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问答
尽智、无生智:缘九法,不包括无为无记法。
678、 世俗智怎样了知一切万法?有部宗为什么承许一刹那不能见自己及自己群体中的法?
答:世俗智以二刹那了知万法:
第一刹那:了知自己与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以外的其余一切法。
第二刹那:了知自己与自之群体中之法。
观一切法无我,先了知他法,而非自法,因为:
(1)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是矛盾的;
(2)自己与自之群体中的法过于接近。
679、 具贪者住于不同刹那时具有多少智?离贪者有何不同?
答:具贪者:
凡夫:只具一智,世俗智;
圣者:第一刹那:唯具世俗智;(忍非智故不具无漏智)
第二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
第四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
第六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
第十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灭智;
第十四刹那: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灭智、道智。
离贪者:
凡夫:具世俗智、他心智。
圣者:与前所说六刹那具贪者所具智之上各加一他心智。
680、 得见道时获得多少同类、异类智?
答:得同类智:得见道,忍生起时,当时将获得未来不生之同类忍;智生起时,当时将获得未来不生同类之智。(这里的获得是指,获得未来不生法的得绳,此未来法不会在见道位中忍、智生起时现前。所谓同类,即忍起不会得未来智的得绳,智起也不会得未来忍的得绳。)
得异类智:见道中,苦集灭谛的三种类智生起时,得三种未来殊胜世俗智。苦集灭三是无漏智,世俗智是有漏智,故是异类智。
681、 什么叫做现证边?它能现前吗?《大乘阿毗达磨》对此等如何解释?
答:现证边:正是因为三谛每一谛最终证悟后才获得,故而世俗智是由现证之末尾所生,由此得名现证边。
有部承许此现证边即世俗智是不生法,不会现前,而其得绳在现证三谛类智时可以获得。而《大乘阿毗达磨》则承许,虽然在见道中三谛类智生时此世俗智不会现前,但在出定位,此世俗智会现前。
682、 为什么说道类智生时不得世俗智?何种世俗智是依靠什么地而获得?
答:一、因于道类智时不能修一切道,即于道谛无有现证之边,所以说道类智时不得世俗智。而苦集灭三种类智起时,于自相续可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故有现证边。而道种类无边,自相续之一切道不能全部修行。
二、依于见道之地而得自地及下地世俗智(得绳)。如依于未至定见道,则获得未至定自地以及欲界所摄的世俗智,乃至依于第四静虑见道,则获得第四静虑至初静虑未至定所摄六世俗智以及欲界世俗智。
683、 这些世俗智属于什么念住?说明它们的行相和产生方式。
答:一、灭谛边所生的世俗智是最后的法念住;
苦集谛边所生的世俗智则是四念住。
二、行相:苦类智边所生世俗智缘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
集类智边所生世俗智缘因、集、生、缘四行相;
灭类智边所生世俗智缘灭、寂、妙、离四行相。
产生方式:三类世俗智由加行勤作所生,即依修习见道的力量而得。
684、 修道第一刹那具贪者和离贪者得多少智?
答:具贪者住于修道第一刹那得六智:法智、类智、四谛智。
道智、类智现在得,余四未来得;
不得世俗智:现证道谛末尾不得世俗智;
不得他心智:具贪之故;
不得尽智无生智:因为得者位于有学道。
离贪者于修道第一刹那得七智:道智、类智、四谛智、他心智。
得他心智是因为已经离贪之故,余智不得理由如前。
685、 有哪些补特伽罗修道者获得哪些智?
答:住于第十六刹那之上的修道者得智情况:
(1)具欲贪者在四道中得七智:法智、类智、四谛智、世俗智。
(2)胜伏四静虑与前三无色界七地之六十三无间道时得七智:法智、类智、四谛智、世俗智。
(3)有学道者在得前五通之无间道时得七智:
法智、类智、四谛智、世俗智。
(4)堪达法罗汉在证不动法罗汉的无间道中得七智:
法智、类智、四谛智、尽智。
(5)有学道者轮番修有漏无漏静虑的无间道得七智:
法智、类智、四谛智、世俗智。
(6)能胜伏七地之上有顶的前八解脱道得七智:
法智、类智、四谛智、他心智。
以上不得智之理由:位于修道故不得尽智、无生智;
位于无间道故不得他心智。
686、 获得六、七、八、九、十种智慧的情况分别是怎样?
