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作,在心灵深处隐藏着这贪爱,它是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根源。我们学习各种学识,以便有一份好的职业,工作上有了成就以后,就去追求那五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希望我们能深入的去思考,到底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为了上天堂,原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种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会把它安置在“世间”,别牵连到出世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进地断除烦恼,就不是以情欲为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为了世间或他界的任何一种情欲,这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们来谈谈间接的原因:因为这控制、蹂躝着世间的情欲令人深感厌恶、怖畏,为了找出那超越情欲的道路,我们才出家修持梵行。也可以这么说:这种的出家,其主因间接也是来自情欲。但是总而言之,生物、人类和世间万物的混乱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来自情欲。


  为什么情欲有这么强烈的力量?因为它是来自“欲取”,即是对情欲本身有着很牢固的执取,佛陀才说这是一个直接与世界有关的先决条件。“这个世界将会持续转变、破坏、毁灭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情形都一样,主要的原因,必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来自欲取。”我们应该审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欲取呢?它什么时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坚固?实际上,我们的性格是否能超越它,并放弃它呢?假如我们不依靠佛陀明觉的智慧,那又怎样放弃执取呢?这所谓的欲取是那么茫然无头绪,它必须要以高层次的佛法来学习修行,才可放弃和断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层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着世间上的常理,欲取却相反地有着极大的利益;所谓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们爱护家庭,很勤奋地寻找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这完全是由于执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间好的眼光来看,那可算是一种使我们人类进步、勤奋的力量;假如以“法”的眼光来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隐密之处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从佛法方面来讲,我们必须要控制欲取,甚至到最后必须把它放弃并熄灭掉。至于我们能舍掉吗?我们是否已决定要把它抛掉了?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彻底了解这第一个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并且最后把它舍掉的事情。



  ● “见取”──执着于观念、见解、或信念


  “见取”(Ditthupadana) 是对见解的执着,即是对观念、见解、主观想像的执着,是为第二种执取,也是我们可觉察到而又不难明白的事情。当我们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须要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见解”,即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这是每个人所必须执取的主观见解,而不肯轻易向人低头,把它称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也不为过。这种对自己见解的执着,是在自然之下所形成的。正因为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批评也不能制止它。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去观察,将可看出它的严重性、危害性不少于欲取。若我们执着自己任何一种旧有的见解,那就算是一个绝对固执的人,必须招受到毁灭。如果我们还是执取着观念,那就必须设法纠正,使自己越来越正确高尚起来,让邪见转变为正见,且不断的提升,最终到达那究竟的正见,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讲述的四圣谛法。


  见解为执着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风俗习惯、文化,而宗教的教育影响更大。谈到这些之后,就更能了解我们所执着的那些自认为是最正确或最好的观念。见解的执着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风俗习惯、文化或宗教教理。至于那些自己所强烈执着的,也比不上那逐渐受宗教教理、风俗习惯等薰陶所累积下来的见解。还有另一个更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要点,那就是烦恼和不觉悟,会带来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当有了这不觉悟、无明,我们就会随着基本烦恼的推动力去判断或了解,而认为这是值得贪爱的、执取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欲乐的、有个实在不变的“自我”,来取代原本是污秽的、虚幻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诸行等。不论是什么,若是自己所明白、所认识的,他都认为是正确的,虽有时知道那是错的,但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见解,而明知故犯,不肯认错,是谓不认错的人。这种固执己见或爱面子的心态,可说是我们人类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它使我们没有能力逐渐纠正自己,改变见解,或对某一种宗教教理产生信念,逐渐使自己好起来。这种问题一定出现在那些信仰低级宗教教理,或其它教理的人身上。虽然自己已看出它是低级的,但还不能改变它,因为他认为这是父母亲及祖先们所信仰而延续下来的,不必有任何理由来改变自己,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信仰罢了。因此,可以这么说:执着不正确的见解是一件危险、严重且不容忽视的事,必须要精进、努力地使它逐渐松弛淡薄下来,直到完全地脱离。



  ● “戒禁取”──没有正见不了解其真正的目标、不去思惟的行持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是第三种的执取,其意是执着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而没有理由的行持,或对所喜爱的那神奇灵验、具有无比神通力的行持执取。认为那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同时也不愿改变、放弃。事实上,泰国人所持的戒禁取也不比外国人少,有着各种各类的神奇灵物、神秘仪式和经咒。比如有人醒后拿水来念经作法洗脸;要排泄时就念各种各样的咒语,头转向这个方向又转向那个方向,要用餐或要睡觉时,也必须念各式各样的咒语;有的相信鬼神、灵术、神奇动物等。其实那是古人的习惯,但是现在仍有这样执取的人,尤其是那风俗习惯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为严重。


  戒禁取主要是指出那些不可理喻,没有理由的行持方式,也不必思考任何理由、不需任何解释。人们只是依据自己所曾相信的语言文字,而执着地去奉行,不愿意去改变它。甚至佛教中优婆塞、优婆夷还会对某种事物执取,僧人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外道,信奉梵神、天神及神奇灵物的人,有更多此类的信仰,而佛教徒中此类人也不少。这是当一个人在行持任何戒条或法则时,不了解其目标,也不去思考原因是什么,只是认为应当去实行那被称为灵验的事物之后,必定可获得良好的果报;因此这些人持戒或修法都只是仿效古人所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并没有直接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只是习惯性地盲目跟从,这顽固的执取是一种很难改变的执取。因此若要从这个教理改变信仰其它教理,或从一种宗改变信仰另一种宗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执取了几天、几年、几十年来所行持的戒条,将会牢固到难以改变;这就称为对于所流传下来的迷信错误行持的执取。这和前面的对于见解或错误见解的执着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所指的是对行持或心外求法的执着。


