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疚廾鳌B纫脖淮宋奘几疚廾魉浴?br />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牒责满慈答意:若此觉无所明,则无觉上加明。因为有所缘即非本觉,无所缘即非有明。有无所缘,觉明二义全失,则全体无明。无明昏昧,又不是本觉湛明之性。本觉性体,离缘绝待,无能所故。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本性之觉,必本具妙明,你无故妄加明於觉上,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一切妄法皆依此根本无明而发生。故知明觉二字,便是妄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源。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性觉本具妙明,断绝是非能所心念。今起觉非所明之念,而相对所起之念,即觉是所明。是非所明,皆属无明。以觉为所,妄明为能,起最初一念妄动,是则名为一念无明。故曰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即此以觉为所之觉性,是为自体分;即此妄明为能之妄明,是为证自体分。因此一念无明,迷覆绝对真性,成对待之所相(虚空相)。遂成白净识。
     复以虚空为所,妄能为能,遂成阿赖耶相分。即此妄能是阿赖耶见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由是将本然寂照妙明之智光成为能见之妄见。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故,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诸相。因不觉故,遂成阿赖耶识。全真起妄,世界众生种种差别,炳然现於藏识之中。
     三细惑相者:一念无明之证自体分,是为业相;生汝妄能为能之阿赖耶见分,是为转相;炽然成异之阿赖耶相分,是为现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段总出妄相,谓无明妄见为能异,世界差别为所异,因异立同为虚空。所谓迷妄有虚空,因空立世界。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虚空为同,以虚空恒一不变故。又以虚空静而世界动,由动静发明,因此复立一法,即无同无异乃众生。因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故。此则从微细惑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皆是一念圆具故。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则以缘现相之境界而生长六粗惑相。六粗者:一智相,谓於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是具生起之法执;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於爱境生乐受,於不爱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是分别起之法执;三执取相,谓於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是具生起之烦恼;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是分别起之烦恼;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六业系苦相,谓系於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此六粗惑,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缘,第六相为苦果。
     经言:如是扰乱,相待生劳,是为智相。劳久发尘,是为相续相。自相浑浊,是为执取相及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是为起业相及业系苦相。
     最后总结六粗妄相,皆因一念无明妄动故,於本然清净心性,虚妄生起山河大地诸有为迁流之相。所谓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乃众生知见耶。因动异而有世界,三世迁流为世,十方隔别为界。虚空常一不动为静为同。众生以有心性,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非如虚空之同。当知所谓一念无明以及六粗惑境相,皆因妄动分别能所缘心而生万有。修行人若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缘心,即可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七第三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农历9月25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三天。今天讲的开示很重要,师父给大家讲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们要全身贯注地听,好好体悟,若能体悟明白,当下大彻大悟。你们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百千万劫的苦没有白吃,历经无数寒彻苦,终得梅香扑鼻来!
     佛教的基础是因果规律,造如是因,缘成熟之时,得如是果,相连相续。在讲法之前,师父先问你们一个问题,
     佛在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
     杨剑答:佛在因果律范围之内。
     师曰:佛也是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吧?
     杨剑答:是。
     赵素兰答:佛不昧因果。
     师问:什么叫不昧因果?
     赵素兰答:佛没跳出因果规律,佛也逃不出因果。不昧,我有点不太了解。
     师问:你不知道昧是什么意思,怎么答不昧因果?昧是暗昧,不明白的意思。
     赵素兰答: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内,造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是佛可以改变业力。
     杨锦绣答:佛想在就在因果律作用范围,不想在就不在因果律作用范围。因为因果的范围是属于因缘范畴,二元对立的。而佛是超出因缘果的,不在二元对立之中的,佛不想受那个果,就可以不受;想受、想还的话,也可以,可以自已选。所以确切地说,佛是不受因果律作用的。
     学生某答:我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那句话,“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仍需还宿债”。
     师问:造的业不一定就是业债,善业呢?
     学生某答:是。善业、恶业都是业。
     师问:都是业障吗?
     学生某答:不是业障,恶业才是业障。如果要还的话,那就是欠的要还,不欠的就不还。
     师问:那你的意思是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吗?
