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果发现生死与我是两不相关,何必为生死苦苦烦恼。修道人若能定慧圆明,发现恒河沙数诸佛与我皆同,生死也只是泡沫,任由其生灭罢了,就如金刚经释尊所言:「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是了脱生死,不再为生死烦恼,故谓「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无生即是由生死解脱而出,了解血肉身躯,只是生灭假象,仍有一不生不灭的真体,在明心见性之后,顿现无生的妙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证道的境界,是不借文字语言,彰显性灵的全体大用,其意境,如证道歌云: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第一义谛,是直截根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即是,是全体大用,其它琐屑的小事,则可舍弃之,如六祖坛经上云:「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灵光显现,是真如本性,离开一切执着,超越一切矛盾,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大涅盘经云:「昔善星比丘,虽诵得十二部里,犹自不免轮回者,为未见性故。」未澈知本来面目,则一切作为到头来仍是一场空梦。彻知本性,则是「六般神用生了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当下本心运用自如。所谓六般神用即是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神通是证道后显现的神用,一颗圆光则指证道的本体的自性清净,亦即扣紧体用而言,在用方面是「空不空」,指六种神通,不用时,丝毫不存在,恍惚是空,当其大用显现时,是心的全体大用,恍惚不空。在体方面则是「色非色」,本性是如来藏心不见形象;是非色,但是本性又为一切诸法的大本,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是有色象。说空则又不是空,道非色则又有色,故云:「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也就是证道以后,是全体大用,可以拨除镜中水中的假象,而以真如来观照万物,体会诸法实相。

  如何以真如来观照万物,达到全体大用的境界呢?在证道歌里有一大段详细的描写,以各种譬喻解释证道后的妙用: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讷。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灭却三祇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这一段歌词,几乎全用譬喻,以譬喻的手法来描写感情与心灵境界是诗歌常有的技巧,此处以譬喻描写证道境界,更是难得的佳作。以雷、云、甘露说明本性的圆满自足,剎那间能够「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五性指的是定性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性、无性。五性三乘的众生都能顿然证通圆融境界。此圆融境界是「一性圆通一切性」即本性圆通,此心却佛,而此佛心即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即如传心法要黄檗希运所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一心就是佛,佛的本心与我的本心是如一不二的,是没有差别相的,举水中之月为例,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里的月,皆是天空的一轮明月,同样我性即是如来本性,若能体会我身只是假象,就如江水,只是为了反映佛性,反映明月,要求明月,要求佛性,不宜往江水我身处寻,而是以假证真,去除假体,可知「我性同共如来合」。

   可知顿悟证道,纯由自己本心,此心即是佛心,故不假他求,直证本心,明心见性。所以万殊的个体,皆是佛心所现,所谓「弹指圆成八万门」,八万法门,仍然不出于一心,由自己本性的顿悟即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此为证道的境界及其妙用。


四、证道的障碍


   证道的妙用境界,是修行者的最终目的,然而修行圣少魔多,遭遇到的障碍,将不计其数,证道歌将此障碍,一一详述,提供修行者参考: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如瓦碎。

    释迦牟尼佛曾将他灭度以后的佛法分成三个时期:一、正法住世一千年;二、像法住世一千年;三、末法住世一万年;末法时期无修行也无证悟,世间混乱「众生难调难伏,自性迷惑,以致「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往往以佛法为我见,不求自住清净。由佛法产生法执,言执及我执,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视为旁门左道,恨不灭除如瓦碎。  执着佛法名相,是文字障,故不立文字是禅宗消除知障的办法,在证道歌里曾自叙其经验: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不立文字者,是因恐世人执着,错认指作月,为文字束缚,非主张不读佛经,而是主张不受名相所迷,有点类似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意,要得意忘言,不在名相下争辩不休,如六祖坛经云:「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故积学问论经疏,只在名相上争辩不休,不是了悟之道。万法本自人兴,不在文字假象,当年永嘉玄觉禅师是精研天台教的人,等到有了顿悟以后,懊悔当年错用心思,分别名相不知休,以致多年枉作风尘客。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人心光内照,于法不起分别,然而由于知见的偏差,造成证道的障碍,此为心光内照不清,又于法相上起分别,见于歌词上说: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骏,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尘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错知解,即知见上起分别心,导致行为偏差,如二乘:声闻乘、缘觉乘,即小乘,一心以超越三界了脱生死为目的,不能发大菩提心,济世利人,以致成为自私自利的自了汉,或如外道常生奇想,以致步入旁门左道,未能成佛。于是心光内照是很重要的,当下分别执指为月的假像,及识心妄用的相对像,大澈大悟,明心见性,方能观自在,如六祖坛经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除了知识的障碍外,行为的障碍,也对于证道产生许多困扰,证道歌对此障碍亦有化解之道: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师子吼,无畏说,深磋蒙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修行学佛,重视戒律,去除五欲六尘,尤其是爱欲之情,如四十二章经中说:「爱欲莫甚于色,幸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下,无能为道者矣。」但是由于太讲究外在戒律的修行,反而执着于行为规范,而不能顿悟本心,于是永嘉禅师道「在欲行禅知见力」,也就是在五欲六尘的环境下行禅,不为外物所动,更能产生知见的定力,而不是一味的排除现实环境,与世间隔离,自成自了汉。更进一步说,若有人曾犯了戒规,能痛改前非,大澈大悟,也不妨碍他的成佛。但是有些人:「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以为犯了戒律,就不能成佛,以致自暴自弃,自生堕落,然而罪恶是以心为性,心既无住,则罪性亦空,只要发大心而修到明心见性,昔日行为的罪性也就自无着处了。  证道歌最后一段,即以破除外在一切障碍,去除一切限制,做到一证一切证的定慧真如: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漫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抉。

