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很容易联想到。在古时候,没有这些科技发明,也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不起心、不动念怎么会能随众生心,能随心现相?佛举鼓、举钟做比喻,这个也很好。佛说鼓里面有东西吗?没有,空空的,这大家晓得。他说你去叩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你去敲它,敲它是感,声音发出来那是应,你大叩它就大鸣,小叩就小鸣,也能显示出来。敲钟亦复如此,钟没有东西,这是说明感应道交。感,是众生,有心;应,是诸佛如来,无意,他没有心,自自然然应。为什么能应?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统统包括在里头,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十法界众生,包括地狱众生,有求必应。

  我们有时候也有求,不应,这个事情章嘉大师教导我,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他给我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可是有时候也不应,为什么不应?自己有业障,不在外面。外面没有障碍,自己有业障,这个道理深!自己要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哪有不应的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同学,特别是在有困难的时候,求佛菩萨,有的人有很明显的感应,有的人没应。有感应,这佛菩萨灵;没有感应,这佛菩萨不灵,错了,不是佛菩萨灵不灵,是我们自己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就灵,有障碍就不灵。障碍多分是有怀疑,我来试试看,看灵不灵;换句话说,信心不具足,所以就没有明显的感应。那个感应很快速的,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他真相信,这些人往往发生在初学,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老太婆有,未成年的孩童有,你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老实,他们听了没有怀疑,真的有求必应。有求不应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学了佛,也相信了,信里头有疑惑,所以往往有求没有感应。几次有求都没有感应,他信心失掉了,佛讲的这些靠不住。他不能反求诸己,他不知道真正障碍在什么地方,总是把这些责任向外推,他不知道佛法是心法,“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上说的。

  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地方所讲的一切善根功德,特别是在初学,我们要重视这一句,要修善根,要积功德。为什么?善根功德是缘因,它能帮助你开智慧,能帮助你将来证法身;开智慧就是助了因,证法身就是助正因,所以善根功德就非常重要。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属于善根功德。这些课程,在佛法里头无论大乘小乘都属于必修课。这是我们从“唯了因之所了”,附带学习的三因跟三因佛性,这个明白了。我们再看大师引《起信论》一段经文来给我们作证。

  【起信论云。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广说如彼。故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也。】

  《起信论》是古印度马鸣菩萨的作品,这里面说‘真如自体’,就是自性,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有‘大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光明。这句话跟《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一个意思。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大智慧光明”,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到下面我们会读到,到第三段。本自具足,这个我们要相信,话说得很容易,相信还真难,为什么?真相信了,你就不会再从外面求法;换句话说,心外求法这个意念你就断了。心外求法佛门称之为外道,然后你想想,现在这个世间学佛的人有多少?有几个人向自性当中求?有多少人在心外求?你就明白,佛法为什么衰。我们把目标、方向全搞错了。佛在哪里?佛在西天,佛在极乐世界,搞错了。这些年来我们提倡“三时系念”,现在三时系念很流行,不但在国内,国外也很流行,许多人在做三时系念。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说得好,“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向内。又说得更清楚,“此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此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说得这么明白。这些说法我们也很熟悉,起不起作用?没起作用。这就是说,我们迷失自性太久了,虽然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我们还是老习气。习气你说多难,这就是习气。可是遇到境界的时候,习气又起作用,把佛说的、祖师说的忘得一干二净;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在造业,还是在受报,从这个地方也能体会到习气作祟,不能不重视。怎么样才能断习气?那就是不断的要提醒自己,这个很重要。中国古大德常常教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常常读,温故而知新,不能够离开。

  我们年轻的时候学经教,老师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他用打拳的人、唱歌的人来做比喻。他说你看看打拳的拳不离手,天天要练,唱歌的人曲不离口,天天要唱,所谓吊嗓子,天天要唱。讲经的人是什么?老师的意思天天要讲,三个月不讲就生疏了。再说听经的人,三个月不听,毛病习气全出来。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在佛门术语说“法弱魔强”,魔是什么?诱惑,这个社会诱惑力量太大了,你要不天天听经念佛,你有什么方法能够敌得过外面的诱惑?没有法子。只有天天读经、天天念佛、天天听经,时时刻刻得经教提醒我们,我们才能在境界里面有一些不善的知道回避。可是听经的缘不容易,现在虽然有卫星、有网路,我们在一天生活当中,有几个人能有这个机缘,每天守在电视面前,守在网路面前,太少了。

