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炼心
埃康然嵛疑绷朔奖觯〉媚阊!薄?br /> 兵部尚书方宾闻言非常害怕,竟自杀身死。朱棣恼怒之余,也将吴中入狱,并下旨不许大臣们再反对出兵。他命侍郎张本等人,分别去山东、山西、河南诸府,督造粮车,运往前线。
筹措完毕,永乐二十年二月,朱棣率军起程。朱棣下令调用驴三十四万匹,车近二十万辆,挽车夫二十三万多人,共运载粮食三十七万石,随大军出征。
李瑟虽然和一干大臣一样反对出兵,但是皇帝决心已定,也只有支援。李瑟见百姓困苦,便为这次出兵贡献了许多的钱财。
古香君几女开始虽然不愿意,但是李瑟带她们去看民间的疾苦,她们也就不反对了。
李瑟道:“虽然出兵是为了边疆的安宁,也是为了百姓。可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怜天下百姓啊!我们只有尽全力缓解他们的困苦了。”
王宝儿却道:“是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我才不要当那些老百姓呢!”
薛瑶光道:“宝儿妹妹说的好像一点也不体凉百姓,可是你和花妹妹每天去采集药物,菩萨心肠啊!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好多官员都说要体恤百姓,可是正是他们祸害百姓啊!”众女点头称是。
再说朱棣率领大军至宣府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闻悉朱棣亲征,趁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命暂缓追击,恐怕有埋伏,于是徐徐进行,一路过去,不见有什么敌骑,如入无人之境。
到了五月中旬,朱棣到了西凉亭。西凉亭是元朝皇帝往来巡幸之地,如今已经野色萧条,渺无人烟。
朱棣感慨道:“元朝创筑此亭,是想给子孙万代永远留着的,哪里想到会有今日呢?古人说天命无常,也不尽然。有德的皇帝,方才保守得住的,否则万里江山,也会化作过眼烟云,何况区区一亭呢?”随行的将士也都感叹。”
大兵来到阿噜台的巢穴沙胡原,攻了进去,拿住阿噜台的部属一一审问,才知道阿噜台听说大军到来,惶恐已极,阿噜台穷途末路,已尽弃家属,及驼马牛羊辐重,向北远逃跑了。
朱棣道:“兽穷必走,也是常情,但恐他有诈谋,不可不防。”因此不再追击,命都督朱荣、吴成等,尽收阿噜台所弃牛羊驼马,焚毁辐重,凯旋而归。
回到京师之后,群臣祝贺,可是却传来兵部尚书金忠病逝的消息,朱棣悲痛不已。李瑟从宫中出来,回到家中,也是闷闷不乐。
王宝儿和金忠关系最为深厚,也是伤心不已。众女见二人不开心,都来安慰。众女散后,楚流光也前来探视。
李瑟叹道:“金大人能看透别人一生命运,能断人生死,法术如此高强,可是仍逃不过命运之手,人的一生真是难以把握。”
楚流光道:“他说他泄漏天机,活这么大的岁数已经很难得了。而且皇上对他那么器重,让他能够实现理想和愿望,他一切都很知足了。人生到了这样,还有什么可以埋怨和感伤的呢?所以你不用为他感伤。”
李瑟道:“是啊!经历了许多的生死离别,我发觉想法总在变化,对生活的感悟更加的深刻和成熟。我不是为他伤心,而是我想起了某人,所以感伤罢了!”
