觉性之体并无有异,且未动摇”(《实相论》84页)。
光明的最初明现之根为本元显现,作为万有明现之源,能现染净诸相,故为迷悟之根。悟者则现净相,迷者则现染相,本元显现上并无迷悟之分。
“本有觉性菩提心明空大元成,其本元显现中所现之法即一切境相三有轮涅是也。从元成门中起现,虽如其胜劣而现,而一真界中无有胜劣,名为远离一异(38)自然智慧之境界”(《实相论》48页)。
由于光明能现佛三身净相,故称为“一切种胜相”,又能现一切染相,故总名为“一切种相之大空”。
“心性清净无相,犹如虚空,但又圆满具足(元成)一切境界之相”(《法界宝藏论释》52页)。
“觉性空明犹如太虚,是为具一切种相之大空,而诸种相则具最胜之光明,于本来清净法身之体中自现之妙用,其不净者为轮回,净者为涅槃,虽如是现,而其本元显现在觉性之体中,并无动摇,故虽现为不净,于实义上则无所有,以本来是佛故”(《实相论》65页)。
③用,觉性之用为周遍显现。觉性体空,然空而能现,故不是一切能现一切。现为自现,而现门不灭。“现”指现出三有情器,轮回涅槃诸法。此具一切种相之大空,不是空空如也之顽空,而是明空觉性,它具有随缘现出一切境相之功用。
此中妙用者乃是觉性之功能,各别现出轮回和涅槃”(《实相论》11页)。
“轮回涅槃所现,皆觉性之妙用,觉性本体轮回涅槃皆不可得”(《实相论》10页)。
一切染净诸法,由觉性之用在觉性之相(光明)上明现,觉性之体空,所现亦无有体,故空无所得。
“如是情器染净一切诸法皆为觉性菩提心所包罗,心上现故,无而明现,应知皆是觉性之妙用”(《实相论》44页)。
“觉性菩提心,其体非任何所成(空),而其妙用具备能现一切万法,从本以来它则称此为万有之界,或依处,这是本自元成”(《实相论》47页)。
“元成”,就是法尔本然。一切三有轮涅既是觉性光明与妙用之所现,何以又说“现”是自现?自现指菩提心本有的作用,本自显现,非昔无今有。
“一切三有情器皆是心之自现,任运元成”(《实相论》56页)。
妙用能现出一切,但妙用非是一切,只有能现出的作用,此作用为觉性之本有功能,本自“元成”,并非他求,此作用亦非妄缘所生,故说自现。
“觉性之体与其境中虽自现有三有轮涅之法,然非寻求而来,乃自现起”(《实相论》50页)。
“显现,三有轮涅一切境相皆是自然智慧之妙用,游戏与庄严,除自现外,无有其它”(《实相论》7页)。
“觉性体上所现一切外境,无而明现,自体本空,犹如影像”(《实相论》46页)。
所谓无自性即无自体,无作者,指不出所现的作者是谁。觉性自性(光明)犹如明镜,觉性妙用使影像在镜面上明现出来,虽所现各种三有情器世界,觉性之体并无沾染和改易。“万有”不过是菩提心的光明妙用显现出来的幻影而己。这影像既不是菩提心所造,亦非心的相用所造,它是无自性空,无造作者。众生由于不了解“自现”之空色,妄起实执(39)。
“外一切境相为觉性妙用之妙色执以为境(所执),内八识心王及心所,由大悲起现之门不灭明现,执以为我(能执)产生能所二种实执。然一切二执所现,皆是觉性体中所起妙用之庄严与游戏,全无实义,乃无而明现之空色,于内外中皆不可得”(《实相论》41页)。
这里所说妙用显现,说妙用是把迷相显现出来的显现者,并非妙用是这些迷相的制造者。
“觉性能普现一切,但此唯一觉性而无作者,从本以来即住于元成之中”(《实相论》67页)。
“此则名为一切三有情器世间皆于自现中元成,犹如梦境之自现,任运成就;一切轮回涅槃之法乃觉性妙用中任运起现之游戏,犹如晶体显现五光;觉性菩提心,广大明空,任运元成,犹如虚空”(《实相论》56页)。
光明明现万有,但光明不是万有。所以说名为“无而明现”。因为万有是客观上所现之物,它是由众多因缘合和而成,无有独立自体,不能定指谁是造作者,故说“无有”,非无所现之物。外境不实,显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