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如何成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也跟你们讲一讲。
     故你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菩提心发对了,你绝对不会走弯路。今生、来世世世碰到善知识给你讲正法,一直到成佛,不会走弯路,你就是上求佛道,除了佛道,其他不求,那谁都糊弄不了你,阿狗阿猫现什么相,根本糊弄不了你。佛道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深入禅定,让你的清净心显现本觉智慧,然后深入经藏、让你智慧如海。
     第二:修行修什么?在自修阶段所断的是见惑和思惑,自修首先要把见惑和思惑断了,若是见惑和思惑不断,自己还烦恼,就没办法跟别人讲法。凭你的烦恼心,你烦恼了,你光火了,就骂人,你怎么给人家讲法,你的思惑烦恼都还没除,思惑是比较粗的烦恼,见惑是知见错误,邪知邪见,你还整天上台讲法,那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入万劫不复的火坑中,更有甚者,自身名闻利养心很重,整天讲什么法?!此乃地狱敢死队员也!?所以先要自利,自利修什么,修断见惑、思惑这个虚习。这个虚妄的习气不是真实的,但是有这个虚妄的习气在,长久以来当凡夫习惯了,遮盖了如如佛,知见的错误,思想的错误,这二个惑要除之。
     见惑一共有八十八使,使就是使唤的使,见惑叫使,它能够使唤你,就是差使你去做事情。八十八使见惑还可以分,见惑是凡夫所断的,三界以内的凡夫要先断见惑。见惑怎么断?就小乘来讲,断见惑,要真正地证见四谛理,也叫证悟四谛理。什么叫四谛理?谛就是真理,四就是四个方面,苦、集、灭、道,若是完全彻底地证见了此四谛的真理了,那就能够断这个八十八使。
     苦,为什么众生这么苦,那是苦谛的内容;集谛,就是苦的根源是什么,讲苦是怎么形成的;灭,就是灭了这些苦,才能够证得道,证到那个真理。苦集灭道里面一些具体的道理,你们要明白,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你们自己多参悟。这个是三界凡夫所要断的见惑,若能见到四谛之理,就能断见惑了。断了见惑,能证到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
     八十八使在三界内是这样分的:欲界有三十二使惑,色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就是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就是八十八使。
???下面讲见惑与思惑。
     先讲见惑。见惑指什么?包括:身见、边见(就是两边,着在二边的邪见),再就是不正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从欲界、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一共是八十八使,这样简单地给你们讲一下。我们需要见到四谛理,就能够断见惑,见惑断了就能证得初果阿罗汉。若是打开本来、见到佛性,而又明心地的话,也一样能够断除这些见惑,知见就不会错误。真正明心见性,知见绝对不会错。只见性,没有明心,那知见还是会错。见性,那性是如如不动的,若转不了身,知见还是错,死在本性上还是邪见。执着在本性不放,粘在那里,着在那个本性的境界,还是邪见。有人说,“师父我能不能保持这个本性时间长一点”,你的本性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长,你还要保持长一点,这难道不是在打妄念,不是邪见吗?!本性哪有长短嘛!所以说,见性之后一定要明心,这样就能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惑断除了,知见绝对不会错误。
     再讲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思惑,八十一品怎么分呢?按照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分,思惑也是三界以内的凡夫所要断的,断了见惑和思惑就不是三界以内凡夫了,那就出三界了。具体来讲,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这三惑。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恨了。思惑三界分为九地,每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分为一地,叫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定生喜乐地;二禅,离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也是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样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一共九地。每地是九品,每一地里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这八十一品思惑都是需要我们修才能断除的。
     见惑全部断了,证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断了,证二果阿罗汉,名叫斯陀含果,就是欲界没有全部断,还有欲界习气在,二果还有嗔恨心,到了三果之后才没有嗔恨心;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思惑全部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名叫阿那含果。欲界就这么难证了,二果才断前面六品,然后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也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欲界的习气才能全部断。接下来要证的四果就快了,一共是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在证四果里可以全部断除,这就是色界、无色界一共是七十二品,三果证到四果的时候七十二品全部断除,得四果阿罗汉。
     如是烦恼,皆是无始以来思维世间虚妄事物而积生根中虚妄习气,须勤苦修行方能断除,故曰:修所断惑。如是见思诸惑,于六根中皆悉具有,能令众生轮转三界,是为小乘所断三界内烦恼的头绪。
     什么叫小乘?先自修自利,就叫小乘。有人说:他们修的法那是小乘法,我不修。这是老外说的话,法无大小乘之分,修行的心量有大小乘之分。先自利,这就是小乘;我要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之心。修行所发的心有大小乘之分,法无大小乘之分。好多人就这样讲,他们小乘不好,我们要修大乘法。你修大乘的,还在分别?!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法哪有大小乘之分啊,是你心有大小乘之分嘛!这个问题好多人理解上有错误,师父在此更正一下。
     自修阶段先把见惑、思惑断了,后面断尘沙惑和无明惑,必须要在度众生当中才能够断除尽。如果不能转小向大,小乘人把见惑、思惑断了,很轻松、很舒服嘛,不去做事了,这样后面的尘沙惑和无明惑就断不了。所以,到了后面必须要回小向大,多为众生做事情,发大乘菩萨心,自利利他。这样才能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关于尘沙惑和无明惑,明天再讲。
