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ㄍ遄罱⑵呤甑男贪福淌掳讣褪巧比说恼庑┌讣F瓢傅恼嬲颍俜种耸陨掀瓢傅模潜缓θ送忻胃庑┌彀傅恼庑┚薄⒕伲蛘呤歉缴恚妓咽逭业狡瓢傅模凳乔д嫱蛉返氖率怠H瞬皇撬懒司屯炅耍懒怂挂ǔ穑挂煸K晕蚁肭胨诘缡犹ǜ颐欠窒恚ㄍ逭饬⑵呤晷淌掳讣瓢傅恼嫦啵么蠹抑啦荒芎θ恕D惆阉λ懒耍榛昝凰溃褂性购蓿瓷龅降氖焙蛩悖庋朗涝┰┫啾煌昝涣耍闼嫡舛嗝赐纯唷N仪胨系缡犹ㄏ稚硭捣ǎ哉飧鍪虑榛峤驳煤芡赋埂⒒峤驳煤芎谩N颐钦嬲靡蚬ㄓΓ诵木投ㄏ吕矗桓蚁肴敕欠牵砸蚬逃腔 ⑹歉荆F渌胤接腥瞬幌嘈牛的阏馐墙裁孕牛谔ㄍ宀换幔谔ㄍ逭飧龅厍阋凰嫡飧龃蠹叶贾溃ケㄖ皆又径嫉枪摹U嫒苏媸拢⑸谖颐钦飧龅厍鹑瞬幌嘈牛颐窍嘈牛≡谔ㄍ澹巳硕及颜馊龈Ш昧耍ㄍ寰褪羌质澜纾ㄍ蹇梢哉嬲龅街泄攀焙蛩驳囊共槐栈В凡皇耙牛褚逯睿湍郎缁帷N澜纾谡飧黾业氖焙颍龀鲆桓霭捕ǖ暮冒裱V灰涫等迨偷溃荒炎龅健K陨懵梢墙湟欢ㄒ袷亍?br />
除了这些有文字、有条文记录的戒律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世尊没说,但是有很多善事该不该做?有些不善的事情该不该断?应当要断,应当要学,好的要学,恶的要断。所以三聚净戒里面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譬如抽香烟,抽香烟戒律里头没有,所以很多甚至于出家人他都抽香烟,这不犯戒,这戒律里没有。香烟对身体有没有利益?我在外国看到广告,卖香烟的都把这个广告拿出来,香烟有害于身体,他说得很明白。既然对身体有害,我们就应该也要把它戒掉。有许多善法的,戒律上没有写的,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益、对众生有利益,我们应该都要做,戒律条文毕竟是有限度,条文不多。所以总的原则,佛告诉我们断恶修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懂得这个原则。
第三种叫“饶益有情戒”。我从二00三年到今年七年了,代表澳洲大学参加十几次世界和平会议,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讲,这个事情是可以不必做的,为什么?不是我们的本分,我们的本分是讲经、教学、是劝善。这是偶然的一个机缘,学校找到我,我跟大学和平学院的教授举行两次座谈会,他们很诚意,坚定的邀请我参与这个工作,我就答应他。我常常讲的,这不守本分,可是释迦牟尼佛还有一条开缘,叫什么?饶益有情戒。这些国际和平活动它主要的目的,就是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是饶益有情,所以我参与还能说得过去。懂得戒律里头有这么一条,凡是对众生有真正利益的,他们在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一把,这是应该要做的。可是我做,我也不是全面付出,我是有限度的。我让他们大家知道,让全世界参与和平工作的这些朋友们,真正认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能真正化解冲突,把社会带向安定和平,用中国的方法。在西方也有,东西方要结合,西方是什么?宗教。宗教里面有伦理的教诲、有道德的教诲、有因果的教诲,把这些经文节录出来,推广、落实,全民落实,跟中国传统儒释道三个根异曲同工,可以救世界。大家都明白了,都觉悟了,我就不干了,我就回过头来我想去闭关、去住山,老实念佛,回归净土。所以,我不会永远做这个工作,大概我这个工作也快要结束了,如果快,今年年底就结束,如果慢一点,明年一定会结束。
我还有一次大型的活动,为这个事情我编了这本书,《世界宗教是一家》。这里面是十个宗教,十个宗教经典里面关于伦理的教诲、道德的教诲、因果的教诲,我把它抄在一起,诸位如果一看的话大同小异。所以,宗教真的是一家,学自己的,也能学到别人,这里面有儒释道,其他宗教里面都有。这个图是非常有意义,这个图是一块碑,在中国少林寺。这个碑,这是重新再刻的,照原来的碑重新刻的,原来的碑是唐朝肃宗时代那个时候他们做的。唐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唐明皇很出名,说了大家都知道,唐明皇的儿子。这块碑距离现在至少一千三百多年,画的图,当中这个图,这个人头,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从两面看,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这就是说三教是一家。手上捧的一本书是九流,九流是学派,你看在中国,就讲多元文化,三教跟学术是一家,非常有意思。现在我把这个提出来,希望全世界宗教、学术是一家,我们来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导向和平,和平安定大家才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冲突太多了,从家庭到社会,各个阶层到处都是冲突,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能贡献一点力量,这也是应该要做的。所以在持戒里面,我们就想到摄律仪戒,佛家讲的三聚净戒,这才讲圆满。
