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婧腿松胬淼模飧鼋姓馈?br /> 宇宙当中没有断灭空,有有就有空,所以空有不二。心经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不二。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呀,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和妙有是一体不可分。所以,佛教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一切物质也是这样,虚空也是这样,都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切不要想出来一个断灭空,那是外道想的、不存在的。
你如果明白这个真空妙有,是宇宙客观存在的真理的话。那么,师父讲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和有是一体的,这句话你就应该明白了。对于这个一体来说,因为有故非空,因为空故非有;非有非空,叫毕竟空有。你就明白了。万法毕竟空有,你的心也毕竟空有,那不就是如如佛吗?毕竟空有就是如如佛啊!一定要明白,自己本来当下就是如如佛。
你自己是佛,而你不想当佛,一直习惯想当凡夫啊!只当凡夫不想成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人吗?本来是佛,自己想当凡夫,然后又要修成佛,这难道不是更大愚痴人吗?如果这个道理明白,那你找到为什么不是佛的原因了吧?就是因为当凡夫当惯了,习以成性,由于这个惯性的力量,现在还停不下来。像一千米跑步,到线了还要往前撞几米才能停下来。你无量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也有你的惯性,并非说停就能停的,而要慢慢地停下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停下来之后,你就如如不动,恢复了你的如如佛。那个惯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习气!对于师父昨天讲的内容,很多人说听不明白,这也正常,第一次听说嘛。今天就此问题,师父再次补充讲解后,应该能听明白了吧!若还有人不明白,自悟加师父个别再辅导吧!
第六个问题:补充讲昨天的问题,佛是否在因果的范围内。昨天的答案众所不一,想了一天了,有谁想明白的,请回答。
慧觉法师答:佛是超越因果,但是不违背因果。
这个答案比较简练,因果规律是一种规则,是一种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一切万物、万事、万法都不离开因果的运行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宇宙和人生的发展规律,佛也在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
因果规律的真理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佛是掌握真理者、运用真理者,掌握真理再运用这个真理,他怎么会跳出这个真理之外呢,是吧?世俗人亦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学佛修行者,成道了之后就是法王,作为法王更不可能违背真理法则啊!
因果规律是佛教最基础的真理,是宇宙最基本的发展规律。学佛的人,学习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深谙此理,怎么会去违背呢?
孔子说,人到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规,这个规就是真理。掌握真理并运用真理者,绝对不会违背真理,而是运用真理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那叫超越。怎么超越啊?前因已定,你做过的事情,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你说的话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那么这个因已经做了,谁都没办法改变,已经在你的八识田里种下,对于你已经做了的事情怎么样才能改变呢,怎么去超越呢?因和果的中间还有个缘,佛就掌握这个缘,来改变果报。
怎么改变果报?师父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居士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打了一顿,此居士对佛理深有体悟,遂以佛法的道理来处理,认为是自己从前欠人家的,非但不追究肇事者责任,反而善言相待。同样是冤家对头碰到了,此居士当下处理很和蔼、很和善,结果两人成了好友,这不就转了吗?本来是冤家对头碰到,冤冤相报何时了?运用佛法的道理来处理此事,被打者,如是想,以前欠的,现在还了;打人者,发现自己打错了人,心生惭愧。两人和解,成为朋友。这个不是改变了吗,超越了吗?佛就是运用因果规律而超越、改变果报,而不离开因果规律。为什么?当一种因显现的时候,它所有的缘里面最主要的缘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是决定的缘。你碰到事情时,当下这一念,决定这事情怎么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果报就不一样。
成佛之后,对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佛是掌握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智者,处理问题就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了,每个心念起来都符合真理,处理事情的结果都是佛果,都是善果,不会变成恶果了。即使是碰到了那个老是害他的提婆达多,佛还是把他给度了。佛说,提婆达多是善知识。提婆达多发心磨炼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让他早日成佛。故不管怎么为难他,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最后让提婆达多也授记成佛!
不管何种因缘到佛面前,世尊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超越了凡夫因不明因果而冤枉受报的规律,超越一说是相对凡夫而言,就佛而言本来如是,世尊准确地运用因果的规律,使事物按照因果规律来运行和发展。只有善因善果,即使是恶因现前也转化为善果、正果。而要做到这样,需要当下这一念的智慧心,开智慧了,一切都超越;不开智慧则无法超越,始终被业力所牵。凡夫不明因果规律,以自私心、执著心、烦恼心来处理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
这次把因果律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佛仍然在因果规律的范围内,而世尊证悟掌握并运用了因果规律,这样的智者叫佛。你们不要说要成佛了,可以逃避因果规律,不要妄想美梦啊!成佛的人还在因果律范围之内,真正成佛了哪有不在因果律里面呢?如果没有因果规律了,那谁都成不了佛,那你做什么善事,修什么行,凡夫始终是凡夫了嘛。因为有因果规律之故,凡夫才能成佛啊!
