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木椋旅妗盎门萦啊倍际遣怪模钪匾木褪墙舱飧觯妹卫醋霰扔鳌H肥滴颐钦飧鲇钪娓松松墙哺鋈耍肥凳且怀∶危髅蚊挥辛窖蔚氖奔浜芏蹋芸炀托压矗飧鍪奔浔冉铣ぃ懿蝗菀仔压矗压粗竽憔湍芄痪醪斓剑髅稳肥得挥辛窖S绕涫俏颐窍氲阶髅危钗蛔约豪渚踩ニ嘉隳囊淮巫髅蚊卫锩挥凶约海坑忻挥腥擞姓飧鼍椋坎豢赡堋W髅危卫镆欢ㄓ凶约海猩胶哟蟮兀谢ú菔髂荆泻芏嘀谏S钪娓颐亲约旱脑灯穑庾虑楹芟嘞瘢允雷鸪S谜飧霰扔魅梦颐谴颖扔鞯敝芯跷颉U饫锩孀钪匾木褪撬得魑镏矢裢逼鹄吹模挥邢群螅孟裎颐亲髅我谎沃幸欢ㄓ形摇⒂猩胶哟蟮兀逼鹄吹摹U庖欢卫锩媸墙舱ǎ褪墙沧约海椒ń缭裁髯栽谟谩5紫赂颐撬得鳎饩徒谢先粒馐撬怠肮阈尥蛐谐评沓傻拢罩芊ń缍て刑帷保歉颐撬嫡庾虑椤N颐钦庖欢蔚木模灿昧瞬簧俚氖奔湓谝黄疝剐蕖?br />
在十波罗蜜里面,前面九种我们学过了,今天学第十,十是智度。大乘经里面有个小注,“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自利要智慧,利他也要智慧。智度与前面第六“般若度”有什么差别?这个地方有解释,“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跟第六度不一样,“彼为观空理之智慧”,这就说前面第六般若波罗蜜是观空理的智慧,这个地方第十智度,“此为照有相之智慧也”,这就不一样。“故二度相对”,二度就是第六跟第十,两个比较起来看,第六是慧度,第十是智度,这就不一样。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讲的根本智跟后得智,前面第六是根本智、实智,这一条“智度”是后得智、是权智,也就是说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属于智度。可是没有根本决定没有后得,这是很重要的,所以通常我们讲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把后面的四条:方便、愿、力、智,统统在般若波罗蜜里头,就是归纳在一条。讲十波罗蜜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展开,它有体有用,体就叫般若波罗蜜,作用就分作方便、愿、力、智。
今天我们讲智,智通常也说三种,第一个是“无相智”,第二种是“受用法乐智”,第三种“成熟有情智”,那是帮助别人的,所以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里的法乐,法乐实在讲就是我们平常讲三种智慧里面的一切种智。我们单单讲佛,佛有三种觉、三种智,有一切智、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此地这个法乐智就是一切种智,法身菩萨才有。十法界里面,像四圣法界有相似,没有真实,为什么?般若波罗蜜没有证得。我们当然在现前这个阶段修学的,全是属于相似的境界,相似的境界也能让我们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可见得人间的幸福美满还是得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行。
讲到智慧,必须是转烦恼成菩提,特别是我们在前面所学的愿、力,不发愿不行。愿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有方向、要有目标,人生就有价值、就有意义,我们这一生不会空过。方向、目标的选择要靠智慧,昨天我们学的力,有思择力、修习力,我们如何选择法门,怎样来学习才能获得这种力量,这个力是无比的殊胜。首先讲择法,我们是自利利他同时都要顾到。虽然在大乘法里面,特别是《华严》,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宇宙之间,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所以这些现相,你对它的本质明白了,你就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在现相里头起的作用叫妙用。我们后面在四德里面会学到,第一条就是随缘妙用。那是谁?什么人给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跟十法界的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身,讲感应。感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感有显有冥,应也有显也有冥;应该用什么身来应,应是感应,不是应该用什么身,应该用什么身已经有分别执着了,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应身是感应之身,众生喜欢什么身就现什么身。法身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破了无明烦恼的,所以他们在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是个真正的觉悟者。
十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圣人,四圣法界里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这些人他们也会到六道里面来应化,六道众生跟他们有缘、有感,他们也来。但是他们来应跟法身菩萨不一样,因为他们无始无明没断,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没有了,是断掉了,很有可能还有分别的习气,不像法身菩萨那么样的干净俐落。所以佛在《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应,说清楚了,随心应量,绝不是佛菩萨起心动念,看到你这个样子,我要现什么样的身来度你,自己还得想想,那一想就变成凡夫,他就堕落了,没有这个道理。这个里头最难理解、最难懂的就是这个事实真相,他确实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怎么能跟众生感应道交?这是因为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有这样的智慧德能,德行、能力他本来具足。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见性的人知道。
在中国禅宗第六代的祖师惠能大师,他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五祖忍和尚提出报告,把他见性的样子说出来,虽然只说了二十个字,很圆满。第一个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第二个说自性是不生不灭,永恒的。第三个,自性是本自具足,那就是说它样样都圆满,智慧是圆满的、德行是圆满的、能力是圆满的,叫万德万能,相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它有欠缺。第四句说本无动摇,最后一句说能生万法,万法是什么?宇宙、生命。我从哪里来的?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生的,生就是现的意思。它在不生的时候,它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隐,能生万法叫显。像我们现在看电视,我们把电视关闭掉,你说这里头有没有画面?有,你看不见,它隐,本自具足。我们一按按钮,画面出来了,能生万法,显了。所以显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有,隐的时候不能说它无,你说有,错了,你说无也错了,亦有亦无也错了,非有非无也错了,所以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说不得,你也想不得,你一想也错了。他没有想,就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想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没有,这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就叫成佛,这个成佛是真成佛,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个成佛是超越十法界,大乘教里面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个意思,他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他见性了。
