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师,老师虽然不在世,老师临走的时候留了一句话,佛不在世,以后弟子依什么人做老师?佛没有指定任何人,佛说“以戒为师”,戒律,“以苦为师”,说这两句话。跟佛学不能怕吃苦,你要在苦中得到乐,你就真有成就。苦中有乐吗?有,有真乐,苦中要没有乐,释迦牟尼佛一生怎么过来的?菩萨一生怎么过来的?菩萨常说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苦中有乐。诸位还不知道,反过来,乐中有苦,大家疏忽了。你细心观察观察,你看世间富贵人家有没有乐?你再多看他几年,家破人亡,公司倒闭,连银行都倒闭,老板逼着跳楼自杀,乐中有苦。苦中有乐,真乐,不是假的。乐中有苦,那个乐不是真乐,就像服毒一样,打吗啡一样,刺激,欲望,刺激满足他的欲望。欲望就是灾祸的根,用刺激去养这个根,总有一天要爆发。苦里面的乐是真乐,乐从哪里来的?从定慧里面来的,这个有真乐,自性性德的流露。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一条很重要,第一,持戒决定不能够毁犯。

  戒律有两大类,一类叫止持,一类叫作持。止持是禁止,譬如十善业道是根本戒,前面都有个不,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有不,决定不能做。为什么?违背性德。另外一类叫作持,作是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多半在菩萨戒里作持多,比丘戒止持多,譬如菩萨戒里面有一条,那个地方道场讲经,距离我住的地方四十里,佛讲过,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受了菩萨戒,你不去听经你就破戒。这个经我很熟,我不需要再听。不需要你也要去,为什么?庄严道场,做影响众,人家听到这个道场这么多人来,给初学的人增长信心。这叫作持,这不是止持,是叫你做,这一类的很多。我们归纳起来说,止持多半属于为自己的,作持是为别人的。你要帮助别人,你要利益大众,所以对别人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对国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你有缘你就一定要做。没有缘可以,不攀缘,佛教给我们随缘不攀缘。如果有这个缘,你就不能不做,你要懂这个道理。

  我住在澳洲,遇到这么个缘分,大学邀请,希望我能够帮助它参加国际的和平会议,没有这个缘我们从来不会起这个念头。有这么样诚恳的邀请,而且我们细心去观察,这是一桩好事,它的目标是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说这个事情要不要做?要做。我们把中国古圣先贤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那种理念、方法、效果说出来,他们听到,他们也很细心去研究,认为这种建议很好,让我们到联合国去做报告。这是缘,这菩萨戒里你非去不可。没有这个缘你要去做,这个不可以的。有这个缘分,这个缘不是我们找得来的,不是我们去争取的,是他来找我的,我们觉得这是好事,这是应该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世间苦难众生。现在冲突太多,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教育。所以中国人解决问题是用教育,用伦理的教育、用道德的教育、用因果的教育,真正能解决问题。现在虽然把老祖宗东西提出来,很多人也重视,推动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丢的时间太久,一般人把这桩事情遗忘了。提起来,那是过去的东西,不合时代,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所以要做会做得很辛苦。辛苦也要做,多一个人觉悟就多一分力量,多两个人觉悟就多两分力量,不能不做。它在三聚净戒之内,饶益有情戒,对有情众生对他有好处的,虽然在戒律条文上没有,但是这桩事情是对众生有好处的,那就应当要做。所以持戒重要。

  底下一句也非常重要,佛法能不能兴旺就在第二句,‘比丘威仪自端严’。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样子,样子是什么?样子就是持戒,威仪,行住坐卧都有好样子。佛门戒律里头,戒律实在讲不多,讲威仪的多,就是讲规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有走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都有好样子,都要遵守,言语、动作它都有规矩。端庄、严肃,一般人见到对你恭敬、对你尊重,他才能向你学习,你才能教他。真正能把戒律做好,‘怨家之人不能近’,为什么?不得其便。你在很随便的时候,怨家能害你;你持戒持得好,威仪好,让怨家看到你都对你生恭敬心,他不忍心害你,甚至于你能感动他,让他来跟你学习,这个对的。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家念念对我们怨恨,我念念感恩他们,这就化解了;他怨我,我怨他,这造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很可怕。结怨是什么?结怨是误会,他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他对我不了解,我对他了解。

  所以学佛,我常说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佛教我们入门头一个要放下见思烦恼。见思烦恼见烦恼摆在前面,就是错误的看法,把错误的看法放下你才能入佛门。《华严经》里面初信位菩萨他放下了,第一个,一般人把身当作自己,这个错误,身不是我,身见放下。边见是错误的,边见是二边,我们今天讲对立,这个就好懂。把对立的念头放下,我跟一切人没有对立,我跟一切事、跟一切万物都没有对立。如果有对立的念头,它提升就是矛盾,矛盾再提升就是冲突,冲突再提升就是斗争,愈提升愈麻烦。所以要晓得,冲突、斗争的根是对立,宇宙是和谐的,万法是一体的。我们今天学这门功课,第一条就讲“自性清净圆明体”,那才是真正的我。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找到,这是真我,身不是我。这个东西是什么?一般叫灵性,它不是灵魂,灵魂还不是我,灵性是我,本性、自性。你把这个找到,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它变现的,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万法归一,统统回到自性。一个自性清净心变现的万法,所以宇宙跟我是什么关系?一体,什么对立都没有,对立是错误。然后晓得怨家是亲人,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他误会,我们要帮助他觉悟,要帮助他回头,这就对了,这就是菩萨。这讲的都是真话,若不如是,你就被护法神诃斥,佛菩萨慈悲,不会诃斥你,护法神他会诃斥你,会责备你。依这个义理,说‘威仪住持有则德’,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条就是我们常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2009/7/29  台湾  档名:12…47…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三面第四行,从“三者”这里看起。

