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指南
獭?br /> 大乘顿教,即是大乘速疾顿悟的教法。所谓一切,都是妄想;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立断证的阶位,而直显法性的妙理;如禅宗所明的,即是此教。
一乘圆教,即是圆满最上的教法;二乘劣机,不能领解,如华严经,说事事无碍,极诸法的体性;谈主伴具足,明果相的圆满的;即是此教。
此一乘教,又有二种:一为同教一乘,二为别教一乘。
同教一乘,系同於三乘而显一乘义,当渐进的机根;法华经属之。
别教一乘,系别於三乘而直显一乘义,当顿入的机根;华严经属之。所谓十宗,即是将一切佛教的宗派,别为十种。
我法俱有宗;说我与法,俱为实有,如小乘教内「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鸡胤」部等。
法有我无宗;说一切无我,而法体恒有,如「一切有」「雪山」「饮光」「经量」部等。
法无去来宗;说示现在法有,过未法无,如「化地」「法藏」「大众」「多闻」「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部等。
现通假实宗;说示现在法为假有,亦为实有,如说假部。
俗妄真实宗;说示世间虚妄,出世真实,如说出世部。
诸法但名宗;说示诸法但有假名,无有实体,如一说部。以上六宗,并是小乘教。
一切皆空宗;说示诸法皆空,是大乘始教。
真实不空宗;说示真如性体,是大乘终教。
相想俱绝宗;绝诸言虑,直证真体,即是大乘顿教。
圆明具德宗;说示圆满具足法界万德,即是一乘圆教。
此宗教义的立场:在五教之中,便是一乘圆教,又是别教一乘。在十宗之中,便是圆明具德宗。
禅 宗
此宗称为如来的教外别传,离言绝相,不立文字;所以佛说的一切言教,皆非此宗的正传;而在此宗,也就无所谓教相的判释。
在後来各宗诸师判教的里面,称说此宗,或为性宗,或为顿教;便是因为此宗不立教相,直阐实相本体的缘故。
净土宗
此宗以念佛的因缘,仗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力,求生净土。修行的法门,在各宗中,较为简易。於是此宗的先德,对於如来教相的判释,立为「二道」。
难行道,
易行道。
或立「二门」:
圣道门,
净土门。
「二道」的解释,在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内说:
「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其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二门」的解释,在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内说:
「一切众生,轮回生死,不出火宅;良由不得二种圣道,以排生死。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门,今时难证,一由去圣遥远,二由理解深微。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此宗宣说净土的法门,以所依的净土经教为易行道,为净土门。而以其他的一切教法为难行道,为圣道门。此即本宗对於如来教相的分齐。
真言宗
此宗立「二教」「十住心」,以判释一切的教法。
所谓「二教」者:
显教,即是释迦牟尼如来应机显说的一切大小乘的教法。
密教,即是大日如来法身内证的真言秘密教法。
所谓「十住心」者:
异生羝羊心;诸有众生,杀盗昏淫,造作罪业;有如羝羊,自投於三恶趣的,即属此心。
愚童持斋心;诸有众生,发行善心,持斋行善;虽可以生於人道,而不能得出世的解脱的,即属此心。
婴童无畏心;外道仙人,求生天道,不虑久後的退堕,不脱世间的生死的,即属此心。
唯蕴无我心;小乘教人,修习四谛,知一切无我,而认法体为有;证我空而不能证法空,此即声闻乘的教法。
拔业因种心;观十二因缘,能自断业苦种子,而不能济度众生的,此即缘觉乘的教法。
他缘大乘心;大乘教人,为欲自利利他,开示依他圆成法相的至理,此即法相宗的教法。
觉心不生心;了知诸法的实相,本来空寂,无迷无觉,不生不灭,此即三论宗的教法。
一道无为心;宣说三谛圆融,万法一如;所谓一切万有,皆是一道清净无为的实相,此即天台宗的教法。
极无自性心;说示华严法界,圆满融即;所谓十玄六相的观法,皆是就实相的因分而说。至於实相的果分,尚是离言绝虑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称为极无自性。此即华严宗的教法。
秘密庄严心;开示实相的果分,所谓唯佛与佛的秘密境界,无量万德庄严的秘密曼荼罗教。此即真言宗的教法。
如上所说,即是此宗对於一切教相的判释。至於此宗教义的立场,在二教中,便是密教。在十住心中,便是秘密庄严心。
丁 主要的教义
我现在要从各宗内,概括的辨说各宗的教义了。龙树菩萨说过:各大乘经,都离不了一实相印。所以这依大乘经而成立的各宗教义,自然也就不能离开诸法实相的基本了。
先德常说:如来藏中,恒沙诸法,同一体性。这体性是什麽呢?大乘各宗,虽说有种种的名字,但是统一的论起来,就都是诸法实相的异称。各大乘宗以此实相为出发点,而从各方面以发挥,安立种种的法义;於是各宗的教义,便有各宗的不同;究竟论他的归结,是没有不同的。
譬如摄影家为你摄影:或从前方拍摄你的面影,或从後方拍摄你的背影,或从左右拍摄你的侧面影;虽说这些影子各有不同,难道就可说不同是一个「你」麽。各宗的教义也是一样:或从空的方面以发挥的,或从有的方面以发挥的,或从圆融的方面以发挥的,或从体性的方面以发挥的;虽说是各宗的教义各有不同,却不可以说:不同是从佛法的实相上而出发的。
又如世界上即使认识你的人,对於从同一个你的身上而摄出的影子,或「昧此识彼」「黜此尊彼」的,难免没有。
世界上的佛教学者,对於各宗从同一的实相上而发挥的教义,「昧此识彼」「黜此尊彼」的,却很多了。已学佛者尚且如此,初学者又将何所适从呢?
