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物大致都相同,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佛说法许多地方用演绎、用归纳,这是归纳。我们这个人,动物是一样,是由物质跟精神组合的,物质,佛法里面称为色,色就代表物质,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用这一个字做代表;后面四个这是心,心理现象,心用了四个,受是感受,你有苦受、有乐受;想;行,行是不住,就是它不会停住;识。这五个科目展开来就是百法,百法归纳就是这五科,再展开就是万法,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对我们初学简而言之就用这五种。我们的肉身是属于色法,物质,肉身,经典里面一般讲四大地水火风,现在讲元素构成,这身体上的物质现象。地水火风四个代表词,现在我们知道,身体怎么组成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组成器官,器官组出一个人体。现在科学很进步,细胞还可以分析,分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电子,再分析变成基本粒子夸克,分到不能再分那叫基本粒子,它还是物质。地代表它是物质,很小,用地来代表它;水、火,水是湿度,火是温度,现在科学里面叫带电,再小的物体它带电,水是阴电,火是阳电,它带电。风,风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而且动的速度很大。原子有原子核,有几个原子围绕着原子核,那个现象很像我们大的来讲太阳系一样。太阳就是个原子核,八大行星还有许多小行星,那就像是电子绕着原子去转,大小那个样子很相似,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只要是物质现象就没有静止,止不住!所以地水火风说的是,佛法讲微尘,在现在科学名词讲就是一个基本的粒子,它有地水火风四个现象,叫四大,这四种现象,这属于物质。

  物质里面有精神,佛经上讲的,因为精神跟物质是同时缘起,物质里头一定有精神,精神里面也有物质,它两个是离不开的。我呢?我在其中同时发生的,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受想行识这是精神,我们有感受、有思想,色法跟受想都是妄念,而这个妄念是一个接着一个它不断,它也不停,它不停止,它也不间断。就像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它放映机里面不中断,所以它画面也不间断,但是它的确是一张一张的,是相似相续相。识就是阿赖耶,就是色受想行的本体称为阿赖耶识;换句话说,就是迷了的自性。觉悟,色受想行识全没有,那是觉悟;迷了就发现色受想行识,这是幻相。所以这个经里面讲“菩萨教令了蕴皆空”,你得要明了,明了什么?五蕴空寂,五蕴不是真的。

  在《大庄严经》里面,世尊讲五蕴有五个比喻,让我们凡夫从比喻里面了解五蕴不是真的,帮助你破身见,目的在此地。经里是这么说,“五蕴”,先把名字说出来,“色受想行识也”,蕴,蕴是什么意思?“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什么叫做身?这五样东西合起来身相出现,这成为一个身。所以佛为瓶沙王说法,“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坚是坚固,实是真实,不实,没有坚固的东西,也没有真实的东西。“而以此五种为喻”,所以这五个比喻是佛为瓶沙王讲的。第一个,“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以譬众生色身亦如聚沫,虚假不实”。沫是因为风吹水聚在一起,我们这个身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聚在一起,这什么原因?缘,缘聚缘散。五蕴像沫一样,怎么聚?是缘聚的。缘怎么来的?缘是业力,所以众生身寿命长短是业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住世时间也有长短,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中国人算虚岁,外国人算实足年龄,释迦牟尼佛实足年龄七十九岁走的,我们中国人说虚岁讲八十岁。缘,他不是业力;凡夫是业力,虽然是业力,业力能改变,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了凡四训》很好的例子,我们如果断恶修善,寿命可以延长,延长寿命你得会用,如果延长寿命多享几天福那你就错了,福享尽还是要轮回。真正明白人寿命延长抓紧时间好修行,求往生极乐世界提高品位。如果你寿命只有五十岁,五十岁往生可能是你在凡圣同居土。寿命延长二十岁,七十岁,你二十年修行的功夫,很可能就把你提升到方便有余土,这个寿命有价值。

  所以延长寿命绝不是贪生怕死,贪生怕死那就错了。因为佛在经上讲过,娑婆世界也是好修行的场所,说在娑婆修行一天等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障碍,样样顺心,样样如意,提升很困难。这个世界苦乐夹杂大起大落,要堕落很快,一下会堕地狱,要往上升也快。你能够了解这个环境,抓住这个环境,大幅度的提升自己多好!大幅度提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慈悲、就是爱心。你能够把你的爱心扩充到法界虚空界,至少也像《弟子规》那样一个标准,“凡是人,皆须爱”。你能够爱一切众生,人之外所有的动物平等爱心,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你没有一样不是真诚爱心,你到极乐世界去,品位就提升得很高!我们在这个世间学这一招,学化解所有的怨恨,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不但没有怨恨还有感恩的心,为什么?消我的业障。顺境里头感恩,逆境里面是更感恩,这一生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多幸福!放下恩怨,全心全力尊重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要这样去做才有真实的功德。住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众生往来,学普贤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念念想帮助他们、成就他们。众生造恶没有关系,有缘你慢慢去感化他;我们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他看,让他慢慢去觉悟。像《华严经》偈子里所说的,“舍身无量等刹尘”,菩萨做这么好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应当学习。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随缘不攀缘,有这个机缘要做,不能不做。这是讲所有物质现象缘聚缘散,聚的时候没有欢喜心,没有贪恋的心,散的时候不生烦恼,没有怨恨。聚也好,散也好,总要以心平气和来对待,才能真正保持自己觉而不迷。

