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也行,他也能开悟,他独觉。你看独宿孤峰,他一个人找到深山住在那个地方修行,找一个山洞观物变化,物是大自然的现象,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看这些变化,无师自悟,豁然开悟。为什么他有这能力?我们晓得,他在过去生中至少是七世都在修行,没有间断。所以他们的境界,依小乘讲从须陀洹初果,提升到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不断向上提升。每一次人间天上一个往返,他就提升一级,所以第七个阶段圆满,没有老师他也会开悟,他也能证果,这七次往返就是四果四向。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为什么?我们连方向都搞错,没有向着正道的方向。断见惑这是初果向,我们没有把这个看作自己修行功夫,虽念佛,身见、边见、成见都很严重,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不会念佛。会念佛的人怎么念?错误的念头、看法才生起来,“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去,这叫会念佛,这个功夫得力。我跟别人矛盾,我跟别人对立,我跟别人冲突,念头或者是事情一发生,“阿弥陀佛”,就把它打掉,这方向正确。贪心一起,“阿弥陀佛”,贪心压下去。无论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甚至贪佛法,只要贪心起来,“阿弥陀佛”。瞋恚心起来,“阿弥陀佛”,不让它发作。这句佛号得力,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打掉,这叫做会念佛。不会念佛的,一面念佛一面夹杂着烦恼,烦恼跟念佛掺杂在一起,功夫全破坏了。所以临命终时,从前李老师所说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还是受业力主宰,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这道理不能不知道。这是说明独觉怎么来的,他跟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

  “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有一类众生仰慕辟支佛,当然也是出现在没有佛出世,佛法僧三宝在这个世间完全消失掉,有辟支佛出现在世间,也有修道的人。宿世有善根的人喜欢清净,仰慕这些修行人,有这种心想、愿望的人,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以独觉身出现在世间,“以独觉身作自身”,来接引众生。从这个地方看,你看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真正让我们领悟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真来教化众生,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所以说是一个人都不舍弃,一个人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多人有感,佛就用应身;一个人有感,佛常常用化身,跟你见一次面,教导你一些方法,走了,再也看不见了,化身。像过去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从南方到北方,三步一拜要走二、三年才能走到,经常晚上是在野外休息,真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树下一宿。现代人福报比不上古人,从什么地方看?从身体上看,古人身体好。现在人身体比不上古人,我们要是到野外去露宿,我看住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要进加护病房,你怎么能跟佛菩萨比?所以免不了生病。虚老在途中病过几次,病到真困难,躺在地上起不来,文殊菩萨来了。文殊菩萨现什么相?现个乞丐的相,讨饭的叫化子。遇到这个出家人躺在地上,他来照顾他,照顾个五天、六天身体恢复,他走了。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第二次他又病倒了,又碰到这个乞丐,很奇怪,又碰到这乞丐。他很感激乞丐救了他,向乞丐请教,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他告诉他,“我的名字叫文吉,文殊菩萨的文,吉祥的吉,我叫文吉,我家住在五台山。你不是要到五台山去吗?”他说“是!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萨。”你到五台山,那边人都知道。所以虚老到五台山之后就到处打听,路上这个乞丐救了他两次,就向大家请教,别人告诉他,你遇到的是文殊菩萨,他才恍然大悟。所以人只要真诚,自然感动诸佛菩萨在你急难的时候真来帮助你,帮助你的时候你不知道,过后想想你明白真的不是假的。虚老和尚的《年谱》记载得很清楚,我们相信虚老和尚不会欺骗我们。

  所以菩萨知道众生心,“以独觉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有的时候也不是这样,不一定,像文殊菩萨他现个乞丐身,不定现什么样的身形。“乃至虚空身”,你晚上很累,遇到这个地方一棵大树,树荫很浓,在这里休息很好,可能是佛菩萨示现的,你以后离开,下一次再来找不到这棵树。这些事情,不但在佛门,在道家、在其他宗教里面叫神迹,都有!不可思议。实际上我们要是读了《华严》就晓得,这些事情不是偶然,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你什么样的因就感得什么样的果报。虚空身就是自然现象,现这种现象帮助你灵感,帮助你悟入。由此可知,世出世法里头没有侥幸,总在一个真诚与佛菩萨感应,与天地鬼神感应,与一切众生感应,与万法感应,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四集)  2009/6/11  台湾高雄  档名:12…47…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本第七面第二行最后一句:

  【即三身即十身。】

  这次我们学习,选择《华严大疏》清凉大师所讲的“融三世间十身”,我们学到第五独觉,今天我们接着看第六“菩萨身”。“菩萨,梵语具云”,具是具足,就是完全的名号叫“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把提字省掉,萨埵把埵省掉,就是语音省掉,中国人就称菩萨,应当称菩提萨埵。如果跟古印度人说菩萨他就不懂,说菩提萨埵他就懂,这梵语。意思是“觉有情”,华是中国,我们中华,中华的意思是觉有情。翻译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世尊当年在世,一生四十九年教学说法,没有写成文字,印度有文字,没有写成文字,只是口头讲解,学生提出问题,答问。一直到佛陀灭度之后,这些学生们由大迦叶、阿难他们发起,希望把佛陀一生所讲的一切法记录成文字,这是很大的工程。诸位想想看,四十九年所讲的,我们能够想像得到,所记录下来的绝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原文。而最重要的,佛在入灭的时候告诉我们四依法,四依法就是个准则。四依法里面,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实在讲这一条连释迦牟尼佛自己也遵守。法是什么?法是法性,法是法相,法性是本体,法相是现相,它还有作用。《华严经》经题上“大方广”就讲这个意思,大是讲法性,方是讲法相,广是讲作用,有体、有相、有用。佛必须要遵守这个原则,不能随便乱说,一定与体相用相应,这是正法;如果违背体相用,那就是邪法,就不叫正法。所以,随顺体相用是随顺性德。佛所说的,是从自性里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这就是依法不依人,不是释迦牟尼佛随便说的。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句话就说活了,重要的是要我们依他的意思,不一定依他的语言。他的语言说得多、说得少没关系,说浅说深、说长说短都没关系,我们依他的意思,意思对了就行。由此可知,结集经藏的时候一定守住这个原则,依义不依语。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契机契理就叫了义。如果说契机,契机是大家听了很欢喜,但是违背性德,你今天教人杀盗淫妄,杀盗淫妄是违背性德,可是欢喜的人很多,这不是正教。如果契理不契机,讲的是佛所讲的没错,讲的是个道理,人听不懂,人不能够透彻明了,当然他就更不愿意学习。这虽然不是邪教,也算是正教,但是众生不得利益,这都是佛不许的。所以佛教菩萨,他自己老人家当年在世亦如是,一定是随顺性德,一定是说得很浅显,不会说得很高深,让普通一般人都能懂得。

