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菩萨有缘是应,感应道交,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应。用什么感?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证。世尊当年在世,在印度这个地区,确实有些人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感得释迦牟尼佛出现。这些人都度了,再没有这样的人,这是哪样的人?能行、能证的没有了,他就走了。还有那个能信、能解的,他不能行、不能证的,由后面的弟子跟他有缘,他们来度,这所谓是佛度有缘人。
《璎珞经》上这句话说,“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无明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自性的照失掉。不起心、不动念,自性,佛经上用水做比喻最多,像这湖水干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水平静,外面的景致都能够倒影在水里面,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这个水染污、水起了波浪,它就不能照,这个照就失掉。无明就是一念不觉,就是我们讲起心动念,不可以起心动念。这里面也许有同学有疑惑,能大师见性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刚才给诸位说,从来没有染污过,我们的真性没有动摇过,也没有染污过。这一念不觉是什么?一念不觉决定不是自性,自性要有一念不觉那就出了麻烦,那怎么可以叫不生不灭?怎么能称之为真如?所以一念不觉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从哪里来的?妄心是从真心而来,但是它不是真心,这一定要知道,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这个现象不是真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说得好,“本觉本有”,本觉是真心、是自性,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有,本来没有,本无。本有的一定可以现前,本无的一定可以断掉,你不要认为这个东西断不掉,能断掉,为什么断不掉?习气太重。也就是我们被这些妄想分别执着薰习的时间太久,在六道里生死轮回不知道经过多少时间,古大德常讲无量劫又无量劫,我们堕落在这个轮回里头,生生世世干这个事情,时间太久,染上这个习气太深,所以明白之后,想断还断不了。
这个我们也能够理解,只要自己有决心真肯干,一生能不能成就?答案是肯定的。就看你是不是真干?真干真能成就。真肯放下,不再计较,无论在生活方面、在工作方面,方方面面都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就好,这就好办。如果坚固的执着,我一定要怎样怎样怎样,那个麻烦,那出不了六道轮回,也生不了极乐世界,这都是真话。所以常常想到,为什么不像佛菩萨当年在世一样一切随缘?饮食,佛一天一餐饭,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一点分别心都没有。诸位要知道,如果分别执着真的没有了,无论你托的什么东西都是上味,最好的味道。为什么?你的心好,它把外面境界都转变,那不是境随心转吗?再不好的饭,在他那一钵,他的意念对着它的时候就变成最好的。你们想想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所以这个科学可以能够证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再想想,我们在愤怒的时候,不平的心情,不平的时候,再好的美味东西尝起来都是不好吃的,都会发脾气把它丢掉,不是一个道理吗?境随心转,饮食随心转,没有一样不是随心转的。所以佛菩萨得的是妙味,上品妙味;我们得来的,我们的意念对着它就变坏。这个跟江本博士水实验的道理是一样的,被科学证明出来。所以我们一定晓得这个道理,一念不觉,不了一切法的真相,真相在天台家讲就是空假中,《般若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真有,相是心现的,相里面产生变化那是识变的,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阿赖耶,执着是末那,分别是意识。所以“迷法界起三界业果”,迷法界起三界业果,这个很重,为什么?三界业果是讲六道轮回,讲到我们身上来。
在大乘法相宗里面讲“三细六粗”,迷!三细,这三种相可以说一念完成的,一念里头有这三种相。弥勒菩萨讲“念念成形”,形是境界相;“形皆有识”,识是见相,也叫做转相,转变;那个念头的动是业相,起心动念是业相。业相、见相、境界相,“三细相”就是根本无明之惑。“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因为底下还会展开,这个三细要知道就是一念。你们想想看,一念那么短,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么短里面还有三细,三细,每一个相那就再乘三,你说这个你怎么能发现?所以大乘教里面,佛说谁能够发现、能看到?有人,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萨那个心非常清净,极细清净心他能感受到,他能见到,这是佛家讲的科学,这不是理想,你能够看得见。换句话说,你也有这么大的能力能够追得上它的速度,你跟它的速度相等,你就看到;你跟它速度不相等,差距,你就看不到,它太快,你没有发现。所以在八地菩萨,七地还不行、还见不到,八地菩萨就能见,八地以上统统都能见到,这就不是假的,不是理论,不是猜测,也不是从数学里面推演。
第一个是“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注意它那个初动,要知道初动,初没有后的。有初,有没有后?没有,念念都是初,念念都是初动,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我们今天看的境界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个动就是初动。第二个细念也是这个速度,统统都是初动,没有第二个动。所以这个无明,佛讲得好,他把它加个无始,叫无始无明,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所以它是虚妄的;如果有始有终,那就真有其事,不能说是假的。这是宇宙的起源,起源就是虚妄的,它最后变成大的波浪、变成巨浪,一切都是浪,没有一样是真的。我们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会彻底放下,为什么?全是假的。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把它都看作是真的。这就是《璎珞经》里面所讲的“不了一切法”,了是明了,你才会有初动,才会有动,所以从真起妄。这个事情也很难理解,因为我们一般人追根究柢总要找个水落石出,最初的一念是什么原因起来的?几时起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一念妄动?我们都会找这个原因。佛告诉我们,这个最初的一念没有原因,什么时候起来的?没有时候,它才起立刻就灭。
