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命的学习





瞎场U饩湍压置挥腥烁芯傩巳ぃ材压忠涣硕嗑梦颐蔷突峥家苫螅绱朔蚜Φ亍傅鲇恪故欠裰档谩?br />
    在珍妮芙眼中,那个鱼钩够漂亮,够有吸引力,理所当然鱼儿也会受到吸引。她期待眼前的那群水中听众,能站在她的角度来看人生。

    但是我要告诉你,空无一物的鱼钩不能引鱼上钩。同理,空无一物的内容也无法吸引人来学习。假如你期盼上课内容生动有趣,那就不要再把闪闪发亮的铜钩丢进水里。我们常常陷在自我陶醉的美梦里,忘记了若不想办法让预备的内容发出诱人的香味,学生只会从旁闪过,绝不会上钩。

    「空鱼钩的比喻」一语道破教导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教导的内容纯粹是为了满足老师的需要,而非学生的需要。你无法强迫鱼来咬你的饵,同样地,你也无法强迫学生来学习。

    我们再深入一些——到底是谁应该在鱼钩上装上鱼饵呢?是鱼还是钓鱼的人?当然是钓鱼的人!但是我们却期待用空荡荡的鱼钩来钓鱼,不然便是指望鱼在我们的鱼钩上放下鱼饵。

    这就是需要之律的本质。身为老师,我有责任帮助学生喜欢我预备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引发动机。假如你班上的学生似乎缺少学习的动机,原因也许是出在你没有在鱼钩上放鱼饵。

    在本章末了,你将会看到耶稣基督是如何用饵来吸引学生,也将知道如何为所教导的每一个题目上饵,以致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大被激发出来,甚至成群结队主动跳上你的船!

    〖需要的观念〗

    有一种肉体和情感的体验只有当老师的人可以体会。每一位老师至少都会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些人甚至不只一次。

    一开始你会感到整个胃开始紧缩,接着是双膝变软、脸色潮红、声音转弱、说话结巴。惊慌之余,你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冲出教室,逃出那间四面墙壁仿佛就要向你压过来的教室!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一种「噢,又有何用」的沮丧感,起因于有一位学生打哈欠,接下来又有另外一位学生跟进。更残酷的是,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不小心让夹在书本上的杂志掉落地上,然后是你赫然发现那个一直振笔疾书好像是在做笔记的学生原来是在写情书,角落里的一个学生两眼发直对着窗外发呆,另一名学生正当场用钱币重演史丹利杯曲棍球总决赛!

    你和学生之间的那条线路已经断了,他们再也听不进去你的声音,你只不过是在不停的运动下巴。

    该怎么办呢?视而不见,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怪罪春山如笑、春景无限,害得学生心情浮动,无心学习?或是归咎学生智商太低、上课时间太晚?还是愤而辞职,干脆换工作?抑或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想办法解决?

    现在,改换一个画面,想像学生苦苦哀求你倾囊相授,迫不及待要赶快上课,一听到下课铃响则是个个一副失望的表情,而且回到家里还把你的教导实际行出来。

    「作梦!」你说。「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学生!」

    这也许正是你此刻的想法,没关系。只要遵照需要之律去行,你必会有一些看见,这些看见能助你改善教导的方式。但是首先,我们要先来探讨「空钓钩]的问题。

    谈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人都认为那是学生的问题。假如学生觉得无聊、不感兴趣,错是在他们身上。假如他们无法专心,问题当然不可能出在老师身上。

    但是需要之律却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也应该剌激学生心里需要被教导的欲望。换言之,如果你想钓鱼,那就应该在鱼钩上放饵!若想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就得先来看看伟大的老师耶稣基督是怎么做的。

    研究耶稣生平,有一点是你不可以疏忽的:耶稣不时提到群众的需要。他透过两种方式来满足各种需要:—、当人的需要显而易见时,耶稣便立即加以满足。在历世历代不尽其数的教师中,耶稣算得上是满足人需要的一代宗师!

    二、当人也不晓得自己有何需要时,耶稣会先让他的需要浮出水面,然后再加以满足。然而不论是哪种情形,耶稣都是藉着教导来回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故意视而不见。所以耶稣教导的时候是从对方的需要着手,而不是自己的内容。

    身为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得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形。有时候,学生的需要非常明显,我们就尽可能立刻加以满足。如果是学生个人生活上的需要,那就透过谈话或书信来满足他的需要。如果是全班学生呈现共同的需要,我们就要找机会在课堂上插入适当的建议,朝着那个方向提出解决方法,或是刺激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然而整体而言,老师多半会发现自己身陷一种截然不同的困境里:所必须教导的内容或主题是学生不感兴趣或不觉需要的。结果变成:老师的教导不是为了回应学生的需要,而是为了顺应课程的安排。由于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意味着你所投入水中的是空无一物的鱼钩,你应该预期学生有哪些正常的反应呢?这时候,学生会出现不专心、不感兴趣、缺少学习动机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

    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预备的主题或内容,兴趣缺缺或没有学习欲望时,大部分老师的反应是失望、沮丧,甚至是震惊。但是,应该震惊吗?我相信这种感觉是错误的,但是这错误的感觉却在老师和学生身上造成不当的紧张与压力。平心而论,大部分的上课内容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需要,伴随而来的理所当然就是挫折、冷漠与缺少学习动机。