    这一段歌词,南亭大师以为是永嘉禅师的自白,他由天台宗转为禅宗,天台宗骂他是魔王,证道歌是魔说,然而永嘉禅师早已意料,于是对于宗派门户之见的障碍加以破除,以为「大悟不拘于小节」,不可以自己管见妄生毁谤。  证道的障碍,仍来自于有为法的执着,不能虚空宁静,以致众魔丛生,产生修道的阻力,然而此阻力的化解,也正是领悟的助力。有为法的执着,一般较为显著的为文字、语言、修为、宗派等我执的障碍,真正证道,务必超越一切有为法,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五、结语


   达摩大师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建立禅宗的理论基础与体验的方法。禅宗是超越一切对立与界限,超越理性与信仰,纯由自我心灵的大觉,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故达摩大师四句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两句是主体,以心性为众生的本源,亦是佛所证的圆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禅的表现形式,不拘泥外在文字与宗派,朗现其自由活泼的妙用。  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即顺着明心见性的证修,表现离开一切执着,超越一切矛盾,呈现出一个独脱自在的证道境界。以韵文的表现形式,暗寓无垠的禅底生机,来美化人类心灵,创造宇宙共在的奇文妙悟。其创作的本意,不在于谈理说教与立说文字,故一切语言在于韵语的高低起伏中隐藏禅机,导引他人的性体,共证佛性,似为有为法,实本无为,或者超越有为无为,彷佛是天外禅音,引起闻者的共鸣。

  本文画蛇添足,又欲将超感性的韵语,转化为知性的文字,实非永嘉禅师之知音。又未能逐句诠说,以揭其奥秘,亦非永嘉禅师之助手,仅以简略文字架构其内在义理体系,姑且以「初探」为名,企图揭示证道歌在文学上与宗教思想上的二重价值。


摘自台湾第28卷第六期;作者:郑志明
 

永嘉大师的“半句偈”
曾承木
 

    世尊曾在“佛日未出”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住于雪山,为得“半偈”而献身,有称为八字舍身命。“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也称“半句偈”,以此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正等正觉(《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
    永嘉大师的“半句偈”是大师女弟(妹妹)玄机大师圆寂时颂的。玄机大师在偶然的一次中,请问其兄说:“自古以来,大修行人临终往生,有哪些瑞相?”
        永嘉大师回答了以后,玄机大师说:“除了天乐盈空、异香满室、坐化、立化、吉祥卧化等,还有哪些瑞相?”永嘉大师答道:“未曾闻过。”玄机大师说:“以后往生时,与过去大修行的大德们,一定会有不同之处出现。”永嘉大师不语。 
    玄机大师唐·景云二年(公元708年)得度,作一偈:

      法性湛然,本无去住,厌喧趋寂,岂为达耶?
    平时常习定于大日山的石窟中。后与兄玄觉同参六祖,曾著《圆明歌》与兄永嘉大师《证道歌》相表里。后住永嘉净居寺。于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五月初八,倒立而化,推之不倒,永嘉大师为作“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诵后乃扑。殡后,是夕雷电大作,柩忽不见。经二日,有从大日山来者说,那天夜间,空中有箫鼓声;越日发现,玄机大师之柩已在大日山岩窦里。
    火化后,弟子们迎舍利归寺,建塔号“圆明塔”,因名其岩“机岩”。
    永嘉大师颂的“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曾经有人为这“半偈”作过解释,说这偈颂的内容意思,是说人在母亲的肚子里,未生时颠倒着长大,又是颠倒着生出来;死的时候,又颠倒着离开世界。所以称之“生也颠倒,死也颠倒”。
    听了这样解释以后,当时觉得好像有点道理。稍微静静思考一下,就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大文雅,太俗气、太滑稽;再想想觉得这话有点荒唐。永嘉大师总不会要大家这样去了解他说的这“半句偈”的意思吧!
    “生也颠倒”中的“生”字,是说人出现在世间,生活在社会里,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佛教之娑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里,一定要了解人生,发现人生,分析人生,奉献人生。人生活在器世间和有情世间,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