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指南





  各宗的教义,就譬如树木的枝叶;所有的经论,就譬如树木的根本。所以佛教各宗,莫不以经论为教义的出发点。而欲研究各大乘宗的教义,当然就得要首先研究各大乘宗所依的经论了。
  有人说:大乘各宗的经论,其说不一:有的说空,有的说有,有的说显,有的说密;他的性质既异,何以能说他是同样的了义大乘呢?
  我说:各大乘经论,都依著一个原则而成立;这个原则,就是一实相印。智度论说:「诸大乘经,有一法印,名了义经;谓诸法实相。」各大乘经,以此一实相印为原则。从这个实相上,而谈空谈有,说显说密,自不妨碍;不失佛法的本体,而成立各种大乘的教法。所以这些经论的说法虽不同,但是在他的本体上是没有差别的。
  又有人说:若说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各大乘的经论,因实相二字而成立;但是翻阅各大乘经中,说有实相二字的,甚为稀少;难道那些不谈实相二字的,就都是魔所说麽?
  我说:不然!大乘经论,莫不以一实相印为本体。至於所谈这实相法印的,也不必尽用实相二字为言说;如法华玄义说:
  「诸经异名,或真善妙色,或毕竟空,或如来藏,或中道 等,种种异名,不可具载,皆是实相别称。悉是正印,各称第一;由实相印故也。若失此意,则非佛法,故言众经同体也。」
  智度论说:
  「如,法性,实际  等,皆是实相异名。」
  所以一切大乘经论,莫不根据一实相印而契合成立的。
  本来如来说教,为度大乘机根的众生,就根据一实相印而说大乘的经典。又因大乘众生内,有偏空偏有  等等的差别;所以如来又随宜说法,在大乘经中,有谈空谈有说相说性  等等的不同。本此一实相印,而从各方面以发挥,遂成各宗所依的各种不同的经典了。
  我们要研究各大乘宗的教义,首先要研究各大乘宗所依的经论。而大乘经论的本体,在於一实相印。了解此一实相印的理体,便是证得大乘的佛法,便容易通会各宗的经论,悟解各宗的教义了。
  所以我们学佛之道,应该从一切经教内,以求证於诸法实相。不应该舍去实相的本体,而徒研究於一切的经教。所以在各宗所依的经论内,最当注意的就是诸法实相的法印。
            法相宗
  此宗所依的经论,是从一实相印的相上,而说种种的法义,建立种种的名相;所以此宗称为有宗,亦称为相宗。又虽说有谈相,仍归趣於实相的本体,所以又称为大乘宗。
  在「成唯识论」的论文内,爰引了「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摩」「楞伽」「厚严」等经,「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集论」等论,以证明心识的义理;於是後来的学者,就以此六经十一论,作为本宗所依的经论。
      (一)华严经 六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异译的有实叉难陀译成的八十卷本 般若三藏译成的四十卷本)
      (二)解深密经 五卷 唐玄奘译
         (异译的有菩提流支译成的「深密解脱经」五卷 真谛译的「解节          经」一卷 求那跋摩译的「相续解脱经」一卷)
      (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此经未传来)
      (四)阿毗达摩经     (此经未传来)
      (五)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四卷 宋求那跋摩译
         (异译的有菩提流支译的「入楞伽经」十卷 实叉难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十卷)
      (六)厚严经 此经在玄奘的当时尚未传来 後日照三藏来华 译成三卷
      (一)瑜伽师地论 一百卷 弥勒造 玄奘译
      (二)显扬圣教论 二十卷 无著造 玄奘译
      (三)大乘庄严论 十卷 弥勒造 无著释 波罗颇密多罗译
      (四)集量论  (此论未传来)
      (五)摄大乘论  三卷 无著造 玄奘译
        (异译的有真谛译的「摄大乘论」三卷 佛陀扇多译的「摄大乘论」二卷)
      (六)十地论   十二卷 世亲造 菩提流支译
      (七)分别瑜伽论 弥勒造 (此论未传来)
      (八)观所缘缘论 一卷  陈那造 玄奘译
      (九)二十唯识论 一卷  世亲造 玄奘译
        (异译的有菩提流支译的「唯识论」一卷 真谛译的「大乘唯识论」一卷)
      (十)办中边论  三卷 弥勒颂 世亲造 玄奘译
        (异译的有真谛译的「中边分别论」二卷)
      (十一)阿毗达摩杂集论 十六卷 无著颂 师子觉释 安慧糅编 玄奘译
  先就前面的六部经,严格的论起来,就都是契合著一实相印的大乘经典。但是为本宗正所依用,宣说三性三无,二空中道,唯识观行等等的法相的;就只是解深密经。所以在这六部经中,解深密经就是本宗所正依的经典。
  解深密经的内容五卷八品,在开始的胜义谛相品内,就废诠谈旨,直谈实相的理体。他如「真如」「圆成实性」「胜义无性」等义,随处散说,便皆是开显实相的正印。在盛谈法相的当中,不离诸法实相,便是根本著眼的所在。
  次就十一部论而论:虽并为本宗的所依,但是广摄诸经,包括万象的;就惟有瑜伽师地论,特为本宗的要典。此论卷帙颇繁,名相众多,所谓「不废假名而建立实相」,此论就足以当之了。
  此外还有玄奘三藏揉合而成的「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树立的纲维,所以「成唯识论」,特为本宗重要的典籍。
  科判   成唯识论 十卷 护法等菩萨造 玄奘三藏揉合译成
             三论宗
  此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藏为所依,因之称为三论宗。此三部论皆是依般若经而造,以直谈一实相印的本体的。
  中论 四卷(二十七品) 龙树菩萨造 焚志青目释 鸠摩罗什译《
  科判 百论 二卷(十品) 提婆菩萨造 婆数开士释 鸠摩罗什译
  科判 十二门论 一卷 龙树菩萨造 鸠摩罗什译
  本来实相的本体,是离言离相,无说可说。此宗从实相的本体上立教,所以说一切皆空,所空的亦空,直至无空可空,方是这三部论所显的正意。
  这三部论的大纲,便是破邪显正,破除一切众生的种种迷执,而归於中道实相的空义。在三部论中:中论是正破小乘,旁破外道,而显大乘实相的法义。百论是正破外道,旁破自余,而显大乘实相的法义。十二门论是并破小乘外道,而正显大乘实相的甚深法义。又中论以二谛为宗,百论以二智为宗,十二门论以境智为宗。此是三部论差别的概观。
