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作或组合的力量,也可以称它为助缘,但它又可成为另一个果的主因。因此眼前的现象或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成果,它是没有自我、不自在的,只是在不间断、无止境的流转中的其中一种现象。所以,佛教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我的,它必须要随因缘的力量而改变,所以是不自在的。因此,它本身具备了苦。若不要有苦,就得停止或熄灭苦因,当不再有因缘的组合,苦就灭了。这个是主题较深入向各位讲解“什么是什么”,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对我们这些只有一般知识水准的人来说,的确难以理解。这些因缘法,正是佛教的精神要点。以上一切解说,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是虚幻、假有的,它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不应该执迷,直到让心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就再好不过了。当心识真正能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脱离了因力(主因的力量),也就是熄灭了主因。如此,就不再为喜欢或讨厌而苦了。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到佛教的中心法则,说明“什么是什么”,普通人是不曾听过这种不仅正确,而且直接深入探讨的话题。
另一方面,我想要引导各位细心观察,更加理解佛陀出家的目的,世尊从充满欲乐享受的皇宫中离开,毅然出家,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佛经明显地指出:请各位仔细听着,佛陀是为了寻找“真理是什么”而出家。“什么是什么”就是无上真理。尤其是“苦是什么”?“苦因是什么”?“不苦是什么”?“进入不苦的方法是什么”?这就是佛陀出家的动机、志愿与原因。太子出家就是要来追寻无上的“真理是什么”,最后终于圆满、究竟地明了什么是什么”。也就是无上的智慧,即是佛教的本质。
● “什么是什么”──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苦、无我”所要显示出来让人们明白的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皆无常,皆是苦;因缘和合或没有因缘和合,皆是无我,这就是佛教原则。对“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圆满、最贴切的答覆是无常、苦、无我,再也没有其他的解说方式能这么深入圆满地来解说“什么是什么”。
所谓“无常”,即是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中,甚至连一刹那都在改变,没有什么是属于万物本身的。万物皆是“苦”,亦即万物本身已具足了难以忍受的苦的状态,当我们看出苦的性质,就会感觉到令人厌恶,难以忍受。至于所谓万物皆“无我”,这是提示我们:万物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执着为“我”或“我的”,也没有办法可以执着是“我”和“我的”。假如我们去执着,一定会演变成苦。这也是告诉我们万物比火更为可怕,更为危险。当烈火熊熊燃烧时,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痴的我们却看不清万物就是火,所以我们才用一颗很自然、很情愿的心去拥抱、执着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这里,我以“三法印”的角度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什么”,并且明确指出:“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当我们明了“什么是什么”,就不再有疑问,而能正确的对待万物。反之,当我们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却想正确对待万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正确实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获得万物是什么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是愚痴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修行中明了“什么是什么”,才可看出它们有什么好处和价值。
我们领悟到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知道万物是什么和要怎样去处理,才好真正符合万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则。对于这个问题,巴利文经典中的一个主题-OVADAPATIMOK 的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 OVADAPATIMOK 译为一切教诲都是以它为前导,并由它而延伸出来。
OVADAPATIMOK 有三个要点,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遵守万物真理的重要法则。当我们明了万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执取不到也不能迷恋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很小心谨慎地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触万物。远离一切恶行,即是舍弃贪爱,但由于习气的趋使而想要造恶,就做出种种不对的事情来,这正是因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缘故。我们不应该有违反道德或破坏风俗习惯而去造恶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遵守智者们所认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这两项,相信各位将不会有疑问,必定知道它是善法,但这只是道德层次或普通的修行层次,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须奉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安稳、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做人应尽的责任,世间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从这里得到世俗的和乐。至于第三项自净其意,净化内心,远离一切的忧悲,苦恼,我们可以直接说︰那就是佛教的精华,或者直称为佛教。
当我们的心净化,无垢染或没有忧悲苦恼时,即能将心从万物中解放出来。假如我们的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仍时时刻刻被外境的变幻左右,却还妄想着要拥有一颗清净的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时常保持醒觉并且对世间的一切明了“什么是什么”,那时心才能真正的从万物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时,他必定会沉迷、爱恨着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心又怎么能自由呢?爱与嗔,喜欢和讨厌、满意与不满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称这两类感受为 APICANA 和 DOMANA 。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将会随着一般世俗人的心识状态去执着,因而产生的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译为满意、喜欢:DOMANA 译为不满意、不喜欢。更深入一层的解说,这些事物不曾使我们有碍手碍脚的感觉,它只是捣乱我们的视线。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丝的不快,就称为 DOMANA。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自主,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在这世间上有着数不尽的情绪时,也将成为数不尽的情绪之奴隶。