楚流光知道他在想谁,也不说破,微笑以对。
到了永乐二十一年七月,鞑靼首领阿鲁台以为朱棣年纪已大,对漠北也放松了警惕,不会出征,便率众袭扰明朝边境。朱棣听到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
群臣不敢反对。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宴请从征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然后命皇太子监国,车驾择日从京师出发。
大军走了一个多月,来到沙城。阿噜台的属下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等人,见明军势大,不敢反抗,便率家人来降。
朱棣详细询问阿噜台的情形。
阿失帖木儿禀道:“今夏阿噜台为瓦刺所败,部属溃散,势力衰微,本想偷袭边境,落得一些实惠,可是没想到大军来临。他见大军来了,便疾走远避,不敢向南,一定是向北去了。”
朱棣听了甚喜,赐他酒食,授他千户之职。大军仍然前进,到了上庄堡,先锋陈憋来报,说是勒袒王子也先土于,也率家眷投诚。
朱棣大喜,对侍臣道:“他们远道来归顺,应格外嘉奖,以后也好方便控制。”随即令陈憋引见,当面奖谕,特封他为忠勇王,赐名金忠。
原来朱棣是想起已经去世的兵部尚书金忠,欲令他后继,所以不嫌复名,并封他的外甥把罕台为都督,部属察卜等为都指挥,赐头冠上带织金袭衣。朱棣大获全胜,这才班师回朝。
朱棣几次征讨漠北,安定了明朝。这几年当中,李瑟虽然势力大增,但是张玄机率领魔教势力更是增长惊人。两派明争暗斗,互相牵制,都等待时机,好一举消灭对方。
李瑟支援的太子因为是正统嫡传,所以先天掌握了很多的优势,在朝廷上势力远比汉王大,但是李瑟最担心的便是张玄机调集所有高手,全力在皇城一搏,那时鹿死谁手,颇难预料。
转眼一年过去,永乐二十二年,忠勇王金忠禀告朱棣,说有了阿噜台踪迹,请朱棣发兵,愿为前锋誓死效力。
袁琪和楚流光听闻此事,急忙找李瑟商议,二人都道:“我看皇上不久就要归天了,此时若要再出征,恐怕朝廷到时会大乱。”
李瑟道:“不错,那时张玄机利用汉王发动政变,就会有一场大厮杀啊!而且太子皇位未定,到时鹿死谁手,很难预料,我们一定要全力阻止皇上出征。”
李瑟找到杨荣、杨士奇等大臣,悄悄把袁琪和楚流光的推算告诉二人,二人叹道:“我们也有预料,皇上年岁已大,以为早晚这几年的事了,看来比我们预料的还要早。皇上戎马一生,真是可叹!”
李瑟道:“现在可不是叹息的时侯,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后患呢?”
杨士奇道:“我了解皇上,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擒杀阿噜台,现在有了消息,会不顾一切地出征的,所以我们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李瑟道:“难道就不能阻止了?”
杨荣道:“尽力试吧!我看很悲观。”
当下几人上朝,请皇上不要再御驾亲征了。
朱棣见手下几个重臣说的肯切,也有些犹豫,可是汉王听到消息,亲自前来请战,请朱棣挂帅,他愿意为先锋等等。
朱棣心思活动了,等到汉王道:“父皇您一生几次三番没有杀死阿噜台,他屡犯天威,岂能饶了他呢?”
朱棣被激怒了,道:“好,我要再亲自征讨。”
李瑟等人虽知道汉王也早晓得朱棣快要驾崩了,因此他想让朱棣死在外面,他跟随之后,可以假借皇上的名义率兵杀回京师。李瑟等人急忙劝阻,可是朱棣不听劝告,几人见没有办法阻止,只好退而求其次,道:“汉王乃国家栋梁,如果离开京师,太子没人辅佐可怎么办?”
朱棣见他们不反对出兵,也乐得给他们一个面子,便答应了此事。
于是朱棣率军大举北征。朱棣不听劝告,率兵一出京师,张玄机便请冷如雪带话,说道眼看皇上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当今天下只有他们二人可以互相制衡,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天下唾手可得,那时假立汉王为天下,请李瑟在背后掌控,天下一定能治理的好。又说他们摩尼教是入世救人的教派,一定可以普度众生,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瑟听完冷如雪的转述,思考起来。他这几年在朝廷做官,知道了百姓的疾苦,一直也想拯救天下百姓,因此这时对张玄机的想法思考起来。
李瑟想了半日,心里有了些想法之后,便去找角先生请教。
李瑟在一个四周无人的地方,和角先生商议,他把张玄机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我这几年看遍天下之事,发现老百姓太苦了。他们辛苦一辈子,也只能吃饱而已,若是遇到疾病,就会等死,根本没有钱来治病。而所有的官员,都是锦衣玉食,浪费奢靡,真是让人寒心。汉王是个暴君,一定不能支援的啦!你说如果我和张玄机联合起来,让太子即位,我们在背后控制他,让他实行仁政,让全天下的人都信奉摩尼教,那样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了,你说可好?”
