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问答






490、 关于造无间罪者能否今生得果方面,大小乘有何不同观点?请举例说明。
答:小乘:造五无间罪者今生不能得果。因为离贪与造无间罪极度相违。所以不可能获得离贪之果。于小乘经典中造了无间罪又能得离贪果的公案则根本没有。除了无间罪,即使造了其他最严重的罪,还是可以得果。如指鬘杀生无量,但后来亦获离贪果。
大乘:《未生怨王忏悔经》中,未生怨王虽然杀父亲造了无间罪,后来经佛教化,他自己亦真诚精进忏悔,后来亦得果。所以大乘观点,犯了无间罪者,于今生中亦得离贪果。这是大乘经论究竟观点。但有些大乘论典亦有承认说造无间罪会堕落,但因其忏悔等功德,堕落时间不会长,对此小乘亦有同样说法。即造无间罪必堕地狱,但因其努力忏悔等功德,虽堕地狱,时间不会久,痛苦亦会少。

491、 为什么诸论典中有时说妄语的罪业重,有时说意三业的罪业重,有时说邪见的罪业重?
答:这是不同角度而言的。如为使双僧团分裂而说妄语是无间罪中罪业最重的,是从其异熟果而言的,所有罪业中,异熟果于地狱中感受一中劫痛苦,于其他罪业中皆不存在,因此从异熟果角度而言,说妄语破僧罪业最重;说意三业的罪业最重,是从危害自他相续的角度而言,如仙人起嗔心,则摧坏了整个城市;说邪见罪业最重,是从断善根角度而言,因为只有拨无因果的邪见可断善根,由此说罪业重;说杀生罪业最重,是从摧毁众生生命而言的,众生都珍爱自己的生命,若对其杀害,则罪业最重。所以,说一个罪业最重,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

492、 什么是五种近五间罪?其中具体分析夺僧和合食的基本含义?
答:一、以邪淫来侮辱既是母亲又是无学尼者;
二、杀住定菩萨;
三、杀七种有学圣者补特伽罗任意一种;
四、夺僧和合食;
五、以嗔心等烦恼引发而毁坏佛像、佛经、佛塔这些三宝所依。
夺僧和合食的含义:夺僧和合食承许为抢夺僧众所享用的食品。此处说是抢夺,实际上不一定抢夺,比如说有人以财物供养僧众,若中间作障碍,或把财物挪作他用,这实际上也算是夺僧众和合食。如有人供养僧众钱款购买食物,若把钱用于造佛像,即是夺僧众和合食,关于僧众和合食有两种解释:
(1)满增论师说僧众平时长期使用的食物是僧众和合食;
(2)也有论师说不必非得是僧众长期使用的食物,凡是僧众使用的食物,都是僧众和合食。对此等财物抢夺、转移挪用等都是近五无间罪。

493、 为什么有三种业分别障碍无来果、阿罗汉果及忍位者?
答:有三种异熟业会极为障碍修行者,分别获得忍位、无来果、阿罗汉果,就如同要前往他乡,债主就会前来索债。
于加行道忍位:必定成为转生恶趣的异熟业会成为极重障碍,因为若获得忍位则不会再转生三恶趣,所以此业会现前。
于无来果:欲界的异熟业会极度障碍,除顺现法受业。因为若得无来果,则不会再转生欲界。
于阿罗汉果:三界之业会极度障碍,除顺现法受业。因为若得阿罗汉果,则不会再转生三界。

494、 什么是住定菩萨?他具有哪六种特点?
答:住定菩萨:从积累成熟三十二妙相的业时起,称为住定菩萨,即于此时经一百劫时必定获得佛果者。
住定菩萨所具有的六种特点:
(1)从此以后转生善趣;
(2)在善趣中也是投生为如大萨拉树般的王族等高贵种姓中;
(3)眼等诸根俱全;
(4)转为男身;
(5)能回忆生生世世;
(6)百劫中不退转而获得佛果。
495、 在菩萨是否圣者的问题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观点?释迦牟尼佛于何时得住定菩萨?
答:小乘承许菩萨可以是凡夫菩萨,即于凡夫位圆满六度,并未将每一度与十地中的一到六地对应,因为在小乘并无地的概念。如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位,于诸如来前发心时皆是凡夫,成为义成王子时于一坐垫上由凡夫而成佛。
大乘:菩萨登地后即是圣者,而且一地圆满布施度乃至六地圆满智慧度。释迦牟尼佛是于九十一劫之前获得住定菩萨果位的,通常获得住定菩萨位后,最迟也是一百劫内成佛,利根者则会快一些,释迦牟尼佛通过精进,只经历九十一劫便成佛。

