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大小十七尊唐塑佛、菩萨及胁侍像。是我国唐塑珍品,堪与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塑像媲美。
寺内还存有唐代石塔一座、角石两块及石狮三尊,造型各异,生动逼真。
佛光寺
座落在台怀镇东五十五公里处的佛光山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时达到极盛,声名远扬海内外,有“亚洲佛光”之称。唐武宗灭法,寺院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大雄宝殿。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茸。
佛光寺殿宇宏大,布局舒朗,整座寺院由三进院落组成。除唐建大雄宝殿外,还有文殊殿、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祖师塔、石经幢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
大雄宝殿内佛台上满布唐代塑像三十五尊。居中是释迦、弥勒、弥陀三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两侧站立护法金刚。正中佛座背面及其它地方,有以佛教题材为内容的唐代壁画,是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唯一的早期壁画。佛光寺大殿虽比南禅寺大殿晚建七十五年,但建筑艺术价值比后者更高。
祖师塔建在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佛光寺的开山祖师墓塔。建筑型制与装饰手法,均系北魏风格,是佛光寺创建时期存留至今的唯一实证。
寺内还存有两座唐代石经幢。
五台山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不仅是汉、藏、满、蒙等各民族僧众聚居修学的道场,而且也是海内外广大佛教徒及旅游者共同崇仰、朝拜的圣地。五台山历经兴废,近年来,寺庙陆续修复。僧尼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每年接待来此朝山拜佛者达几十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众及愈来愈多的中外嘉宾的到来。
崇善寺
座落在太原市东南,是山西省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崇善寺创建于隋末唐初,原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据寺中所藏明朝《建寺缘由匾》记载,该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为补报其母高皇后“罔极劬劳之恩”,于洪武十六年(1383)在原寺基础上扩建而成,并赐名“崇善禅寺”。原寺规模宏伟,明末清初,因遭战乱和大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均被毁坏。现仅存以大悲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面积只及原寺的八十分之一,但自成格局,古朴庄严,仍可想见当年的风貌。
崇善寺是一座密宗道场。寺内现存两套明代佛经故事绘摹本,一为《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过程。一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述的是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学法经程,皆为佛教绘画艺术的精品。还保存有各种珍贵版本的经书三万余卷,其中一部血书的《华严经》,相传为明代净洁法师日刺舌血,历时十二载,书写而成。至今血色鲜艳如初,清晰可辨。
华严寺
位于大同市内,是著名的辽金古刹。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华严寺的始建年代已难稽考,一说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北魏。目前公认的创建年代是辽清宁八年(1062),道宗耶律洪基于大同府舍利坊增建的,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兵燹。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其后,华严寺又几经战乱,屡遭破坏,虽数度重修,但仍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一片凄凉景象。
寺院的重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叶,华严寺分为上(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下(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体)两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筑风格古朴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华严寺进行维修保护。1961年,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将上、下两寺重新合并为一寺。“文革”时期,华严寺改做博物馆,使寺内建筑、佛像、经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84年,寺院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经过整理和修缮,这座珍贵的佛教名刹重现了往日的光华。
玄中寺
座落在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是我国汉传佛教重要教派──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玄中寺为昙鸾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创建,历时四年,承明元年(476)竣工。隋大业五年(609),道绰禅师至玄中寺,继承昙鸾念佛教义,皈信净土。唐初,太宗李世民巡幸北京(即今太原),曾专程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唐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大师到玄中寺从道绰禅师受无量寿经。盛唐以后,玄中寺改为律宗道场,兴建了甘露戒坛,与当时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全国三大戒坛。其后两次遭受火灾,殿宇被毁。修复后于金末再遭兵火,复归灰烬。元代改称“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并由朝廷捐助重修。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清末以来,因战乱频繁,殿堂、文物遭损,僧人离散,寺院几近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国佛教净土宗的著名道场──玄中寺的状况十分关注,自1954年起,先后六次拨款,陆续进行修缮,于1956年竣工。新建并重建了玄津桥、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祖师殿、碑亭和僧舍,修复了天王殿、山门和白塔,还发掘、整理了寺内文物,改善了交通条件,使这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刹焕然一新。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我国访问,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83年,玄中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安徽佛教名刹一览