角先生沉吟半晌,道:“以前我和你说过,宗教治国,只会更糟糕,无论这个宗教的信仰是什么,是好是坏,都没有区别。你可能不明白的我的意恩,让我来和你慢慢说。”
角先生徐徐道:“百姓不可没有信仰,无论他们信奉佛教也好,儒教也罢,都能让他们安分守己,活得有目标,活得才快乐。可是一旦用宗教治国,那这个国家就大大的糟糕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想让全国人都信奉佛教,对一切反对佛教的人全都杀了,结果民不聊生,最后几年就被推翻了。你说佛教不好吗?让人向善的,如果全国人都强制信奉,岂不是好?可是为什么不行,不能让百姓幸福呢?”
李瑟被问住了,角先生说的这些都超出了他的经验范围,当下一鞠躬,道:“请先生指点。”
角先生道:“这是因为一旦用宗教治国,就禁锢了读书人和百姓的思想,百姓倒罢了,他们无论在何时都是被人愚弄的。可是读书人却不一样,如果完全禁锢他们的思想,那么社会就不会有任何进步了,最后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李瑟道:“那就拿摩尼教来说吧!既然全国人都信奉摩尼教了,那么人人都为了和平和百姓,全国实行均田免粮的制度,人人都有土地了,人人不用交税了,那对百姓来说,岂不是天大的好处?”
角先生听了哑然失笑,道:“其实你说的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可这却是最害人、最要命的想法啊!”
角先生顿了顿,严肃地道:“如你所说,大家都信奉摩尼教了,也均田免粮了。可是摩尼教治国之后,中央集权非常强大,没有人反对他们了,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人约束他们了,他们就会腐败堕落,只会嘴上说是为了百姓,其实全是为了钱财。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一旦没有制约,很快就会变坏的。”
李瑟道:“可是他们都是好人,怎么会变坏呢?”
角先生道:“我问你,如果你管理很多财务,没有人管你,不拿白不拿,你会不会拿?你一定会说不会拿,是几个人人品很高,可是大部分人不是这样啊!所以宗教治国最后就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全部都是腐败。”
李瑟目瞪口呆。
角先生道:“等到摩尼教完全掌握天下之后,他们就会说,为了百姓的利益,不能不收税了,因为收上来的税,要用来帮助百姓,‘取之于百姓,用之于百姓’,得,这下更糟糕了,所以最后老百姓的下场只能更凄惨。”
角先生长叹道:“中央集权越是强大,读书人越是没有地方著书立说,所以百姓越来就越愚昧,百姓越愚昧,宗教里的人就越活得奢华,等过几十年百姓明白了,可是已经害了几代人了。”
李瑟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我一定要全力阻止张玄机,如果他用宗教治国,那么天下就完了,几代人就会受害啊!”
再说朱棣率领大军抵达抵曝宁之后,仍不见有敌人踪迹,阿噜台又像前几次一样,早已远走了。
朱棣正感扫兴,金忠部将把里秃获得消息,听说阿噜台在答兰纳木儿河。朱棣即督军疾进,首先来到开平,然后派中官伯力哥,对阿噜台属部道:“王师远来,只捉拿罪人阿噜台一个,其他人等,倘若真诚投靠,一律优待,绝不食言。”
可是阿噜台部落,不听劝告,全都逃跑了。
朱棣决计攻入答兰纳木儿河,下命前锋金忠、陈憋等先发,他率大军在后策应。金忠、陈憋率领部队到了答兰纳木儿河,可是满眼荒芜,不但没有敌寨,就是车辙马迹,也是一律被阿噜台掩盖,无从探查端倪,阿噜台已经不知去向。
朱棣听闻大怒,又派遣张辅等人穷搜山谷,就近三百里内外,没一处不去搜寻的,可也只有蔓草荒烟,并不见伏兵逃骑,张辅等人也空手覆命。
朱棣不禁诧异道:“阿噜台那厮,究竟到何处去了?”心里恼恨不已。
张辅奏道:“陛下必欲擒贼而后快,如果给臣一个月粮食,率骑兵深入北方进去,定会不虚此行。”
朱棣默然良久,他几次出兵攻打阿噜台,都没有见效,忽然感觉身体疲惫,缓缓道:“大军出塞,人马都很劳乏,北地早寒,倘遇风雪,恐有碍归途,唉,不如适可而止,再作打算吧!”
朱棣叹息多时,便下令回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