  佛经的翻译也是遵守这个原则,这是我们懂得当年结集经藏,你了解就不会怀疑,所结集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且结集是大众在一起,第一次结集,五百大阿罗汉,阿难尊者是佛弟子当中多闻第一,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阿难统统听过。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那天阿难出生,阿难二十岁的时候给佛做侍者;换句话说,二十年前,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年阿难尊者没听到,怎么能说阿难尊者统统听到?那二十年所说的虽没有听到,应当是所说的这些大意,世尊利用生活闲暇的时间统统都告诉阿难。过去哪些人提问,哪些人有问题,像讲故事一样讲给阿难听,于是阿难真的全部听到。他的记忆力特好,确实可以比得上我们现在的录音机,他听一遍,他一生都不会忘记,我们讲这是特殊的天才。结集经藏,大家就请阿难升座,把佛所讲的你重新讲一遍给我们大家听,复讲,绝没有阿难自己的意思。所以经文一开端,“如是我闻”,如是,就是这个样子的,佛所说的是这个样子,我亲自听佛说的,我重复把它说出来,大家才相信。同时,五百阿罗汉都是佛的常随众,他们来听,给后来的大众做证明,阿难讲得没错。他们听证严格到什么程度?五百个人都点头,这才能写下来成为经典;五百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反对,说“阿难,这个话我没听过,我不知道”,阿难讲的这句话就不能写下来,一个反对都不许可。所以经藏结集非常严格,不是随随便便的,不这样的严格,怎么能取信于后世,千年万世的人展开佛经对它没有怀疑。你懂得这个结集经藏。

  经典传到中国,翻译也非常谨慎,那个时候是国家力量来做译经的工作。最早建立的寺院,寺院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经典、解释经典、指导修行,所以它是学术,好像我们现在的编译馆这样的性质,是学校,与寺庙、与宗教丝毫不相干。翻译最盛的时候是隋唐,大量的经典都翻出来,到宋朝就很少,数量很少,宋以后就没有了。所以,翻译我们要知道。翻译,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有怀疑,为什么?接受西洋的一些概念,怎么可能把原来的东西翻出来?你不相信试验试验,拿中国东西,古人写的文章,古文,《古文观止》你们去翻翻看,把它翻成白话文,这个比翻佛经容易多了。那个味道就翻不出来,翻得再好不是原味,这个我们亲身经历,我们晓得。当年我跟李老师学经教,我就提出来,我就把古文,文言文翻成白话文,我的疑惑。老师笑笑,他说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头一句告诉我不一样。世间确实,你看写文章的人,韩愈写的文章,你能懂得韩愈的意思吗?李白写的诗,你懂得他的意境吗?你不了解他的意境,你怎么能够把他的东西完全翻出来?最后老师说,我的意思你懂得吗?这是真的。

  佛法为什么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没有意思。原来是这样情形。不是讲无我吗?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它没有意思。没有意思,翻经的人也没有意思,他就能懂得佛的意思;我们有意思难翻,没有意思的好翻。老师告诉我,中国人有福报,因缘特殊,自古以来译经的这些大德至少三果以上。三果是斯陀含,要在《华严经》里面来讲,十信位里面四信、五信,达到这个境界。又何况每个译经场所里面的主席,都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再来的,虽然他们身分没有暴露,我们学佛的人能够肯定。你看十身你就晓得,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来主持这个译场,哪里还会有错的!所有参与翻译工作的人都是证果的,至少也是须陀洹以上;换句话说,他真的入门了。须陀洹我们知道,《金刚经》上说的四相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才能证得须陀洹果,《华严经》上讲初信位的菩萨,那不是凡人。

  李老师给我们这么一说,我们对经典翻译才不再怀疑。怀疑是大麻烦,只要你有疑,你一生就不会开悟。为什么?疑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是专门讲对于古圣先贤教诲有疑惑,不能诚信,你就不得利益。现在这一代的人麻烦更大,脱离传统教育时间太久,四代到五代,被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染污非常严重。尤其科学的态度就是怀疑,然后求证,这是科学;我们把古人东西拿来,都相信,一点不怀疑,这是不合科学逻辑。这样一个观念,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排斥,排斥,你就要受现前这些灾难;如果你能够依照古圣先贤教诲,今天世界灾难可以化解。实在讲,不要太深,要今天世界上没有对立、没有冲突、安定和平,我常讲儒释道这三个根就能做到,儒家《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能够普及到全民教育,天下太平。

  我们在中国国内,安徽庐江汤池小镇做了个实验,这个实验做了三年,做得非常成功,我们只用一个《弟子规》。用什么做纲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