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湎殖隼吹模愎ド焐埔颍阍谌频老砀#荒阋窃於褚担悄阍谌竦朗芸啾āA涝趺椿厥虑椋肯嫡系模频老频囊嫡希枷舨判校竦老竦囊嫡希窍嫡系摹?墒侵谏涣私馐率嫡嫦啵嫡嫌涝断坏簦裁矗肯嫡纤衷僭煲担辉煲担嫡喜痪拖饬寺穑恳幻嬖谙幻嬖谠臁T谌频览锩妫幻嬖谠欤幻嫫鹛靶模傲担安坏骄驮购蓿蝗竦览锩媸芸嗍苣咽窍褚档囊嫡希窍嫡纤环固煊热耍运衷於褚担馐鞘率嫡嫦唷A来幽睦锢吹模渴俏颐亲孕员湎殖隼吹模蝗酥圃臁7鹪诰辖玻俏颐堑闹醋疟湎殖隼吹模醋琶挥辛耍谰兔挥辛恕K氖シń缡欠直鸨湎殖隼吹模直鹈挥辛耍氖シń缇兔挥辛恕V罘鸬氖当ㄗ贤潦瞧鹦亩畋湎殖隼吹模黄鹦摹⒉欢睿当ㄗ贤烈裁挥辛恕7菜邢嘟允切橥皇钦娴摹V挥谐<殴馐钦娴模篮悴槐洌<殴獠攀亲约罕纠疵婺俊?br />
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来接引众生,来帮助众生,他的示现,一尘都能出生无尽,何况佛菩萨已经证得自性,妄尽还源了,他那个出生真的是无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怎么想他就怎么样示现。记住,他自己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所以他全没有,这叫妙用。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把这个境界以为是真的。他能到我们这里来示现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我们学佛菩萨,最高、第一手法来学他,那就是学他那种生活的心态。我们凡夫总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没有,所以他得大自在。我们想放下,放不下,业障习气太深。不错,在历史上,朝朝代代有没有放下的人?有,人数不少。我们知道这些人也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佛累积的功德,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我们看到很羡慕,我们不能跟他相比,是我们过去生中修积的功夫比不上他。那我们就晓得,人,假定是人,生生世世,无论在哪一道都要保持不断向上提升,那就对了。
人有善愿,天必相助,这个天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为什么?他自然来相助,感应。我们有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什么都不求,只求提升自己的境界,转烦恼成菩提,就那么一个单纯目标,那你就会感得一切诸佛菩萨常常照顾你。没有这个愿不行,这个愿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佛陀。在净土宗里面讲,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是这样修成的,他把他成功的秘诀传授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我们凡夫六根都往外面跑,向外攀缘,眼攀缘色,耳攀缘音声,喜欢看的要多看几眼,喜欢听的要多听几声,这攀缘,这个不行,就是你的心性向外跑。修行怎么样?修行把向外跑的回来,眼不缘色尘,耳不缘声尘,不是说你不起作用,起作用,眼看见了不放在心上,耳听到了也不放在心上。事情难,很不容易做到。净宗有方便法,心里是什么?心里是阿弥陀佛,无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往心里总是阿弥陀佛,不是外面六尘境界,这就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清净,阿弥陀佛不是染业,净业,你的心清净,要净念,这个净念是你没有夹杂,没有怀疑,这就是净念;相继是不中断,我们心里面的佛不能中断。你看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做到就成功了,这就是我们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功夫得力了。
我们现在念佛人多半是什么?对这个法门半信半疑,真的吗?谁见到了?真能往生、真有极乐世界吗?这个事情难。如果他晓得是真的,他自然把这边就放下了,对这个世界不会留恋了。对这个世界还有丝毫留恋,说明你对极乐世界信心不够,愿不切,你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所以我们修行,菩萨给我们做榜样,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他们回头,做好样子给人看。什么好样子?放得下是好样子,放不下不是好样子,就做这个东西给我们看。样样放得下,时时放下,处处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众生之所以不能回头,众生之所以不能见性,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萨总是做这样的示现,让我们恢复性德,与性德相应,这就对了。
在这个世间,性德跟这个世间人也融会成了一体,性德是什么?是伦常、是道德。中国古圣先贤讲的十二个字是性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面对着或是顺境、或是逆境、或是善缘、或是恶缘,都不离这十二个字的标准,那你就对了,这叫真修行。这是什么?这是人天法,你看《十善业道》里面讲的,从人天讲起,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十善业为根本。我们在人道先把人道修好,我们刚才讲的十二个德目,什么叫孝?我们对父母,这十二个字里头,每个字里面都包含了十善业道,这是佛的孝,是佛的悌,是佛的礼,是佛的义,那就是菩萨化身。在没有见性之前,一定要抓住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意思很深,悦是快乐,喜悦,喜悦从哪里来的?不是从财富来的,财富不能带给你喜悦,也不是高官得来的,你做到高官、做到帝王,也不见得给你带来喜悦。可是喜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欢欢喜喜过一生日子,这多幸福!这真的幸福,颜回贫而乐,幸福。由此可知,他这个快乐与物质生活不相干。颜回是有名的贫穷,物质生活他常常有困难,但是他一天到晚快乐。所以快乐从哪里来的要知道,快乐从“学而时习之”得来的。学什么?学圣贤之道,学成佛、成菩萨之道。习是什么?把你所学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当中真干!
