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问答





不动法罗汉:具受用退,有现法乐,不享用则不现前;具未得退,尚未获得佛陀的不共法。
余钝根罗汉及凡夫:具足三种退。
钝根罗汉:具已得退,已得阿罗汉果而退;
具未得退,尚未得无生智;
具受用退,有现法乐,不享用则不现前。
凡夫:具已得退,已得世俗智而退;
具未得退,未得无漏智;
具受用退,有禅定喜乐,不入定则不现前。

640、 阿罗汉退失后会转生轮回吗?经部与有部在关于阿罗汉退果问题上有何不同观点?
答:有部:钝根五种阿罗汉有退失,但阿罗汉退失后不会转生轮回,在死亡之前,他一定会再恢复,绝不会去造恶业而投生轮回,其心里会产生一些恶念,但绝不会去亲自行持恶业。
经部以上,唯识、中观:阿罗汉已断除三界所有烦恼,非理作意已断除,不管有何外境现前,其习气可能会偶尔现前,实际并无退失的情况。说有退失,是从其现法乐住有退无退上讲。

641、 无学道和有学道转根时需多少道?依无漏道还是有漏道?
答:无学道阿罗汉有六种,前五种有转根,如堪达法转成不动法罗汉时,需九无间道与九解脱道。(从退法转为思法,乃至由安住转为堪达法亦尔,)因钝根种性于学道无学道久经串习而变得稳固,很难转变,所以需九无间道、九解脱道。
有学道者转根皆需一无间道,一解脱道,于有学位时,习气轻微种性易转。(有学位亦六种,转根即指由前前转成为后后者。)
圣者转根所依之无间道与解脱道均是无漏道,圣者舍根依无漏道,不可能依有漏道舍无漏道,因这样并无增上之义。
凡夫转根以有漏道而转。

642、 怎样分九种阿罗汉和七种圣补特伽罗?这些分类是根据什么而如此安立的?
答:九种阿罗汉:○1佛○2缘觉○3本来利根○4炼根 ○5堪达法○6安住○7护法○8思法○9退法(不动法罗汉分为本来利根与炼根罗汉两种)。
按利、中、钝三根分类如下:
利根:佛陀    利根:炼根成利根  利根:护法
利 中根:缘觉  中 中根:堪达法  钝 中根:思法
钝根:本来利根  钝根:安住     钝根:退法
七种圣补特伽罗:○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
○5身现证○6慧解脱○7俱解脱
其中:
从加行安立随信行圣者与随法行圣者;
从根性安立信解圣者与见至圣者;
从灭定安立身现证圣者;
从慧解脱安立慧解脱圣者;
从灭定与慧解脱安立俱解脱圣者。

643、 有学道和无学道依何地转根?不来者为何不能依无色界?
答:无学道依九地而转根,九地即静虑六地及前三无色定。
有学道依六地而转根,六地即静虑六地。
有学道中:初果、一来果依未至定而转;
不来果依六地转根。
不来果者不依无色界前三定转根。因不来果增上根性务必舍弃钝根所摄之不来果,获得胜于前之根性所摄的不来果(如堪达法不来转为利根不动法不来果),不来果的获得依静虑六地,转根亦是依六地,不依无色三定,因无色定无有不来果。

644、 什么叫做俱解脱与慧解脱?什么叫做有严与无严阿罗汉?
答:俱解脱:依靠无学静虑的正行而获得灭尽定为俱解脱。
慧解脱: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脱离烦恼障即是除俱解脱以外的慧解脱。
有严阿罗汉:由于凭借智慧而解脱烦恼障与通过定力而解脱阻碍生起解脱之障。他们具有神通等,因而称为有严阿罗汉。
无严阿罗汉:因为尚未获得灭尽定的缘故,他们无有神变等,所以也叫做无严阿罗汉。

645、 怎样了知有学圆满和无学圆满?
答:有学圆满:
(1)以灭定果而圆满:获得与解脱相同的灭法者;
(2)以根而圆满:不被外缘所夺之利根;
(3)以果而圆满:断除五顺下分的钝根不来果者;
(4)由根果得圆满:利根不来果者未得灭尽定;
(5)三具:利根,灭尽定。(有学中唯三果能得灭定。)
无学圆满:(1)以根而圆满:不待时解脱未得灭尽定;
(2)以定而圆满:待时解脱得灭尽定;
(3)以定、根而圆满:不待时解脱得灭尽定。

646、 什么是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举例说明其间的关系。
答:加行道:在这一道末尾生起无间道;
无间道:即直接断除所断;
解脱道:即最初解脱所断;
胜进道:居于前三道之上的渐进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均可具四道。
以见道为例:加行道:见道苦法忍前之世胜法位;
道:即苦法忍位对治烦恼之道;
解脱道:苦法智位,即最初解脱了烦恼;
胜进道:苦法智位之后,皆胜进道。

647、 经中所说的易道、难道、速通、迟通说的是什么?
答:依住地而说有易道、难道:
易道:禅定正行是易道,因为已被支分摄持,止观平等而自然产生之故。
难道:无色之定,初禅未至定及殊胜正禅是难道,因为未被支分摄持,并且止观不等而需精进修持之故。
依住根而说有速通、迟通:
迟通:钝根之道是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缓慢;
速通:利根之道是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迅速。
以上可有四种分类:(1)易道迟通;(2)易道速通;
(3)难道迟通;(4)难道速通

