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年之久。玉泉寺随与南京的栖霞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唐代该寺又加以增建。仪凤年(676—679)间,禅宗北派祖师神秀,从黄梅东山寺来此弘法,长达二十余年。北宋时大加扩建,并名为景德禅寺。此后,玉泉寺几经兴废。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玉泉寺现在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毗卢上方、东堂、西堂、般舟堂及藏经楼等。 
  玉泉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隋初,明崇祯十五年(1642)加以修葺,并增筑围墙,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大殿为重檐歇山式,高二十二米,面阔七间(四十米),进深五间(二十八米),两侧走廊内套封边墙。整座建筑由七十二根金丝楠木大立柱支承,立柱直径二点二米,规模宏大,是湖北省现存最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1982年春至1984年秋,经过彻底维修,大殿恢复了明代的风貌,展现出过去的雄姿。 
  
湖南佛教名刹一览
开福寺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门外。 
  开福寺始建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宋嘉礻右年间(1056—1063)修葺。明代两次重修。明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建。康熙八年(1669)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遭火灾毁坏,后重建。乾隆六十年(1795)又被焚毁,光绪十三年(1887)修复。1918年再次被焚,次年修复毗卢殿。1922—1924年期间,修复了大雄宝殿和三圣殿(今弥勒殿)。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有关部门对寺院进行了维修。十年动乱中,寺内文物遭到一些破坏。1980年,长沙市佛教协会筹款对整个寺院进行了修复。1983年,开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现在开福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原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摩尼所、方丈室、藏经楼、讲堂、禅堂、念佛堂等。 
   
麓山寺
  又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该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麓山寺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唐武宗会昌灭法时,寺被拆毁。唐朝末年重建,改名鹿苑。宋初,麓山寺被毁,后重建。明代,又一兴一废。万历年间(1573—1620),在遗址上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并经朝廷命名为万寿禅林。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兵火。清代重建。其后又几经兴废。1944年,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1985年,开始修复,历时四载,重建了大雄宝殿、弥勒殿、禅堂、讲堂。1983年,麓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隋开皇九年(589),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曾在此讲《法华经》,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历代,麓山寺住有许多著名僧人,如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景岑、山晖、智海、憨山德清大师等。 
   