  在这三部论以外,还有「大智度论」,亦为此宗所旁依的。「大智度论」乃是解释大品般若经而作,所以又简称为「释论」;网罗一切的圣教法门,而以般若波罗密为主。北魏明胜法师,在三论弘扬之外,加智度论,称为四论宗。智论与本宗的关系,益以显明。
  科判 大智度论 百卷 龙树菩萨造 鸠摩罗什译
            天台宗
  此宗以「法华经」为正依,因之又称为法华宗。此宗的先德如慧文,慧思,智   诸师,莫不证入法华三昧。智 大师又依此法华经,而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各二十卷;以建立此宗的纲维,以判释一切的经教。所以法华一经,为此宗的根本圣典。
  科判 妙法莲华经 七卷 鸠摩罗什译
  此经七卷二十八品,直显诸法实相之道。如经中序品内说:「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又说:「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都是此经直说一实相的明证。实相又名一实谛,此宗根据这一实谛,从理的方面而说即空即假即中,从事的方面而说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所谓理事融即,直谈诸法,即是实相。此宗教义,就都根据於这部经而成立。
  又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法华经」已如前面所说。此外如「大智度论」「大般涅盘经」「大品般若经」,也都是此宗所旁依的经论。
  科判 大般涅盘经 四十卷(十三品) 昙无谶译
  科判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大品般若) 二十七卷(九十品) 鸠摩罗什译
  科判 大智度论 百卷 龙树菩萨造 鸠摩罗什译
              华严宗
  此宗因依据「华严经」而立名,称华严宗。本经古称有十类华严。
  科   略本经 (中土传译的经)
  科  下本经
  科  中本经  (如後述之)
  科  上本经
  科  普眼经 (见一即一切的理 谓之普眼法门 此即普眼经)
  科  同说经 (佛现身於亿万异类的世界 同说此经名同说经)
  科  异说经 (佛现身於亿万异类的世界 随众生的机类而说法 故有此经)
  科  主伴经 (佛与十方诸佛 互为主伴 皆说此经 名主伴经)
  科  眷属经 (佛随机说诸乘等法 为引入一乘的方便 名眷属经)
  科  圆满经 (以上九经 悉融为一大经 名圆满经)
  在三本华严中,惟下本独传於世间。译来中土的:有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本,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本,唐般若三藏所译的四十卷本。此三种译本,又称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
  科判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卷 (三十四品) 晋佛陀跋陀罗译 又称旧译华严
  科判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四十一品) 唐实叉难陀译  又称新译华严
  科判 (三)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十卷 (入法界一品)唐般若译  又称後译华严
  在这三译华严中,从初祖杜顺至三祖贤首以前,都依著六十华严而弘教化;如智俨大师所著的「搜玄记」,贤首大师所著的「探玄记」,「文义纲目」等,都是依据六十华严而作。
  自从实叉难陀翻译了八十华严行世以後,遂多依著八十华严而弘教化;如宗密禅师所著的「华严经疏」「华严大疏钞」,李通玄居士所著的「新华严经论」等,都是依据八十华严而作。
  至於四十华严,唯是入法界一品;因非全经,依之而作疏释的甚少。
  以上所说的三译华严,传译虽少差别,原本却无不同;经中法义,唯是根据实相理体的一真法界而说。所谓事事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多融通,十玄缘起,六相圆融的妙义;莫不在此经内具说之。所以此经对於从实相上而发生的教诲,可谓发挥尽致。而依据此经以成立的此宗教义,也无怪其自命为一乘圆教的了。
  除了华严经为此宗所依外,又天亲菩萨所造的「十地经论」十二卷,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亦是此宗所依的论典。
  科判  十地经论 十二卷 天亲菩萨造 菩提流支译
           禅 宗
  此宗自从迦叶付法,达摩西来;都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而实证於般若的体上。所以此宗,不依经论,而直契合於一实相的法印。
  实相的理体,不可以言语形容,不可以思惟取著;所谓微妙甚深,不思议境。此宗不假经论的言教,而直阐实相的真体;所以又称为教外的别传,心传的正宗。
  但此宗历来诸师,在不立文字的上面,有时却假用文字上的教化方便,以弘教法。「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盛所依用。
  科判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四卷 宋求那跋陀罗译
  科判 (异译)入楞伽经 十卷 菩提流支译 大乘入楞伽经 七卷 实叉难陀译
  科判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一卷 鸠摩罗什译
  其次如「维摩」「圆觉」,亦多传讲。
  科判  维摩诘所说经  三卷 鸠摩罗什译
  科判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卷 佛陀多罗译
  其他一切经论,亦皆不废,但非此宗的正传而已。
             净土宗 在经藏中,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为此宗所正依。
  科判 佛说无量寿经  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科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