  心法里面的受,这受是感受,“受如水泡喻,受即领受之义”,我们讲接受。“水泡即浮沤”,这个我们都很容易理解,水泡,你把水搅动就有水泡发现。“谓水因风动,或因物系忽尔成泡,须臾即没”,这水泡,我们在池塘里面看到是风动,风吹的,起水泡;或者我们用竹竿搅这个水,水也起泡;我们早晚洗脸,洗脸盆里面它也起水泡,很常见。佛用这个比喻,“众生所受苦乐之事,亦如水泡起灭无常也”,这比喻好,水泡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一下就破碎。我们世间,受苦也好,享乐也好,也是刹那之间,所以不可以贪恋,乐的境界不贪恋,无常。受苦的境界没有怨恨;换句话说,苦乐境界现前,要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就对了。真能在境界里面保持清净平等,这叫修行,真修!没有这些境界,你怎么晓得你心清净?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放下怨恨,已经放下贪恋?从哪里看?就从境界里面看,欢乐的境界不起贪恋,恶逆的境界不起怨恨,历事炼心。

  “想如阳焰喻”,想是想念,阳焰是什么?“阳焰即日光也。谓远望旷野,日光发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阳焰,《庄子》里面所讲的野马,是什么?地上的一种气,地气。太阳烈日晒的时候,远看这个地气起伏就像水波一样,你看到好像是水,那水在动,起波浪,你近看的时候就没有了。我们人知道,“渴鹿阳焰”,鹿是畜生,它没有智慧,它渴了,渴了想喝水,看到前面阳焰以为那里有水,结果跑到那里去,没有了,这是地气。这是比喻众生的妄想就像阳焰,“本无实体,因念成想,皆是虚妄”,它不是实在的。所以想如阳焰,你念念不忘才有想,想前想后,叫妄想。我们现在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断,想什么?不能不想,想佛、想菩萨、想佛在经典对我们的教训,想这个好!想这个是功德,帮助自己,成就自己,除这个之外想其他的,错了。想别人的好处要报恩,想别人的不好处要报仇那就错了,那就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种妄想必须要放下,这不是好事情。常常想佛菩萨的教诲,常常想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就好。

  “行如芭蕉喻,行即造作之义,谓芭蕉体是危脆之物,无有坚实,以譬众生造作诸行,亦如芭蕉之虚脆而无坚实也”。芭蕉,我们一层一层的剥,剥到最后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它不是一棵树,树皮剥了之后它里头有木材,芭蕉没有,一层一层剥到最后就没有了。这说什么?说我们的行,我们的造作,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造作都不能够常住,都不能够永恒,这个要知道,知道你才真肯放下。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以为是真实的。世间东西没有一样不毁坏的,成住坏空。再好的建筑,地球坏了,它坏不坏?太阳坏了,它坏不坏?所以现在这个天文学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在夜晚看到天空,如果在天文台里面去观察,每天有新的星发现,新的世界起来;有星不见了,爆炸了,那个世界毁灭,成住坏空。佛的法运也给我们讲只有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我们听起来很长,在整个宇宙里一万二千年是一弹指,很短暂,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什么样的行?行能帮助自己提升,这是真的;行如果是帮助自己堕落,贪瞋痴慢就是帮助自己堕落,决定不能有。

  末后“识如幻事喻,识即分别之义”,分别、执着、妄想都是属于识,“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随境生灭,亦无有实也”,这个要知道。所以《心经》上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种比喻,我们要是真正了解就晓得,色受想行识没有一样是真的,叫幻色、妄心,这是佛跟我们讲真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一集)  2009/8/11  台湾  档名:12…47…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一十四面,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

  这是大师假设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我们看大师的解答:

  【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暂替。因果丧亡。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途。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

  这说四德,自性自自然然流露出四德。这是在什么境界,我们不能不知道。佛说《华严经》的对象,也就是讲当机,我们现在人讲对象,为什么人说的?是为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的。由此可知,这在什么地方?这在诸佛实报庄严土。换句话说,不是在十法界,更不是在六道,所以说得这样简单扼要。文字虽然不多,义理字字句句无有穷尽,让我们从这个地方深深体会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什么会应化到十法界,释迦牟尼佛跟诸大菩萨为什么会应化到我们这个地球,这就明白了,是自性本来就有这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德”,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众生是十法界的众生,自然就有应。虽然随缘,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变,什么东西不变?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清净心不变,“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大涅槃不变,不生不灭;蕴藏无量不变,“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蕴藏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论是在实报土、在十法界,乃至在三途地狱,丝毫变化都没有。自性本定,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随缘,前面四条是妙用,我们现在有随缘,没有妙用。我们随什么缘?我们随业力的缘,所以它不妙。诸佛如来是随自性的缘,自性本具的德用,他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他能代众生苦。第二德“威仪住持有则德”,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相,他有则,则就是规矩、秩序、原则,这什么?这是自性,这是性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性德,这叫有则。我们现在?我们迷了自性,所以随缘随着变,苦不堪言!最明显的,起心动念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在变,那就苦海无边,他不随顺自性,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有智慧。

  第三个“柔和质直”,表现在外面,摄受众生。质直是菩提心,直心是道场。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直心,质直,这里头没有委曲相。什么叫委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委曲了,不起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