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白话





59)光音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三也,新称极光净天,此天已无音声,以口发净光代音声而语言。大火灾破坏至色界初禅天时,下界众生尽来此处,待新世界成劫之时,自此天起金色大云,注大洪雨,以造初禅以下直至地狱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众生渐渐下生以至地狱界。此天定力更胜,已无觉观之心所。
60)少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一,唯有乐受,离喜受,乃清净之意识也,得受净妙之乐境。以三禅三天中,净乐较少故,名少净天。
61)无量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二,较之少净天,禅定力增,乐境亦增,净乐无量,故名无量净天。
62)遍净天:色界三禅天之第三天。此天净光周遍,寂静之乐,周遍身心,三界之乐以此天为第一。此天名定生喜乐地,乐受之至极也。(四禅天乃舍受,无此乐也)。
63)福生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一天也。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胜,故名福生。要言之,清福最难得也。又,依丁福保P406之解释,则以无云天为四禅天之第一天,而以此福生天为四禅天之第二天。无云者,以云喻贪,此天清净无贪,故以无云为名也。
64)福爱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二天也。以最胜之禅定福感得微妙随顺,名之曰福爱天。又,依丁福保P406之解释,则无此天之名也。
65)广果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三天也,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凡夫修福最高莫过于此天。此天之上乃圣者所生之处,称五净居天。净居天之意,唯圣者所住,无异生杂入也。五净居天指四禅天之后五天。依丁福保P277云,乃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此五天也。而本经所述之“无想天”,乃外道所居之天,一定五百劫,不在此五天之数。
66)无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压迫妄想令其不生,一定能定五百劫,在三界中无处可安,“有部”与“经部”摄其于广果天中;“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立无想天。《俱舍论》第五云:“无想有情居于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
67)无烦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四天也(无想天除外),乃圣者所居之五净天之第一天,无一切烦恼杂乱之天也。声闻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下界惑尽,上界惑薄,故生此天。
68)无热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五天也,五净天之第二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亦为阿那含果圣人所居之处,其惑较之无烦天更薄。《俱舍颂疏世间品一》云:“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
69)善见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六天也,定力胜而见清澈,故名善见。定力胜而令惑薄障浅,故所见更为明澈,较之无热天更胜。又,能见种种胜法故,名善见天。
70)善现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七天也,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此天定力又胜善见天,故非但见之,抑亦现之,能令种种胜法现前也。
71)色究竟天:梵名阿迦尼吒天,为色界天之顶,乃色之边际,若能一念空色,便离色界。色界四禅天之第八天也。
72)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摩醯”为“大”,“湿伐罗”为“自在”,即大自在天也,乃色界顶上天神之名也,于三千大千世界得大自在。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游大千世界;一念之顷能知大千世界所下雨滴头数。
73)非想非非想处天:旧称非有想非无想天,无色界天之第四天也。此天定名之意为: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无色界另有三天,空无边处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曰空无边处。于色界中,以方便力,灭种种色,出色界狱,但见虚空无边,故名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舍外界之空,舍其虚空而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舍心识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定。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无所有处天。此四种无色界天,以无色故,于三界随处可安,故无论上下高低,皆为此天所居之范围;以定力胜故,可知其胜于欲、色二界也。
74)海神:名海若,又名耐薰,乃北方天王毗沙门天王腹部所带之鬼面名,住于大海,统领大海之神祗水妖,掌管风浪行旅祸福及水族兴衰之事。
75)江神:名江伯,于各江流中为神,司职有如海神,掌管风浪行旅祸福及水族兴衰之事。相传春秋伍子胥殁后为钱塘江神。江神多为男性。
76)河神:名宓(音蜜)妃。中国洛河有洛神。印度恒河有恒河神。昔佛弟子毕陵迦婆蹉常唤恒河女神为小婢,以此女神往昔曾为其婢故。
77)树神:印度有树神,名摩陀祗主厌。中国《九华山志》载:王南塘游九华,梦一老人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上山见数樵夫欲砍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计值而售之,复构亭于其下,曰“一松亭”。凡树必有神,神若离树,其树必枯,犹人魂之离体也。
78)山神:五岳皆有神,五岳神乃大神也。其余诸山,大者为大神,小者为小神。凡山皆有神依而住之。
79)地神:阎浮提地神名坚牢,乃总地神也,大地神女之名,意为如地之坚牢,如神之不坏也。欲求资财、珍宝伏藏及神通、长年妙药,并疗众病、降伏魔怨、制诸异道时,依《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所述之法行之。本经有“地神护法品”述此地神功德。
80)川泽神:川为小河,泽为湖泊。中国诸大湖皆有神,如: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巢湖、太湖等,皆称龙君、龙王也。
81)苗稼神:稼者,禾苗已结实可收割者也。禾苗庄稼亦有神祗扶持以期丰收。相传古代后稷(音计)教人耕种,死后为苗稼之神。