  【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四类性德第三类,每一类都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这我们能够理解。把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德行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随缘妙用”,这个重要。诸佛如来,我们称法身菩萨,明心见性,妄尽还源,他随缘,随什么缘?众生有感,诸佛如来就有应,感应道交,妙用无方。起不起作用?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性上无,那叫妙用。怎么说?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事相上有,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你看不出来;性上没有,理上没有,这话怎么说?我们可以这样讲,阿赖耶里头不落印象,这招厉害了,这招叫妙用。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阿赖耶里头落印象。我们再举个比喻,这比喻是古人常说的,觉悟的人,诸佛菩萨的那个妙用是什么?如镜子。我们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有,照完之后镜子里头有没有?没有。我们再想想,我们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头有没有?没有,不落印象。不照的时候没有,照的时候也没有。六道凡夫用心像什么?实在讲,不但六道,十法界都不例外,那个用心就像照相机一样,老式的照相机,用胶卷的,这个做例子就更明显。你按一个快门,那个印象就落进去,按两次,就两个印象落进去;如果是同一张底片,你按十几二十次,里面的现相一塌糊涂,重叠了,几十个底片重叠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你要晓得一个事实真相,每个画面每个画面不相同,只是重叠在一起而已。如果现在用高科技的方法,把这几十张重叠的分开,张张不一样,落印象,落印象就不妙。落印象是什么?落印象就是因果,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我们六道众生这个身是什么身?业报身,这个要知道,业报身有随缘没有妙用。二乘人有妙用不随缘,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断了,善恶的念头没有了,我们讲善恶无记他统统没有,那是妙用,他不随缘。

  菩萨就圆满,随缘妙用无方德,菩萨现前。他在随缘里面显示出真正的妙用,才叫大用无方,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法身菩萨,这才显示出来普度众生,同时提升自己。怎么提升?提升自己是将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淘汰干净,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不历事炼心,就是不用随缘妙用,他那个四十一品烦恼习气决定断不掉。你要问他用什么方法,《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就是样子,那就是随缘妙用,妄尽还源。这个妄尽不是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不是的;无始无明习气,妄尽是讲这个,是对法身大士讲的,不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真的有妄想分别执着,超越十法界,妄想分别执着全都没有了,但是他有妄想的习气,分别执着的习气没有,统统在四圣法界里断干净了。只有无始无明,就是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因为他有习气没断,所以有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从哪来的?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显示出来的。无始无明习气要是断了,实报土就没有了。所以实报土也不是真的,这个要知道。

  那我们就明白了《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佛说了几十遍都不止,你看六百卷《大般若》,这个话重复多少遍!重复有重复的密义在里头,重复得愈多,给你的印象愈深,让你时时刻刻能够提得起来,我们一般讲提起观照功夫。无论什么事情现前,你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然问题就解决,就没有了,放下了。为什么放不下?明了不透彻,所以你没放下。真正透彻明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是愚痴,不放下是业障,放下是智慧,放下就自在。放下,遍法界虚空界你全得到了,真得到了;不放下,什么都得不到。我们是想得到还是不想得到?真想得到,真想得到就依教奉行,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看破跟放下,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没有一定。烦恼障重的人先放下,所知障重的人先看破。众生根性不相同,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不一定,得用对。像一般知识分子好学,那就是先看破后放下;一般没有念过书的,现在的术语说没有文化的人,这人很老实、可教,先放下后看破。你叫他放下,他真放下,你叫他一心念佛,他真念佛,念到二年、三年,他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要细说它也有三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叫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叫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叫功夫成片,都称为念佛三昧。下品的功夫浅,刚入门,中品的功夫得力,上品的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成为法身菩萨。

  菩萨没有不摄受众生的,什么叫摄受?我们如果用五伦里的一句话“父子有亲”,我们用这句话来解释摄受,你们想想看妥不妥当?父母对这个婴孩,我想分分秒秒都在关心他,那叫摄受,没有一时一刻极短的时间说心里没有这个小孩,这不可能。这样的摄受,一般讲至少三年,到小孩会走路,会说话,有能力照顾自己了,父母才稍微放一点心,心放宽一点,特别在第一年,分分秒秒都不放松。我们想不难体会,菩萨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就像刚刚做母亲的,小孩是谁?十法界里面所有的众生,或者我们讲真话,遍法界虚空界里所有十法界的众生,这不是一个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十法界众生,都是这一个刚刚成佛的这尊佛他所摄受的对象。因为在这个境界里面,时间、空间没有了,所以他六根功能能缘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众生需要帮助,立刻就到。心念的波动,速度也是超越时空,没有时空局限,就是说念头才起就周遍法界;不像我们现在讲光波、电磁波,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十秒钟三百万公里,它受时空的拘束。心的波不受时空的拘束,念头才起,它就遍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立刻就应,感应无方,不一定的,这是经上讲得很好,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