在这二千五百多年,从释迦世尊到我们现在,这二千五百多年当中,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修行达到这个境界的不少。在中国,《净土圣贤录》这是单单讲净土,《高僧传》、《高士传》,居士,《善女人传》,在家修学的女众,《比丘尼传》,你就看看这些,修行、证果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至少也有几千人。这几千人什么?几千人作佛去了,他修行成功了。他为什么会成功?这就讲到要用智慧去选择法门。在我们现前,现前我们这个时代是乱世,全世界的历史找不到像今天这种混乱的局面,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好不好?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问题都在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在这个时代里面觉悟了,那就很好;如果迷在这个世界,那就不好,迷在这个世界,随波逐流。这个时代人思想混乱,古圣先贤的教诲,伦理道德因果都不相信。宗教,认为它是迷信,不但不愿意修学,还极力排斥;古圣先贤的教诲,他说那是过去,太古老了,不合于现在这个时代,也要把它丢掉。这是现实社会混乱的原因。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好,对我们的好处是很容易觉悟,就像《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遇到家庭的变故,儿子的叛逆、不孝,觉悟了,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请求释迦牟尼佛告诉她,有没有佛国土清净安乐,我就想往生到那边去,不愿意在这个世界过这种痛苦的生活。我们今天生在这个社会,所遭遇到的苦难比韦提希夫人那个时候严重很多倍,能不警觉吗?警觉头一个选择法门,韦提希夫人要释迦牟尼佛告诉她哪个地方有清净国土,这就是选择法门。释迦牟尼佛,你有感,世尊就有应,世尊现在她面前,把十方诸佛刹土用他的神力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后,那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每一个佛国土把画面现给你,你自己看,她选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选得好!世尊赞叹。她就要求,我要怎么样修才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佛教她,你看,没有教她怎么样修学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基础,不但是往生净土的基础,佛说的话说得很重,我们要记住,那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就全包括了。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包括我们现在,你要想修学有成就,这三条必须具足。我们现在学佛,说实在话,把这三条忘掉、疏忽掉,没真修。所以说你修行,不能说你不用功,不能说你不努力,你也非常精进,可是你一生没有成就,什么原因?世尊讲的这么重要的三条,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怎么可以疏忽?
第一条讲世间善,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善。我们展开经本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条件的,这个四句做到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这四句没有做到,不是,那你不能学佛。你学佛,拿佛经当作一种学问去研究,你得不到受用,你没做到。所以我说这四句话,就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外乎儒释道三教,这是儒释道三教的基础,根本法,你说多重要!你怎么能疏忽?必须从这里学起。在过去,一个世纪之前,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子学法,只有在这个世纪,满清亡国之后,我们这个地区社会动乱,把这个疏忽掉了。所以现在我们怎么样修、怎么样行,都没有信息,我们的心定不下来。
“孝养父母”怎么修?儒家的《弟子规》就是教我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都在《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面给我们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这是举例,这些例子你懂了,你就能触类旁通,能举一反三,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样疑难杂症你全都解决了。“慈心不杀”这是讲感应,讲因果,道家《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说得详细。末后这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里面佛讲了十条,这是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讲了十条,这十条是总纲领。这十条一展开,小乘三千威仪,你看从十条变成三千条。大乘菩萨更了不起,大乘菩萨把这个十条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条,十条展开,八万四千细行。这个要懂得,懂得你们就会用《弟子规》,就会用《感应篇》。《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条,一展开就是八万四千细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里头,十善业圆圆满满的包含无量法门,不止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想学佛,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我们如何来选择?读了“净业三福”,这第一条。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条三句。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什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什么意思?古时候人懂,没有问题,现在人不懂了。我早年读《六祖坛经》看到有一段,六祖当年在世,为一切大众传授三皈,念的文跟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我们学佛找一个师父,师父给你授三皈戒,告诉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是六祖在《坛经》里头不是这样说的,他那个誓词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不一样。佛法僧意思就是觉正净。这让我们就想到,能大师在世的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大概一千七百年,惠能大师到我们现在有一千四百年的样子。法传久了,逐渐它变质了,所以能大师那个时候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么说;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就使我们想到,唐朝那个时候已经有人对于佛法这些名相迷惑了,产生误会,所以他直截了当用中国意思来讲,这正确,契理契机。
三皈是什么意思?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这叫?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