我们现在学佛,要把心量拓开,一定要肯定、要认知《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戒律,《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最初需要看破的,真正看穿因果的事实真相,然后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就从《弟子规》、从《十善业道》下手,效果就非常明显,然后念佛求生净土,功夫才得力。我们现在感觉到学佛、念佛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妄念太多,心太乱、太烦,你静不下来。我们参观许多学校,高等学校,发现学生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学不到东西,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回想,中国古代童蒙养正的教育就值得我们去思惟,值得我们去反省。小孩子三、四岁他就非常端庄稳重,现在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心浮气躁,他怎么能学到东西?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曾国藩先生的家训、家书,曾国藩先生对他的子弟无数次的要求,学稳重、学缓慢。我们现在讲速度、讲效率,中国古人跟这个完全相反的,讲稳重、缓慢,不容易出差错;动作太快,实际上许多地方他没有周密的思考,后面后遗症不堪设想。这是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能体会到,我们现在比较容易认识这一点。《弟子规》里头也说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忙就容易出错误。中国人的脚步比外国人要缓慢,可是外国人这些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再往前走就走向世界毁灭,速度太快了,世界会毁灭,速度太快,我们身体会毁灭,这是真的。长寿确实是在稳重、缓慢当中求得的,身体健康长寿与这个关系都很大。所以现在人身体病多,病多与这个有关系,他速度太快,他太匆忙,说个中国不好听的话,太鲁莽,所以他长病。他心清净,安定、缓和,他怎么会长病?不可能的事情。这都是与持戒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的持戒,一定要从《感应篇》、《弟子规》、《十善业》这样的次序去修学,一定要用因果来奠定我们的深根,我们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2009/5/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五页,我们还是从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念起:
【华严经云。严净不可思议刹。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我们就念到这里。昨天我们讲到此地说的十波罗蜜的布施、持戒,今天我们要讲“忍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一切法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大,无论是世间一切法,或者是出世间的一切法,可以说没有一样不是因忍度而得成就。这一种是自然现象,佛门里面所说的法尔如是,那就是性德。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才能成就,愈是大的事情,愈要有大的忍力才能成就。我们看看大乘教里面怎么说的,“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实在讲它是忍耐的意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忍。早年翻经的这些法师,看到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对于辱看得太重,坚固的执着。我们讲执着,执就是固执,着就是着相,对于这个现象有坚固的执着,所以用执着这个名词,就是坚固的着相,着相已经是错了。执什么相?就是辱。中国古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一个读书人,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杀头没有关系,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够接受侮辱。翻经的法师说,中国人对侮辱这样严重执着,忍就是忍辱,辱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翻经这些大德们,刻意就取了这个字,提醒中国人,没有一样不能忍,忍才能成就。