496、 哪些经典中怎样宣说释尊最初发心的不同情况?如此说难道不相违吗?
答:《贤劫经》: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成为陶师之子名光明童子,当时是具诤时,大释迦牟尼佛出世,光明童子供佛一碗大米,一双鞋与布絮,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此。”《悲华经》:本师往昔为海尘婆罗门,于宝藏如来面前发心,发了五百大愿。《菩萨经》:本师曾成为精进心婆罗门,于大蕴如来面前发心。《未生怨王忏悔经》:本师曾为金寿童子在智王如来面前发心。
《毗奈耶经》中,目犍连问佛陀:“您在不同经典中说在不同如来面前发心,到底您在哪位如来面前最初发心?”佛告诉目犍连,如来在不同众生面前宣说不同的相应之法,所以佛说于不同如来面前发心。(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册中有宣说。)

497、 佛陀怎样圆满三大阿僧祇劫?我们要成佛真的要过这样漫长的时间吗?
答:第一大阿僧祇劫:最初大释迦牟尼佛出世,本师当时为光明童子,其作供养并发心后承侍七万五千如来,最后宝髻如来出世,圆满第一大阿僧祇劫;
第二大阿僧祇劫:承侍七万六千如来,最后燃灯佛出世,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
第三大阿僧祇劫:承侍七万七千如来,最后毗尸佛出世圆满第三大阿僧祇劫。
于大乘中承认每一大阿僧祇劫均承侍无量如来。于《大解脱经》等大乘经典中亦说,所谓阿僧祇劫并非要那么久,也可以于一刹那圆满一大阿僧祇劫。

498、 以大乘小乘的不同观点分别说明圆满六度的状况?
答:小乘:菩萨皆是以凡夫身圆满六度,菩萨以大悲心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一切众生,当时圆满布施度;菩萨在具贪的情况下砍断肢体也一心不乱,当时次第圆满了安忍度;本师佛曾转为婆罗门童子时,看见星胜如来于山洞中入火遍处定,生起信心,单足站立七日,口中赞叹道:“大丈夫如牛王您沙门。”依此圆满了精进度,亦圆满了九劫资粮。在未现前菩提之前无间入金刚喻定时以等持圆满静虑度,当时的智慧为圆满智慧度。
大乘:菩萨于一地圆满布施度;二地圆满持戒度;三地圆满安忍度;四地圆满精进度;五地圆满精进度;六地圆满智慧度,并且在菩萨登地时已是圣者。

499、 佛经中所说的三福德业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得名?
答:佛经中所说三福德业是布施、持戒、修所生慧。
这三种能产生相应悦意之果,因而称为福德;由于是业的本体而称为业;三者均是趋入等起之思的根本,因而称为福德之事。
此上三者被称为福德、业、事、就如同身语七业既是业又是道,而意三业仅是道。为此而称所有十业为业道。
500、 为自利、他利、非二利之四种布施是什么?
答:为自利布施:未离贪者(圣者、凡夫)或离贪凡夫、布施(供养)佛塔;
为他利布施:除现法受业以外,圣者离欲贪布施其他众生,布施者已离欲,但布施的果报是欲界摄,布施者不会自受,因而是利他而不利己(除现法受业以外,因为此业造作以后,今生成熟果报,即能成自利,故除之);
为二利布施:未离贪圣者或凡夫布施未离贪的其他众生;
非为二利布施:除现法受业以外,离贪圣者供养佛塔,于他无益;唯以恭敬与报恩之心供养,亦不为自益。