此乃宇宙人生的根本的规则,修行者,不管是几地菩萨,一定要遵守因果规律,不要违背因果规律。师父昨天讲过,提到惯性的问题,这个惯性就是习气,也叫虚习,不是真实有这个习气,而是虚妄的,习气毕竟空,所以叫虚妄习气。因为习气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嘛。无常、变化、生灭的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有。对于虚妄的习气,明白之后,要下定决心将之除去。
一时佛在灵山会上讲法,五百阿罗汉退会。并说释迦牟尼佛乱讲,“我们是凡夫,怎么可能是佛?走了,不听了!”。看到大家不听,不敢承当本来就是如如佛,世尊太慈悲了,看到大家对于最上乘法无法接受,就讲较基础些的法,讲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何除习气,如何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怎么修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你就是如如佛,能悟到这样,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无二无别,你当下和佛是无二无别。然而理上虽能悟到,但是,无量亿劫当凡夫当惯了,还有习气在,在事情上你还做不到啊。叫你不要烦恼,放下即是,做不到啊!
外道拜见释迦牟尼佛,拿花来供养世尊。释迦牟尼佛说:“放下。”他把右手的花放下。佛说:“再放下。”他把左手的花放下。佛又说:“再放下。”放什么,都放下了,他不知道放什么啊。所以放下,是把你的习气放下,把习气放下就是如如佛。但是他不知道习气是什么啊,所以就从头讲了。如果这样讲他放下,他就明白了,放下就自在,自在就是如如佛。
凡夫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自己的烦恼,不肯放下一切虚幻境相,不肯放下那颗妄想心。?知道是毕竟空,还是不肯放下,还要执著它、粘着它,起贪心、起嗔恨心、起愚痴心,然后为了三心生灭,起杀、盗、淫、妄,停不下来,在事上还不行啊。总是自我原谅,在事上就要慢慢来啦,是故《楞严经》上讲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还有习气惯性,你还要往前跑,往前跑三大阿僧祇劫,跑得很累啊。好,那么具体怎么修呢?
第一:要发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先上求佛道呢?就是我们首先要开智慧,要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最后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上求佛道。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一点要认得很准,一点都不能模糊,求开大智慧,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你如果发这个心,你的修行绝对不会出问题。师父再次强调,在所有的力量里面,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最有力量,无有其他力可比。为什么不去追求最有力量的智慧,而去追求鸡毛蒜皮的枝末事呢?
什么叫枝末事?神通变化就是枝末事。而有人整天就是喜欢这些,当凡夫当惯了、着相着惯了、当外道当惯了,见光见佛,哎呦!看到红点点就觉得太神奇了,就跟着走了。看到红点点有什么好奇怪的,就粘得不得了了?!神通变化放蓝光,放什么光?!整个宇宙都是光,佛性本来就是无量光明,你还有什么好粘着?那些妄想之光的臭味你还粘上去?!更不要说鬼通了,附体通了,就是真的神通变化都是枝末事,神通变化改变不了人以前所造的业力。而有人就是喜欢枝末事。如果那样,你永远别想成道。你如果为求枝末事而去修行的话,不长时间就神魂颠倒,神经兮兮,脑筋错乱。那样还不如不修行,不修行还是本分凡夫啊,多做点善事还是贤人。
修行修什么?要转变业力。改变业力的是愿力,愿力能够改变业力。要发大愿,在没有开大智慧,没有完全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前要发大愿,愿力能改变业力,让业力先伏着不动,愿力先行,八地以下菩萨全靠愿力,保住人身不失,相续不断地修行。因为八地以前投胎还不能完全作主,入胎还会迷,八地以后才能入胎不迷,所以八地以前的菩萨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大愿。愿的力量很大,念佛者也要发大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此愿力在,然后再付于行动,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身边,听阿弥陀佛讲法,不会降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愿力很重要,不要求神通,要好好发愿、忏悔,这能改变你的业力,改变你的家庭的业、改变你个人的业,改变你周围的一些不善因缘的业。老老实实地发愿、忏悔、修行。业力、神通力、愿力,第四个力量就是定力,定力就是修禅定,修禅定能够修到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是阿罗汉所要修的,修得你的心如如不动,那就能掌握、运用和超越因果。定力强于愿力。而楞严大定是活里活泼的。比定的力量更大的是智慧力,智慧的力量最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叫智慧,金刚智慧;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没有烦恼的彼岸。只有智慧才能渡到没有烦恼的彼岸,所以开启智慧就是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并掌握和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修学佛法,第一要发心上求佛道,佛道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佛就是觉悟,道就是真理,觉悟真理叫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尽你?所能,为周围的人服务。
按照《楞严经》上讲要修楞严大定,才能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多为众生做事情,让所有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下化众生,首先要自利而后再利他。有位居士问:“师父我整天烦恼,身体也不好,难受死了。他们叫我要多念咒,要度那些众生。”我说,“你先自己得到利益,再考虑度别人,不然的话,整天想着度别人也度不了别人,是吧?”我这样和他讲。他还说不,“某某老师不是你这样讲的。”我说,“那你就按照他说的去行吧!”好多学生就是老师太多了,每个老师讲法的角度不同,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有些学人到处参学试功夫,看哪位老师功夫高一点,我要跟他学。你要这样啊,找不到依止的老师。今天跑北京,明天跑广东,跑了一圈,最后回到家里全不是,就是你自己是啊!
问法也是这样,东问问,西问问,问问这位师父,问问那位师父,怀疑这位师父说得不对,怀疑那位师父说得也不对。你说你这样,你问的什么法?我对你讲,每个师父都是善知识。你如果是真正和那位师父有缘,就发心依止他,好好地学,都能进步。如果像有的人这样,心存怀疑,疑心重重,疑心病太重了,此乃是修法的大忌。他人是否成就,与你无关啊!何必妄试他人功夫,要多考虑自己如何成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也跟你们讲一讲。
故你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