下面说,“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有这么两种。什么叫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这是一类;第二,“于瞋骂打害中不生怨恨”,这都属于人事方面。我们先说这一方面,这个很难忍。恭敬供养,我们常讲遇到善缘,环境好,称心如意,顺境善缘,善缘是讲好人,都是你喜欢的人,环境好,一切称心如意,你在这里头不生骄慢。逸是放逸,憍是骄慢。与贪恋有密切的关系,能不能在这么好环境当中不起贪恋?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在顺境善缘起贪恋,麻烦可就大了,大在什么地方?你离不开这个环境,你喜欢这个环境、贪爱这个环境。可是你的寿命有限,死了以后,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有轮回,死了之后到哪里去?到什么地方去绝对不是阎罗王把你送去的。阎罗王有没有?有,是有这么回事情,阎罗王根据你自己的意思,他凭什么判你到哪一道?你喜欢哪一道,他就把你判到那一道去。喜欢什么?喜欢贪恋,舍不得离开。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你自己一生的行业还不错,没有造什么大罪业,来生又得人身。到哪里去?又到你家来了,做你的孙子、做你孙子的儿子,又变成一家人。为什么?他对这个家贪恋。如果是出家人可麻烦了,出家人住在寺庙里面,寺庙里面没有男女婚配,怎么办?他离不开这个地方,寺庙里头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他就投这个胎,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所以麻烦大!
佛陀时时刻刻警惕我们,顺境善缘决定不能有贪恋的心。这个地方是讲憍逸,我讲贪恋好懂,贪恋的行为就是骄慢放逸。无论在什么环境,家庭也好、对你的事业也好,在顺心的时候要有高度的警觉。要知道,人在这个世间,这一生真正是缘聚缘散,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是缘分,缘聚,这个场面就现前;缘散,这场面就没有了。像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妄尽还源观》,这两个小时,你看我们这么多同学从四面八方到这个讲堂来,这是聚;这一会讲完,两个小时讲完,我们就散掉了,缘聚缘散。聚的时候没有贪恋,散的时候也没有悲伤,永远保持你的平常心,平是平等,不起波浪,常是永恒保持你那个平静的心,清净心,不起波浪。这叫功夫,在佛门里面有个名词叫三昧,也叫禅定。所以禅定不一定是盘腿面壁,真正的禅定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持着清净心、平等心,那是真定,所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契入这个境界,在佛法里就称为圣人,那是佛菩萨,那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总是有心思,心思总是免不了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在作祟。
反过来,如果是在逆境,这环境非常不好,你很不喜欢,又逢到恶缘,恶缘是人事环境,遇到那些人都是你自己厌恶的,跟你不能好好相处的,这时候怎么办?于瞋骂打害中不生怨恨。知道这也是缘聚,这什么缘?这是不善的缘,顺境善缘那是好缘,这反过来是个不好的缘。可是那也得聚,“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别人以瞋恚心对我们,以恶口、绮语对待我们,甚至打骂、陷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生怨恨。为什么?中国大乘教中,祖师大德常常堪验学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考试,考考你,常常提醒你,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之深,这一句话里面包含着深义,是看破、是放下,你会么?你看破了吗?你放下了吗?看破是什么?事实真相,所谓冤家聚头,不是冤家不会在一起,冤家聚会就免不了瞋恚、报复。我们在这种环境里面,别人瞋骂我们,我们会不会生气?特别是无缘无故,或者是他对我们有误会,我们会感到很委屈,感到委屈就有怨恨在里头,从怨恨里面产生了报复。这个事就麻烦大了,往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强烈。所以不是冤家不聚头。佛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