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米诺毒桶阎竿房车簦婵颍耪娴拿靼琢恕U馐欠ㄉ泶笫浚颐墙驳木褪恰捌埔黄肺廾鳎ひ环址ㄉ怼保馐抢硎挛薨Vひ环址ㄉ恚懊嫠驳囊怀荆怀臼且桓鍪拢右蛔律希蛔律夏憧吹绞裁矗磕憧吹嚼硎虏欢⑷朔ú欢⒈舜瞬欢⒁勒欢⑷揪徊欢⒁蚬欢⑼觳欢憧吹秸饷炊喽鳌U庵徊还偌父隼佣眩吹奖榉ń缧榭战缡且环ǎ挥卸āI尥蛳螅菽艽笫虻氖焙蛩怠澳苌蚍ā保蚴峦蛭锸且惶澹砣谠谑吕锩妫氯谠诶砝锩妫蚴峦蚍ㄎ抻幸环ú皇亲孕裕运姹隳橐环ㄍ惩扯际牵阏娴檬苡谩J裁词苡茫磕愕耐敕直鹬醋琶挥辛耍饩褪鞘苡谩D慊褂蟹直鹬醋牛鞘羌俚牟皇钦娴模墙锌谕缝亮思副眷诘挠锫迹Я艘坏憧谕缝愕姆直鹬醋琶环畔隆U娣畔铝耍ㄉ砥腥?br />
  下一句说,“事事无碍法界”,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分齐事法”,我们讲森罗万象,“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他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什么人?普贤菩萨,前面我们念的一尘,这是极其微小,一尘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法界,或者我们换句话说,这一尘里面有宇宙,宇宙里面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这叫事事无碍法界。这个不是幻想,普贤菩萨真的证得,这个普贤是说谁?说等觉的普贤。现在我们知道,在大乘经里面,佛常常讲的要八地以上,八地能够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三细相八地菩萨见到。七地菩萨还不行,也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事事无碍。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就是把这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我们现在事法界,提升到理法界,提升到理事无碍,提升到事事无碍,成功了,那个多自在!也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

  说这些灾难,灾难说老实话,到理法界里面灾难就没有了,哪来的灾难!理是自性,自性里是圆满的,自性没有染污,自性没有生灭,自性里面没有烦恼、没有习气,哪来灾难!灾难只有我们在事法界,只有六道里头有。能不能把它化解?实在讲不困难,这些灾难是我们不善的心行,违背了性德。性德是什么?我们没见性也不晓得,大圣大贤、诸佛菩萨非常慈悲,就在我们迷失自性的时候,他老人家提醒我们,教我们怎么去做,就是对宇宙人生你要用什么样的看法,你要怎样去想、怎样去做,给我们提了几个纲领、几个德目,那都是自性性德。我们能信、能解、能行、能证,眼前灾难就能化解,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德目是什么?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我肯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凡人怎么能说得出来?我们中国这些老祖宗,跟我们讲的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就是性德。违背性德麻烦就来了,违背性德你就造业,你反常,性德是常道。你不孝父母,你灾难就来。小,小灾难是你自身得病,你自身的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处不好,这是你的小灾难;大的呢?大的就惹起天灾人祸。我们看眼前,我们从网路的资讯,有些同学在网路下载一些给我看,我平常不看报纸、不看电视,所以很多信息我不知道。下载下来多半都是这些天灾人祸,我虽然不关心这些,可是这些信息到我面前,我晓得什么原因,居住在地球上这些有情众生人类违背了性德。违背性德是什么?不孝、不忠、不仁、不义、无礼、无耻、没有爱心,起心动念损人利己。社会上普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是这样,那个麻烦大了,那什么?形成共业。不善的共业招来的就是天灾人祸,天灾,我们今天讲自然灾害,人祸是讲战争。小的来说,我们一般讲这地方治安不好,窃盗、抢劫很多,这共业所感,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依照祖宗的教诲去做,我们学孝悌忠信,把孝悌忠信做到。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教我们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有接触佛法的,我们就给他讲孝悌忠信,给他讲礼义廉耻,给他讲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就是自性的性德。这些大圣大贤以善巧方便说出来,我们应当要做的,要认真的去做。你把它做好,你身体健康,你会长寿,你会有智慧,你生活得很幸福,你人际关系好,你的工作会很顺利。这就是修德,积功累德,要从这上面去做。

  末后这句话说得好,‘法如是故’,就是一切法它本来是这样,本来是无碍,本来是相即相容,相上虽然千差万别,性上是一体。所以,大小互容,微尘里头有世界,小容大,大并没有变小,小也没有放大,这是性德。世界里面有微尘,不知道有多少微尘,每一个微尘里头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又不知道有多少微尘,微尘里头还有世界。现在的科学用精密的仪器来观察,已经看到微尘,我们从科学家研究的这些报告里面,透出这样的信息。怎么知道他看到微尘?微尘在佛法讲邻虚尘,极微之微,佛眼才能看到,菩萨还不行。这是什么?阿赖耶里面的境界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三细相之一。科学家说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物质,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振动产生的现象,极其微细的振动;这个说法跟《华严经》上讲的是一样的,但是佛法里面是用心灵亲证的境界,不是用仪器。他的心清净到极处,也就是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放下,妄想放下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心清净到极处,极其微细的振动他感触到,他见到。所以佛法讲的这些理跟事,都是甚深禅定当中亲证的境界,这是现量境界。他不是推想,不是从理论上想,不是,不用思想,亲证。