答:(1)有学钝根修炼利根的解脱道:
a、具贪者得六智:法智、类智、四谛智。
b、离贪者得七智:法智、类智、四谛智、他心智。
也有论师说:得果与见道相同,因而还获得现证边世俗智,因此得七智或八智。(此处得果指炼根后得果。)
(2)有学炼根者无间道:具贪、离贪者均获六智:法智、类智、四谛智。
(3)能胜有顶无间道得六智:法智、类智、四谛智。
(4)有顶第九解脱道:动法钝根者得九智:除无生智。
不动法利根者得十智:十智全。
(5)钝根转为利根不动法罗汉末尾解脱道得十智:无漏九地之因全部圆满故。
除前面已说之道外之余道:
(6)欲界第九解脱道、七地所有解脱道、修道神通及轮番修解脱道。
(7)不来果的加行道胜进道均得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687、 以世间道或出世间道获正行时获得多少智?
答:第一世间道:中如果依靠未至定而离欲界贪后获得一禅正行,则于第九解脱道得一禅未至定与正禅所摄的世俗智,直至依靠有顶的未至定从无所有处离贪之间均可依此类推。
第二出世间道:诸如二禅为例,于二禅离贪时得到第二禅所摄的无漏法,同时也将获得下面一禅未至定、正禅、殊胜正禅,于第九解脱时三禅地所摄的无漏法,因为增上对治类之故。同样,其他地的无漏法也可此次类推。
(以出世间道得到的无漏法,若属有学道摄则为七智,除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属无学道摄,则为九智,除世俗智。)
688、 得尽智时怎样得有漏与无漏功德?无色界阿罗汉为何不得下界功德?
答:何者获得尽智时不仅得无漏法,而且有漏的功德、不净观、呼吸法、念住等等也一并得到。也即说一切地所摄的功德依靠离贪之力二得者是以迎接的方式而出现的,因为获得了心的王位。譬如,国王获得王位时,各地人们以礼相迎。
无色界阿罗汉不得下界功德:
以无色界身份获得阿罗汉果位,则只能得无色界所摄的功德而不是一切功德均获得。因为不具色法,所以不具无漏戒等(只具有得绳)。
689、 四种得是怎样安立的?无漏善、有漏善、有漏不善等分别具多少得?
答:四种得即新得、习得、治得与遣得。
新得:前所未有的法重新获得;
习得:反复现前;
治得:修道;
遣得:断绝烦恼的得。
新得与习得大多数依靠有为善法而得,是无漏法的得;治得与遣得是从大多数断除有漏法的角度而安立的,是有漏不善的得。有漏善法的得是这四种。
690、 本论所说的十八不共法是哪些?与大乘论中所提到的十八不共法有何差别?
答:《俱舍论》中说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
大乘中的十八不共法:行为六种、证悟六种、事业三种、世间三种。
《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佛陀身无错乱过,语无嘈杂杂乱过,意无失念过,心无动摇不定过,无有执著轮涅自性异体等种种异想,无有不择所化而舍置之过,这是以行为所摄的六种功德。寻求利他之志欲无退失,勇悍利他之精进无退失,照见一切义之清净正念无退失,无烦恼垢之智慧无退失,恒时从障碍中出离之解脱无退失,现量见一切如所有、尽所有的所知义之解脱智慧何时无退失,这是以证所摄的六种功德。佛身语意三门作业也以智慧为导且随智慧而转,这是以事业所摄的三种功德。对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摄的一切所知法恒时无著无碍决定的广大智慧,这是以智慧所摄的三种法。如是依靠现证如来十八不共法后,对所化有情无有怖畏转动圣法大法轮者,唯一是具足欲从痛苦中救度众生的大悲且已胜伏四魔的导师圣者。此亦,诸佛以往昔已修相应之道,远离客尘障垢,由此现量获得。
691、 十种智力是什么?每一智力摄哪些智?