  甚至已经正在修习止观的人,如果仍不知晓其前因后果和真正的修行目标去实行,这种修持也还只是属于“戒禁取”的范围。此时“止定”、“内观”这两种行持法,从外表看来是相似的,都是以戒禁取的推动力来行持,是一种愚痴迷信的修行。因为只是牢固于所执取的那神奇感应,连一点怀疑也没有。即使我们受持五戒、八戒、十戒或什么戒也好,只要有受戒之后能得到神奇感应、超能力等的见解,这由于迷信执着的动机而受持的戒,即演变成戒禁取,根本不必是异教徒或外道的各种奇异的行持。在正确的佛教修行法则中,势必从开始的见解就必须是正确的,用有道理的实践方法去熄灭烦恼的果报都能称心满意,也即是说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这样的修持方法才不会因有顽固的执取而越修越离轨道。


  还有一件我们应该去看清的事是:我们人类都顽固地执取某一种宗教的行持认为这是超越一切因果所能证明的。我坚决地指出,它早已使我们不自觉地陷入戒禁取的圈套,不论古人或今人都有这种毛病。希望各位能思考审察目前我们所相信的,正喜爱着的、所采取的任何一种修行,是否顽固执取到稍微被动一下都不可以,这是每一个人都存有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对象罢了。原因是我们迷失于这事物中,才使我们对错误执着,固执不敌,这是使我们的心识不能逐渐高尚起来的主因。心依然被第三种执取—“戒禁取”所蒙蔽而暗淡无光。



  ● “我语取”──内心有一个“自我”的感觉,也是一种本能


  “我语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后一个执取,译为语言上认为有个“自我”的执取;世尊运用“语言的执着”这个名词,意即是语言上说有一个“我”。事实上这不是口头上的语言,它是属于内心的执着。如果要用语言,那就是心里的语言即是内心在说“是我”。执取认为是“自我”,这是极重要的事,也是极为奥秘的;广义的来说,它也可以是一种本能 (天性) ,这是每一种有情众生所固有的感觉,它必然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我就是我”或“我们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感觉是有情众生最根本层次的本能,也是成为其他本能的根源。所谓其它本能包括寻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发育成长起来的本能、因危险而搏斗或逃避的本能、此外还有为了不绝种而繁殖的本能,以及其他种种的本能。但所有一切的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感觉是“我”的本能上。它必须先“有我”或“执取是我”,然后他才不想死,就得寻找食物来滋养身体,就得搏斗,以便能逃生脱死,生存下去;或者不要招受绝种的危机,就得繁殖,无论是那一种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为根基,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便牢牢牵制着每一个有情众生,否则他将不能活下去。希望各位能明白这一简短的句子:“若无执取‘自我’的感觉,他将不能拥有这个生命。”即是它将不会找寻食物、他将不会躲避险境、他将不会繁殖,生存至今;也即是说存有着这执取“自我的本能”为根源,同时这本能也是“苦的根源”。一切皆是苦,它本身即是苦,所造出来的全是苦果。当他在寻找食物、搏斗、繁殖等时,这一切都将依靠着欲望烦恼的贪求,因此佛陀才这样的宣称它是一切“苦的根源”。在巴利文经典中曾对此要点有这样扼要的记载:“任何东西一旦被执取,它本身就是苦,或是苦的根源。”或“身和心一旦被执取即是苦的本质”。“执取”是生命诞生的根源,是苦生起的根源。两着同时出现,也可比喻为“生命是苦,苦是生命”。这是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思,也的确是万物的真相,是一件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和研究的真理。


  在佛教里还有比这更为强烈的论调,有这样的比喻“那些想要脱离苦的,就先得杀父杀母”。这里所谓的杀父杀母是指杀死“执取”和“无明”,它是欲望和执着的根源;也即是假如能熄灭无明、执取,苦也就熄灭了。将生命的苦悉数灭尽,即是不再继续那生老病死的流转,再也没有那因缘的组合而生起“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为最后一生。能知晓生命或苦的根源-这是最深奥和最值得深入明了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彻底地熄灭一切苦恼。我们要夸耀的说:这个教理,只出现在佛教的专题内容中。一切证据显示,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宗教都不曾发现这个教理。因此我再次说:这个题目是佛教的重要内容,希望各位同学能特别用心学习、思考这其中所论及的。


  有关对治执取的修行,若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得对执取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最后的“我语取”,如前所述,生命与生俱来不须教导的那生存本能,称为一切生命的根源。所有刚离母胎的婴儿或小动物,就已具足这本能 (天性) ,如小猫,当我们靠近它时,就会发出那嘶嘶的恐吓声,那是出于自卫和搏斗的本能;其他那懂得想要食物,懂得找寻食物充饥,或懂得偏袒自己而去做任何事的本能,也都是一样的。比这更为强烈的我语取,它强烈到超越一切理智的感觉,已不再需要依据任何理由,而只依着心里的感受去行事。打个比方:小孩蹒跚地走着,一不小心额头撞到门,痛得大哭,母亲就以拍打门做为消除嗔恨的方法,小孩随即破涕为笑。直到成年了还仍然会对那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东西憎恨,而摔东西,认为它不合自己的意愿,或认为这个东西有意来阻碍自己等等。希望各位能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时候仍以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