正像我们看电影放映机里放的底片,一格一格的,那一格过去了,下面一格出生,每一格都是新的,所以各各不相到。你说前面,前面已经没有了,你看就是现前这一个画面,可是这个画面你还没看清楚它又没有了,这一秒钟才二十四张。现在一秒钟给你提升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张,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全被假相欺骗,以为它是真的,我们在这里生起严重的分别执着。所以六道轮回就不会断,这个电影影片就继续放下去,它不会停止,就变成这个样子。什么时候觉悟,我不再执着,我把执着真放下,六道这个片子就没有了,就断掉。断掉它还有现相,现的什么?就是四圣法界出现,出现第二个频道,第一个频道是六道,会出现第二个,第二个也不是真的,第二是分别。如果能够对世出世法不再分别,这个很高明,不再分别的时候,四圣法界没有了,就是方便有余土没有了,实报庄严土出现。实报庄严土我们讲过,前面讲得很多,无始无明习气造成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法子断,所以你也不需要断它。在这个状况之下,觉而不迷,随着时间自自然然它就消失,你决定不能在意,你一在意那你马上就退转。
《起信论》里面这个说法,我们把它念下去,它这前面还有“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本觉是自性,《起信论》里面讲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清净,离念寂静,它没有念头,它不会生念头,它是清净的,它不生灭。能大师告诉我们,自性就是本觉,“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后面说“能生万法”,怎么能生万法?它动念就生万法,它不动念头不生万法。怎么动念?因无明故。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真心“离念寂静”,这四个字重要,这四个字是真正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现在的念放不下,那怎么办?佛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以念止念。用什么?念阿弥陀佛,你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念没有了,你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怎么样?明心见性之后还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劝导那些没有见性的人,我用这个方法成佛的,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我做样子给你看,示范的。释迦牟尼佛念佛成佛,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讲的,蕅益大师根据《弥陀经》说的,有经做证明,释迦牟尼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依念佛法门,这个榜样做得好!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记住这个字,“离念寂静”,这真心,寂静就是真心现前,真心是寂,心里没事。心里面的事太多,妄念太多,那是严重的障碍,学佛也不行,学佛怎么?不能往生,不能了生死,在佛门里面所修的统统变成了福报,不是功德是福德。早年达摩祖师到中国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佛门大概从历史上来讲是最大的护法,替佛教造寺院丛林造了四百多座。帮助人出家,他非常喜欢人出家,供养出家人、照顾出家人几十万人。达摩祖师来跟他见面的时候,他非常自豪,问达摩祖师,我做的这些事情,我这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这一盆凉水浇给梁武帝,梁武帝兴趣就没有了,再不跟他见面,达摩祖师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为什么?他没有离念,他心不寂静。离念寂静是功德,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能够,离念是放下,放下,清净心就现前,寂静,那叫功德,离念是功,寂静是德。如果你心的杂念很多,没放下,那叫什么?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来生就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不能往生。念佛法门,“心净则佛土净”,还是要寂静,跟寂静沾上边,念佛才能往生;跟寂静沾不上边,念佛也不能往生。你就晓得,这四个字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会变成业相?“因无明故,觉成不觉”,本觉变成了不觉。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是不觉,不觉就叫业相。业是什么?业是造作,业是动,不动就不叫业。你看我们讲事业,事是什么?造作,造作的时候是事,造作的结果就叫结业。所以业是个动相,也就是不觉,心就动;觉,心就不动。这不是真心,这是个妄心,因无明,无明就是迷,所以一念不觉,这是迷。《起信论》里面这句话说得好,“依不觉故心动”,我们现在不觉太久了,这个心动已经变成大风大浪。《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是什么?业里面最严重的。学佛修行修什么?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八万四千法门统而言之全修的是定,就是修的是寂静,这叫真修行。法是方法,门是门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是讲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修寂静。寂静也叫禅定,我们净土宗叫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经题上,在一个经题把因跟果都说出来,先说果报,“大乘”,大乘是智慧;“无量寿庄严”,无量寿是德,第一德就是长寿,庄严是相好。所以果上就是世尊在《华严》上讲的,自性的智慧、德、能,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能,果!怎么修得的?现在讲修,我们已经失掉,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有障碍,障碍去掉之后自然就恢复。佛叫我们修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就是修定,平等是大定,从定起作用就是觉,觉而不迷。我们就晓得,我们现在从哪里修?要从清净心修,再修到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
在十法界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第一个业因,因缘无量,最重要的一个因是什么?成佛,成佛是平等。平等是佛的因,六度是菩萨因,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因,四谛是阿罗汉的因,讲第一个因。天道第一个因是上品十善,人是中品十善,阿修罗是下品十善。下面是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鬼道的第一个业因是贪、贪婪,畜生道是愚痴,地狱道是瞋恚。常常心里有怨恨,有不平,常常喜欢发脾气,那你要知道,你造的是地狱的业因,念佛还是到地狱去。这个话是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圆通章》注解里面所讲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