孝里面有十善,悌里面也有十善,忠里面也有十善,信里面也有十善,下面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亦复如是。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再说,每个字里面都有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孝里头具足,孝是对父母;悌里面具足,悌是对兄弟、对平辈,也对长辈;忠,无论对人对事,负责尽职,怎么负责尽职?里面也具足了十善,也具足了十波罗蜜,这是真的。现在这国际上许许多多的冲突,没有人能调停化解,什么原因?仁爱和平,这些都是仁人君子在国际之间周旋来调停化解冲突,我见过这些人很多,真热心,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冲突两方不接受,这什么原因?如果我们仁爱和平这四个字里头都具足十善,都具足十波罗蜜,都具足普贤十愿,我相信一定成功。中国古圣先贤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对了。想想大乘教里面佛说的,菩萨修行圆满具足八万四千细行,所以他应化在十法界、六道三途里面他没有障碍,他能把教化众生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什么原因?八万细行。我们今天要做,如果讲得太玄、太奥妙,做不到。我们从哪里做起?我们从《弟子规》做起,从十善业做起,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从《太上感应篇》做起。为什么?圣贤教育,因果是核心,真正懂得因果,你所修学的就踏实,是从内心里面把它做出来。如果没有很深的因果教育,往往表现在外面不是从内心里头自然流露出来,外面看到是很像,可是背面就不一样。
遇到顺境善缘,他就变了心,顺境做事情顺利,善缘时候都是好人,大家都赞叹他、恭维他,他就忘掉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像外面人说的你是大善,你是圣贤,以圣贤自居,把别人就看低一等,这错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初学的时候很谦虚,到稍稍有一点成就的时候傲慢心就生起来。我早年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小有成就的时候,这是一个关口,多少人,古今中外多少人,在小成这个关口堕落了,稍有小成,人家一赞叹,佛法说一供养,得意忘形,瞧不起别人,于是就堕落了。古今中外,你细心去观察,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法?永远保持谦卑,你就不会堕落,永远知道尊重别人,不能自满,不能自大。到了顶头,佛法修到顶头,证得究竟佛果,怎么样?平等,究竟佛果是跟一切众生平等。你说佛瞧不起谁,对谁有意见?佛能瞧不起人吗?佛能瞧不起畜生吗?佛能瞧不起地狱吗?不会,平等的,这才真的觉悟了。我比你高,你不如我,这是凡夫,成不了佛。
佛家讲恭敬,我们对佛怎样恭敬,对众生就是要那样恭敬,这叫学佛。对佛恭敬,在家里对父母不恭敬,对长辈不恭敬,对兄弟朋友不恭敬,假学佛,没学到!要把学对佛的那个恭敬心能对一切人、一切众生,乃至于树木花草,那他就有快乐,他就有法喜充满,他就会常生欢喜心。为什么?时习之,习是落实。如何能够真正是明白觉悟,一法里面生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法里头就是一法,一尘出生无尽,无尽出生一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什么时候我们能体会到,佛法是心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晓得,目标是求智慧,智慧开了,不再迷惑了。烦恼是迷惑里头来的,不再迷惑,烦恼就没有了,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我们学佛功夫的效果。如果我们学佛,我们烦恼没有少,智慧没有增长,我们学佛没进步。如果你学佛,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你怎么会不快乐?智慧现前,事事都圆融,事事都贯通,事事无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烦恼来的,从愚痴来的,这些道理不能不知道。
特别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当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不能离开老师。老师是谁?老师是经典,你天天读经就是亲近老师。只要读,不要去研究,我教诸位一个秘诀,恭恭敬敬的读,会开智慧。为什么不能研究?研究是妄想,是有分别执着。读经的时候还有分别、还有妄想,你叫白读,充其量你能把它背诵,你得不到真实受用。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听教要守住三个原则,不要执着言说,读经,文字是言语的符号,听讲的时候不执着言说,读经不执着文字,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不要执著名词术语,第三个不要去想经里的意思,那叫心缘相,不要去想它,老老实实念。古人讲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就觉悟了。听经也是如此。从前人难,成就不容易,为什么?听经没办法听第二遍,老师不可能给你讲第二遍。现在人有福报,所以我说现在人机缘太殊胜,如果你真用功,你这一生真可以成佛。你要懂得这个秘诀,懂得这个方法。你看现在讲经有光盘,我可以听十遍,可以听一百遍,可以听一千遍,古时候哪有这个缘分!不要听多,听一部经,从头到尾听,一遍听完听第二遍,如果这一部经你听上一千遍,你不可能不开悟。为什么?一千遍听下来,心定了,定生慧。读经亦复如是,所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到你开悟的时候,一切都通了,一切法,你看明白了,你听也明白了,一接触全通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秘诀。
为什么能够贯通一切经法?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一尘出生无尽遍,你只要把这一尘掌握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你就全都贯通。原因是一个自性变的,所以见性就通了,不见性就通不了。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开悟之后,无论什么经典,你念给他听,他就讲给你听,讲得头头是道,把经讲活了。无尽藏比丘尼跟他说,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讲得那么好?他说这个与识字不识字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清净心有关系。一千遍读完,或者一千遍听完,他心清净了,杂念没有了。所以决定不能带着杂念学佛,那就错了。一部经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问我哪部经好?我平常跟大家介绍的《无量寿经》,要读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会集得太好了!念五种原译本太麻烦,会念杂,所以这个本子好,这个本子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你就一遍一遍的念。
修行,修行得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要牢牢记住。以戒为师,刚才说过了,从因果教育下手。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果报应是六道里面的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要相信命运,命里有的不求自然会来,命里没有的想什么样的方法也都得不到。所以修行真干,就像运动赛跑一样,先要来个暖?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