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廾飨捌暇×耍<殴庀智埃烤辜捶稹L焯ù笫Ω颐墙卜穑鹩辛帧G扒迨焙颍褥蠼腥思页扑袄戏鹨保鞘怯忻奘担墙凶雒旨捶稹H毡菊飧龌实鄢啤疤旎省保痔旎剩皇钦娴奶烊耍故欠卜颍旨粗小?br />
  由此可知,‘柔和质直’最低的层次是什么人?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在《华严经》里面是圆教初住菩萨,他已经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一发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没有发,他在十法界里面,他出不去。见思烦恼不断,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这诸位一定要记住。见思烦恼是什么?我们只要把纲领记住,常常想想自己有没有,身见有没有?还把身体当作自己。边见有没有?边见就是对立,我还有没有对立的念头,我有没有跟人对立,跟哪些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有对立你就晓得见惑没断。还有没有成见?自以为是,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还有没有?最后一个邪见,不属于上面四大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知见都叫邪见,这见惑。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你才是须陀洹,《华严经》上讲初信位的菩萨,信位是小学,小学一年级,你才入一年级,这五个都没有了。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要问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可以由试验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到了。如果是真的到了,我们六种能力有两个恢复,就是六通,须陀洹恢复两种,天眼、天耳。天眼,功夫虽然不大,但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一般人听不到的你能听到,天耳、天眼通了,初果。如果证到二果,又有两样神通出现,他心、宿命。宿命就是知道自己过去未来,宿命;他心,别人心里想什么,你知道,你只要一作意,作意是我一注意,他心里想什么,你马上就知道。你要不作意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一作意,我想知道,马上就知道,这是他心通。如果证得三果,又得到一个,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你能够变化,你能够分身;你到外面去旅行不要交通工具,我想到美国,我这一念已经跨过太平洋,已经到美国。到四果阿罗汉,最后一种神通叫漏尽通现前。漏尽通是思惑断尽,贪瞋痴慢疑没有了,就是这十条,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贪、瞋、痴、慢、疑,这十条统统断掉了,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就这十条来的。这十条里头你有一条,其余九条统统都有,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要想真出六道,那这十条你要把它断尽,统统放下,证阿罗汉果。统统放下了,遇到净土法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六道凡夫去往生的,超越六道,不在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六道是同居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超越十法界,阿弥陀佛有实报庄严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实报庄严土。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愈来愈清楚。

  然后你再看这个经文,你就晓得,“柔和质直”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菩萨,也就是分证即佛,这对他们讲的。我们要学习,全心全力去学习。“大智照真”,这叫质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我们只能这个说法,不用情绪,用智慧,这就对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理就跟智相应,智跟理相应。在事上,像前面所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够跟《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相应,不相违背,这就是质直,这是真修行,真干。下面‘大悲救物故曰柔和’,这句就是讲慈悲。最近二十多年来,我提出自己修学的纲领,是在美国。早年有同学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你平常修行是怎样用功?我答覆他二十个字,我说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守住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用心,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待人接物。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真诚心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这是讲存心,我们要存个什么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老师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当时就提出这二十个字,以后这二十个字流通得很广。我们怎样存心?怎么样生活待人接物?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都说清楚了。下面我们再看:

  【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柔和者。约随流不滞。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用兹调和之法以摄众生也。】

  大师给我们所说的文字不多,义理深广没有边际,我们要记住。‘质直’,我们讲真诚,真诚从哪里讲?是就‘本性不迁’,不迁也是不变的意思。‘柔和’是随缘,我们用经典上两句老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把这两句,这在早年,还在美国之前,我早年学讲经的时候,我就说了这四句。在那个时候还有个老居士,赵默林老居士,也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跟李老师同学,他是国大代表,已经往生很久了。他常常听我讲经,听到我四句,他告诉我:法师,这四句古人没说过。我说可能。我说不变随缘是如来应化,法身大士他才能做得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里面学什么?学不变,就像善财表演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能随缘,他都跟他们接触。在里面学什么?明显的学不变。你看他参访,真的五十三个善知识,代表的是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童子,童男童女,有老人,各种不同的行业他全都接触,向他们请教。他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什么?他自己修行的法门。

  他修什么?你看第一个善知识,我们要想到,他在没有参访之前,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会上,文殊菩萨那个地方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就是一般人讲的得三昧,他得三昧了,他开智慧了,所以他照真。他真诚心得到了,用真诚心。五十三参是深心,成就他自己的清净、平等、正觉。他去参访无量法门,那真的是四弘誓愿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广学多闻,样样接触,样样明了。明了怎么样?他并不学,我明了,不学你。他学什么?学是专一,就是念佛。文殊、普贤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你看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当然传老师之法,老师是什么法?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他出去参访,第一个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什么?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它是以九十天为一期。我们现在打佛七是七天为一期,般舟三昧是九十天为一期,这个要苦行。九十天,所以它叫佛立三昧,人站着可以,只能够站着,走动可以,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睡觉。你要晓得,这个法门是九十天不睡觉的,得要年轻有体力,你才能修这个法门,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九十天是一期。没有好的体力做不到,是念佛法门里面功夫得力最殊胜的一种修行法,普通一般人很难做到。德云比丘,他向他请教他所修学的法门,德云给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不止八万四千法门。《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原来念佛法门包括所有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一法不漏,全把它归纳到念佛法门。所以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