答:十种智力:
一、知处非处智力:摄十智(即此智力以十智为性)。
二、知业报智力:摄八智,除灭、道二智。此智力对境业果是苦集谛摄,故除灭道二智。
三、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四、知根胜劣智力 摄九智,除灭智,因
五、知种种信解智力 为此四智唯有为法。
六、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遍趣行智力:摄九智或十智。
彻知道自本体方面:摄九智,除灭智(道本体为有为,灭智不缘)
彻知道果方面:摄十智
八、知宿住随念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
漏尽本体摄六智,法智、类智、灭智、世俗智、尽智、无生智(漏尽是灭,故余四智即苦集道,他心智不缘)
漏尽相续中(佛相续):摄十智
692、 这十种智力依于哪些地?为什么唯有佛陀身中存在的智才叫做力呢?
答:十种智力依地:
知宿住随念智力与知死生智力:依四静虑正禅。
余八智力:依十一地,即无漏九地加欲界和有顶(不包括后七未至定,不起无漏道之故)。
无漏智力依于一切无漏地
世俗智摄所有智力依于一切地
唯佛陀身中存在的智力才叫做力,是由于只有佛陀才能无碍照见万法。
693、 佛陀的身之力有多少?什么叫做无爱子之力?无爱子之力到底有多大呢?
答:佛身之力有两种说法:(1)佛身具无爱子之力;(2)佛身的三百六十二骨节,每一骨节均具无爱子之力。
无爱子之力:相当于凡象之力的七个十倍。即凡象、香象、大露力者神力、胜伏神力、妙支神力、妙力神力、无爱子之力,此七种力逐步向上成十倍递增。
694、 什么是四无畏?哪些无畏为哪些智所摄?
答: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法障无畏、说出离道无畏。
正等觉无畏:如第一智力(知处非处智力),亦为十智所摄,因为正等觉就是指现量洞晓一切所知万法;
漏永尽无畏:如第十智力(知漏尽智力),亦为六智或十智所摄,从穷尽漏法的本体(即抉择灭)的角度而言是六智,从漏尽相续中具有的角度说为十智;
说法障无畏:如第二智力(知业报智力),亦为八智摄,除灭、道二智,因为障碍之法几乎均为有漏,是苦集,非灭道智所缘,故为八智;
说出离道无畏:如第七智力(知遍趣行智力),亦为九智或十智摄,从道本体言是除灭智外九智摄,就出离道果而言,是十智摄。
695、 什么是三念住?声闻阿罗汉也已断尽烦恼,为什么不具此三念住而唯佛陀具足呢?
答:三念住:
(1)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
(2)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
(3)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为喜怒之心念住。
声闻阿罗汉已断尽烦恼,但不具此三念住:
满增论师:虽然声闻阿罗汉相续中无烦恼,但无记心在,当听法者恭敬不恭敬时,阿罗汉具无记心,所以不能安立三念住。
世亲论师:声闻阿罗汉相续虽然已无贪嗔烦恼,即喜怒心已不存在,但其具有乐与不乐之心,恭敬时乐,不恭敬时不乐,此处心上的乐与不乐是一种习气,具习气,故不安立三念住。而佛陀将此习气一并断除,唯有正知正念,故佛安立三念住之不共法。
696、 什么是大悲心?为什么称为大?
答:大悲心的本体是世俗智,唯佛陀具有,佛陀以慈悯心昼夜六时观照世间的兴衰之故,故称大悲心。
大悲称为大有五因:
一、由于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以二资成就,故因广大;
二、悯念慈爱普愿群生远离三苦,故行相广大;
三、照见三界一切众生,故行境广大
四、垂念三界群生远离行苦的悲心平等,故趋入广大;
五、此乃极其敏锐的智慧之自性,故上品广大。
697、 大悲心和悲心的八种差别是什么?因地菩萨具有的慈悲心是大悲心还是悲心?为什么?
答:大悲心和悲心的差别有八种:
一、本体的差别:悲心是指无嗔,大悲则是无痴;
二、所缘之差别:悲心是缘欲界的众生,而大悲则缘三界有情;
三、行相之差别:悲心只具有愿离苦苦的行相,大悲则具有愿离三苦的行相;
四、所依之差别:悲心依于四静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