     今天讲如何自修,先要断见惑和思惑。去掉见惑,必须要见道,不见道没办法断见惑;断思惑必须要修禅定,不修禅定没办法断思惑。心里感觉很烦,但是烦什么看不到,怎么断思惑啊,必须要深入禅定,才能断思惑。要多多打坐啊!今天就讲这么多。
     一七第五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农历9月27日,是第一七的第五天。昨天讲的是三界内凡夫修行所要断的见惑和思惑,是说如何出三界、了分段生死。
     今天跟大家讲大乘菩萨所要断的:界外之尘沙惑和无明惑。出三界后,还有界外的尘沙惑和无明惑要断。菩萨见道后,悟知如来藏心本无生灭,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未悟前,因一念的妄动堕于生、住、异、灭,为无始根本无明,以此无明无始以来于众生六根中积生无量虚习,此虚妄的习气亦需修行方可断除,不修行绝难断除。修行需要利他,弘法利生,为众生做事情,以大慈悲心为大众谋福利,让与你有缘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在为大众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在利他的同时得到自利,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
     自利有两个方面:一是断除尘沙惑与无明惑;二是积累成佛的福报资粮。成佛要两足尊,智慧圆满与福报圆满。智慧圆满是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完全彻底地掌握运用宇宙人生的真理。福报圆满,就是说在利他的事业当中为众生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如本焕老法师所讲,要为众生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才能够圆满你的福报,那还不是一世、两世能完成的,要发这样的心,发恒久远心。
     所以下面跟师父念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就是大乘菩萨的愿,你必须要发这样的愿。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要誓愿度,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包括自性众生,你自己的烦恼就是众生,先把自己的烦恼度了再度别人的烦恼,然后再在度众生当中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其实八万四千法门是相对来说,意思是说数量很多,看得见、摸得着、接触到的,想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的,你周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法,这些法你都要明白都要懂,所以要誓愿学。中国有中国的语言,外国有外国的语言,还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人事,你全部要明白,这叫无量法门誓愿学。这些无量的法门你不明白,这叫尘沙惑,要消除尘沙惑,就要学会,所以菩萨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周恩来同志有句格言, “活到老学到老”,要谦虚谦虚又谦虚,要虚心虚心再虚心地学习。真正开悟的人,是非常谦虚的,他知道很多东西需要学,学无止境啊。只有无量的法门誓愿学,才能学会这些法门。问你什么事情你都知道,什么事情到你那里都能解决,这样尘沙惑就断除了。
     界外的大乘菩萨见道之后,首先要消除的就是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法门,十方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解读等等,所有种种法门学明白了,尘沙惑就消除了。尘沙惑是三界以外贤圣之人所要断除的。?以《楞严经》六十圣位来讲: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再加上等觉、妙觉,一共是六十圣位。见性明心断除见惑;三信位断尽思惑;十信位断尽尘沙惑;等觉金刚后心断尽无明惑。
     断不了尘沙惑,就过不了十信位;十信位过不了,虽明心见性,若习气还在,还谈不上圣位,只能是贤位。登地之说,初地菩萨才是登圣位的话,还要断三十品无明,三十品无明断了才能登初地圣位。现在有些人的理念是:明心见性就是圣人了。此话有失偏颇,何为圣人?圣人是古往今来之事无所不知。贤位过了吗?无量无边的尘沙惑断了吗?动辄就说自己是圣人,而对别人的提问,一问三不知,这是哪门子圣人?故无量法门要誓愿学,明心见性还要学,也就是说你已经出三界,进入无为,还有无为法要学,无为法就是要断除这些尘沙惑。学的东西还多着呢,不是没东西学,我慢什么,贡高什么。要谦虚谦虚再谦虚,祖师们为我们后人作出了榜样。凡是见过徐老的人,无不为徐老的那份虚怀若谷的精神所感动,我们要向各位祖师学习啊!
     尘沙惑断了之后,无明惑是从十住的初住开始断四十二品无明,也就是说十住断十品,十行断十品,十回向断十品,不修四加行,直接进入十地断十品,每一个位次断一品无明,然后等觉及金刚后心断两品。进入妙觉,妙觉就是佛。
     如果圣人的位次是初地的话,你要断了尘沙惑,还要断三十品无明,才能进入圣位,前面都还是贤位,就是前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位都是贤位。无明四十二品就是这样断,这是简单地讲一讲。真正明心见性者,对此绝对了然于胸,等觉和金刚后心,进入妙觉,妙觉就是佛了。已然明了,就要按部就班地修行,精进地用功。
     修行者要断这四种惑。断见惑、思惑,出三界,了分段生死;断尽尘沙惑和无明惑,了变异生死。两种生死了了,才能进入大般涅槃。
     按照教理上讲,成佛要修三个阿僧祇劫。见道位以前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见道位以后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八地以后到圆成佛果还要一大阿僧祇劫。见道者就已经修了一大阿僧祇劫了,是老修行了。要相信自己,后面还有二大阿僧祇劫要修,前途路漫漫兮,要发恒久远心。
     前面讲了四种虚妄的习气,如何断呢?这里讲三点:
     第一:要一门深入。要选择法门一门深入,切勿这个法门修修,那个法门修修,修乱了。在选择法门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法门。现在好多人对法门不清楚,误把宗门当法门,这是净土宗,这是法相宗,这是禅宗,这是密宗,认为这个是法门。其实这是宗门,宗门和法门是不同的。宗门就是你家的门往东边开,他家的往西边开,但是进了门里面大家都吃饭穿衣,方法都一样。每个宗门里面它的法门是相通的,每个宗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法门。如净土宗有十六观,修十六个法门;禅宗里面也有不同的法门,有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有参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