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刑谩⒎秸商取!?br />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灵山寺
  座落于广东省潮阳县。 
  灵山寺创建于唐贞元七年(791)。长庆二年(822),穆宗赐额为“护国禅院”。宋天圣七年(1029),仁宗诏改为“开善禅院”。灵山寺历史上也几经兴废兴。目前的寺院结构仍沿袭清康熙时代重兴之规模。十年动乱期间,寺遭摧毁。1979年后,陆续修复。 
  寺院主要建筑为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颠祖堂、藏经楼、念佛堂、功德堂、祖堂、客堂、斋堂和方丈厅等。 
  1983年,灵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甘肃佛教名刹一览
拉卜楞寺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 
  拉卜楞系藏语“拉章”的变音,为嘉木样大师的住所名,后演变为寺名。拉卜楞寺旧称扎西奇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经过二百八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扩建,成为有六大扎仓(学院)、四十八座佛殿、三十一座囊欠(活佛住所)、一座印经院、两处讲经院、经轮房五百余间、僧舍五百多院和各种形式的塔以及牌坊等庞大建筑群,占地面积一千三百余亩。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广西佛教名刹一览
洗石庵
  位于广西桂平市西山,是一座著名的禅宗古刹。 
  洗石庵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皆有修葺。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增加了殿阁。民国时期,曾一度作为军火库。解放前夕,又修葺一新。“文革”中遭破坏,1978年后按嘉庆年间规模重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洗石庵建筑依山就势,前后共分三进。主要建筑有:山门、文昌楼(又名三帝殿)、大雄宝殿、半青阁、妙虚楼、小佛堂、方丈室等。 
  洗石庵历代僧尼注重农业生产,培植出了驰名中外的西山茶。
 
贵州佛教名刹一览
宏福寺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一公里半的黔灵山,是该省最著名的寺院。 
  宏福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乾隆以后,进行过多次维修和扩建。十年动乱中遭毁坏。1978年以来,在国家拨款、社会各界捐助下,对寺院进行了全面整修。1983年,宏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宏福寺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藏经楼等。
 
河北佛教名刹一览
临济寺
  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东,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代,高僧义玄禅师驻锡此寺,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一派──临济宗。 
  临济寺不仅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入宋参学,回国后首创日本佛教临济宗,发展至今成为日本佛教中的一大宗派。近年来,日本临济、黄檗两宗组织及教徒不断前来朝拜临济寺,并捐款维修祖庭,以表崇敬之情。 
  临济寺历金、元、明、清各朝,屡经兴废,代有修建。寺内建有义玄禅师舍利塔,名“澄灵塔”。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重行修葺澄灵塔,并增修大殿,在大殿两侧分别修建了法乳堂和传灯堂。传灯堂内供奉由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捐赠的日本临济宗开祖明庵荣西、中兴祖南浦绍明和日本黄檗宗开祖隐元隆琦三位祖师法相。 
   
普宁寺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的北山之麓,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因寺内供奉一尊高二十二点二八米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俗称大佛寺。 
  普宁寺规模宏大,地位重要,清代蒙古族宗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每逢来承德避暑山庄觐见皇帝,都要到普宁寺为喇嘛讲经。六世班禅千里迢迢从西藏来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也是先下榻在普宁寺。 
  寺院的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汉族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及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后部为藏族建筑形式,建在一堵九米多的高台上,仿照西藏桑耶寺的风格,依据佛教密宗曼荼罗(坛城)的构图而建造。它的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居中,高三十七点四米,代表须弥山,象征佛国世界的中心。阁的东西两侧建有长方形日殿和月殿,代表日月环绕。阁的四方建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在四大部洲之间,又有八座重层白台,代表八中部洲。阁的四隅建有四色塔,代表佛的四智。在阁的东南、西南两端,各有一小院落,名“妙严室”和“讲经堂”,是当年乾隆皇帝休息和章嘉活佛讲经之所。整套建筑巍峨壮观,气势宏伟,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河南佛教名刹一览
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座道场。 
  白马寺的得名有不同的说法,以汉明帝夜梦金人,遂命人于永平十年(67)往西域求法,求得梵僧及佛像经卷,以白马驮归洛阳,因建白马寺一说最为流行。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传播初期最早的译经道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即由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其后,昙柯迦罗译出了第一本汉文戒本──《僧祗戒心》,并立羯摩受戒,为我国佛教戒律之始。此外,见于记载或相传在白马寺译经的,还有支娄迦谶、安世高、竺佛朗、安玄、支曜、康孟祥、康巨、康僧铠、昙谛、竺法护、佛陀扇多等许多古代西域高僧、译经大师,大量经典的译述与流通,为中国佛教进入隋唐鼎盛时期,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传,中国第一个出家的汉僧,也是汉僧中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朱士行,即在白马寺出家受戒。 
  两千年来,白马寺屡经兴废,最初的寺貌已不可考。历代重修中,以唐垂拱元年(685)薛怀义为住持时,规模最为宏大。目前白马寺的格局,大体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修后的规模。 
  白马寺现在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摩腾殿、法兰殿以及摩腾、法兰墓等。 
  大雄殿内供奉的十八罗汉像为国内仅存的元夹纟宣乾漆造像。 
  寺外东南有释迦舍利塔,俗称齐云塔,相传为汉明帝所建浮图故址。唐末五代时曾建殿宇及九层木塔,称东白马寺。宋时毁于兵燹。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今砖塔。现称白马寺塔。 
   
