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荒芎退啾鹊摹V皇浅撩栽诰渲卸了朗榈姆椒ǎ晕庋褪茄胺鸾痰姆椒ǎ鼋黾且溆镅晕淖质俏薹髁恕笆裁词鞘裁础钡摹K淙辉诰刂谐渎拧胺ā钡慕馐停飧龆魇窃跹模歉龆饔质侨绾蔚模酥笠膊还耩叙难Щ耙话悖皇羌亲“樟耍次薹ń胪蚴峦蛭锏恼嫦啵挥性诠壅兆派硇牡恼胬碇校拍芙搿翱唷⒎衬铡⒋笞匀患八哟ブ挛铩钡恼嫦啵攀钦嬲拿髁朔鸾痰谋局省?br />

  那些不曾听过或看过三藏经典的人,却曾微细地去审察、观照每一次所生起的“苦”和正在燃烧着内心的“苦”,比起那些打开书研读三藏经典,但只是将它记住和明白的人,更能直接正确而又清楚地学习着经典。我们试着想想现在是否已经很熟悉地认识自己了呢?是否可能类似那些每天都在触摸着经藏的人,但是却不知道存留于三藏经典里的宝藏-那不朽的佛法。“什么是什么”这主题告诉我们拥有我们这个自己,利用自己来修持,我们所做的都是和自己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认识、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我们依然有着苦,有着各种贪爱、欲望的“苦因”,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累积,这正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罢了。我们还不认识那正在形成的自己,那主宰着生命的自己,或者被称为“自己”的“我们”。


  确定并明了三藏经典,或去了解隐藏在三藏经典里面的奥秘,比起了解其他事物更复杂。因此,我们务必要回过头来以实际的学习来认识佛教的本质,也就是从名色的和合去学习认识生命中的身心,它有着“感受”和“思考”,正处于欲望中,有意地随着欲望而行事,甚至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报是在滋养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长茁壮,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不可避免的,我们必定在苦海中流转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


  我要总结今天所讲解的题目,“佛教的原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当我们正确而又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不必别人来教导,也能正确地去实行每一件事,习气烦恼会自然消失。只要一开始我们就能明了“什么是什么”,就能正确地去实行,那时,我们就立刻成为佛陀或证果的圣者。同时,无论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是那么圆满无缺,能最正确又直接的明了“什么是什么”后,我们就获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宝物-悟道、证果、涅槃的境界。   
 
第二章 三法印



一切事物皆在“无常、苦、无我”的状态之下。
佛教所有教诲的目的,就在指出这三种性质。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前篇已经述说过,道德和宗教有着不同的界限,我们应该好好地将这个题目划分清楚,以免出现任何冲突或混淆。在此重申一次:道德是属于社会、世间的基本修行原则,为的是熄灭世间不同程度的苦和不安,让人们生活在和平安乐中。至于宗教的任务则更为超越,能熄灭并拔除各式各样的忧悲苦恼,这是超越道德性质所能拔除的烦恼;譬如自己内心的纷乱,从生、老、病、死及至细微的烦恼所生起的苦,那不是道德性质所能拔除的,而属于宗教性质的范围,是宗教的责任。它能够直接协助我们拔除种种的苦,因此说它们在不同的界限范围内。虽然我们把道德纳入宗教的一部份,但只是被划定于某一个范围内,它的任务也只是这一些罢了,远不如宗教范围所包含的广阔。


  总而言之,道德比不上佛教或其它宗教之戒律和法所共有的原则来的完善,戒条的五个共同原则是:


  (一)不要存心以身、口侵犯残害别人 (不论用那一种方式生活都应如此),相反的要有慈悲心、仁爱心,不要互相鄙视,而应团结合作;不应执持己见,应有感恩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都难免会生、老、病、死,所有的人和动物相互之间,都有着不能避免的亲切与恩惠。


