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铱此男暮艹希揖痛鹩α恕U嬗姓饷椿厥虑椤K愿杏Φ澜徊豢伤家椤?br />
  受戒也是的,那时候受戒要缴费用的,费用钱不少,我一文钱都没有。八堵海会寺传戒,我的俗家老师周邦道先生通知我,八堵那个地方开戒,你出了家,应该去受戒。我说我还没有这个想法。他说为什么?我说那边要缴费,缴很多,没钱。周老师告诉我,没有问题,我们同学大家帮助你。全都是被动的,一生没有做过主动的事情。被动就是随缘,主动是攀缘,没有干过攀缘的事情,随缘就自在,攀缘,自己想做些什么,那就很辛苦。所以相信佛菩萨,相信护法神,相信感应道交,相信因果报应,做出来给人看。辛苦一点,辛苦一点是值得的、是应该的。众生苦,比我苦多了,我们要教他怎样离苦得乐,不能从外面,外面不能解决问题,从内心。苦从哪里来?从迷来的。迷了,他有妄想,他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那叫造业。罪业所感到的,哪里会有福报?哪有这种道理!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告诉我们,心善、念善、行善,这是菩萨远离一切世间苦的秘诀,善恶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决定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为什么?伤害众生的念头是杀业,虽然你没有做,你那个心里的杀没有断掉。要学到什么?心里不起这个念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都不会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这才能做到。不偷盗,必须要做到一切境界里决定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为什么?占别人一点点便宜那是盗心,你虽然没有偷盗,念头没有断,念头上断才行。不淫欲也是这样的,从念头上没有才是真的。凡夫,业力来的,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傲慢的态度,自以为是,轻慢别人,轻慢众生,蚊虫蚂蚁没有看在眼里。那也是菩萨,那也是未来佛,怎么可以不恭敬?我们对它恭敬,它对我们恭敬。现在确实,跟这些动物、植物相处比跟人相处容易。我们在澳洲院子大,种菜,我们用原始的方法来种植,没有农药,没有化肥。小虫会吃菜,我们跟它商量,划一个小区,那个小区专门供养小虫,它就到那边去吃,隔壁一个虫也找不到。我们有很多果木树,也指定几棵供养鸟的,鸟就在那边吃,不是指定的,它都能够遵守,它不伤害,留给我们。这动物懂人情,守法,它能持戒。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连很多乡下这些农夫到我们菜园去参观都生欢喜心,都向我们请教,你们是怎么种植的,养得这么好?我们给树木花草听佛号、听经文,我们拿这些供养,它回报的好。实在说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没有做宣传,应当要做,让许多这些农夫看到之后,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农药,那什么?伤害小虫。你伤害它,它回过头来伤害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用善意待它,与它共存,共存共荣,我们照顾它,它也会照顾我们,它也懂得报恩。应该要普遍去介绍、去推广。

  大师这里的一句话讲得好,‘众生妄执’,执着不是真的,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不了业体从妄而生’。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些经文老同学听得耳熟,也都能念得出,就是没做到,不能把它用在日常生活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对待六尘境界,他常常忘掉,所以它不起作用。我们六根对待六尘境界,顺着心的就起贪恋,不顺心的就起瞋恚,殊不知,这些经文就在这时候起作用。心才起贪恋,想到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贪恋的心就降温;逆境恶缘,瞋恚的念头才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瞋恚就压下去了,这叫真修行,这叫功夫。用久了,在一切境界里就变成自然,用清净心、平等心对待,质直柔和就现前。

  常常想到,我在这个世间,我来干什么?我这一生来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是人身,能够提升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做菩萨身,这就太高明、太殊胜。能不能做到?能,不是不能,问题是肯不肯。肯不肯什么?肯不肯把世缘放下,不再跟人争,你们所要的全给你,我都不要,我只要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在现前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了六字洪名之外什么都不要,决定得生。我们自己做,做出来给别人看,别人看到了跟着学。谁能跟着学谁就有缘,佛度有缘人,他看到了他感动。我们无论住在什么地方,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不要忘记了,真干!别人要争的,名闻利养,我们不要了,那是什么?那都是六道的事情,搞那个东西脱离不了六道轮回。

  今天实在说,无量法门,除净土之外,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很难成就。为什么?你自己细心去观察,烦恼你能断得干净吗?你有本事真的能把它断掉?上上根人那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念佛好。念佛能不能成就,关键就是你能不能把这个世缘放下,把五欲六尘放下。对自己来讲,财色名食睡这里头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疑,就放下了;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要知道没有一样是真的。人生在这个世间非常短暂,我来到台湾是民国三十八年,我二十三岁,今年民国九十八年,我八十三岁,六十年。想到什么?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一弹指。当初来的一些朋友,三分之二都不在了。人生苦短,时间过得这么快,这最后还有几年?彻底放下,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净土,亲近弥陀,现在的话说,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人能去?彻底放下的人就能去,有一丝毫贪恋就去不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理事都非常清楚。由此可知,能不能如愿以偿就在我们肯不肯干,肯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所以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暂替’,暂替是什么?暂时夹杂都不可以,一心一意。‘因’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十法界的因,‘果’是十法界、是六道、是三途。只要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十法界六道三途的果报我们就永远脱离,不但我们不会堕三途,我们真的会生到极乐世界,一生圆满菩提。那时候像诸佛如来一样,应化在十法界,众生有感,就有能力来应,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二集)  2009/8/12  台湾  档名:12…47…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四面第六行,下半段看起:

  【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暂替。因果丧亡。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涂。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

  大师为我们指出‘菩萨’,不是一般人,菩萨是佛教里面一个名词,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菩萨是古印度语梵文,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的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有情就是一般众生,有感情。跟圣人不一样,圣人感情已经变成智慧那是圣人,所以圣人用智慧不用感情,觉悟的人;迷惑的人他用感情,不知道用智慧。我们可以这样说法,智慧这个东西,觉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智慧跟感情是一桩事情,迷悟的两面。佛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圆满的智慧,无量的智慧。智慧迷了之后就变成感情,这个感情也是无量的,也是没有边际的,感情里面就生执着,就麻烦多了,副作用太多,苦不堪言。大乘佛法里面,像法相宗,他们提倡的是“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智慧,转烦恼为菩提;“转八识为四智”,这证果。转烦恼为菩提是菩萨,转八识成四智是佛。感情也叫情识,识就是八识,一转变就变成四智菩提,这就成佛。可见得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众生就是两种人,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觉了称佛菩萨,迷了称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只有迷悟不同,于是苦乐就不一样。我们千万看到这些名相不要产生误会。

  十法界的众生都是迷而不觉,十法界里面有四圣六凡,六凡是全迷了,四圣法界是觉悟,觉悟但是他是解悟,他受佛的教诲,天天听经闻法,明白了,理是明白,事上没转过来。大乘教里面常讲“理可顿悟”,听听明白,真明白;“事须渐除”,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不是一下就能转过头来,那是太难太难!事上是慢慢的转,逐渐逐渐的向上提升。所以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就是事上要渐渐的除。要懂得除的方法,菩萨在此地就教‘教令修止观两门’,教化一切众生,教学要时时刻刻提醒。凡夫,尤其是六道的凡夫,迷得太重,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必须时时刻刻提醒他,这个方法非常重要;不提醒,很容易他又犯过失。佛对于这一点,他确实有非常善巧的方法,我们称为善巧方便。用什么来提醒?六道凡夫都喜欢艺术,所以佛菩萨就利用艺术。美术、绘画、雕塑,这人们所爱好的,音乐、舞蹈,凡夫所爱好的。自古以来,古时候虽然没有文字,文字没有发明,有没有歌舞?有。它比文字还要早,所以佛法里面就用上了。我们看一个道场,你看到活动的场所,大殿大厅里面供养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人像,雕得都非常之精美,高品质的艺术品,做什么的?提醒你的。不可以把它当作神仙去膜拜,那就变成迷信,提醒你的。

  一般最普通的表法,我们供一尊佛、两尊菩萨,这最简单的,非常适合于家庭。佛代表什么?佛代表我们的自性、法身。让你看到这尊佛像就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回归自性,要回归法身。不需要说话,说话听太多,听厌烦了,钟磬的音声,让你看、让你听这就提醒自己。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你看《还源观》里面讲的,它一共是六段,六大段,第一大段就讲“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是佛代表的,佛像代表的,这本体。一切法都是从本体变现出来,体永恒不变,能生万法。两位菩萨代表什么?起二用。用太多了,无量无边,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一个是事,就两大类。我们供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代表理,观音菩萨代表事,事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理有事,理事不能离开。理是般若智慧,如果慈悲里面没有智慧,慈悲就有副作用。你看看佛门里面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古大德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如果慈悲、方便没有智慧,没有理智,后遗症就出来,后遗症是祸害、下流。

  所以佛法不讲爱,世间很多宗教讲爱,佛法不讲爱,佛法讲慈悲。慈悲就是爱的意思,跟爱没有两样,为什么换一个?慈悲里面是有智慧、有理性;换句话说,理智的爱叫慈悲。一般讲爱的时候不一定有智慧在里面,这感情,爱里头有情就麻烦。所以佛经里面很少看到爱,慈悲用得最多,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菩萨教导这些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教他什么?“止观两门”,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我初学佛的时候年岁是不小,所以很懊恼,为什么不让我早十年遇到佛法,我要十六岁遇到佛法就不一样!二十六岁才遇到,很着急,遇到这么好的东西,这么殊胜的东西,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我第一次见到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句话向他老人家请教的,我问他老人家,我说:我知道佛法殊胜,佛法好,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就能够契入?章嘉大师听到,很慈悲,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两个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不说,聚精会神专注听他老人家开示,半个钟点说了一个字:有。听到有,我们耳朵就竖起来,半个小时精神一直集中,没有杂念。可是我们毕竟还是年轻初学,自己习气不知道,老师知道。老师又停了五、六分钟,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讲的语气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

  这是什么教学法,当时不知道,一生头一次遇到这个事情,还算不错,能沉得住气。十几二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古时候老师对待参学的学生就是这样,要看你什么?要看你整个心定下来才会告诉你。心浮气躁不跟你讲话,为什么?讲了没用处,耳边风,这边听了那边就忘掉,那不叫讲废话吗?我才明了,当时老师是让我整个情绪定下来,半个小时精神意志集中来听他的教诲。我们听了之后,当然没有那种修养,接着就问:从哪里下手?老师教我从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我听了似懂非懂。老师很慈悲,让我每个星期天跟他见一次面,他会给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教我。第二个星期他就教我要认真去学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