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印8鋈耸歉鋈说暮醚樱荒阋怯屑遥彝ィ愕募彝ナ侨澜缢屑彝サ暮醚樱7都彝ィ荒愦邮率乱担阌懈龉荆愕墓臼侨澜绻镜暮醚樱悄愠晒α恕D阋崖桌怼⒌赖隆⒁蚬⑹ハ偷慕萄В涫翟谀闵钌希涫翟谀愕墓ぷ魃希涫翟谀愦κ麓私游铮馐峭怯性颉?br />
  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有哪些缺陷,你反其道而行之。现在社会没有诚信,我们把诚信做出来,绝不欺骗人,绝不占人丝毫便宜,做出来给他看。现在这个社会上,不相信人是好人,我们相信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连王凤仪先生都懂得,如果你说人看不出好,你从反面去看,好处就看出来了。譬如那个人毁谤我,一般人说这是恶人,尤其是没有理由的,造谣生事来毁谤、陷害我。我们听到的时候不但不怨恨他,还生欢喜心,还感恩他,为什么?他替我消业障!要不是这样,我业障从哪里消?不但不生气还感谢,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念经、拜佛都给他回向。人人真的是好人,我做一桩好事,他障碍我,不是我自己有业障,就是众生的福报没成熟,他在那里示现告诉我。所以,我们要做榜样给人看。第三条“柔和质直”,对人,形象上一定要柔和、要温柔、要和睦,不能跟人争。对人一定要谦虚、要谦下,要懂得尊重别人、关爱别人。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们用真诚心,能化解一切冤结。现在的社会真的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冤肯定是过去生中结的,怎么样化解?从我自己内心里面去化解,不跟人起冲突,不跟人对立,就化解了。在这个社会生活不容易,常常想到什么?代众生苦,我们再苦也甘心情愿,真正把它做到。

  放下,你看这个地方总的给我们讲,‘当相即空,相尽心澄’,就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总的方向。五种止,这八个字是总说,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相即空”。相有没有?相有,不是真有,幻有,弥勒菩萨跟我们讲得最好,真的不是假的。物质现象不存在,近代的科学家也发现了,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还发现空间是假的,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把这个事情讲得透彻,现在科学家才发现,发现的是接近,还没有佛经讲得那么透彻。佛家讲宇宙起源,“相尽”,相尽不是没有,“尽”是你透彻明白,你的心在相上怎么样?如如不动,你不会跟着相在变。相是刹那在变,你的心念也刹那在变就错了,那你就很累,你活得很辛苦。它动,你自己不动,你了解事实真相是怎么回事情,这些幻相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不可得。就像《大般若经》上所说,这是佛门最大的一部经,六百卷,一遍读下来,我做了个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就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讲般若经的核心,二十二年讲般若就讲这四句话,告诉你一切法,包括我们自己的身跟心,我们的身是物质现象,我们的心是精神现象,都不可得,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叫相尽心澄,你心就不动了。心不动,你才真正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真相看到,它动你也动,你永远看不到它,它动你不动,就看到它了。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方法、门径多,一个原则,一个真理,就是禅定,就是此地讲的相尽心澄。它可以展开来,用无量无边的方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佛家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不仅是佛门里面讲的,包括所有宗教,包括所有的学术,统统包尽。三种周遍里头有,包尽了,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相尽就是妄尽,心澄就是还源,回归到自性,然后你回过头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你会怎么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得大自在。你要不要帮助这些众生解决问题?要,那是做,心地没动过,心澄。所以,从心上讲,无作,从事上讲,有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没有得失心,没有忧虑,你做得多自在,这叫学佛。先放下,然后再提起,先要修相尽,心澄之后广度众生。要认识当相即空,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如如不动,为什么?外面现象是假的,你起心动念错了,外面音声也是假的,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释迦牟尼佛说,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可不能执着,执着错了,不但不能执着,也不能分别,那你就全通了。如果你要执着,你要是分别它,错了,佛法微妙处在此地,真得受用。总的来说,真正止是什么?念头没有了是真止,这是讲到究竟。我们现在开始学,从哪里下手?情执,从这下手,情执断掉就止了,这就是三昧现前。你不随情执去妄动,你能定得住,定就有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能帮助自己,能成就别人。今天时间到了,这个意思还没讲完,明天我们继续学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四集)  2009/8/14  台湾  档名:12…47…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我们从头看起:

  【五。自下。】

  从这个以下,讲:

  【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在上次我们就总纲做一个介绍,没有细说大师的文字。凡夫与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这从事上来说,就在这第一句,‘摄用归体’,这就是佛菩萨。“用”是日常生活,起心动念是用,言语是用,一切造作也是用,身语意三业,觉悟的人,我们可以说阿罗汉以上的他能归体。“归体”什么意思?归是回归,体是自性;换句话说,他都能够跟自性相应,这就是佛菩萨,这就是大圣大贤。凡夫怎么样?凡夫我们得换一个字,凡夫是摄用“违”体,违背了体,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自性完全相违背,那个麻烦就大了。违背体是造业,归体是功德,什么叫功德?我们凡夫也懂得行善积德,但是他不能归体,这叫什么?这叫修善,善德,不叫功德,善德。善德的果报是人天,感得人天福报;如果他三业造作能归体的话,这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功德能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不一样。你看看这一字之差,我们不能够不知道。归体是什么个样子?这底下两段文,“入五止”、“起六观”就是归体的样子。我们把这个文对照自己的心行就非常明显,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知道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叫修行。佛门这些术语都必须很清楚的理解,很正确的认知,对我们才真正得利益。