  (二)不要偷盗、争夺。在社会或人群中,不论在人前人后,都不要占人便宜,应该以合法的方式谋生。对于学问和善业,人们都必须互相帮忙、尊重,乐于助人,精进地为前途而求上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勤奋地负起责任,不要成为小偷,而应将优良传统的德行延续下去,为大众利益着想,彻底地实行民主生活方式。


  (三)不要侵犯别人所喜爱的人和物,不要放逸自己,随着欲望的洪流而流转;相反地要满足于自己以合理的方式争取和拥有的事物,也随喜别人所喜爱的东西。不要纵情于欲乐享受,应生活简朴,不要因贪心而违反法律。


  (四)不要以身口或文字来欺骗造恶,相反的应做一位可信赖的人,对人有利益、正直、不偏私、不虚伪。


  (五)不要成为六恶行“酗酒、嫖妓、赌博、结交损友、半夜游荡、好吃懒做”其中任何一项的俘虏,也不要耽迷于色法和心法,而导致沉迷、上瘾,使我们放逸、迷醉,失去醒觉的心念。相反的应有正见、正确信仰,不迷信,有圆满的觉智,不粗心大意。对于我们的教育,要耐心学习,能自我控制,不论是朋友或敌人,都能好好对待。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时间地点,少欲知足,懂得社会人事关系,谨慎、有礼,有教养,不固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罪恶有羞耻和惭愧心,害怕造恶。有良好的品行和善良的朋友,喜欢行善,不为人所鄙视,懂得因才施用和结交益友等等。


  一切道德的目标,只是为社会带来安宁、秩序及基本的和平安乐。道德是一般人所应有的品行,并不是那可断除一切习气烦恼成为圣者的崇高灭苦目标,后者正是宗教的任务,这个重点必定要把它区分出来。


  我要重提所谓佛教,即是那简短又被制定的主题-“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这原则应该牢固的限定着,因为它可使我们更容易明白佛教。尽管佛教有数以万计的理论,我们却能轻易地明白,这只不过是去了解“什么是什么”罢了!若我们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虽没人教导,也有能力正确地去实行一切事务;否则即证明我们还不能完全地了解“事情是什么”这个要点,希望大家能将它视为一般基本而又不能缺少的原则。假如我们已真正了解“什么是什么”,其意即是我们必定晓得应如何去履行某一件事务,譬如能彻底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的责任、工作、职业是什么?生命最终的来去是什么?....等等。我们就有能力圆满地去实行一切人生的责任,直到所谓的涅槃,这就是我们最终的行程,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去实践的天职。因此才这样简单的总结:明了“什么是什么”就是佛陀觉悟的真理。当我们完全明了“什么是什么”或“生命是什么”,才有能力熄灭苦,使我们的生命没有苦,那就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证悟的真理。



  ● 宇宙三种特性──无常、苦、无我


  现在,我要继续谈谈所谓的“什么是什么”这个题目,如果依照佛教的原理,就要了解万物都有着三法印的特性。因此,今天就讲解这三种特性。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三种特性,即是老年人所常说的无常、苦、无我 (译者注:北传的佛法三法印即是无常、无我、空) ,但是这三种特性的含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深奥的,内容错综复杂,难以明白。我们一定要特别用心去了解它们,当我们要回答“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就会显得轻而易举。我们可直接了当地回答:每一种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这就是万物的真理。


  “无常”(Anicca) 译为不永恒,一切的“诸行”,都是因缘和合,不断地变化,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苦”即一切“行”都有苦的特性,当清楚地观照,就会感触到惊愕并为受者带来苦受;“无我”译为“不是自我”,不论是“行”或“非行”的事物,都没“自我”的感觉,或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执持为“自我”,假如我们已经确实清楚洞悉一切事物,则将自然产生“没有自我”的感觉。但是我们却迷失地认为有个“我”、有个“自性”,这是因为不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希望各位能知悉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是世尊最常用来教导众生的法语,若将一切的教诲浓缩起来,就只是无常、苦、无我。


  “无常”意即不永恒和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句子不难明白吧!尤其是目前的科学教育,都在指出各种现象的实质和原理,使我们更容易于明白、清晰地看到万物在不断变动。在佛陀之前,这个教诲已一直在流传和教导,但这无常的内容却不曾像佛教那样深入地被推广!