祝圣寺
  古称弥陀寺、报国寺、胜业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 
  唐代,在南岳创建弥陀台,德宗贞元年间(785—804)改称弥陀寺。武宗会昌灭法,寺被拆毁。五代十国时重建,改名报国寺。后因宋徽宗笃信道教,改报国寺为神霄宫,不久仍复为寺,改名胜业寺。元明两代,均有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朝廷修南岳大庙,为接待清帝南巡,改胜业寺为行宫,但清帝南巡未果,复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改行宫为祝圣寺。雍正乾隆年间大加修缮,始成现在之格局。抗战时期,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近年来已全部修复。 
  祝圣寺原为净土宗道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如承远、法照、日晤、灵涛、空也。 
  祝圣寺现有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方丈室、药师堂、库房、祖堂、禅堂、罗汉堂等。 
  寺内还设有“南岳佛学讲习所”。1983年,祝圣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
  古称般若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 
  福严寺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初名般若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福严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 
  福严寺为慧思所创建。慧思(515—577),俗姓李,豫州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于陈光大二年率弟子四十余人到南岳山,得到陈宣帝的支持,创建般若寺(即今福严寺)。陈太建九年(577)卒,世称“南岳大师”,后被天台宗尊为该宗第三祖。隋唐以前,般若寺是以弘扬般若和法华思想为中心的道场。唐以后,般若寺成为禅宗的著名道场。禅宗传至五祖弘忍,下分南北两派,而南派始祖(即六祖)慧能门下又分两系,一为青原行思,一为南岳怀让,般若寺就是怀让居住三十余年,大阐宗风的道场。 
  怀让(677—744),金州安康(今陕西省汉阴县)人,出家后,到曹溪从慧能学禅,得法后住南岳般若寺,入室弟子六人,其中以道一为最杰出。 
  怀让一系的禅法,至唐末,发展成为沩仰、临济二宗,禅宗五家,怀让一系有其二。宋以后,临济又分出黄龙、杨岐两个支派,俗称禅宗五家七宗,而怀让一系则有其四。所以后人称怀让住过的般若寺(福严寺)为“天下法院。” 
  怀让以后,与般若寺有关系的著名禅僧,唐有审承、良雅;宋有楚圆、保宗、慈感、文演;明有弘储,清有淡云、玄妙、海岸等人,他们都是一代宗师。 
  现在的福严寺,基本上保持了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岳神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法堂、藏经楼、祖堂、禅堂、华严阁等。 
  寺院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慧思第一坐习禅处、三生塔(传为慧思三生灵骨安葬处)、磨镜台(即怀让磨砖作镜启示道一处,石上刻有“祖源”二字)、拜经台、罗汉洞和虎跑泉等。 
  福严寺现为尼众丛林。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台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是禅宗的著名寺院之一,也是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的共同祖庭。 
  南台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相传海印禅师建庵于此,始称“南寺”,因寺侧有巨石为台,后人改称“南台寺。”唐天宝年间重修。至宋代,寺宇宏伟。明代,南台寺一度成为废墟,后修复。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寺僧分移寺产于南岳庙之西廊建私庵,名“老南台寺”,原寺遂废。清末修复。当时日本僧人梅晓六休来华朝礼祖庭(他是南台寺石头希迁门下第四十二代法孙),见南台寺正在修复,遂许赠《大藏经》一部。五年之后(光绪三十四年),以铁眼版《大藏经》一部五千七百余卷赠与南台寺。 
  南台寺在唐代,是禅宗高僧石头希迁住持过的寺院。希迁(700—790),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先到曹溪,师事慧能,后亲近吉州(今江西吉安)青原行思。得法后,于唐天宝初(742)到湖南衡山南寺(即南台寺),在寺东大石上结庵而居,时人称他为石头和尚。著有《参同契》一文,为后世禅宗的重要文献。当时道一(大寂)在江西,希迁在湖南,天下禅僧,云集于两家门下,盛极一时。希迁卒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谥无际大师。 
  希迁对禅宗的发展,影响极大。他的嗣法弟子惟俨一系,经过几代相传,发展成为曹洞宗,而另一嗣法弟子道悟一系,更发展成为云门和法眼两宗。所以禅宗五家,希迁门下就占了三家。 
  现在的南台寺,仍保持清末修复时的规模,寺院主要建筑是:山门、关圣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楼上为藏经阁)、客堂、斋堂、禅堂、祖堂、华严阁等。 
  1983年,南台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上封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祝融峰下。隋代以前为光天观。隋大业年间(605—617),炀帝南巡来此,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是南岳著名古刹之一,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上封寺在历史上,屡兴屡废,但缺乏详细记载。宋代,高僧弘化、慧和、祖秀、本才等住持上封寺。清代,有几位诗僧曾住上封寺,他们是异目、木照和寄禅(俗称八指头陀)。 
  民国初年,上封寺为衡山县六大丛林之一。三十年代重修。1950年,上封寺部分建筑物被火焚毁。现存三进殿堂及配房等。 
  1983年,上封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吉林佛教名刹一览
般若寺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内。 
  般若寺由当代高僧 虚法师于1921年创建。“文革”中,寺院受到破坏。1978年后,宗教活动得到恢复。1983年,般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民国时期,般若寺曾连续举办过三期僧学,每期学制三年,为东北佛教界培养了一批僧才。 
  般若寺现有建筑为: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祖师殿、伽蓝殿、禅堂等。
江苏佛教名刹一览
栖霞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 
  栖霞寺创建于公元483年,初名“栖霞精舍”,山亦因栖霞得名。栖霞山寺即由法度住持。法度传给僧朗,僧朗大弘三论,梁武帝曾派十僧从他受学,其中僧诠成就最著,几代相传,致有“摄岭相承”的三论宗派,因而栖霞成为三论宗的祖庭。唐初,高祖李渊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加殿宇、楼阁达四十九座,与当时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国内“四大丛林”。南唐时改名为“妙因寺”。宋代改名为“普云寺”、“栖霞禅寺”、“岩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明代复称“栖霞寺”。清咸丰五年(1855),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及民国初年陆续修建。在修建寺院时,孙中山先生为报答栖霞寺方丈宗仰上人早年慷慨资助革命,捐银万元。“文革”期间,寺院遭到破坏。1978年以后重修,恢复旧观。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栖霞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客堂、斋堂、祖堂、念佛堂、藏经楼、法堂等。 
  寺内还设有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灵谷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东麓。 
  灵谷寺原建于钟山南麓独龙阜,即今明孝陵处。梁代,高僧宝志禅师圆寂后,梁武帝萧衍建塔安葬。梁天监十三年(514)在塔前建“开善精舍”(即灵谷寺前身),又名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21)改称太平兴国寺。明初改名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在独龙阜修建陵墓,将蒋山寺、志公塔及定林寺、宋熙寺、竹园寺、悟真庵等统迁于此,合并重建,改称为“灵谷禅寺”。重建后的灵谷寺,规模宏大。清咸丰至同治初年(1853—1864),因战乱,寺遭破坏。现灵谷寺为同治年间(1865—1874)重修,规模已大不如前。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万工池(放生池)、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无量殿(又称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又名志公和尚塔)、三绝碑、志公殿等。 
  寺内还建有唐高僧“玄奘法师纪念堂”,供奉着玄奘法师顶骨塔,是我国佛教历史文物中的稀世珍宝和佛教徒参礼的圣物。 
  1983年,灵谷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金山寺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初期(325前后),初名泽心寺,梁唐后简称金山寺,以禅宗而久负盛名。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帝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修。1948年春,寺内主要建筑又毁于大火。近年来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一一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 
  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 
  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定慧寺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北长江中的焦山。 
  定慧寺原名普济庵,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宋代称普济禅寺。元是更名焦山寺。明代重修扩建,规模壮丽,遂与金山齐名。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并亲题寺额。新中国成立后几经维修,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定慧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千佛阁、海运楼等。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