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命的学习
有份工作正适合我做。她说他们花了好几个星期在找适当的人选,她深信我就是了。可想而知,我很困惑;她连我填的表格都未看,怎么可能知道我的专才或兴趣呢?
然后她把那份工作告诉我:「我想你可以当个很好的圣诞老人。」
我大叫:「什么?圣诞老人?你怎么知道我能胜任呢?我根本不信圣诞老人!而且你还没有看我的工作经历及申请去呢?」
她还是微笑着说:「虽然我会作广泛的背景调查,其实并不需要了。我想我不会改变主意的,毕竟,我早已对你知道很多了。」
我结结巴巴地说:「我不懂,我们素昧平生,你甚至还没有看我的申请表,怎么会知道关于我的事呢?」
她解释说,她观察接待室的每一个人,所以在他们还没有踏入她的办公室,她早就对他们知道很多了。然后她开始列举关于我的事实,每一点都说对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最后她解释,她研究人已超过三十年了,所以她懂得看人正如我懂得看书一样。
我好奇地问她,请她把观察我而得知的一些事情举例说明。
首先,她看我在拿起申请表格时,和人事职员有眼神的接触。虽然我很担心,但态度却很友善、直接且彬彬有礼。其次,她看我很果决、卖力地填那份表格。我字写得很用力,身体也贴在桌上——种种迹象显示我会全力克服妨碍我达到目标的障碍。第三,当我前座的五岁孩童放声大哭时,我极力给她看我的笔,又作一些鬼脸来安慰她。那意味我关心孩子,而把自己的利益撇在一旁。
在那次奇妙的会谈中,她举出我的行为及隐含的意思超过一打以上。她还没讲完,我就知道她从我袜子的颜色,就会知道我内衣的品牌了!离开百货公司时,我得到当圣诞老人的这份意外新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个人观察力上了难以忘怀的一课。
当圣诞老人的日子至今己事隔多年了,但从那时起,我却立下一个目标,要成为善于观察别人,好更有效服事别人的人。你对你所教导的人有否沉思默想呢?你有否常自问:「我的学生目前的需要是什么?我切合他们的需要或根本不相干?」想想你的听众,顾念他们吧。
若你是一位家长,你必须时时这么做。举个例子,我们孩子小的时候,内人和我发现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完全反常。他们闹哄哄、很沮丧、易怒,眼神不看人,对我们相应不理。最后我们才发觉,他们「情感的杯」在经过白天的各种琐碎事情后,已经空了。他们的情绪不安,需要我们以爱及关注加满那杯。达琳和我遂决定,我们之中精力仍够的人,就要把孩子的那杯加满,要带儿女到卧房或其私室拥抱他们,直到他们的眼神恢复,情绪也好起来为止。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杯子空了的人。很奇妙,在经过这么多年美满的婚姻生活里,内人都会觉察到,而主动地满足我的需要。有时候她会说:「你何不坐在私室里,我泡杯咖啡给你,叫孩子暂时不去吵你。」然后她会坐在我旁边问:「今天过得如何?我知道你今天一定很难过。」
以上这些例子的关键就是「彼此相顾」。你曾否尚未跟某人交谈,就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向她一提,就听见她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若你能这样了解人,就是把这段信息记下来了,你将可以采取下一步,就是作个栽培人,使人绽放异彩的人了。
希伯来书十章25节继续提到:「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当我顾念你,为要激发你的爱心、勉励你行善时,也许你并不知情。因「顾念」是由我心而发,「激励」却在你心发生。圣经是如何教导我们要彼此有关连呢?圣经教导我要「劝告」你。
「劝告」是鼓励的字眼,不是批评用语。它涵概彼此关怀,彼此喂养、相爱、看顾及帮助。
希伯来书的这段经文教导我们,要先分辨你的生命发生了什么事,才能激发你的爱心,勉励你行善。你有否劝告你的学生呢?希伯来书说我们应该「天天」彼此相劝,你今天劝告了某人吗?
激发你的学生去爱和行善吧!那是积极面,但也有另一面,希伯来书三章12…13节说: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劝告的范围有积极面及消极面。若有人洞悉我的需要、关心我、注意我的缺乏,温柔的指正我重返正轨,这是令人愉快的。但要是我并不那么柔顺,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该慢慢给予鼓励,从积极面做起,而是直截了当进而责备、甚至痛斥。有时候,要激发人使他选择顺服,必须得这么做。
在尼希米记最后一章就记载痛斥人的例子。当时的人背逆神,不按正路而行,因此他们的教师尼希米怎么做呢?「我就斥责他们,咒诅他们,打了他们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尼十三25)这方法真是妙!我并不是建议你模仿尼希米的作法,只是要你想想他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尼希米深爱着他的神,他非常关心神的子民,所以才断然以直接、强烈的斥责对待他们。
作为负责的家长,我必须劝告或斥责我的儿女。当我觉得要为你负责、在必要时斥责你,都会冒着令你不悦的风险。但那正是爱的必要条件。
你是否执意作个劝告者?你是否乐意遵照圣经的指示,对你的班上同学说:「我如何帮助你们生命成长、协助你们脱离罪的辖制、更委身于神,满足你们各样的需要?」这是委身,你班上的同学在你上讲台时都非常需要它。
那就是期望定律的意义。期望可能是在意识中或潜意识里的,有积极面或消极面,有造就性或破坏性的。我们必须对班上的同学有期待,要顾及他们的程度及需要来改造他们,然后劝告他们、斥责他们,使他们以完全顺服的心来亲近神。下面就是我们对期望模式的那些心得所作的摘要。
〖期望的模式〗
这图显示了这些圣经观点是密切结合的。左边的方块代表老师或父母,右边则代表学生或孩子。中间的方块是主题,那并非此定律所著重的重点。
在第一个方块中的老师必须顾及或细察学生,来形成期望,期望是在私下常常做形成的,因为情况一直在改变。
在学生的那格,老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朝积极面去(即爱心及行善),而且不要有消极面(不要内心刚硬)。在过程中必须对「个人」有所「激发」,而且要按学生的状况及成长「逐步」来做。
老师学生爱心和行善
主题
劝告
细察
(形成期望)激发
私下常常做每天公开做个人逐步做不要内心刚硬
中央的箭头代表老师把私下细察学生需要的心得,「每天」以「公开」的态度「劝告」他们。
在以下就期望的定律讨论中,你会更了解这三个步骤是互动的,而且透过期望的方式使你的子女或学生茁壮成长。
期望的影响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它是从神而来的礼物,为了我们的学生及家庭,我们该常常善用它。请听听这位老师善用期望来栽培她的学生。你想,要是你说这三句短短的话,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吗?