     学生某答:不在。
     这个问题大家答得不一致。有些人说佛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有些人说佛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因为大家的认识不同,所以先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你们自已想,师父暂且不给你们作回答。
     今天接昨天讲的,昨天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遂成一念根本无明。然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遂成枝末无明。然后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显三细惑相和六粗惑相。
     三细惑相是什么呢?三细惑相的名字是:业相、转相、现相。
     六粗惑相是什么呢?六粗惑相的名字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因,起业相为缘,业系苦相为果。因缘果无常迁流,相连相续,辗转相生不断。所以众生就在烦恼和痛苦当中。
     ?
     无常迁流,名为相续。相续相分三种相续相,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一、世界相续:性觉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昧而心动,由妄明坚执而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刚,是由妄觉坚固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明的妄动而风生,金与风互相磨擦而生热,故有火光。火性有变化生热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气生润而成水,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湿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干燥处就成四大洲或小岛,为陆地众生所集居。因这种缘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陆地上有江河流注。火势胜於水,就结为高山,故山石撞击可以成焰,山石熔化就变成水。若水势胜於土,就发生草木,故草木遇焚成土,因绞成水。由於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依报世界,相续不绝。
     二、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是怎么形成的呢?众生从妄明而生,非有他因,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真妄和合而成的所依妄识(业相)既已成立,则妙明本觉之理,为妄识所障,不能逾越。所以听不能超出声音,见只限於色相,则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得以成就。由是六根隔离,而有见闻觉知的分别。於是根境识三和合造业为因,而四生苦果随至。是故同业相缠而有胎卵之形,合离成应而有湿化之类。今以胎生来说,未受胎前,神识昏昧,一片黑暗,惟於有缘父母处,见妄色明点,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男以母为爱境,女以父为爱境。最初注爱之时,即为投生的种子,爱着不舍,成投胎的根由。父母交媾的时候,自然吸引同业入胎。由受精渐次生长,终成胎儿,离母出生。胎卵湿化,随其业力强弱,先后受报,依业因的招感而应报四生。情想合离,众生皆具,四生随着各自的善恶业因,相互交潜,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轮转不息。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世间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凝结而不能解。受生的时候,流爱为种,由贪爱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贪爱淫欲为根本。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须滋养。众生为滋养自己的身命,自然贪心无止。四生之类,以强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强弱,相互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根本。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业了后,转生为人。食羊之人,既造杀业,死后转生为羊。人羊互换,交相杀食。十生之类,生生死死,辗转报复,互相食啖,相互造业招感,冤仇相报,永远无有了期。此乃不与而取,名之为盗,即以盗贪为根本。你欠我命当还命,我欠你债当还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爱恋缠缚,不得解脱。由是可知,众生常受欲爱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淫杀盗的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造业受报,业果相续。这就是业果变化,此业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业变化,永远在业果的相续当中。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来藏性,分说三如来藏性:不空如来藏性、空如来藏性、空不空如来藏性。三如来藏性,即是一如来藏性,三一不二。
     一、不空如来藏性:从打七开始开示到现在,师父所讲的就是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金刚经上讲的是空如来藏性之谛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几天师父讲的是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业果相,这所有的相都存在,这叫不空如来藏性。不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妙有、假有不无,所以这是不空如来藏性。
     二、空如来藏性:看过师父讲的《灵岩28日谈》VCD片子者,对空如来藏性之谛理已有所感悟。我给你们再提示一下,《楞严经》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五蕴空〔色、受、想、行、识〕,六根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空〔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着六尘中间产生六识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空〔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佛宣讲了空如来藏性,阿难闻法开悟,作了开悟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三、空不空如来藏性:接下来讲空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什么叫空不空如来藏性呢?就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合起来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象这个茶杯一样,既是空的又是有的。所以说同一个茶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有不二。再用另一种名词来讲,既不是有也不是空,叫非空非有。既是有的,那就是非空;既是空的,那就是非有。叫非空非有。就是上面讲的空有不二倒过来讲,这茶杯既是空的,它就是非有;这茶杯既是有的,它就是非空。所以,这个茶杯就是非空非有,叫空不空如来藏性。是故,这个茶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这个道理比较深,要很认真地听才能领会。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是什么?非有,就是空的;非空就是假相。非有就是非空;非空就是非有。是故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毕竟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所以,见一切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每个念心毕竟空,每个念心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体悟空不空如来藏很重要,你如果能够真正领会空不空如来藏性的话,你就彻悟了!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如佛性。时间无三世,无过去世、无未来世、无现在世;空间十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