少林寺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 
  北魏正兴初年(522),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传法东来,少林寺面壁九年,感弟子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真诚,授以四卷《楞伽》。法乳流传,支派繁衍,创立了中国佛教的禅宗一派,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祖庭。 
  迄今一千五百年来,少林寺屡兴屡废。北周大象年间(580),曾改名为涉山古寺,后复旧称。隋代进行修葺。唐代规模宏大。此后荒废。元代中兴。民国后,因军阀混战,寺遭兵燹焚毁。新中国成立后,屡加修缮,渐复旧观。现有山门、大雄宝殿、千佛殿(众称毗卢阁)、法堂、地藏殿、白衣殿、达摩亭及方丈室、僧寮等建筑。 
  寺西北有“初祖庵”,后殿称“面壁庵”,原有达摩面壁影石,现已毁。寺西有塔林。自唐代至清代,一千多年间少林寺僧人墓塔均建于此,是研究少林寺人物及历代有关墓塔建筑的重要实物。 
  1983年,少林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相国寺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该寺原为战国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宝六年(555)在此创修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兵火。唐睿宗旧封相王时重建,延和元年(712)改名“大相国寺”。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弘法大师空海渡海来华,曾暂居相国寺。北宋时规模扩大,成为皇家寺院。明成化二十年(1484)改名崇法寺。明末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寺院被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仍名“大相国寺”。后又坏废。乾隆三十一年(1766)复修,规模远不及以前。1992年,相国寺归还佛教界,并与日本相国寺结为友好寺院。 
  相国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东西二阁、钟亭等。 
  
黑龙江佛教名刹一览
极乐寺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东端。 
  极乐寺于1921年由当代高僧 虚法师创建。“文革”中,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81年由政府拨款修复。 
  寺院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配殿、念佛堂、十方堂、安养堂和寮房筑。寺内还建有一座七级浮屠佛塔,塔高三十余米,八角飞檐,塔内各层四壁绘有精致的佛画,自下而上逐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铜像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菩萨铜像。
湖北佛教名刹一览
归元寺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 
  归元寺建于清初,现存建筑是经同治、光绪年间以及民国初期陆续重建的。主要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韦驮殿、观音堂、地藏殿、罗汉堂、祖堂、方丈室、藏经阁、涅堂、内外寮舍、普通塔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基础上重修,扩建了放生池,新建两座彩釉瓦六角亭。1983年又新建了素菜馆。 
  归元寺内最著名的当属别具一格的五百罗汉堂。该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时重修,前后花了九年时间才完成重建工程。罗汉塑像的制作工艺与众不同,“采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粘贴套塑,既能固形,经久不变,又能防腐,历久不坏。……(罗汉)形态各异,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各具姿态,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气息”。 
  1983年,归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宝通寺
  位于湖北省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该寺是武汉四大丛林之一,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宝通寺相传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初名弥陀寺,后有“东岩阁”、“崇宁万寿禅寺”、“洪山寺”、“宝通寺”等名称。 
  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和东西厅等建筑,并有宋铸铁钟、明雕石狮等文物,还有宝通塔、法界宫、亭、台、奇石等名胜。 
  宝通塔,原名灵济塔(又名洪山宝塔),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至顺三年(1332)重修。此塔是洪山的最高点,塔高四十五点六米,七级八面,砖石构造,塔内有螺旋石梯可达顶层。登塔远眺,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五祖寺
  又名东山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山麓。 
  五祖寺始建于唐咸亨年(670—674)间,为禅宗著名高僧弘忍所创。当时规模宏大,但其后历经变乱,大部分建筑被毁。明万历年间(1573—1620)毁于火,后重建。清咸丰四年(1854)毁于兵燹,光绪年间(1875—1908)又重建。1938年遭日本飞机轰炸,大雄宝殿被毁。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有关部门对该寺的残存建筑,进行了维修和保护。1983年,五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弘忍,黄梅濯港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唐永徽三年(652)从道信得法,成为禅宗第五祖。弘忍得法后,在黄梅县东山建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对我国佛教禅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弘忍门下有弟子七百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神秀和慧能。弘忍传法与慧能,慧能成为禅宗第六祖。同时,神秀与弘忍各创一派,我国禅宗由此分南北两大派。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派还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因此,中外禅宗各派,追根溯源,都与五祖寺的弘忍有其法脉关系,所以五祖寺也是禅宗各派共同的祖庭。 
  五祖寺的范围很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麻城殿、圣母殿、观音堂、真身殿、大满禅师塔、千佛殿以及方丈、禅堂、戒坛、寮房等。 
   
玉泉寺
  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东麓。 
  相传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普净禅师在玉泉山结庵,后就原址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天台山智者大师移锡到此,在覆船山寺旧址重建寺庙,名玉泉寺。智者大师在此讲经说法三年之久。玉泉寺随与南京的栖霞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唐代该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