648、 为什么叫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哪些?
答:念住等三十七道品是随菩提分之道,因为尽智与无生智是菩提。由于是与彼随顺之道,故得名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

649、 什么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以何而得名?
答:四念住:(1)观身不净:为了对治净颠倒想而说;
(2)观受是苦:为了对治乐颠倒想而说;
(3)观心无常:为了对治常颠倒想而说;
(4)观法无我:为了对治我颠倒想而说。
(辨中边论中卷十一页云:此中先应说修念住。颂曰: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论曰: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诸有漏受,说为爱因,故观察此,入集圣谛。心是我执所依缘事,故观察此,入灭圣谛。怖我断灭,由斯离故,观察法故,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是故为入四圣谛理,最初说修四念住观。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七卷六页云:问:若尔者,世尊何故于一等,广说四念住?于无量,略说四念住耶?答:为对治四颠倒故:谓对治于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住;对治于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住;对治于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住;对治于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食故:谓对治段食,故说身念住;对治触食,故说受念住;对治识食,故说心念住;对治意思食,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识住故:谓对治色近行识住,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近行识住,故说受念住;对治住彼识,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近行、行近行识住,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五蕴故:谓对治色蕴,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蕴,故说受念住;对治识蕴,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蕴、行蕴,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种不修故:谓对治不修身,故说身念住;对治不修戒,故说受念住;对治不修心,故说心念住;对治不修慧,故说法念住。有说与四修同法故说四念住:谓与修身同法故,说身念住;与修戒同法故,说受念住;与修心同法故,说心念住;与修慧同法故,说法念住。问:念住以何为自性?为以念、为以慧耶?若以念者,此说云何通?如说于身循身观,乃至广说。若以慧者,何故名念住?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应说慧为自性。问:若尔,何故名念住耶?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故名念住。如象马等所住处名象马等住,此亦如是。有说此由念力能于所缘起差别广博作用,而不失坏,故名念住。有说由念力故,此瑜伽师审记所缘,于所缘境忘已还忆,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中先以念安住,然后观察;复于所缘先通达,已后以念安住,为守护故,如守门者,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境先以念摄持,后以慧观察而断烦恼,譬如田夫先以左手揽取草等,后以右手执镰刈之,此亦如是,故名念住。有说此瑜伽师被念铠甲,于心相续上,执慧刀杖,在生死阵中不为烦恼怨所降伏,而能降伏于彼,故名念住。有说为遮取自性过,故说名念住。若名慧住者,便有取自性过失。有说为显非唯自性能有所作,故名念住。由是等缘,但名念住,不名慧住。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以念根于念住位作用增上,故作是说;如信根于四证净位作用增上故。佛复说于何处应观信根?谓于四证净。如是精进根于四正断,定根于四静虑,慧根于四圣谛亦尔。故世尊乃至复说于何处应观慧根?于四圣谛。此亦如是,是谓念住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念住?念住是何义?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广说如前。如彼前后广说。)
四正断:○1已生恶令断除;○2未生恶令不生;○3已生善令生起;○4未生善令生起。以意乐加行生起欲乐并精勤以正行发起精进;以后行极度持心,最后其实安住。(阿含经中名四正勤)
(显扬二卷十页云:四正断者,广说如经:一、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已生者,谓粗缠所摄;恶不善法者,谓能起恶行欲界烦恼及随烦恼。恶、不善义已如前说。为令断故者,谓修彼对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谓起证断乐。欲策励者,谓不忍受恶及归趣断故。发起正勤者,谓多种坚固修彼对治。此上三句显不定地中闻思两慧下品对治。策心者,谓修彼对治,修慧现行。若心沉没,烦恼染污,策心令举故。持心者,谓即此对治现行之时,若心浮举,烦恼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增盛随眠所摄,能起粗缠之因。为不生故者,谓令粗缠不现行故。生欲者,谓起为证不现行。欲策励者,谓由不忘住,为令不现行,善住念故,发起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说。三、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所未得。善法者,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义,故名为善。为令生故者,谓令彼得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策励者,谓求彼摄受正方便故。发起正勤者,谓长时殷重,多坚修习。此上三句显得不定地对治,恶不善法闻思两慧所摄善法。策心、持心者,谓为得修慧故。余如前说。四、已生善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已生者,谓已得故令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于彼生知足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余如前说。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一页云: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心持心。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余说如前。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余说如前。四、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余说如前。然此正断,或总为一,谓心所中一精进体:根中精进根,力中精进力,觉支中精进觉支,道支中正精进。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一精进体于刹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种。谓于已生、未生恶法,断及不生故。复于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增广故。如灯一念,四用差别,谓烧炷、尽油、热器、破闇,彼亦如是。问:法蕴等论,说断已生恶不善法即具四种。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断已生恶不善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得生已生住等,乃至说修已生善法令安住等亦具有四。谓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修已生诸善法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者生。如是便成十六正断。何故于此但说四耶?答:依修行者差别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谓彼先时起一意乐,至加行位便具四种。如是依彼四种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然加行时皆唯有四,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由意乐加行故说,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