  我们的心愈清净,佛法讲照见,《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佛把我们的真心常常比喻作水,水没有染污,干净、澄净、没有波动,水平像镜子一样,外面这些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照在里面,就像一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叫照见。如果有自私自利、有执着就染污,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统叫染污。如果有分别,分别就是波动,起波浪,又染污、又有波浪,我们的心照见失掉了,就不能照。浑水,又大风大浪,我们现在的心就是这样,所以没法子,照不见。科学家也很专心,他的风浪比我们小一点,染污那就不一定。所以他用精密的仪器去观察,跟用自性照见的大不一样!他能够在仪器里面看到,物质现象是波动产生的,这已经就相当不容易。但是物质现象里面,我们此地讲的一尘,这个一尘是“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科学家看不到,他只能看到这个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存在的时间很短,立刻就消失。第二个现象起的时候,不能讲相续相,为什么?相续相是相同的,它不一样。真的,科学家也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我们讲经用这个做比喻,他也用这个做比喻。电影里面的画面,我们看是生动的,是活活泼泼的,其实它每一张都是静止的幻灯片,决定没有两张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那个,那是相似相续相,要加上一个相似,不完全相同,相似相续相。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呢?现前这个世界还是个相似相续相,也找不到两张相同的。到什么时候才相同?有,有相同的时候,你成佛了,成佛就相同。所以佛经上讲“佛佛道同”,菩萨不同,菩萨是相似相续,跟我们一样,他的相似相续差距小,我们的相似相续差距很大,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念头有很大差别,他们的差别幅度比较小,愈往上去愈小,到成佛才等于零,佛佛道同。这讲佛有四种同,有四同,佛法常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相同!今佛所说之法与古佛所说之法没有两样,这个道理很深。所以“法如是”,它确实是如是,这里面的理很深,境界非常奥秘。

  ‘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十身,我们在前面“即三身即十身”学过。十身实在讲是一个身,从起各种不同作用来说是无量无边身,十代表无量无边,这叫得大自在。《华严经》上所说的,这是我们从开经的时候就向大家报告过,它讲的什么?完全讲的是我们自己。你把《华严经》念透你才认识自己,自己是这样的伟大,自己是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德能、相好。为什么会失掉?佛说得好,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不是别人障碍你,别人也没有能力障碍你,是你自己做自己的障碍,你起心动念,你起了分别、你起了执着。起心动念像水一样,起了波浪,这一分别就是大浪,一执着就是染污。我们现在这个心水是浑水,染污的水,而且又大风大浪,智照的能力失掉了。要不是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哪里知道?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是佛法,不管你是大乘、是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修行的总原则只有一个,就是禅定,就是三昧,《华严经》上常讲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是什么?禅定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着。头一个把染污放下,恢复自性清净心,先把这个放下,把染污放下。然后呢?然后再把动放下,动放下就是定,这就禅定。

  惠能大师见性跟我们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的自性本定,要把自性本定找回来,把现在的妄动舍弃。初学的人从静坐开始,这是方便法,真正叫你放下,不是身不动,身不动没用处,要心不动才行。所以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动静不二,不管你怎么动,心是定的,这才有作用。身,身要动,身是个机器,是事,如果不动它就生锈,它就没用,所以天天你要运动,你要保持健康。可是心,心不能动,心一动就坏了,你要学着身动、心不动。所以你的身,你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帮助别人,成就化他的功德;心不动,成就自己的功德,自行化他。释迦牟尼佛不是天天在那里面壁,没有,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面壁,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你在《金刚经》上去看,他每天一定的时间到舍卫大城去乞食,托钵乞食,斋主供养菜饭。斋主供养菜饭,托钵的人要给斋主祝福,是规矩,他以财供养出家人,出家人回报的是法供养。不能接受之后就走,这不可以,那没有礼貌,如果斋主有什么事情提出来,你要给他解答,为他说法。这些规矩我们都应当要学,时时刻刻念着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他什么?帮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这是佛法。

  不能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想自己?想自己就增长我执,那就坏了。佛法头一个破我,不但大乘如是,小乘我们讲席里常常提到,小乘须陀洹把身见就放下,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还以为身是我,没进门,虽然很认真努力修行,他在什么地位?初果向,他是方向对着初果,没到,没证得。我们在这么多年时时刻刻提醒同学,因为初果的确不容易,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学佛要放下自私自利,念念要想到别人,不要想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是烦恼,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可是这个世间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办事,为办事方便可以有,就是事上可以有,心上不要有,心上有这个东西你就坏!你心就不清净,你就入不了门;换句话说,你就证不了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得不到。所以事上可以有,心上不能有,有就坏了。第三个,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够贪着,如果这个东西不能放下,对于饮食起居都讲究那就坏了,你也就不能证得。日常生活应该怎样?随缘。佛陀他老人家在世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挑剔的,随缘,随缘就好。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跟佛陀那个时代社会环境不一样,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都随缘,不要作意去苛求那就错了,我一定要怎样怎样就错了;随缘,不要计较,不要去讲求。最后是贪瞋痴慢,这个东西要放下。这十六个字放下,我也讲得很明白,你是不是证果?没有,初果没证得,但是你已经到初果的大门口。我们能够帮助你到门口,那一步跨进门是你自己的事情,那就必须要认真的身见放下、边见放下。

  边见是什么?二边对立,这是所有烦恼的根,对立要放下。所以要学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你的心就平和,心平气和你身体就健康。有对立就不和,对立往上提升一层就是矛盾,矛盾再提升就是冲突,冲突再提升那不就斗争了吗?愈来愈麻烦。所以你去找,我们今天讲化解冲突,冲突的根在对立,我们要化解所有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