我为此故,而本此一实相印,以概说各宗的教义。
法相宗
法相宗所谈的实相,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对著圆成实性的「胜义无性」。
成唯识论说:「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又说:「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解深密经说:「复有诸法圆成实性,亦名胜义无自性」。
唯识三十颂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成唯识论说:「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余如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
圆成实性就是「三性」之一,「三性」就是本宗一切法义的根本。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内也说:「相宗以三性为宗」。
所谓「三性」:是从有的方面以立一切法义的。他的大意是说:
一切众生,用他的妄心,对於一切因缘和合所生的事物,而分别执著於他的名相,或有或无,或色或心等,遂妄认为我为法;此即谓之「计所执性」。
其实这些一切诸法,本无体性,不过由於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此即谓之「依他起性」。
至於远离一切分别言说,而显证不思议的境界,圆满成就诸法的实性,此即谓之「圆成实性」。
先德对於上面所说的「三性」,有一个譬喻,甚可玩味。他说:计所执性,譬如见绳而误以为蛇,是情有而理无的。依他起性,譬如绳由於麻等种种因缘而生,是假有而实无的。圆成实性,譬如绳的实性为麻,是真有而无相的。
又对著以上所说的「三性」,从无的方面以建立的,就是「三无性」。胜义无性便是「三无性」之一。三无性的大意,就是说:
计所执的相,非是实有;所以称为「相无性」。
依他起性的法,是因缘生,无有实性的;所以称为「生无性」。
圆成实性是真空无相,不可思议的体性,所以称为「胜义无性」。
在以上所说的三性三无性之中,三无性是依著三性而立的。在三性之中,计所执性,是虚妄的计度。圆成实性,即是实相真如的本体,离言离相,所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的。至於建立种种名相,乃至一切染净诸法;就都依依他起性而显。於是此宗盛谈依他,如次所说的法义,即是依他起性所摄。
此宗不谈圆成,专谈依他;暂舍实相的本体,而从依他上说一切唯识。因为依他起性是因缘而起的,阿赖耶识正是一切因缘的种子,此宗因之而立种种法相,所以又称为赖耶缘起。
阿赖耶识,又为此宗所说「八识」中的第八识,是因缘的种子;无始以来,恒不间断。由前七识的薰力而薰发种子,由第六识善恶业的薰习而起现行,或为人天,或饿鬼畜生等,辗转相续,而成生死轮回的主体。不独世间如此,就是出世间的种子,也都依附阿赖耶识而存在。
阿赖耶alaya原是梵语,翻译云「藏」,包括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意义。「能藏」是因为能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的种子,「所藏」是因为他是一切生灭现行的根源,「执藏」是因为种子为我执所持,为常住不变的主宰。所以阿赖耶识又名藏识。
此阿赖耶是由凡界至於圣界的种子,所以由界分别:有「阿赖耶」「毗播迦」「阿陀那」三个异名。有「我爱执藏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三个位次。
我爱执藏现行位,是从凡夫以至小乘有学大乘菩萨七地以前的位次。「能藏」「所藏」「执藏」三者,并皆具足。而且我爱执著,此时最盛;此即谓之阿赖耶,译云藏识。
善恶业果位,是从凡夫以至於小乘无学和大乘菩萨最後的位次。非有我爱的执藏,唯是过去世善恶业相续的果报不断;此即谓之毗播迦,译云异熟。
相续执持位,是从凡夫以至於佛果,纯善无漏,唯保有无漏的种子的。此即谓之阿陀那,译云执持。
在以上三位之中,吾人最亲接的范围,即不出於我爱执藏位;所以在三名之中,阿赖耶识,即为吾人常用的主体。
阿赖耶识合并「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称为「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又是前五识。意识又是第六识(以上又合称为前六识)。末那识又是第七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
又第八识的作用,是集合保持一切善恶的种子而起现行的。他的性质是恒,又名为心,又名初能变。第七识的作用,是执持第八识为自我而起思量了别的。他的性质是恒审思量,又名为意,又名二能变。前六识的作用,是了别六尘 境的。他的性质是审,又名为识,又名三能变。
八识的名相,既已略说。对於「八识」的认识,还有四种必要之点如次:
(一)所依:前五识所依的是五根,第六识所依的是意根,第七识所依的是第八识,第八识所依的是七识。
(二)所缘:前五识所缘的是五境,第六识所缘的是法境,第七识所缘的是第八识,第八识所缘的是种子根身器世间。
(三)三世:前五识只通现在不通过去未来,第六识并通三世,第七识只通现在,第八识只通现在。
(四)三量:前五识只通现量,第六识通三量,第七识通非量,第八识通现量。
以上所说的「八识」,便是唯识的自相,又合称为「心王」。与此八识相应而表现在精神的现象上的,称为「心所有法」,又简称为「心所」。心所有五十一法,分为六位:
(一)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瞠、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烦恼六:贪、瞠、痴、慢、疑、恶见(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