501、 请详细说明施主殊胜,施物殊胜和福田殊胜的道理?
答:施主殊胜:是指布施者具有信心,并且具有持戒、慷慨、听闻、知惭、有愧、智慧、知足少欲等功德。因为施主殊胜,其布施之行为及所感之果报皆殊胜。另外以四种布施之方式可感殊胜之果:
(1)以恭敬心布施,后世自己受到眷属的恭敬爱戴;
(2)亲手布施,感召受用丰厚的果报;
(3)应时布施,感召应时获得财物之果报;
(4)不害他众布施,感召自己无有违缘而获得受用。
施物殊胜:色、香、味、触圆满之物。布施这样的物品,(以色圆满故感)后世自己相貌端严;(以香圆满故感)美名远播;(以味圆满故感)味香悦意众所喜爱;(以触圆满故感)所触极为柔软及随时接触都会感到安乐的身体。
福田殊胜:殊胜福田有四:
(1)善趣之人:以普通人胜过旁生、饿鬼、地狱。一百人不如一个破戒者,一百破戒者不如一个具戒者;
(2)痛苦之田:如病人,远道而来疲惫之人;
(3)利益之田:父母,对自己有生养之恩故;
(4)功德之田:具戒者与得预流果等圣者。《自释》如契经言若施持戒人受亿倍果等。
布施中最殊胜有二:
(1)阿罗汉布施阿罗汉,无有任何过患故;
(2)菩萨(凡夫)布施其他有情,菩萨为饶益一切有情,获圆满菩提而布施故。

502、 佛经中所说的八种布施是什么?其中第八布施又分几个布施?
答:佛经中所说的八种布施如下:
(1)布施随至者,布施随时来到的人。
(2)以怖畏布施,见财物将坏而布施。
(3)以曾施我而施,以他人曾施我,而布施于他。
(4)以将施我而施,希求他人将来布施于我而先行布施于他。
(5)以往昔我之父辈祖辈曾施而施,父辈、祖辈曾行布施,今亦如此行布施。
(6)为善趣而布施,为了转生善趣而行布施。
(7)为名声而施,为了获得名声而行布施。
(8)第八种布施分四:
a、为心之庄严而布施:为了获得神变而布施;
b、为心之资具而布施:为得八正道而布施;
c、为瑜伽资粮而布施:为得寂止与胜观而布施;
d、为殊胜之义而布施:为得阿罗汉或涅槃而布施。

503、 为什么说出家的人法施为主?据自己的理解宣说法布施的无量功德?
答:财布施是佛陀主要为在家人而宣说,而出家人当以法布施为主。出家人以知足少欲为功德,不蓄积财产,难以财布施利益有情,但出家人研学经论,主要以法布施来调化众生。虽然说在众多的人面前传法有大功德,但极易生傲慢等,反而会障碍自相续的调伏。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缘,可以在众多的旁生面前,如夏天的蚁穴旁边念咒及佛名号等,则极为殊胜,以此可以利益众多的有情,又可积累无边的福慧资粮,同时又可避免于众人面前讲法时种种发心不清净的过患。
另外,于一人面前说一句偈子,即使别人只是听到但未听懂,其功德也极大,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宝,供养如来,其功德也无法与前面说一偈之功德相比。目犍连曾问佛陀:“二人所做之事,何者功德最大?”佛说:“一人传法,一人听法,功德最大。”
由此可知,法布施具无量功德。

504、 虽然不是圣者,但若供养,也有无量功德的田有哪些?为什么对他们作供养具有无量功德呢?
答: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菩萨,虽然不是圣者,但若供养也有无量功德。
父母是利益之田:因为我们可依之获得解脱的身体由父母所养;病人是痛苦之田:是可怜的对境;
说法者是利益(恩)田:因为法师是世间大善友;能为被无明遮障眼目者施设慧眼;能够开示世间何者为安乐,何者为危难之事;能够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要而言之,善说法者甚至能做佛陀所做的事业。所以说,对法师行布施便招无量果(见《自释》)。
最后有菩萨是功德之田:如义成王子,即生成佛。
以上几种福田,虽不是圣者,但对其供养具有无量功德。
505、 依哪六种因说明业的轻重?
答:六种因:
一、后行的差别而成轻重业,随着正行业道而连续行持是重业。(如杀生后继续剥皮、吃肉等,则是重业,若生悔心则轻。)
二、依靠田的差别而成重业,如对利益等福田做事。
三、由基的差别而成重业,如杀生、妄语、邪见等。
基:指业的本体,即根本业道。身三业,杀生最重;语四业,妄语最重;意三业,邪见最重。
四、由加行而成重业(如造业前具强烈杀心等)。
五、由思维的差别而成重业,究竟业道。
六、由意乐差别而成重业,如发心广大。

506、 什么叫做作已积集业、作已不积业?作已积集业需要具足的六种条件是什么?
答:作已积集业:须具备六种条件:
(1)故意做的:并非事先全未动心(思虑)或随便(考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