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神






    进一步的印象是:这个人知道自己是神圣的人(神的儿子),扮演弥赛亚的角色(人子)。马可记载得很清楚:耶稣越把自己交给门徒,门徒就越发觉他实在难以捉摸——他们越接近他,竟了解他越少。这好象是矛盾的,却全然属实,因为他们对他的认识一加深,就更接近他对自己所了解的:啊是神和救主;而这是门徒一向觉得莫名其妙的。但耶稣特有的双重自觉性,由他的父的声音在他受洗和变象时(可一11;九7)从天上证实的,却经常涌现出来。只要想一想:一方面,他在每一言行(参一22,27;十四27一33)上行使绝对的权柄是那种令人屏息呼吸的自然神态;另一方面,他在受审是回答大祭司的双重问题“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一位超自然、神圣的人)基督(弥赛亚、神的救世主君主)不是?”——耶稣都回答:“我是。”(十四61等节)

    由此下去,所得印象是:他的弥赛亚使命,乃以他的被杀为中心--早在任何人想到弥赛亚要受苦之前,他已意识地并专一地准备这样死去。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称他为基督之后,耶稣最少有四次预口他将破杀而复活,虽然门徒不能明白他说什么(八31,参34等节;九9,31;133等节)。有此他提到他被处死四肯定的(十二8;十四18等节),是圣经所预言的(十四21,49),会为多人嬴取与神建立新而重要的关系。“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十45)“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十四24)

    最后的印象是:对他来说,这死的经验是最可怕的煎熬。在客西马尼园,他“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十四33,34)。他祷告的迫切(他为此“俯伏在地”,而不是跪下或站着),正是内心的显露,从中可见当他思想到将要发生的事的时候,他所感觉到内心的激动和孤独。他在说完“求你将这杯撤去”,不继续说“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十四36)就说“阿们”的那试探,究有多么强烈,我们是永远不会知道的。然后,在十架上,耶稣用那被弃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十五34),来证实他灵里的昏暗。

    怎样解释耶稣相信他的死是必须的?怎样解释四本福音书都证实,由始至终推动他整件公开的事工,竟是他那必要被杀的信念?另外,又怎样解释,像司提反这样的殉道者也欣然面对死亡,连苏格拉底(Socrates)这异教哲学家也服毒而死,毫不动容;而耶稣,神完全的仆人,从未表现过对人、对痛苦、对损失有任何恐惧的人,竟在客西马尼园表现得异常惊惶,又在十字架上呼天抢地的说被神所弃?路德(Luther)说:“从没有人像这个人一样害怕。”为什么?是什么意思?

    那些把耶稣的死,看为不外是悲惨的意外、与任何其他好人因冤狱而得的死没有重大分别的人,是完全不会明白这些事实的。对这些人,根据他们的原则,唯一的解释,是说耶稣里面有间中会是他软下来的懦弱的气质——先在他里面形成某种厌不欲生的欲望,再而在死亡临近的时候,使他被惊恐和绝望所控制。但耶稣既从死里复活,且在他复活生命的大能中,仍教导门徒说,他的死是必须的(路廿26等节),这所谓解释既痛苦又无稽。然而,否定赎罪真理的人,所说的就只此而已。

    但若把当前事实,连上使徒赎罪的教训,一切就立刻清楚了。詹姆士·邓尼(JamesDenney)说:“我们岂不可以说,这些死亡恐惧和被离弃的经验,和耶稣的死是同一件事;耶稣死的时候,和在园里痛苦地接受这死是他父亲给他喝的苦杯的时候,他正背负着全世界的罪,同意被人列在罪犯之中,也真的被人如此对待了。”(参邓氏著《基督之死》(TheDeathofChrist)一九一一年版第四十六页)如果我们问保罗或约翰这个问题,他们会有什么答案,是毋容置疑的了。耶稣因为要成为罪,负担神对罪的审判,所以在客西马尼园战抖;又因为他实在担负着这审判,所以他在十字架上宣告神离弃了他。耶稣生命中的动力,是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他的死亡特有的可怖,乃在于他在加略山尝透了本应归于我们的神的忿怒,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好几世纪以前,以赛亚已说得清清楚楚了:“我们却以为他……被神击打苦待了……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耶和华却定意(喜悦)将他压伤……耶和草以他为赎罪祭。”(赛五十三4—10)

    主啊,我罪都归于你,

    你轭何等沉重!

    你站在我罪人地位,

    背负我的苦痛

    你作牺牲,流血赎罪,

    使我全然得释。

    耶稣,你已为我受死,

    我也与你同死,

    你今复活把我释放,

    使我作神后嗣。

    将来见父面上荣光,

    必永照我辉煌。

    (录自《颂主圣歌》第八十五首第—,四节)

    这方面已说得很详尽了,因为它对明白基本的基督教真理有重要的助益。以下数段可短一点。

    七。

    第二,思想那些拒绝神的人的命运。

    普救主义者(universalists)以为,最终根本没有人属于这标题所指的这一类;圣经所说却相反。今生的决定,必有永恒的后果。“不要自欺(如果信听普救主义者的话,就会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六7)今生拒绝神的人,神必永远拒绝他。普救派(universalism)的教义是说,和其他人一样,犹大也会得救;但耶稣却认为他不会。“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十四21)如果耶稣认为犹大最后会得救,他怎会说这些临终之言?