  先说“五止”,止就是放下,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格物”。孔子所说的许多话里面,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到,不是孔子的创造,不是孔子的发明。孔子是个老实人,不说假话,不说妄语,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要想学佛、学圣、学贤,这两句话要牢牢的记住。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劝我们老实念佛,什么叫老实?老实人就成就,所以释迦是老实人,孔子是老实人,老实人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没有新花样,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东西,这是述而不作;述说前人的,不作是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释迦如来如是,我们在《华严经》经题里面,《四十华严》,清凉大师的注解,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他自己讲的,他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说那么多经典?这经典都是古佛所说的,他是依古佛所说的来介绍给我们,传授给我们。他说他没有在古佛经典上自己多加一个字,比孔老夫子说的还要严谨,孔老夫子只说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说不敢在古佛经典上加一个字,你看看这还得了!这就叫老实人。

  我们听了能信吗?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也就是平常一开口说话,那不是自己,是古佛说的吗?能相信吗?真有怀疑。我学了五十八年,孔子我佩服,了不起,七十岁真有了一点成就,“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不容易,他不到这个境界说不出来,七十岁。而释迦牟尼佛?我们可以说他三十岁大彻大悟之后,那就随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绝不违背古佛规矩、仪规,不会违背。为什么?佛佛道同,佛入这个境界,你也入这个境界。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相信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真的是古佛所说的,今佛所证所悟与古佛所悟所证完全相同。这句话有味道了。所以我们求学要怎样才能成就?老实就能成就。印祖常教人,教念佛人,你们不是要求生净土吗?“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文钞》上他老人家常讲的。可是我常常教人,我没有用信愿持名,我用老实念佛。老实念佛跟信愿持名是一个意思,老实这里头容易懂,劝人你规规矩矩,守着古圣先贤定的规矩,你就去照做,不要掺杂新的花样在里面,一掺就出了乱子、就出错误。

  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学习从哪里开始?从格物开始。格物什么意思?古人没有注解,没讲清楚,实际上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明白,后人把它解错了,把它解深了。“格”是革除,我们讲格斗,打仗、格斗,革除;物是什么?“物”是物欲,对五欲,财色名食睡,这是欲望,这就是物欲,你如何能够把欲望放下?欲望不能没有,没有这生命活不下去,生命必须要依赖这五种欲望。怎么样革除?适可而止。止,五种止。我们老祖宗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头一个就讲知止,知止就是格物。生活,财能过得去就够了,不要再追求,你愈追求你的痛苦就来了,为什么?命里没有,求不到!拼命去追求得到了,得到还是你命里有的,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体会。你的命里有一百年的福禄,换句话说,你能够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去过日子,你能活一百岁,一百岁的福禄。追求欲望、享受欲望,你都求到了,你得到了,你的寿命只有五十年,五十岁就死了。为什么?一百年的福报,五十年享光了,你提前享掉的。还有人更早,少年发达,三十岁就完了,一百年的福报三十岁就享完。这是真理!如果你不求,不求它自自然然往上提升,这是正常的,这可以,绝不是刻意去追求,这就对了。所以格物懂得这个道理,并不是叫你完全舍掉,完全舍掉这身体怎么维持?粗茶淡饭,其乐融融。所以要懂道,这就是真正明白道理。

  如果我有大福报,福报给人去享,我自己还能够守住清淡的生活,这在古人很多,出家修行人那不必说了,在家的接受圣贤教育的很多都是能过着很朴实的生活。孔子给我们留的一个示范,温良恭俭让,这是弟子对老师赞叹。老师的德行,他有五个德行,第一个温和,处事待人接物;第二个是善良。温和是讲他的态度,善良是讲他的心地,心地善良,表现在外面,恭敬,敬人、敬业、敬事、敬物。对待人事物恭敬,他一定就谨慎,小心谨慎,不敢大意,所以他的事做得很圆满,做得让人生欢喜心。节俭,节俭是美德,节俭是真正在享福;不知道节俭是浪费,那叫糟蹋自己的福报,那要付出代价可就大了。最后一个,让,让是什么?不争,不跟人竞争,处处让。释迦牟尼佛更让到底,他是王子出身,荣华富贵在人间讲是达到巅峰,全部舍弃掉,让。我们开始修的时候,忍让,得忍,不忍你就不能让;由忍让提升到谦让,谦虚;达到最高的境界,礼让。这都是属于知止,这都是属于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怎么讲?致显中庸诚明知,印光大师讲的是秉彝知。秉彝这两个字深,大家不好懂,秉彝是什么?是伦常。可是《中庸》里面常讲诚明,这两个字讲得好,诚明是性德,这两个字人家容易懂,不至于产生误会。现在讲伦常都难讲,为什么?什么叫伦,什么叫常,知道的人不多,那秉彝是更不懂,所以我用诚明两个字。真的能够格物,诚意才能生得起来。所以先是开智慧,知止,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是烦恼,起心动念他不想自己。古时候想什么?头一个他想家庭,家的作用太大了。

  我们今天非常可怜,全世界非常可怜,在世间,世间法里面,从前的人有依靠,家是他的依靠,一生最靠得住的靠山,无论你是辉煌腾达还是没落,家人都照顾你,你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