「强尼,有你在场时我总是教得很起劲;下主日上课时,可否请你举个手,好让我看见你在场?这样我就会教得更好了。」
〖期望的原理〗
在音乐片「窈窕淑女」中,英语教授享利哈金斯和友人打赌,他可以把贫穷的卖花女以莉莎·杜利特改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他为了确保成功,不但调教卖花女的态度、言谈及衣着,还放出风声说,他要带一位美丽端庄的公主去参加那年伦敦最盛大的舞会。他就是了解期望之大能的人!
几个星期之后,当哈金斯金色马车的大门一开,群众看到他们意料中的人物都为之目瞪口呆:的确有一位典雅高贵的公主。整个晚上,以莉莎的言谈举止都无懈可击,深受那城市对她的期望所影响。有一次,教授问一位乐团指挥家对「公主」的意见。这位满是绉纹的老指挥家说:「在欧洲我看过无数的舞会,那位公主一定是在最优雅的宫廷里长大的。」
在片中,以莉莎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她说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她的举止,而在于人们对她的期望。她还说是哈金斯教授的期望使她作出最大的改变。那就是庸俗的卖花女变为「窈窕淑女」的原因了。
在我们的期望中隐含了一股有好有坏的大能。让我们透过期望的七个原理,来把这股潜在的动力,导向对学生有利的方向。
〖原理一: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期望〗
栽培学生的第一步是了解我们已经有所期望。无论我们有否想过,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有期望。即使你在读本章,你对下堂课要教的内容也有所期望,虽然你的意识中也许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我们都会有正反面的期望。
期望就像呼吸一样平常。要是今晚有人问你:「晚餐吃得愉不愉快?」你会按你的期望回答。假设你整个下午都在想「我对晚餐真是等不及了——那一定是个特别的晚餐。」要是到时它很差劲怎么办?你一定会大失所望。你我随时会失望,因为事实和我们的期望不符。反过来,要是你对晚餐心生感激,那是因为事实超乎你的期望,或与你的期望相符。
我们对每件事都有期望。你对本书有期望,对它是否使你受益有期望。若你期望本书非常好,结果它只是不错而已、,你就会失望。若你认为它只是不错,结果却发现它非常好,你就会很兴奋。
在「走览圣经协会」里,每当我们试用新员工时,都会面临这个挑战。几乎每个加入我们的人都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在这里不会再有问题、压力、误解、加班。有人期望他们周围的人是天使,为这个工作环境绝不会受肉欲所玷污。
但事实上不然!等到我们发现实情,却已经有无数人大失所望了,因为即使在福音机构也充满了凡夫俗子。如今我们花许多时间来调整这些期望,使之符合实际。其实唯一完美的地方是天堂。
若你了解每个人随时都有期望,就会比一般人更先进。了解会激发你去思考你的期望是否切合实际,且在必要时有所调整。
今日这么多婚姻触礁的原因(包括基督徒的婚姻),就是因为抱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女方期望两人的关系仍像婚前的几个月一样:每个星期四接到一束花,每个星期五出外晚餐,晚上在她身边甜言蜜语,经常到湖畔漫步,常常对人生作深入的讨论。男方则期望太太的头发梳得完美无缺,时时表现亲切优雅的态度,永远怀抱浪漫的情绪,随时把他捧得高高的,超乎一切人事物。
但婚后几个月就得面对现实了,除非他们的期望落实到实际,否则他们的婚姻必历经崎岖不平的时刻。
若期望不调整,必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失望。你的期望愈远离现实,失望就愈大。你说:「今天上的课真令人失望。」这表示你期望那堂课上得很好,但事实却不然。
若一直失望下去,而你的期望和现实也毫无改变,那么就会进入灰心的阶段。灰心比失望更深一层。你可以失望而不灰心,但却不可能不经失望就灰心。
若灰心一直持续,最后你就迈入幻灭的阶段。当你幻想破灭,你对现实就不会再有错误的感受。这是你第一次确实了解现实的真相,多半你会厌恶它。你了解到你希望的现实和你的期望相符都只是一派谎言时,由于你尚未完全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人生还不至于太糟。
若现实或你的期望没变,你的人生必会往下走一段崎岖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绝望,毫无希望了。你对「现实会和期望一致」完全不抱希望了。
失望、灰心、幻灭、绝望——是环环相扣的,都是以期望为基础。既然我们每个人随时对每件事都有期待,可想而知,期望对我们的人生观及教室内外的人有多么戏剧化的影响。
〖原理二:期待影响我们自己及他人〗
你从我说的「二班」故事中可知;我们的期望影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