总而言之,不了解情绪或一切事物是什么,就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因而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和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态是不论任何事物,都想将它占为己有;至于 DOMANA 却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请不要将这两种感觉只局限于爱欲,它所包含的意义更广阔、更为深远;虽然不关系到爱欲,没有爱欲的存在,却仍然使我们生起一种精神上满足而且想要占为己有的感觉,那也就是满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绝或者出现要将它毁灭掉的心态时,那就是不满意了。假如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心仍有执着,仍会不断沉迷于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着的爱恨贪嗔。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爱恨中,深陷于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后,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不再执着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自由自在及清净的。主要是在清楚地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若我们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就不应该对事物攀缘、执着。这些教诲是在解说“什么是什么”,使众生明了“什么是什么”才是最究意的,相信没有其他学说能做出更好、更恰当的解释。虽然其他人或团体,持有各自的理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喜“善”厌“恶”,并执着于善而直到沉迷、攀缘着善事,既是他已达到最高善良的境界,有如天帝般,也不过局限于此罢了。佛教却是早已超越了这一切,它已不愿对任何事物攀缘了。在此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攀缘善法,在佛法这不过是中级的修行,并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修行方法。首先,我们应将恶断除,然后才按步就班地奉善法,最后使心真正从善恶中超越出来,自由自在,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攀缘善业功德,不是究竟脱离一切的苦,也不是究竟的知识,还不是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因此,我必须做一个扼要的解释,希望各位回去亲自思考。坏人有坏人的苦;好人有好人的苦;甚至最高级的天神—梵天神,也有梵天神的苦。想要没有苦就得超越出世间的善业,即是出世境界-圣界了,或着假设为圣人的世界。但请各位别把圣人与与善业混为一谈,甚至把圣人视为这种人或那种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因为这些善业只限于世间的范围内是我们的习气和世间假有的事物而已,大家都知道圣人早已超越世界,怎可把圣人与世间法混为一谈呢?
善恶好坏都是世间的假有,若心能脱离假有,超越善恶,那即是“不喜善”或“不厌恶”的心境,这才像圣人的出世或没有苦的境界。这是三个层次的修行,即是净化心识,已没有种种的忧悲苦恼,这些都是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结果,也是最圆满和最正确的佛教原理。精进依着它而奉行,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能力明了万物的特性,并知道它不值得我们去攀缘,就能不应执着,应该将自我从万物中拔除,心超越万物,自由自在。没有苦恼,即是圆满智慧的心,能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么是什么”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 注意观照自己的苦,来学习实践佛教的本质
在接近尾声之际,所要讲的要点是:“宗教”这个名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请各位好好的观察思考。“佛”译为“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译为智者的宗教。佛陀的四众团体被译为智者的团体,佛教徒也被译为追随佛陀的行者,或称他们为归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这个名词译为觉悟的人,佛陀觉悟些什么呢?其实佛陀最终所觉悟的,即是真正知晓万物的真理罢了,所以我才这么解释:佛教就是一种能使人明了“什么是什么”的宗教,让人们明白真理的宗教,我们必须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后,再也不用担心,甚至害怕各种各样的欲望烦恼,它们将完全被智慧所摧毁。当颠倒妄想的无明生起时,立刻就被智慧所观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各式各样的行持无非是要增长智慧,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各位必须应用这种修持方式来引导这心,使它坚固且确定地沿着佛教的道路前进,这必须以明了“什么是什么”做为基础,也就是真正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一般世间的“知识”,也不是那一知半解错误的“知识”-使自己迷失在不好的却误以为是好的,或迷失于会生起苦,却误以为不会生起苦的事物中。这两句话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希望各位能尽力在“苦”这一方面观照,尽量使己能逐渐明了“苦”的真相,如此才是正确符合佛教的本质。
能以这种方法尽力去观照,虽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进入佛教。若每天只顾埋首于经藏中,但却不在“苦”这方面下功夫观察,虽佛学程度不浅,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佛教。为什么像我们这一群,偶尔也会有明觉的心念,但却没有能力去观察出“什么是什么”的真理?每当接触任何一种事物之后,就必须去学习它,直到彻底明了、确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么?所生起的“苦”正停留在内心煎熬着我们,使我们热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的?是从那里来的?假如每一个人都提起觉念注意观照自己心中的“苦”带来的苦受,在这种情形下学习,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进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着经典来学习的人,是不能和他相比的。只是沉迷在经典中读死书的方法,以为这样就是学习佛教的方法,仅仅记忆语言文字是无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