  五十三参最后一参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他的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童子自始至终就是一门,就是念佛法门,没有改变。参访别的,去参观去访问,样样都明了,样样都没有学。怎么知道没学?他离开的时候“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你把这个法门告诉我,我明白了,就离开了,礼拜他,离开就是什么?没有学,不跟他学。你这个法门我不是不懂,我懂得,我知道,我不学你这个法门,我还是老实念佛。这就是不变随缘,自己这个法门永恒不变。随缘是什么?我可以处处参学,参学是什么?广学多闻。为什么要参学?因为你要度化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你一个法门不能普度。你要普度的时候,所有法门都要懂,可是自己修的是一门,绝不改变。这是佛给我们做的样子,不变随缘。菩萨没成佛,他随缘里面学不变,可以,可以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在广学多闻里面坚持自己的一门。他必须是深深的体会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才能到处学而不受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定力,学禅,禅好,又想去参几天禅;学密,密好,又想去学几天密,那就学杂了,学乱了,那就很可惜。这在古时候,老师不许可的。老师必须看到你三昧现前,智慧现前,你在什么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他放心让你去参学。参学是有条件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不敢出去参学。这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的,敢不敢出去参学?不敢,为什么?不够条件,我们没有达到善财童子那个阶层。我们出去参学,没有好处,决定有害处,为什么?看到别的法门会动心,会想去学习,这就坏了。这变成什么?三昧永远不能现前。所以参学的条件我们明白了,必须三昧现前,无论什么境界现前能如如不动,这是参学的先决条件。你在这个境界里,你不想去参学,老师会主动劝你去参学。

  参学,哪些是善知识?古时候一个规矩,住山的、住茅蓬的、闭关的这是善知识,你就找他。为什么?大概这些人都是到处参学成就了,到处参学成就了,成就,自己没有法缘教化众生。佛法是师道,老师是受人尊敬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老师真成就了,没有人给他宣扬,外头人不知道,所以他就住山、住茅蓬,不求闻达于诸侯。没有缘分,他就要老死在关房里,老死在茅蓬,他就走了。如果被人发现,有人给他宣传,被人发现,人家一定去礼请他出山,弘法利生,主持道场,教化众生,他就接受,不求名。真的,像《华严经》上所讲的“不求五欲”,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取,不求王位、不求富饶、不求自乐、不求名称(现在讲知名度),不求这个。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是他的本质。他有悲心,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他是师道,必须有人礼请,这是讲他随缘,他不攀缘,现在讲机缘,他是真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去营造机会。营造机会是攀缘,攀缘怎么样?错了,好事也错了。为什么?里面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会增长你的烦恼,不会增长你的德行,错在这里。清净心生智慧,心不清净生烦恼,所以说做好事也错了。换句话说,做好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真好事;做坏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也是好事。做好事,心地不清净,沾上名闻利养,坏事。所以有缘,自己有定力、有智慧,那你就是底下讲‘柔和,随流不滞’,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做,你不能不做。

  我在讲经的时候,我记得曾经讲过很多次,最近这十年,从一九九九年,今年二00九年,十一年,我们遇到缘,这个缘不是我们自己营造的。我在一九九九年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我是常常抽一些时间来看宗教的经典,看得最多的是《新旧约》跟《古兰经》。我对于其他宗教很尊敬,有好感,没有对立、没有排斥,我很尊敬,所以对于佛的经教比较能够契入。这个世间,现在进入高科技的时代,宗教要能团结成一家,常常往来,像亲家一样,这多好!给社会带来和谐,带来安定。宗教与宗教之间,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助合作,多美好。有这么一个愿望,正好有这个机缘,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与这些宗教也常有往来,我把我的这些理念告诉他,他很赞成,他说我来做联系工作。所以我就一家一家的去拜访,居然把九个宗教就团结起来。真的常常相往来,互相研究教义,我们把他们统统请到居士林来讲经,讲他们的经,我们来听,确实变成一家人,变成兄弟姊妹一样,好事!到第二年,二000年年底,我移民到澳洲,二00一年好像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应该是二00二年的时候春季,昆士兰大学的校长他来找我,他派两个教授到山上来看我,说明来意,邀请我到他们学校,跟他们和平学院的教授举行座谈会,来讨论“化解冲突”这个议题。我一想,这是关系全世界人类的安定和平,我们应该要帮助他,不能够袖手旁观,所以我参与了。第二个星期又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