    故此,有些人要面对神永远的唾弃。我们怎能明白他们咎由自取的是什么?当然,我们对天堂既不能形成确切的概念,对地狱也同样不能;无疑这对我们是好的;籍着默想十架,或可得到对地狱最清楚的概念。

    在十架上,神在他儿子的身上审判我们的罪,耶稣忍受我们过犯受罚的结果。因此,看看十架,就能香见神对人的罪公义的反应是什么。那是什么?一言蔽之:善的撤消和褫夺。在十架上,耶稣失去他曾有的一切美善:一切父的同在和爱护的感觉,一切身、心、灵的好处,一切神和被造物的享受——切友情的舒畅和安慰,都从他身上夺去,取代的只不过是孤单、痛苦,一种人性罪恶和冰冷无情的致死的感觉,和一种极大灵性黑暗的惊悸。肉体的痛苦虽然很大(钉十字架仍然是地球上最残酷的司法极刑),却只是全部真相的一部份;耶稣的主要痛苦是心理上和灵魂上的;压缩在不超过四百分钟之内,是永恒的痛苦——每一分钟的痛苦就已是一个永恒,正如受过心理痛苦煎熬的人所知道,每一分钟的滋味是如何。

    同样,拒绝神的人,也要面对失去一切美善的可能;要认识永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嘴嚼这一点。在日常生活,我们从没注意到享受多少神的普通恩典,直到失去的时候才注意到。我们从不按理珍惜健康,或安定的环境,或友谊,或别人的尊敬,直到失去这些。加略山告诉我们,在神最后的审判之下,人所珍重,或能珍重的东西,人所称为好的东西,没有一样仍属于人。这是可怕的思想,但可断言,那事实是可怕的。“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求神帮助我们学习这功课,这功课在十字架上,因代替刑罚向成就的奇妙的救赎,已清楚彰显出来了;愿每一个人最后都在基督里面,一切罪蒙他的宝血遮盖。

    八。

    第三,思想神平安的赏赐。

    神的福音给我们什么?如果说“神的平安”,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但人人都明白吗?字用对了,并不保证思想也对!太多时候,人以为神的平安是里面平静、快乐、和释放的感觉,是因为知道神保守我们免受人生最苛严的打击而有的感觉。这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神并不如此保守他的儿女,任何人以为他会这样做,可要等着瞧。另一方而,神真正的平安,其基本而重要的东西,完全不在上述概念当中。这种想法所感觉到,关于神的平安的真理,是以为神的平安会带来两件事:一是面对和容忍人本身的邪恶和失败,二是在“风调雨顺”(基督徒称这为“神美好的安排”)的处境中知足。但这想法所忽略的真理,是神的平安的基本要素(没有了这些,其他什么都不存在),是赦免和接纳进入他的盟约——即认养进入神的家庭。但这个与神的关系的转变——变敌为友,从忿怒进入满足的爱,从定罪到称义——若不表明出来,和平的福音也就没有真正表明。神的平安的先决条件,是与神和好;在这情况中,神并不是敌挡我们,而是帮助我们。说神的平安,若不由此开始,只会误导人的思想。我们这一代其中一个可怜的矛盾,就是当新派和“急进派”(radical)神学家们以为自己是为现代人重申福音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们却摒弃了忿怒、罪咎、定罪、和神的敌对,以致使自己完全不可能陈述福音,因为现在他们已说不出这平安的福音所解决的基本问题了。

    这样,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意义而言,神的平安是一种赦免和接纳的新关系——它的根源,可追溯到赎罪。当耶稣在复活那天的傍晚到楼房上找门徒的时候,他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约二十19等节)。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不光为证明他的身份而已,乃是要提醒他们他在十架上赎罪的死,藉此使他们与他的父和好。他已为他们死,成为他们的代替品,使他们与神和好,现在他在复活的大能中降临,带来了平安。“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本来与神为敌,神也与我们为仇,但耶稣“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我们对神的平安的真正知识,这时才开始。

    九。

    第四,思想神大爱的幅度。

    保罗祷告说,愿以弗所书的读者“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三18等节)。这番话略有语无伦次和自相矛盾的味道,正反映出保罗所感觉到神爱的真实,简直大到非笔墨所能表达。无论如何,他相信总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了解。如何呢?以弗所书的答案是:从上下文去思索赎罪的意义——再读第—、一二草所说整个恩典的计划(拣选、救赎、重生、保守、得荣耀),这计划的中心,就是基督的赎罪祭。读一读有关救赎、除罪、以及用基督的血(牺牲的死)把远离神的人带回来(一17;二13)等钥节。再看第五章的教训,其中有两次指称: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作挽回祭,是他对我们的爱的彰显和程度,而这爱是我们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效法的。“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2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25节)基督的爱是白白的,不因我们有任何好处而发出(参二1等节);它是永远的,在“神创立世界以前”(一4)拣选要拯救的罪人的时候已有;它是彻底的,因为它把基督降到卑微的深渊,其实是加略山上的地狱本身;它是至高的,因它已达到目的——被救赌的人最后得荣耀,完全的圣洁,以及在他的爱中满足的喜乐(参五25-27),这目的已确保妥当了(参一14;二7等节;四30;四11—16)。保罗说,忖度这些事,就可以窥见(无论多暗淡的一瞥)神圣的爱的伟大和荣耀。就是这些东西构成“他荣耀的恩典”(-6);只有认识这些的人,才能按理颂赞三位一体的耶和华神。这就牵连到最后一点。

    十。

    最后,思想神的荣耀的意义。

    在楼房内,犹大离开走进黑夜去卖主以后,耶稣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约十三31)他意思是什么?“人子”是他自己的称号,指着那位在登上宝座之前必须成就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救主君王;当他说人子显现时得荣耀,以及父在他身上得荣耀的时候,他特别是想到赎罪的死,在十架上“被举起来”,是犹大去促成的这件事。你看见神的荣耀,他的智慧、权能、公义、信实、慈爱,在加略山为我们的罪而献上的挽回祭,无比的彰显出来吗?圣经却看见了;我要试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