  这一次我从香港回来,坐的是长荣的班机,偶然的在飞机上看到,他们的免税品在飞机上买卖,看到一个信息,里面有小型的卫星电视的接收器,实在讲就是小的电视机。多大?跟现在的手机差不多一样大。我就问空中小姐,拿来我看看,她没有,要订。我们就订购,今天寄到,我就交给谢吉田先生。这么小的一个电视机,那就太方便了,装在口袋里。想找这个公司,让他们研究研究,给我们特制做一个电晶片,让这个小的电视机专门收看我们的讲经频道,其他频道看不到,就这一个频道,你一打开就看到了。我们可以介绍他,喜欢听经的人都到他家买,我想他生意一定很好。这个放在口袋里,随时可以打开来听,我们现在卫星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网路也是不间断的,看看研究能不能收看我们的网路跟卫星,其他东西都不要。找这个公司让他去研究开发,这个好事情。有这么一个设备,我们就方便了,我们每天听经可以不中断,有时间打开来就听,他能够听到声音,也能够看到影像,非常方便。现在这个世界,讲经的人少了,好在有这么一个设备。

  我也很想找个清净地方定居,这一生流浪,流浪了八十年。希望能定居下来,有几个同参道友喜欢《华严经》的,我们在一起学《华严》,将来《华严经》还有人继续讲下去,好!《华严》是佛门的根本法轮。方东美先生早年给我介绍,说《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它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各宗各派的教义都在这部经里头。学了《华严》,换句话说,各个宗派的典籍你都能够通达。所以这部经虽然长,它太重要了。能有几个同参道友,找一个很小的地方,人数不要超过十个人,这李老师教给我的,十个人以上,你的精神、体力、时间你就照顾不到,十个人之内还可以,超过十个人就照顾不到,学不好。所以人数愈少愈好,当然最理想的不超过七个人,佛法常常用“七”代表圆满。没有七个人,二、三个人也不错,也就很难得了。这是个好事情,要认真做,再不认真做,确实佛法后继无人了,这是我们真正担忧之处。

  自性具足智慧光明,具足德能相好。后头说‘遍照法界义’,这一句实在讲的就是相好,相好是“法界”,“遍照”就是前面讲的“唯了因之所了”。你智慧开了,照见法界虚空界,才知道法界虚空界的真相。那个真相就是佛法讲的庄严,《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佛华严”,最后那个严是庄严,庄严在我们中国古大德讲的“止于至善”,至善,没有一丝毫欠缺,这到后面第三段,意思完全透出来了。‘真实识知义故’,那不是假的,真的认识它,这是德,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大德。‘自性清净心义故’,所有明心见性的,第一句话都说自性清净,从来没有染着。‘广说如彼’,“广”是详细、细说,在《大乘起信论》。国师将《大乘起信论》这几句做为这一段的一个总结,‘故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也’,回归,说明所以称它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名是假名,不要执著名词,要真正识知它的真实义,这个要紧。名是假名,相是幻相,名跟相都不重要,你要从名跟相里面体会到它永恒不变的性体、性德、性的作用,那你是真的学到了。第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四集)  2009/3/2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面第五行,从第二这里看起:

  【二。自下依体起二用者。谓依前净体起于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

  到这里是一段。前面我们学过第一段“显一体”,这个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自性的性体它是真的,除这个之外都不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讲假,它的标准定义很明白、很清楚,永恒不变,不生不灭,这是真的;有生有灭,变幻无常,那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体里面,我们前面学过了,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可是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一点,近代的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物质不是真的,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这个发现跟佛经上讲的非常接近。它怎么生的?什么原因生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依体’,体是空的;‘起二用’,二用就是依报跟正报。依报是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从小的地方来说,我们穿在身上这一件衣服,这是我们的依报,扩大到外面,我们有人事的依报。诸位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所说正报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都是我们的依报;也就是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除自身之外,统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最贴切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是我们依报里面的人事环境。再扩大,扩大到整个人类,乃至扩大到所有一切动物,都是我们人事环境。除这个之外,我们依报生活环境里面有植物,花草树木;有矿物,山河大地,再扩大讲星星、星系,在宇宙里无量无边,包括时间跟空间,全是我们依报的环境。依报从哪里来的?这段文里面要告诉我们依报的来源,也就是宇宙的来源。我们要记住,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依报、正报,依报主要讲物质环境,正报讲精神环境,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从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念就是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就是依报跟正报,里面没有数量,佛法里面用形容来说,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个意思到底下第三段有详细的说明。

  这一念不觉就很不好懂,前面我们曾经学到过,自性清净圆明体它是不生不灭的,在整个大乘教里面,整个宇宙里面,它是本体,它没有生灭,所以它没有生因,非生因之所生。如果我们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我们可以明了它,这就叫证得,你能够证得自性的境界。自性境界里头没有名词,也没有形相,智慧能够证得它确实存在,唯独它不生不灭。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我们今天讲“起二用”,就是惠能大师末后这一句“能生万法”。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万法不生,万法没有。万法没有,不能说它无。所以佛家讲隐显,前面说了,“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这个隐显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这个意思很深。在没有起用的时候,就是惠能大师他所说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依正庄严,但是它不显。显,为什么原因显?就是起了一念。这一念,说实在话我们也不懂,我们听了这句话,或者看到这两个字,一念,总是想到我们起了个念头。是不是这样解释?不是这个解释。我们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的现相太粗了,而佛说这一念,一念不觉这一念是非常的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