九华山佛教圣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二十公里,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山西五台、四川峨眉、浙江普陀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崛起于长江之东,方圆一百多公里内,群峰罗列,九座主峰高耸入云,如莲华削成,最高峰十五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
九华山唐以前称九子山,自诗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后,更名为九华山。山势峻奇高险,苍翠峥嵘,气候夏凉冬寒,变幻万千,素有“灵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称。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地藏菩萨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唐时渡海来到中国,幽栖九华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为食,后置地构宇,形成一大伽蓝(即化城寺)。后世相传金地藏是地藏菩萨示现,九华山遂以地藏菩萨道场著称。
九华山中最古老的化城寺建于唐至德初年(756)。至唐末,陆续修建了九子寺、妙峰寺、圆寂寺、净倍寺、崇圣寺、慈仁寺等十三座寺庙,高僧继金地藏后,有胜瑜、道明、智英、道济、超永、卓庵等。晚唐时禅宗传入九华,道济禅师即门徒之一。宋代,九华山佛教得到发展,寺院已达五十余座。元代,由于统治者崇奉喇嘛教,九华山佛教无大发展,基本保持宋时状况,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进入隆盛时期。朝廷多次遣使颁赏,修庙建寺,大兴供养,使得全山香火兴旺,胜甲天下。至清末,全山寺庙达一百五十余座。自民国至今,历经战火,九华山寺院几度兴衰。目前,九华山共存寺庙七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化城寺
位于化城峰上。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据唐隐士费冠卿《创建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僧人檀号始在此结茅度众,寺曰:“化城”。唐至德初年(756),乡绅诸葛节买檀公旧地建寺,请金地藏入居。建中初年(780)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赐额曰“化城”。贞元十年(794),金地藏九十九岁圆寂后,僧众视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明清时期,屡经扩建、修葺。
化城寺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五年至十六年(1879—1890)重建,有放生池、化城广场、山门、灵官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肉身宝殿
古称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金地藏示寂后,僧徒用缸殡殓,建塔于寺西的神光岭。塔分三级,前有八十四级石阶。岭顶建寺,名为肉身宝殿以护石塔,是九华山唯一一座塔殿建筑。历代曾多次修葺,现存殿宇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建。
肉身殿高约五丈,方形,铁瓦覆顶,殿内铺设汉白玉。佛龛上建木质宝塔一座,七层八方,上置大小地藏菩萨像五十六尊,金碧辉煌。内壁贴有赤金写成的《地藏本愿经》。塔的每层八面,皆设有佛龛,内供地藏菩萨金色坐像。佛龛下建地下室。有三级石塔安置地藏肉身。塔的北门之上出有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1983年,肉身宝殿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祗园禅寺
位于金山总水口迎仙桥东,创建于明代,原属化城寺东寮。清嘉庆年间(1796—1820)殿宇颓坏,后重修,其规模居全山诸寺之首。该寺原属临济宗,后为曹洞宗。
寺院依山构筑,分为三进,依次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及僧房寮舍等。
1983年,祗园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
位于东崖之巅,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据《高僧传》、《安徽通志》等书记载:有僧海玉,字无瑕,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五台山来九华,在东崖摩空岭摘星亭下结茅而居,刻苦清修,遂名摘星庵,无瑕和尚一百一十岁上示寂,人称百岁公,因称庵为百岁宫,僧徒将其遗体装金建塔供奉。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赐塔名“莲华宝藏”,庙宇扩建,易庵为寺,初具规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寺遭火灾毁坏,六十年(1721)重建;道光六年(1826)重修,十九年(1839)扩建,名万年禅寺,成为十方丛林。
百岁宫的建筑依山势而建,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斋堂和寮房等。大殿内供有无瑕肉身像。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甘露寺
踞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朝礼九华,称赞此地“若筑兰若,必代有高僧。”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闻之募化建寺。相传开工前夕,满山树顶尽挂白露,故名甘露。乾隆中扩建,咸丰中毁于兵燹,同冶三年(1864)修复。
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韦驮殿、祖师殿、玉佛楼、禅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内还设有“九华山佛学院”。
1983年,甘露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天台寺
又称“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天台峰顶的青龙背上,故寺以山名。据旧志载“地藏菩萨曾居天台,天台寺遂成朝山信众必拜的“圣迹”,被称之为“中天世界”。天台寺历史悠久,宋时已有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称“活埋庵”。今存建筑为清末民初时重建。
全寺建筑依山而筑,随崖就石,设计灵巧,分为三层,省去了天井与院落,使山寺浑为一体。主要建筑为地藏殿、大雄殿、万佛楼、客房、禅堂等。
出寺外上至岗头,可见岩石上有一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菩萨留下的足迹。
1983年,天台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旃檀林
又称“旃檀禅林”,位于化城寺西南,背倚一琵琶形山峰。据旧志载,初建寺时伐琵琶形古树,木质坚硬,纹络纤细,异香浓烈,僧人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似佛经中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