82)昼神:主白昼之神,司人间善恶等事。
83)夜神:主夜晚之神,司人间善恶等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曾参普德等主夜神。
84)空神:名舜若多。舜若多者,梵语也,译作空性。空性有二义:一曰虚空之实体,名空性;一曰诸法之空无,名空性。真如为空性,而真如之本体实非空也。此正与凡情之见相反:凡情执虚妄相以为有,而实空也;凡情不见真如理体之相以为空,而实有也。此处指掌管虚空之神。
85)天神:梵语泥缚多,多称梵天,亦为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此天众亦包括诸天所统领之鬼神等众,如:夜叉、罗刹、乾达婆、毗舍、鸠 荼等。
86)饮食神:即灶神,俗称灶王爷。《淮南子》云:“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周礼注》云:“颛顼氏有子曰黎,祀为灶神”。许慎《五经通义》云:“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张姓,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博颊,字卿忌”。佛教中名“监斋使者”。
87)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种种药草,皆有神依附。所谓疾疫之世化为药草,饥馑之时变作稻粮,以救万民之神也。
88)恶目鬼王:阴界有无量之鬼,须有鬼王统治之,令其不越规矩,不胡作非为。此众多鬼王皆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教化幽冥众生,令改恶从善,舍邪归正,皈依三宝,最终得离三途乃至三界而永离生死也。恶目鬼王者,其目光凶恶,用以折伏恶人恶鬼,令其回恶向善也。
89)啖血鬼王:有一类鬼常游屠宰之场、争战之场,专门啖(音淡,吃也)食鲜血,为此常常发生纷争,须有鬼王统治管理之。
90)啖精气鬼王:即毗舍 鬼,东方持国天王所率之鬼神,状如小儿,专门食人之精气,使人亏损;又常食五谷之精华,令五谷耗损,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91)啖胎卵鬼王:孕妇生子之时,诸恶鬼争食其胞衣,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92)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如西方广目天王所率之富单那鬼神,主管行寒热之病。此鬼王以行病惩罚种种作恶之众生。
93)摄毒鬼王:此鬼王心慈力强,能收摄种种毒,如龙毒、蛇毒、蛊毒、药毒及一切诸毒,利益一切众生。
94)慈心鬼王:此鬼王慈心向人,常以乐事施人,念念爱护众生。
95)福利鬼王:如世间城隍、土地或某些山岳之神,赦人之祸,施人以福,故称福利鬼王。
96)大爱敬鬼王:此鬼王爱护、恭敬那些持戒修行者、拜佛念经者,真正修行之人,令其吉人天相,事事顺遂,以勉励诸修善之人。
97)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一、《无量寿经》、《涅槃经》译作“妙德”;二、《无行经》译作“妙首”;三、《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译作“普首”;四、《阿目经》、《普超经》译作“濡首”;五、《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译作“敬首”;六、《大日经》新译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译作妙、敬、普;师利或室利译作头、德、吉祥。此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文殊为七佛之师,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龙种上如来”,现在称“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称“普见佛”。一切菩萨皆号为法王子,而独称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萨,为一切菩萨之首也。
98)法王子: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职位,亦称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99)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行牢固,如根子之扎于地,故称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之善,如根相似,称为善根。又,称不贪、不嗔、不痴为三善根,以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之所生也。
100)无碍智:无碍者,自在通达涉入也,如种种灯光互相涉入而为无碍之相。佛智通达自在,知世间法、知三世、知自他,无有障碍,故名无碍智,亦名后得智。
101)小果声闻:小果者,指修小乘法所得之果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声闻之义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声教而悟解,故曰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众生唯有名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而悟解无我、人、众生、寿者之义,目之为闻,故曰声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闻,故曰声闻。
102)因地:因者,因缘;地者,位次。相对于佛果之位,凡修行佛道而未达佛果之一切位,皆称因地,乃以修行欲达佛果之因缘所在之位次也。
103)不思议:不可思议之略也。不可思议者,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妙名不可思议”。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测;以事神故希奇,非浅识之所量。故知不思议者,非情识之所可窥测者也。
104)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须弥山及外围铁围山,则为九山)。一小世界乃一个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太阳系。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住、所教化之境界。此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两者成坏同时。
105)劫: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106)十地果位:有多种十地之说。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三乘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宗所立之十地。此处唯述菩萨乘之十地: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