    如果此刻你正饱受此一问题的困扰,建议你不妨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上课情形。你有没有发现你常常对上课不感兴趣,对那些必修课程是避之唯恐不及?你有没有对自己说过:「如果可不用上这一堂课,那我就可以……」然后列出一长串似乎比上这些课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当我在构思这些概念时,曾经花很多时间和学生一起回顾他们过去的教育经验。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有许多课非但谈不上满足需要,甚至引发极大的冲突。我常常听他们这么说:「上那些课根本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关联」、「那些课对我永远也没有帮助」。我记得曾经问过一班大学生——大约有廿五人——如果给他们有删减课程的权利,他们会把目前上的课删掉多少。答案是一半以上。

    这就是缺少学习动机的问题根源:我们的教导不是在回应学生的需要,而是忽视。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在师中之师耶稣的身上。他和我们一样面对相同的问题,只不过他无垠的智慧却能提供一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解决方案。更奇妙的是,任何寻求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都可以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耶稣的五大步骤适用于每位老师身上,对世界各地矢志向基督学习的老师也都保证管用。老师若是沿用这套方法,唯一比他们自己更兴奋的就是学生。因为突然间,上课内容变得异常重要而且与自己息息相关。突然间,那些课程变得和自己的需要紧密相连。

    这是怎么办到的呢?因为老师实际应用了耶稣一向用来刺激学生需要的五大步骤,学生的反应也和当年耶稣的门徒一样,跃跃欲试。学生变得非常积极,巴不得当场就把老师榨得一干二净。

    如果这幅景象深深打动了你的心,那么在我们分享如何透过需要之律启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大齿轮之际,请你务必跟得上脚步。开始之前,请先来看看你是否分辨得出在约翰福音第四章5一30节,耶稣是用哪五个步骤来引导井边的妇人。

    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5…7节)

    这是主的课堂——有一个妇人前来预备打水。那时天气炎热,她感到口渴,需要喝水。对于坐在井旁休息的男人,她毫无兴趣。

    这幅景象和我们所遇到的情形多么相似。学生来上课,是因为不得不来,而且泰半还不觉口渴呢!但是耶稣晓得如何善加利用眼前的环境。他知道要教导人,首先就得先让对方有学习的欲望。请注意,耶稣是自己主动承担起启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责任,也就是刺激学生对上课内容发生兴趣。

    〖需要的模式〗

    满足真正

    浮现真正需要

    刺激真正需要

    引发需要内容

    抓住好奇心高潮'我得到我想要

    注意力思考'我需要!'的了'

    好奇心'我要!'

    抓住'再多说一些'

    '这是什么?'

    〖步骤一:抓住注意力〗

    基督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抓住注意力」。那位妇人来到井边一心一意只想完成取水的目标。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坐在井旁的陌生人居然开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虽然个其中原因我们很难完全理解,但是耶稣这句话确确实实教她大吃一惊。因为实在太意外了。毕竟,以当时的文化背景,犹太拉比是永远不可能在公众场合和撒玛利亚妇人说话的。教她吃惊的不是他向她要水喝,全然是因为他主动开口对她说话。耶稣的话立刻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这位老师知道他的行动会立即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这就是他的目的。

    教导学生时,遵照第一个步骤,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句让他们感到意外的话、一篇幽默但讽剌的短篇故事、一则笑话、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一声巨响、一个突如其来的改变(改变惯常的教课风格),甚至是极具煽动力量的缄默,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记住,当学生走进教室时,他们的注意力是分散在各处。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就是你的职责。上一堂课结束时,他们的注意力也许已经在你的掌握之中(这是你所期待的),但是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们的注意力早已分散各处。所以上课一开始就得先抓回他们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假如他们的心不在你身上,你永远也无法教导。所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学习的第一个必备条件。

    注意力是相当奇妙的东西,它往往会立刻被最明显的刺激所吸引。因此,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全力超越此刻正盘据他们内心的那个剌激。

    学生进到教室时,注意力受刺激的程度往往很低,所以要想超越其实不难。假如你一直觉得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那是因为眼前的那个剌激强过你的,你还得再加点油。

    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心从原本吸引他们的刺激上「抓」回来,紧接着学生就会对你的东西产生好奇:「到底在搞什么把戏?」你把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心思意念重新定焦在你身上。在那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你拥有他们的注意力。然而,除非你能立刻进入第二个步骤,否则好景是不会常在。

    〖步骤二:引起好奇心〗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稍纵即逝,所以必须赶紧进入一个更深邃、更有趣的刺激,以求吸引他们长时间的注意力。第二个步骤是启动学生的好奇心,之后,他们对外在刺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或味觉——的依赖程度便大幅降低。耶稣用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激起那妇人的好奇心,直到她渴望老师能「再多告诉我一些!」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住。(9节)

    请注意耶稣如何回答。他是否照你我所想的回答她:「嗯,我渴了,可是又没有器具可以把水打上来?」没有,他甚至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自顾自地继续他那刺激需要的步骤: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10节)

    设身处地站在那位妇人的角度。耶稣的回答想必己经引发她的好奇心:「他说的神的恩赐是什么?在哪里?如何才能取得呢?得花多少钱?还有,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说话那么有份量?「活水」又是什么玩意儿?」

    千万别轻忽了耶稣教导学生的方法,也千万别忽略了他是如何用饵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