  “苦”(Dukkha) 解释为看到之后有所感触和惊愕,令人厌恶;这也是在佛陀之前已有的教诲,但却不曾深入探讨苦因和圆满的灭苦方法-“道”,只因不曾充份明了“苦”的实质,所以不能与佛陀所觉悟的相提并论。


  至于“无我”(Antta) 即没有实质的“自我”,这只有在佛陀的教诲中出现,也只有那些最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人,才能了解万物是“无我”的。因此,只有像佛陀那样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才能教导“无我”。


  在众多的修行法门,都在教导要清晰地观照这三种特性,如果修行到能清楚观照无常、苦、无我,就会感觉到什么都不值得执着、不值得执取、不值得拥有,“结论是:不值得要、不值得是、不值得做,这是已看到无常、苦、无我的最精炼含义”。虽然有些人以前不曾听过无常、苦、无我,就如在你们之中,有些可能在不自觉间已看到“无常”、“苦”、“无我”的真相;那就是当你们明了看清任何的“是”、“要”都是虚假骗人的现象。不值得要、不值得是,这就是真正完全看透身心的生命,也即是你自己已真正的看到无常、苦、无我了;至于那些整天整夜背诵无常、苦、无我数百万遍的人,却可能无法看清无常、苦、无我,因为这不是从听、念、背诵或从理论中推论而能看到的。


  依照着理由去判断一个原则,那不是“见法”、“清楚看到”,由于无常,将会改变,那个原则或事就随着变动或随着理由的变动而转变。“见法”不可能从理由的推测而见到,必须真正以内心的感受所清晰见到的,才是真正的看到,也即是说要以内心去看。举个例子说,有一个人观察他对所贮藏的东西迷爱着,使他忧悲苦恼,这种“见”不需要依靠理由,是真正的体验而有所感触,并能真正产生来自内心的感受,直到生起厌倦、惊愕,对贪欲的执着松懈下来,这样才被称为“见法”或“彻底看清”。这种方法才是见到无常、苦、无我的真义。因此相信有理智的人,当他在世间有一段相当的经历之后,必定会在某一个机缘中对世间的心境有所对抗,直到对那件事物真正的感觉到虚幻、被欺骗并生起畏怯退缩的心境,再也不迷恋这东西,不愿与其纠缠在一起。这种方式的清楚看透,会逐渐上升到最究竟,使我们对万物舍放,称为真正地看清、观照到无常、苦、无我的人。至于那些终日只是背诵无常、苦、无我或观察这个、观察那个,如果没有对万物生起畏退的感觉,不想有什么、不想是什么、不想执取什么,这还是不能看到无常、苦、无我。因此总结一句:“看清楚直到感觉: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我将会用更多时间尽力解说这个部分,使大家了解“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同时也开导实践法门。


  “空”(SUNYATA)是佛教的另一个精华,即是“空,无自我”的意义、“自我”的空。这个句子包含了一切精华,无常、苦、无我也在其中。“空无自我”也即“空无实质”,观照出万物是空无自我,没有实质能被执取为“我们所有”,那就是佛教的真相或佛教的核心,也是修行佛法的中心原则。看清万物为“空无自我”,就是最究竟地了解佛教,也即是究竟地了解“什么是什么”。把它浓缩为一句简短的“空无自我”也已足够了,因为无常、苦、无我都已被汇集在其中。万物在不断变化,没有一个部分是坚固永恒的,同样也可称为“空性”。当观照出充满着惊愕,也可说为是“空”,对于那可执取的部分,照见没有“自我”的状态,了解那只是大自然流动的现象,是依据大自然法则而存在,即是它不能“自主”或“主宰”;就能看出“空无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